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如何一步步掏空你的“钱包”?本期《民生新观察》为你揭秘

春节假期结束后,很多人选择在新的一年寻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各类“招工兼职”诈骗也趁机出动,不少求职者很容易被“钱多”“活少”迷惑,尤其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让求职者面没见着就已经被骗了。在珠海,电信诈骗案件中有不少案件是冒充“招工兼职”进行诈骗的。此外,冒充公检法的诈骗也是电信诈骗中比较高发的类型。

在生活中如何提防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刑侦大队警官周伟做客演播室,结合现实案例拆穿骗子们的骗术伎俩,为市民提高防骗意识支招。

案例一

“居家兼职”被骗6万余元

近日,家住珠海香洲区的小吴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电称,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了他的简历,有个文员工作岗位推荐给小吴。

于是,小吴便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号。对方称,该工作在家就能做,每单都有提成,一单一结。工作内容也十分简单:只需在一款APP上,按照要求操作,动动手指、点下手机就能完成。

小吴根据对方的指示下载了这款APP,派单员给他派发了几个任务。

这些任务都很简单,就是到某视频平台关注指定主播并进行点赞,完成任务,对方就会相应地给他发一些红包。

在小吴顺利地完成几个任务之后,对方也的确给吴某发来了红包,于是,小吴对对方产生了信任感。

之后,派单员表示,有个福利单返利更高,但需要先自行垫付资金。因为前期几单任务都做得很顺利,小吴欣然接单。对方称,因为这个任务是连单任务,要连续完成四次才能够退回本金和红包。

于是,小吴就接连向对方陆续转账了四次。接下来,对方一直以小吴输入资料错误及需要交保证金、资料维护金等各种理由为借口,继续要求小吴向其汇款。

然而,当小吴陆续转账数笔后,对方却一直没有退回本金和红包。

小吴开始产生了怀疑,去找对方理论,却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至此,小吴共被骗6万多元。

“这是一种通过事主在求职网站上的简历获取个人信息,然后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逐步引诱求职者刷单的‘刷单诈骗’。”周伟分析说,一份“足不出户、月入千元”的招聘广告,对于求职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骗子承诺“刷单有奖”,第一笔会返还事主少量的“佣金”,增加事主对骗子的信任感。吸引事主“上钩”后,骗子便会增加“刷单”物品的金额,并会以各种理由欺骗事主陆续“刷单”消费,但是骗子不会再支付“佣金”,也不会退回事主本金。案例中的小吴就是这样被骗子一步一步诱骗陷入“刷单陷阱”。

“骗子就像钓鱼一样,先给‘鱼饵’。”周伟说,现实中,求职类诈骗较为多发,尤其是在春节后和每年的七八月份用工高峰时期,各种招聘网站的用工招聘广告满天飞,很多求职者也在招聘网站上上传了自己的简历,诈骗分子也趁机以招聘为名实施诈骗活动。网上个人简历成为骗子获取个人信息的途径。

“一般来说,求职者在网上寻找工作,首先要对一些‘低门槛、高回报’的招聘信息提高警惕。多思考一下‘这么好的一份工作怎么会平白无故掉到自己头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我就被选中了’。”周伟警官告诫求职者,一旦涉及到需要前期垫付资金的情况,例如对方通知你“面试过了,需要交一些押金、体检费、服装费”之类的,班还没上就要先交一笔钱出去,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此外,不要轻信路边的招工小广告和不正规招聘网站发布的招工信息;在面试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身份证件交给招工者保管。周伟建议求职者,最好是到正规的人才市场,寻找有正规营业执照的用人单位和劳务中介单位投放简历。

案例二

接“公检法”电话转账30万余元

在珠海去年电信诈骗案件中,还有不少案件是采用冒充“公检法”的手段进行诈骗的。2021年5月15日上午,市民张女士(化名)就接到冒充“公检法”诈骗电话。

“早上9时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涉嫌枪支诈骗案,还说我名下有一张卡涉及高达120万元的洗钱案。”张女士事后回忆说,对方让她先去一个没有他人在场的地方,还要远离家人。等她来到无人处,对方就给她手机上发来一份附有张女士照片的“拘捕令”,让她自己阅读。

“后来就一步一步就把我套进去了,一步一步地给我洗脑。我稍微有点怀疑,他就洗脑加恐吓,让你脑子没有办法清醒、正常地运作。”张女士说,对方随后指示她登录一个假冒的公安网站,让她在网站中的“资金清查”页面输入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以便查询她的资金流向正不正常,核实是否接受过赃款。

按照骗子的“指示”操作,当天,张女士通过银行共转出了30多万元。所幸珠海警方及时出手,通过反诈中心对四级账号进行紧急止付,止付金额21万元。

“我们接到的预警线索是,我们辖区的居民接到境外的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正在实施中。”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刑侦大队三级警长林强介绍,由于当时联系不上事主,警方一边发动当事人家人和朋友一起去寻找张女士,一边不停地反复拨打事主的手机电话号码并向其发送相关防诈短信。

同时,警方通过警银联动防诈机制,查询到事主张女士的银行卡账户共有30多万元的转账流水记录。势不容缓,警方第一时间连同事主家属将张女士的银行卡挂失,阻止张女士继续给骗子转账,并通过银行对张女士转出尚未到账的21万元进行了冻结止付。此后,张女士未再操作转账。

事发当天下午,香洲反诈中心通过努力发现了事主行踪,东风派出所的民警紧急驱车赶到。见到真警察,张女士的第一反应是害怕。

“开始他们拍门的时候,我还是害怕的。因为他(骗子)一直在跟我洗脑,说警方会把我抓走。”张女士事后说,起初她并不相信眼前的警察是来帮她的,直到警察亮出证件给她耐心揭穿骗子的“话术”,她才如梦方醒。

“如果不是警察及时找到我的话,我可能第二天还会给他们转钱。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以前听到别人说被骗了,我会觉得好蠢,怎么会被骗?但是,事情真的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真的是没有办法去思考的。”张女士说。

“这是2021年5月发生在我们香洲公安分局辖区内的一个典型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案例。”周伟说,事主在真警察找到她后仍然只相信冒充“公检法”的骗子,而不相信真警察的话,这种情况在日常反诈骗劝阻工作中是很常见的,冒充“公检法”诈骗也是各类电信诈骗中较为高发的类型。很多群众由于平时接触“公检法”系统比较少,对“公检法”系统的办案流程缺乏了解,很容易被诈骗分子钻空子。

“如今,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公检法’系统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视频记录,固定证据的时候一定会让事主签名确认,根本不可能通过电话或网络视频进行办案。”周伟介绍说,警方有可能通过电话通知事主到公安机关配合调查,但绝不会连人都不见就直接在电话中询问相关案情,更不可能在电话中直接办理案件的相关流程。

针对此案中张女士在转账过程中被反诈中心及时“止损”的情况,周伟表示,并非所有的受骗者都能如此幸运。“当一个事主被诈骗分子盯上的时候,不是每一条动态信息都会被警方所掌握,及时发现他正在和诈骗分子联系,这时就需要依靠我们的反诈利器——俗称‘反诈疫苗’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周伟介绍说,当市民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完成注册打开“来电预警”功能后,一旦有涉诈骗电话与你联系,后台大数据就会及时进行预警,公安机关会及时联系事主或其家人,提醒其所接电话或短信涉嫌电信诈骗、切勿向骗子进行转账。案例中的张女士接到诈骗电话后,香洲反诈中心正是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反馈的线索,及时对事主进行了劝阻和止付,减少了事主的损失。

“电信诈骗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跨区域甚至跨境实施,其犯罪成本较低且回报利润高,导致许多不法之徒盯上这块‘大蛋糕’,不惜以身试法。”周伟表示,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很多市民身上或家中并无太多现金,盗窃类案件能获取的钱财并不多。但电信诈骗类案件则不同,有的涉案金额可能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可以让包括大学知名教授在内的高知分子遭受巨额财产损失,其危害程度不可小觑。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高科技、高智商的网络犯罪,它的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骗子会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制造出新型的诈骗手段。”周伟提醒说,疫情防控期间,市民需要提防冒充“疫情流调”的电信诈骗,如果涉及需要填写银行账号之类的财产信息,千万不要上当受骗。此外,北京冬奥会期间,冒充“冰墩墩”经销商的诈骗也是一种利用社会热点进行的新型网络犯罪。“日常生活中,市民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的防诈骗知识,提高自己的反诈意识。”

国家反诈中心APP下载安装:

方式一:可以通过安卓、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国家反诈中心”下载安装;

方式二:扫码安装。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骗子如何一步步掏空你的“钱包”?本期《民生新观察》为你揭秘
珠江晚报 2022-02-27 08:03

春节假期结束后,很多人选择在新的一年寻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各类“招工兼职”诈骗也趁机出动,不少求职者很容易被“钱多”“活少”迷惑,尤其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让求职者面没见着就已经被骗了。在珠海,电信诈骗案件中有不少案件是冒充“招工兼职”进行诈骗的。此外,冒充公检法的诈骗也是电信诈骗中比较高发的类型。

在生活中如何提防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刑侦大队警官周伟做客演播室,结合现实案例拆穿骗子们的骗术伎俩,为市民提高防骗意识支招。

案例一

“居家兼职”被骗6万余元

近日,家住珠海香洲区的小吴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电称,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了他的简历,有个文员工作岗位推荐给小吴。

于是,小吴便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号。对方称,该工作在家就能做,每单都有提成,一单一结。工作内容也十分简单:只需在一款APP上,按照要求操作,动动手指、点下手机就能完成。

小吴根据对方的指示下载了这款APP,派单员给他派发了几个任务。

这些任务都很简单,就是到某视频平台关注指定主播并进行点赞,完成任务,对方就会相应地给他发一些红包。

在小吴顺利地完成几个任务之后,对方也的确给吴某发来了红包,于是,小吴对对方产生了信任感。

之后,派单员表示,有个福利单返利更高,但需要先自行垫付资金。因为前期几单任务都做得很顺利,小吴欣然接单。对方称,因为这个任务是连单任务,要连续完成四次才能够退回本金和红包。

于是,小吴就接连向对方陆续转账了四次。接下来,对方一直以小吴输入资料错误及需要交保证金、资料维护金等各种理由为借口,继续要求小吴向其汇款。

然而,当小吴陆续转账数笔后,对方却一直没有退回本金和红包。

小吴开始产生了怀疑,去找对方理论,却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至此,小吴共被骗6万多元。

“这是一种通过事主在求职网站上的简历获取个人信息,然后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逐步引诱求职者刷单的‘刷单诈骗’。”周伟分析说,一份“足不出户、月入千元”的招聘广告,对于求职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骗子承诺“刷单有奖”,第一笔会返还事主少量的“佣金”,增加事主对骗子的信任感。吸引事主“上钩”后,骗子便会增加“刷单”物品的金额,并会以各种理由欺骗事主陆续“刷单”消费,但是骗子不会再支付“佣金”,也不会退回事主本金。案例中的小吴就是这样被骗子一步一步诱骗陷入“刷单陷阱”。

“骗子就像钓鱼一样,先给‘鱼饵’。”周伟说,现实中,求职类诈骗较为多发,尤其是在春节后和每年的七八月份用工高峰时期,各种招聘网站的用工招聘广告满天飞,很多求职者也在招聘网站上上传了自己的简历,诈骗分子也趁机以招聘为名实施诈骗活动。网上个人简历成为骗子获取个人信息的途径。

“一般来说,求职者在网上寻找工作,首先要对一些‘低门槛、高回报’的招聘信息提高警惕。多思考一下‘这么好的一份工作怎么会平白无故掉到自己头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我就被选中了’。”周伟警官告诫求职者,一旦涉及到需要前期垫付资金的情况,例如对方通知你“面试过了,需要交一些押金、体检费、服装费”之类的,班还没上就要先交一笔钱出去,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此外,不要轻信路边的招工小广告和不正规招聘网站发布的招工信息;在面试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身份证件交给招工者保管。周伟建议求职者,最好是到正规的人才市场,寻找有正规营业执照的用人单位和劳务中介单位投放简历。

案例二

接“公检法”电话转账30万余元

在珠海去年电信诈骗案件中,还有不少案件是采用冒充“公检法”的手段进行诈骗的。2021年5月15日上午,市民张女士(化名)就接到冒充“公检法”诈骗电话。

“早上9时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涉嫌枪支诈骗案,还说我名下有一张卡涉及高达120万元的洗钱案。”张女士事后回忆说,对方让她先去一个没有他人在场的地方,还要远离家人。等她来到无人处,对方就给她手机上发来一份附有张女士照片的“拘捕令”,让她自己阅读。

“后来就一步一步就把我套进去了,一步一步地给我洗脑。我稍微有点怀疑,他就洗脑加恐吓,让你脑子没有办法清醒、正常地运作。”张女士说,对方随后指示她登录一个假冒的公安网站,让她在网站中的“资金清查”页面输入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以便查询她的资金流向正不正常,核实是否接受过赃款。

按照骗子的“指示”操作,当天,张女士通过银行共转出了30多万元。所幸珠海警方及时出手,通过反诈中心对四级账号进行紧急止付,止付金额21万元。

“我们接到的预警线索是,我们辖区的居民接到境外的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正在实施中。”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刑侦大队三级警长林强介绍,由于当时联系不上事主,警方一边发动当事人家人和朋友一起去寻找张女士,一边不停地反复拨打事主的手机电话号码并向其发送相关防诈短信。

同时,警方通过警银联动防诈机制,查询到事主张女士的银行卡账户共有30多万元的转账流水记录。势不容缓,警方第一时间连同事主家属将张女士的银行卡挂失,阻止张女士继续给骗子转账,并通过银行对张女士转出尚未到账的21万元进行了冻结止付。此后,张女士未再操作转账。

事发当天下午,香洲反诈中心通过努力发现了事主行踪,东风派出所的民警紧急驱车赶到。见到真警察,张女士的第一反应是害怕。

“开始他们拍门的时候,我还是害怕的。因为他(骗子)一直在跟我洗脑,说警方会把我抓走。”张女士事后说,起初她并不相信眼前的警察是来帮她的,直到警察亮出证件给她耐心揭穿骗子的“话术”,她才如梦方醒。

“如果不是警察及时找到我的话,我可能第二天还会给他们转钱。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以前听到别人说被骗了,我会觉得好蠢,怎么会被骗?但是,事情真的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真的是没有办法去思考的。”张女士说。

“这是2021年5月发生在我们香洲公安分局辖区内的一个典型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案例。”周伟说,事主在真警察找到她后仍然只相信冒充“公检法”的骗子,而不相信真警察的话,这种情况在日常反诈骗劝阻工作中是很常见的,冒充“公检法”诈骗也是各类电信诈骗中较为高发的类型。很多群众由于平时接触“公检法”系统比较少,对“公检法”系统的办案流程缺乏了解,很容易被诈骗分子钻空子。

“如今,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公检法’系统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视频记录,固定证据的时候一定会让事主签名确认,根本不可能通过电话或网络视频进行办案。”周伟介绍说,警方有可能通过电话通知事主到公安机关配合调查,但绝不会连人都不见就直接在电话中询问相关案情,更不可能在电话中直接办理案件的相关流程。

针对此案中张女士在转账过程中被反诈中心及时“止损”的情况,周伟表示,并非所有的受骗者都能如此幸运。“当一个事主被诈骗分子盯上的时候,不是每一条动态信息都会被警方所掌握,及时发现他正在和诈骗分子联系,这时就需要依靠我们的反诈利器——俗称‘反诈疫苗’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周伟介绍说,当市民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完成注册打开“来电预警”功能后,一旦有涉诈骗电话与你联系,后台大数据就会及时进行预警,公安机关会及时联系事主或其家人,提醒其所接电话或短信涉嫌电信诈骗、切勿向骗子进行转账。案例中的张女士接到诈骗电话后,香洲反诈中心正是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反馈的线索,及时对事主进行了劝阻和止付,减少了事主的损失。

“电信诈骗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跨区域甚至跨境实施,其犯罪成本较低且回报利润高,导致许多不法之徒盯上这块‘大蛋糕’,不惜以身试法。”周伟表示,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很多市民身上或家中并无太多现金,盗窃类案件能获取的钱财并不多。但电信诈骗类案件则不同,有的涉案金额可能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可以让包括大学知名教授在内的高知分子遭受巨额财产损失,其危害程度不可小觑。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高科技、高智商的网络犯罪,它的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骗子会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制造出新型的诈骗手段。”周伟提醒说,疫情防控期间,市民需要提防冒充“疫情流调”的电信诈骗,如果涉及需要填写银行账号之类的财产信息,千万不要上当受骗。此外,北京冬奥会期间,冒充“冰墩墩”经销商的诈骗也是一种利用社会热点进行的新型网络犯罪。“日常生活中,市民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的防诈骗知识,提高自己的反诈意识。”

国家反诈中心APP下载安装:

方式一:可以通过安卓、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国家反诈中心”下载安装;

方式二:扫码安装。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