破防了!珠海这位“板凳上的老师”每次离开,学生都会久久目送

崎岖不平的山路蜿蜒地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逶迤起伏的山岭翠绿无比、一望无垠,这就是刘芳霞老师初到怒江的第一印象。在怒江,身形瘦小的她总是手提物资上门送教,走在陡峭泥泞的山路上,穿行于荫翳蔽日的密林中,伴随着她的是奔腾于山间的汹涌澎湃的江水,以及两岸沉默不语、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

 

刘芳霞老师在送教上门的途中。

 

2019年,斗门区城南学校的刘芳霞老师作为珠海市第三批怒江州支教教师去到福贡县民族中学。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爱美的刘老师毅然剪去伴随她多年的长发,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还被孩子们亲切称为“板凳上的老师”。

 

踏着板凳
奋力书写精彩课堂

谈起“板凳上的老师”这个美称,刘老师会心一笑。她想起福贡县民族中学那高高的黑板。身形矮小的她一开始束手无策,但为了把板书内容写高一点,方便教室后排的孩子看到,刘老师就踏在板凳上书写。渐渐地,孩子们都称她为“板凳上的老师”。

 

 

刘老师不仅在板书上下功夫,还花了不少心思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在支教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们对物理课上的实验特别感兴趣,就绞尽脑汁,每节课设计“好玩的东西”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做实验。“刘老师的课很有意思!”学生们说道。

 

 

 

翻山越岭
控辍保学一个都不少

2019年10月28日,刘老师第一次加入控辍保学队伍。从此,在山高坡陡的崎岖山路上,经常出现刘老师家访和送课上门的身影。

 

 

 

住在托坪村的小霞家距村公所较远,刘老师走了一段长长的稀泥巴路才到小霞家。小霞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加上腿脚不便,上学路途遥远,致使她几乎没有上过学。刘老师来到小霞家,教小霞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其它科学知识。

 

同村的小兰也是先天性智力残疾,从小体弱多病、不会说话,只上过几年学。刘老师就耐心地教她认字、算数,小兰的妹妹也跟着一起学,每次学到一点新知识,她俩都非常开心。看到孩子的笑脸,刘老师内心感到非常幸福。

 

 

班上的小曲家住在金秀谷村的山顶,家中有10个小孩,小曲排行第7,也是先天性智力残疾。了解到小曲的家庭情况后,刘老师不畏路途遥远、道路险峻,坚持每周两次送课上门,并给孩子们带上各种物品:有从珠海寄来的衣服、鞋袜,也有适合四年级的弟弟阅读的书籍等。刘老师在小曲家里教孩子们读书、唱歌,和孩子们相处融洽。每次离开时,弟弟老八会一直站在山顶目送她远去。她每每回头,总见到弟弟向她挥手,那一幕让她更加坚定支教的信念,在她看来,教育才是让孩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在支教的一年里,刘老师送课上门30多次,入户走访50人次,为福贡县民族中学当年的控辍保学工作交出一份美丽的答卷。

 

 

相隔千里
用“作业”走进孩子内心

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校延迟开学,孩子们暂时在家学习。一开始,身在珠海的刘老师甚少收到孩子们提交的作业,他们大多说是要干活,没有时间做作业。根据这情况,刘老师通过QQ和电话引导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们坚持学习,并提醒他们做好防疫措施。此外,她还因地制宜地布置作业:需要在家干活的孩子每天拍一张与劳动有关的现场图片,并说明此图片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遇到不懂的,可以咨询老师或查阅课本。

 

第一个交作业的是小波同学,他提交的是一双被磨烂的解放鞋照片,看着这双鞋,刘老师心里面涌出一丝丝的心酸和感动。他是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之一,经常想找机会请假出去玩,在学校从不交作业,没想到在家里这么勤劳。小波说他不懂这用到了什么物理知识。刘老师在他的相片上标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并告诉他这是即将要学到的新知识。他非常高兴地回复说:“我懂了,谢谢老师!”。还有小仙同学发了一张铺地膜种西瓜的照片,并标注铺地膜是为了保温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刘老师每天在家中收照片改作业,和孩子们讨论劳动中用到的知识,鼓励他们热爱生活,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未来。在忙碌中,她经常忙到深夜而不知疲倦。

 

2020年3月,刘老师回到福贡县,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教学活动。她白天忙于上网课,晚上认真批改每个学生提交的作业,还会认真评价,及时反馈。学生们得到刘老师的鼓励后,劲头十足,更加积极地提交作业。夜深人静时,坐在电脑前批改作业的她常常十分感动,因为通过这特别的“空中课堂”,她了解到了山区孩子们在家里的真实生活,让她更加深入了解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和感受。

 

 

疫情期间,她帮孩子们保留了近200张作业相片,并把这些资料整理成精品影集发给孩子们复习观看。孩子们看完之后,更加热爱学习了。

 

一年的支教时间里,刘芳霞老师一直奔波在学校教学、“空中课堂”、送课上门的道路上,家访和送课上门的对象从所教班级延伸到其它年级,“板凳上的老师”的美称也从学校传到附近各个村里。

 

至今,刘老师从孩子们口中得知,那里的人们仍然口口相传着“板凳上的老师”的故事……

 


来源:市教育局人事科、斗门区城南学校

微信图片_20210519161024.png
编辑:赖婉仪 责任编辑:范鑫海
微信
朋友圈
破防了!珠海这位“板凳上的老师”每次离开,学生都会久久目送

崎岖不平的山路蜿蜒地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逶迤起伏的山岭翠绿无比、一望无垠,这就是刘芳霞老师初到怒江的第一印象。在怒江,身形瘦小的她总是手提物资上门送教,走在陡峭泥泞的山路上,穿行于荫翳蔽日的密林中,伴随着她的是奔腾于山间的汹涌澎湃的江水,以及两岸沉默不语、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

 

刘芳霞老师在送教上门的途中。

 

2019年,斗门区城南学校的刘芳霞老师作为珠海市第三批怒江州支教教师去到福贡县民族中学。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爱美的刘老师毅然剪去伴随她多年的长发,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还被孩子们亲切称为“板凳上的老师”。

 

踏着板凳
奋力书写精彩课堂

谈起“板凳上的老师”这个美称,刘老师会心一笑。她想起福贡县民族中学那高高的黑板。身形矮小的她一开始束手无策,但为了把板书内容写高一点,方便教室后排的孩子看到,刘老师就踏在板凳上书写。渐渐地,孩子们都称她为“板凳上的老师”。

 

 

刘老师不仅在板书上下功夫,还花了不少心思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在支教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们对物理课上的实验特别感兴趣,就绞尽脑汁,每节课设计“好玩的东西”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做实验。“刘老师的课很有意思!”学生们说道。

 

 

 

翻山越岭
控辍保学一个都不少

2019年10月28日,刘老师第一次加入控辍保学队伍。从此,在山高坡陡的崎岖山路上,经常出现刘老师家访和送课上门的身影。

 

 

 

住在托坪村的小霞家距村公所较远,刘老师走了一段长长的稀泥巴路才到小霞家。小霞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加上腿脚不便,上学路途遥远,致使她几乎没有上过学。刘老师来到小霞家,教小霞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其它科学知识。

 

同村的小兰也是先天性智力残疾,从小体弱多病、不会说话,只上过几年学。刘老师就耐心地教她认字、算数,小兰的妹妹也跟着一起学,每次学到一点新知识,她俩都非常开心。看到孩子的笑脸,刘老师内心感到非常幸福。

 

 

班上的小曲家住在金秀谷村的山顶,家中有10个小孩,小曲排行第7,也是先天性智力残疾。了解到小曲的家庭情况后,刘老师不畏路途遥远、道路险峻,坚持每周两次送课上门,并给孩子们带上各种物品:有从珠海寄来的衣服、鞋袜,也有适合四年级的弟弟阅读的书籍等。刘老师在小曲家里教孩子们读书、唱歌,和孩子们相处融洽。每次离开时,弟弟老八会一直站在山顶目送她远去。她每每回头,总见到弟弟向她挥手,那一幕让她更加坚定支教的信念,在她看来,教育才是让孩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在支教的一年里,刘老师送课上门30多次,入户走访50人次,为福贡县民族中学当年的控辍保学工作交出一份美丽的答卷。

 

 

相隔千里
用“作业”走进孩子内心

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校延迟开学,孩子们暂时在家学习。一开始,身在珠海的刘老师甚少收到孩子们提交的作业,他们大多说是要干活,没有时间做作业。根据这情况,刘老师通过QQ和电话引导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们坚持学习,并提醒他们做好防疫措施。此外,她还因地制宜地布置作业:需要在家干活的孩子每天拍一张与劳动有关的现场图片,并说明此图片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遇到不懂的,可以咨询老师或查阅课本。

 

第一个交作业的是小波同学,他提交的是一双被磨烂的解放鞋照片,看着这双鞋,刘老师心里面涌出一丝丝的心酸和感动。他是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之一,经常想找机会请假出去玩,在学校从不交作业,没想到在家里这么勤劳。小波说他不懂这用到了什么物理知识。刘老师在他的相片上标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并告诉他这是即将要学到的新知识。他非常高兴地回复说:“我懂了,谢谢老师!”。还有小仙同学发了一张铺地膜种西瓜的照片,并标注铺地膜是为了保温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刘老师每天在家中收照片改作业,和孩子们讨论劳动中用到的知识,鼓励他们热爱生活,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未来。在忙碌中,她经常忙到深夜而不知疲倦。

 

2020年3月,刘老师回到福贡县,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教学活动。她白天忙于上网课,晚上认真批改每个学生提交的作业,还会认真评价,及时反馈。学生们得到刘老师的鼓励后,劲头十足,更加积极地提交作业。夜深人静时,坐在电脑前批改作业的她常常十分感动,因为通过这特别的“空中课堂”,她了解到了山区孩子们在家里的真实生活,让她更加深入了解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和感受。

 

 

疫情期间,她帮孩子们保留了近200张作业相片,并把这些资料整理成精品影集发给孩子们复习观看。孩子们看完之后,更加热爱学习了。

 

一年的支教时间里,刘芳霞老师一直奔波在学校教学、“空中课堂”、送课上门的道路上,家访和送课上门的对象从所教班级延伸到其它年级,“板凳上的老师”的美称也从学校传到附近各个村里。

 

至今,刘老师从孩子们口中得知,那里的人们仍然口口相传着“板凳上的老师”的故事……

 


来源:市教育局人事科、斗门区城南学校

微信图片_20210519161024.png
编辑:赖婉仪 责任编辑:范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