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南国书香节特辑(2022年8月29日)
圆桌对话
香山文化和珠海文脉
对谈现场。
文脉绵长,新韵不绝。近日,在“书香湾韵圆桌对谈”系列活动中,迎来了丘树宏、陈桥生、卢卫平、王威廉几位作家、学者,大家围绕“香山文化和珠海文脉”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丘树宏:如果用几个字或者几句话来概括珠海,在我看来就是“咸淡水文化”和“海”“香”“珠”。应了这泓咸淡水,这里成了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摇篮,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伟大人物,以郑观应、容闳和“红色四杰”等为代表的伟大队伍。

海,是珠海的底色。珠海因海而生、因海而名。在珠海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宝镜湾岩画呈现出4000多年前珠海先民靠海而生的场景。

香,是珠海的味道。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将原属东莞县的香山寨划出,并把南海、新会、番禺、东莞4县的部分海滨之地,置香山县。1919年5月至1923年10月,香山县政府曾经设置于珠海唐家。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953年4月7日,珠海县正式成立。此后珠海的建制多次变化,一直到1961年4月17日,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建制变,香不变。香,一直是珠海的味道。

珠,是珠海的特质。珠海的“珠”,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有形的,200多个海岛是大大小小串起来的珍珠。二是无形的,珠海的特质就像珍珠一样纯洁无瑕。像黄佐、唐国安、苏兆征、容国团、容闳、陈芳、蔡昌、蔡绍基、鲍俊、古元等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人物,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珠海璀璨的明珠。相信珠海这颗明珠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陈桥生:梁启超曾经有一篇文章,谈到广东在中国历史上地理位置的问题,可以用竖版地图和横版地图来打个比喻。在横板地图中,珠海这片土地属于地图的边缘,而变成竖版地图以后,就会发现岭南地带恰恰位于中心位置,它是连接内陆和海洋的枢纽。以地图作为比喻,实际上就是让观察的视角产生转变,不同的地图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现珠海具有不同的特质,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

一是对外开放。大湾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就是一双眼睛。近现代的许多名人我们称之为“睁眼看世界的人”,对于香山文化和珠海文脉的发展来说,是奠定基础的存在。

二是经世致用。郑观应在《盛世危言》里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商战胜于兵战”,他认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今天来重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所以,岭南地区一系列名人思想是非常闪光的,都值得去不断挖掘。

三是家国情怀。岭南地区的侨文化非常发达,因为它有无数的侨民,在这些人的心里,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心里,对家国情怀的感受会和其他地区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在挖掘侨文化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卢卫平: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广阔性让我联想到了珠海的传奇人物苏曼殊。在广东这样开放包容的地方,孕育出了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很多人说,广东经济发展特别好,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生一部全景式、立体式记录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变迁的一部作品,尤其是记录珠海改革发展变迁的作品。在我看来,这片土地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集岭南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元素于一体,一位作家想要写出这样一部小说,如何把这么多文化元素有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需要思考、探索的。所以为什么还没有这样一部作品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多元以及来自各种各样文化现象的制约。对作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觉得有待作家们去完成,也很值得期待。

王威廉:作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王威廉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眼中,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重要的人物,香山文化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存在,大家也因此而感到骄傲。对作家们未来的创作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他自己对湾区的未来文化发展也充满期待。无论大家从事什么职业,从这场讲座中都能汲取到有意义的内容,都会有新的启迪,为我们的接续创作提供力量。(记者:张映竹)

龙跃唐家开运气

□ 何志毅

蜿蜒曲折的山房路。
龙是一种神话中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它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的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作为四灵之首而备受图腾崇拜。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作站在龙脉之地,这个民族不贵也是富有的。唐家湾是个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这里崇山峻岭,蕴灵盘结,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这块风水宝地,颇有“龙”的特色,当地使用的地名和流传的诗歌、传说等,许多都与“龙”有关。

古人将绵延起伏的山峦连接几条线,称作龙脉,与之相对应的山脉走向被称作龙的脉络。由此,古人称五桂山有五条龙,则石岐、翠亨、神湾、唐家、澳门,这五条龙的龙脉都是从五桂山延伸下来的脉络。当你登上孙中山故乡翠亨村附近一座小山丘的观龙楼,东眺大海,一幅壮丽的奇景就呈现在眼前。只见东部海北面的淇澳岛与南面的唐家湾半岛,状如两条苍龙攫向海峡中间的“龙珠”——金星岛,称为“二龙争珠”。清代上栅诗人邓谷有诗赞美云:“中流一柱重,断岸两龙奔。”关于双龙争珠,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在清末时期,孙中山为推翻清朝统治,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进行武装起义。清帝为之震怒,心怕南方有真命天子出现与他争夺天下。为保他和子孙后代的统治兴盛,免受龙脉上崛起家族对其的威胁,便派出一批堪舆家,奔赴南方各地,“寻龙捉脉”,以之斩尽龙脉。堪舆家们根据风水“寻龙诀”,从龙穴找到回龙之势,继而找到出洋龙、降龙、生龙、巨龙、针龙、腾龙、领群龙等南方一系列龙脉。当“追龙”到唐家湾凤凰山时,发现该处的山脉势雄力足,认为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乃破其风水,之后说这处大不了只能出个宰相,便拿着风水罗盘走了。果不其然,在民国元年(1912),唐家出了中国第一位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应验了唐绍仪任奉天巡抚时,得签“福寿绵绵伴君王”的谶言。堪舆家又循龙脉主干来到翠亨村观察山脉,掐指测算到翠亨将来会出大人物,便询问当地百姓村里有何奇人,村人均说不识。当时堪舆家不知道孙中山是何乡人氏,只好作罢。果然,若干年后,翠亨村出了一位孙中山。

唐家湾的龙脉是经凤凰山和大南山而出,众山欲东,盘亘数地。谓之“出洋龙”。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由西向东起伏延伸至海岸,苍山合抱而来,四水交合而至。因而有关龙的地名也妙趣横生,这都是人们将眼中的地形、地势,以龙的名义来进行命名的。

在毗连凤凰山西面的大南山,有一条两千余米长的峡谷,称为“龙潭”。两峡夹峙的中部有一泓湛碧的深潭,曰“无底潭”。传说唐家湾这条龙常在龙潭戏水,“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山上,悬崖飞瀑,奔流而下,这就是民国时期唐家湾八景之一的“龙潭飞瀑”。故有“寒流百尺势滔天,潭以龙名胜迹存”的诗句。从龙潭向东两千余米处有一山坳,名叫“潭头龙”,其中间马山脚下的大石塌地方,有一眼井泉,泉水自石隙溢出,清澈甘润,为当年中山县县长唐绍仪请民工所挖。他视眼泉为龙涎,称为“龙泉”。因石泉水质特好,故被唐绍仪誉为“中山港第一泉”。北面的小山脉称“后龙山”,中间山脉是唐家村后山鹅峰岭,该山有三个小山峰,最高的山巅为“龙顶”,回首于两峰余脉的“后龙尾”。村南面的小山,叫“龙岗山”,为“龙气郁结之处”。当年唐绍仪曾规划在这块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建中山县政府大楼。惜因民国二十三年(1934),陈济棠策划“唐家兵变”而未果。龙岗山东南麓则建有一座“龙岗庙”,庙联曰:“群山环福地,四境沐恩波。”所以庙旁一条街道命名为“龙岗街”。在唐家前环,有由四块巨石组成的长80米、宽20米的礁排,状如龙游于海,称为“石龙礁”。后环釜涌古渡头称为“龙头角”。官塘村的龙鼻山与猫头山之间的山峡上有一石门,瀑布穿门而落,为四龙注水汇合之地,称为“龙门口”。佛迳村附近有两座屹屹并峙的山脉,形似两条相对的龙。清代邑庠生卢闲生在附近捐地立村时,命名“双龙村”等等。

唐家的古建筑许多都与龙有关。早在明朝末年,村人为防盗贼,在村里建了一堵数千米长的围墙,开设四个闸门,北曰“亨衢门”,东曰“启明门”,南曰“万安门”,而西曰“龙庆门”,意即迎接“出洋龙”。门联云:“龙跃鸾翔开运气,庆云甘露兆庥祥”。龙庆门比其它闸门都蔚为壮观,气势宏伟。所以,这片民居称“龙庆片”,甚至有的家族将家祠称为“龙窝祠”。为此,村民就将进村的主街道称“龙庆大街”(后改名为“山房路”)。唐家的道路也很独特,别具一格。进入古镇,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条旧街道都是左拐右折,九曲十八弯,状似一条条蜿蜒伸展的游龙。正所谓煞气走直线,吉气走曲线。在建筑装饰上,唐家圣堂庙有彩色灰批的立体图画“虬龙图腾”和壁画双龙闹海的“风云际会图”,及在屋脊上塑的飞龙。这是村民把龙作为雨神来崇拜,认为龙是降福之神,能济泽苍生。

过去,唐家湾人在文化生活中,都经常举办一些与龙有关的活动,每逢端午节或春节,村人进行龙舟竞渡和耍陆地龙舟(俗称“耍旱龙”)及舞金龙和舞银龙,一时千人空巷,热闹非常。它是村人以赛龙船、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港珠澳大桥,一座情感之桥

□ 陈静雅

你是一个传奇,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中国人期盼多年的梦想,
牵动着中国人的心,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你始出来,
揭开神秘面纱一睹芳容,
无与伦比的雄伟与美丽,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心情如波涛般跌宕起伏。

令人惊叹的长度,
无与相比的难度,
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海上的珠穆朗玛峰,
多少心血与汗水撒播在海上,
无愧于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伶仃洋上一条巨龙腾飞,
海上一道绚丽多彩的长虹,
如神话般飞架于大海上。
珠海与澳门手牵手,
紧紧握住香港渴望的双手,
三地同心中国结连结在一起。

海浪拍打轻吻着桥墩,
如演奏海上协奏曲,
蜿蜒而曲线的身影,
如在海上跳着芭蕾舞,
身姿婀娜,优美娉婷,
美得令人心动和窒息。

海天一色,波涛涌动,
白海豚追逐着海鸥飞起,
增添了生机、灵动与轻盈。
扬帆起航,一帆风顺,
一桥促进三地经济腾飞,
寄寓了三地对美好的向往。

桥连岛,岛接隧,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澳门电视观光塔高入云端,
巴黎铁塔象征了爱与浪漫。

早迎朝阳,晚接彩霞,
你眷恋着日月贝,
爱慕着珠海渔女,
眺望野狸岛与香炉湾,
连结着三地的情缘,
演绎着浪漫的爱情故事。

血浓于水的三地情,
因为一座桥的延伸,
诗意地连结于海天之间。
一座情感之桥,
一座浪漫与诗意的桥梁,
传递与延伸了情与爱。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珠三角地区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友谊之桥,珠联璧合,
心,会更紧密地连在一起,
情,也会连结的更加深厚。

国家工程,国之重器,
体现了综合国力与自信,
民族的圆梦桥与同心桥,
大国的自信桥与复兴桥,
展现了奋斗的中华民族
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精神。

 

三灶岛,百年前的爱情绝唱

□ 吴燕婷

三灶岛,很多人都知道,那里很牛,是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举办地。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前,三灶岛犹如世外桃源。那时的三灶岛传唱着和《诗经》名篇《关雎》一样的美妙歌谣,这首歌谣名叫《心忆你》:

心忆你/时时忆你你唔知/吃饭忆你饭漏口/饮酒忆你酒流身/行路忆你莫跌倒/睡觉忆你时时翻转身(还有其他老人唱成:今日做梦忆你时时翻转身)

这是《心忆你》的上片,写一个男子如何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吃饭时想着心上人,饭从口里掉出来,或是送进嘴里忘记嚼,张嘴傻笑呆愣样;喝酒时想着心上人,酒从嘴里流出来,湿了衣衫都不知道;走路时想着心上人,随时要被路上的石头绊倒,幸亏路人及时提醒他;醒来睡去,白天黑夜,时时刻刻想念着心上人。

如果歌谣到这里就结束了,那还称不上“爱情绝唱”。这“绝唱”绝的是《心忆你》下片还写到女子怎样苦苦思念男子。

心忆你/时时忆你你唔知/我心肝忆成厘墨瓦/大髀忆成仙香骨/手臂忆成细花针/阿哥呀/你唔信/打开个胸膛俾你睇/条条拼骨似灯芯

女子相思成怎样呢?厘墨瓦就是陶砚台,心肝想成了砚台,又黑又硬,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可能成了“肝硬化”的最高级。大腿想成了烧香拜佛的那炷香这么细,那还是大腿吗?手臂想成了绣花针里最细款的那一根,那还是手臂吗?我们无法想象她成了怎样的一个人。她都想成这样了,却还担心心上人可能不信她的用情至深,于是,她发自内心呐喊,阿哥呀,就让你看看我的肋骨吧,一根一根像灯芯。

怎么样?读了这首古老民谣《心忆你》是不是觉得耳目一新,为之惊叹,顿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太小儿科了。

这首《心忆你》和其他“三灶民歌”一起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三灶民歌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三灶岛民用粤语传唱的民歌,主要由鹤歌、山歌、白采莲、哭嫁歌等曲调所组成,内容广泛,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其内容涵盖劳动、时政、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方面,反映出三灶岛民那种宽容、好学、进取的精神风貌,形象生动。

十多年前,金湾区三灶镇文化站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发现者、原珠海博物馆副馆长梁振兴领衔,进行了抢救性采风,深入三灶岛各乡村,找到一帮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他们多半记忆力已衰退,只好你一句我一句地拼凑,前前后后历时半年多,好不容易凑出两百多首,而《心忆你》就是最动人的一首。

珠海博物馆非常重视这项非遗成果,和三灶镇文化站共同做好后期的整理工作,《珠海三灶歌谣》终于得以正式出版,为三灶民歌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灶民歌是三灶岛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她经历了时代风雨的洗礼,原生态地保留了下来,她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世世代代传唱下去,也希望后人能创造出超越《心忆你》这样的新歌谣。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
微信
朋友圈
湾韵丨南国书香节特辑(2022年8月29日)
珠海特区报 2022-08-29 10:32
圆桌对话
香山文化和珠海文脉
对谈现场。
文脉绵长,新韵不绝。近日,在“书香湾韵圆桌对谈”系列活动中,迎来了丘树宏、陈桥生、卢卫平、王威廉几位作家、学者,大家围绕“香山文化和珠海文脉”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丘树宏:如果用几个字或者几句话来概括珠海,在我看来就是“咸淡水文化”和“海”“香”“珠”。应了这泓咸淡水,这里成了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摇篮,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伟大人物,以郑观应、容闳和“红色四杰”等为代表的伟大队伍。

海,是珠海的底色。珠海因海而生、因海而名。在珠海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宝镜湾岩画呈现出4000多年前珠海先民靠海而生的场景。

香,是珠海的味道。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将原属东莞县的香山寨划出,并把南海、新会、番禺、东莞4县的部分海滨之地,置香山县。1919年5月至1923年10月,香山县政府曾经设置于珠海唐家。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953年4月7日,珠海县正式成立。此后珠海的建制多次变化,一直到1961年4月17日,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建制变,香不变。香,一直是珠海的味道。

珠,是珠海的特质。珠海的“珠”,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有形的,200多个海岛是大大小小串起来的珍珠。二是无形的,珠海的特质就像珍珠一样纯洁无瑕。像黄佐、唐国安、苏兆征、容国团、容闳、陈芳、蔡昌、蔡绍基、鲍俊、古元等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人物,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珠海璀璨的明珠。相信珠海这颗明珠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陈桥生:梁启超曾经有一篇文章,谈到广东在中国历史上地理位置的问题,可以用竖版地图和横版地图来打个比喻。在横板地图中,珠海这片土地属于地图的边缘,而变成竖版地图以后,就会发现岭南地带恰恰位于中心位置,它是连接内陆和海洋的枢纽。以地图作为比喻,实际上就是让观察的视角产生转变,不同的地图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现珠海具有不同的特质,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

一是对外开放。大湾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就是一双眼睛。近现代的许多名人我们称之为“睁眼看世界的人”,对于香山文化和珠海文脉的发展来说,是奠定基础的存在。

二是经世致用。郑观应在《盛世危言》里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商战胜于兵战”,他认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今天来重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所以,岭南地区一系列名人思想是非常闪光的,都值得去不断挖掘。

三是家国情怀。岭南地区的侨文化非常发达,因为它有无数的侨民,在这些人的心里,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心里,对家国情怀的感受会和其他地区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在挖掘侨文化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卢卫平: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广阔性让我联想到了珠海的传奇人物苏曼殊。在广东这样开放包容的地方,孕育出了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很多人说,广东经济发展特别好,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生一部全景式、立体式记录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变迁的一部作品,尤其是记录珠海改革发展变迁的作品。在我看来,这片土地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集岭南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元素于一体,一位作家想要写出这样一部小说,如何把这么多文化元素有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需要思考、探索的。所以为什么还没有这样一部作品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多元以及来自各种各样文化现象的制约。对作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觉得有待作家们去完成,也很值得期待。

王威廉:作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王威廉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眼中,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重要的人物,香山文化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存在,大家也因此而感到骄傲。对作家们未来的创作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他自己对湾区的未来文化发展也充满期待。无论大家从事什么职业,从这场讲座中都能汲取到有意义的内容,都会有新的启迪,为我们的接续创作提供力量。(记者:张映竹)

龙跃唐家开运气

□ 何志毅

蜿蜒曲折的山房路。
龙是一种神话中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它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的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作为四灵之首而备受图腾崇拜。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作站在龙脉之地,这个民族不贵也是富有的。唐家湾是个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这里崇山峻岭,蕴灵盘结,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这块风水宝地,颇有“龙”的特色,当地使用的地名和流传的诗歌、传说等,许多都与“龙”有关。

古人将绵延起伏的山峦连接几条线,称作龙脉,与之相对应的山脉走向被称作龙的脉络。由此,古人称五桂山有五条龙,则石岐、翠亨、神湾、唐家、澳门,这五条龙的龙脉都是从五桂山延伸下来的脉络。当你登上孙中山故乡翠亨村附近一座小山丘的观龙楼,东眺大海,一幅壮丽的奇景就呈现在眼前。只见东部海北面的淇澳岛与南面的唐家湾半岛,状如两条苍龙攫向海峡中间的“龙珠”——金星岛,称为“二龙争珠”。清代上栅诗人邓谷有诗赞美云:“中流一柱重,断岸两龙奔。”关于双龙争珠,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在清末时期,孙中山为推翻清朝统治,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进行武装起义。清帝为之震怒,心怕南方有真命天子出现与他争夺天下。为保他和子孙后代的统治兴盛,免受龙脉上崛起家族对其的威胁,便派出一批堪舆家,奔赴南方各地,“寻龙捉脉”,以之斩尽龙脉。堪舆家们根据风水“寻龙诀”,从龙穴找到回龙之势,继而找到出洋龙、降龙、生龙、巨龙、针龙、腾龙、领群龙等南方一系列龙脉。当“追龙”到唐家湾凤凰山时,发现该处的山脉势雄力足,认为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乃破其风水,之后说这处大不了只能出个宰相,便拿着风水罗盘走了。果不其然,在民国元年(1912),唐家出了中国第一位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应验了唐绍仪任奉天巡抚时,得签“福寿绵绵伴君王”的谶言。堪舆家又循龙脉主干来到翠亨村观察山脉,掐指测算到翠亨将来会出大人物,便询问当地百姓村里有何奇人,村人均说不识。当时堪舆家不知道孙中山是何乡人氏,只好作罢。果然,若干年后,翠亨村出了一位孙中山。

唐家湾的龙脉是经凤凰山和大南山而出,众山欲东,盘亘数地。谓之“出洋龙”。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由西向东起伏延伸至海岸,苍山合抱而来,四水交合而至。因而有关龙的地名也妙趣横生,这都是人们将眼中的地形、地势,以龙的名义来进行命名的。

在毗连凤凰山西面的大南山,有一条两千余米长的峡谷,称为“龙潭”。两峡夹峙的中部有一泓湛碧的深潭,曰“无底潭”。传说唐家湾这条龙常在龙潭戏水,“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山上,悬崖飞瀑,奔流而下,这就是民国时期唐家湾八景之一的“龙潭飞瀑”。故有“寒流百尺势滔天,潭以龙名胜迹存”的诗句。从龙潭向东两千余米处有一山坳,名叫“潭头龙”,其中间马山脚下的大石塌地方,有一眼井泉,泉水自石隙溢出,清澈甘润,为当年中山县县长唐绍仪请民工所挖。他视眼泉为龙涎,称为“龙泉”。因石泉水质特好,故被唐绍仪誉为“中山港第一泉”。北面的小山脉称“后龙山”,中间山脉是唐家村后山鹅峰岭,该山有三个小山峰,最高的山巅为“龙顶”,回首于两峰余脉的“后龙尾”。村南面的小山,叫“龙岗山”,为“龙气郁结之处”。当年唐绍仪曾规划在这块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建中山县政府大楼。惜因民国二十三年(1934),陈济棠策划“唐家兵变”而未果。龙岗山东南麓则建有一座“龙岗庙”,庙联曰:“群山环福地,四境沐恩波。”所以庙旁一条街道命名为“龙岗街”。在唐家前环,有由四块巨石组成的长80米、宽20米的礁排,状如龙游于海,称为“石龙礁”。后环釜涌古渡头称为“龙头角”。官塘村的龙鼻山与猫头山之间的山峡上有一石门,瀑布穿门而落,为四龙注水汇合之地,称为“龙门口”。佛迳村附近有两座屹屹并峙的山脉,形似两条相对的龙。清代邑庠生卢闲生在附近捐地立村时,命名“双龙村”等等。

唐家的古建筑许多都与龙有关。早在明朝末年,村人为防盗贼,在村里建了一堵数千米长的围墙,开设四个闸门,北曰“亨衢门”,东曰“启明门”,南曰“万安门”,而西曰“龙庆门”,意即迎接“出洋龙”。门联云:“龙跃鸾翔开运气,庆云甘露兆庥祥”。龙庆门比其它闸门都蔚为壮观,气势宏伟。所以,这片民居称“龙庆片”,甚至有的家族将家祠称为“龙窝祠”。为此,村民就将进村的主街道称“龙庆大街”(后改名为“山房路”)。唐家的道路也很独特,别具一格。进入古镇,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条旧街道都是左拐右折,九曲十八弯,状似一条条蜿蜒伸展的游龙。正所谓煞气走直线,吉气走曲线。在建筑装饰上,唐家圣堂庙有彩色灰批的立体图画“虬龙图腾”和壁画双龙闹海的“风云际会图”,及在屋脊上塑的飞龙。这是村民把龙作为雨神来崇拜,认为龙是降福之神,能济泽苍生。

过去,唐家湾人在文化生活中,都经常举办一些与龙有关的活动,每逢端午节或春节,村人进行龙舟竞渡和耍陆地龙舟(俗称“耍旱龙”)及舞金龙和舞银龙,一时千人空巷,热闹非常。它是村人以赛龙船、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港珠澳大桥,一座情感之桥

□ 陈静雅

你是一个传奇,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中国人期盼多年的梦想,
牵动着中国人的心,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你始出来,
揭开神秘面纱一睹芳容,
无与伦比的雄伟与美丽,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心情如波涛般跌宕起伏。

令人惊叹的长度,
无与相比的难度,
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海上的珠穆朗玛峰,
多少心血与汗水撒播在海上,
无愧于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伶仃洋上一条巨龙腾飞,
海上一道绚丽多彩的长虹,
如神话般飞架于大海上。
珠海与澳门手牵手,
紧紧握住香港渴望的双手,
三地同心中国结连结在一起。

海浪拍打轻吻着桥墩,
如演奏海上协奏曲,
蜿蜒而曲线的身影,
如在海上跳着芭蕾舞,
身姿婀娜,优美娉婷,
美得令人心动和窒息。

海天一色,波涛涌动,
白海豚追逐着海鸥飞起,
增添了生机、灵动与轻盈。
扬帆起航,一帆风顺,
一桥促进三地经济腾飞,
寄寓了三地对美好的向往。

桥连岛,岛接隧,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澳门电视观光塔高入云端,
巴黎铁塔象征了爱与浪漫。

早迎朝阳,晚接彩霞,
你眷恋着日月贝,
爱慕着珠海渔女,
眺望野狸岛与香炉湾,
连结着三地的情缘,
演绎着浪漫的爱情故事。

血浓于水的三地情,
因为一座桥的延伸,
诗意地连结于海天之间。
一座情感之桥,
一座浪漫与诗意的桥梁,
传递与延伸了情与爱。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珠三角地区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友谊之桥,珠联璧合,
心,会更紧密地连在一起,
情,也会连结的更加深厚。

国家工程,国之重器,
体现了综合国力与自信,
民族的圆梦桥与同心桥,
大国的自信桥与复兴桥,
展现了奋斗的中华民族
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精神。

 

三灶岛,百年前的爱情绝唱

□ 吴燕婷

三灶岛,很多人都知道,那里很牛,是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举办地。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前,三灶岛犹如世外桃源。那时的三灶岛传唱着和《诗经》名篇《关雎》一样的美妙歌谣,这首歌谣名叫《心忆你》:

心忆你/时时忆你你唔知/吃饭忆你饭漏口/饮酒忆你酒流身/行路忆你莫跌倒/睡觉忆你时时翻转身(还有其他老人唱成:今日做梦忆你时时翻转身)

这是《心忆你》的上片,写一个男子如何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吃饭时想着心上人,饭从口里掉出来,或是送进嘴里忘记嚼,张嘴傻笑呆愣样;喝酒时想着心上人,酒从嘴里流出来,湿了衣衫都不知道;走路时想着心上人,随时要被路上的石头绊倒,幸亏路人及时提醒他;醒来睡去,白天黑夜,时时刻刻想念着心上人。

如果歌谣到这里就结束了,那还称不上“爱情绝唱”。这“绝唱”绝的是《心忆你》下片还写到女子怎样苦苦思念男子。

心忆你/时时忆你你唔知/我心肝忆成厘墨瓦/大髀忆成仙香骨/手臂忆成细花针/阿哥呀/你唔信/打开个胸膛俾你睇/条条拼骨似灯芯

女子相思成怎样呢?厘墨瓦就是陶砚台,心肝想成了砚台,又黑又硬,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可能成了“肝硬化”的最高级。大腿想成了烧香拜佛的那炷香这么细,那还是大腿吗?手臂想成了绣花针里最细款的那一根,那还是手臂吗?我们无法想象她成了怎样的一个人。她都想成这样了,却还担心心上人可能不信她的用情至深,于是,她发自内心呐喊,阿哥呀,就让你看看我的肋骨吧,一根一根像灯芯。

怎么样?读了这首古老民谣《心忆你》是不是觉得耳目一新,为之惊叹,顿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太小儿科了。

这首《心忆你》和其他“三灶民歌”一起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三灶民歌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三灶岛民用粤语传唱的民歌,主要由鹤歌、山歌、白采莲、哭嫁歌等曲调所组成,内容广泛,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其内容涵盖劳动、时政、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方面,反映出三灶岛民那种宽容、好学、进取的精神风貌,形象生动。

十多年前,金湾区三灶镇文化站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发现者、原珠海博物馆副馆长梁振兴领衔,进行了抢救性采风,深入三灶岛各乡村,找到一帮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他们多半记忆力已衰退,只好你一句我一句地拼凑,前前后后历时半年多,好不容易凑出两百多首,而《心忆你》就是最动人的一首。

珠海博物馆非常重视这项非遗成果,和三灶镇文化站共同做好后期的整理工作,《珠海三灶歌谣》终于得以正式出版,为三灶民歌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灶民歌是三灶岛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她经历了时代风雨的洗礼,原生态地保留了下来,她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我们要世世代代传唱下去,也希望后人能创造出超越《心忆你》这样的新歌谣。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