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食”无忧之外,如何让长者更幸福?

近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面对日渐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有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条例来明确应该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关照?为了做好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照顾,从个人层面、相关企业以及政府层面,可以如何来做?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了珠海市律师协会“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德恒(珠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解迎祥和珠海传媒集团评论员李勇智做客演播室,共同进行探讨。

关爱一:

“医食”无忧,居家养老有保障

根据市民政局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2月,我市被确定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今年76岁的罗玉华,笑称自己是长者饭堂的“吃饭元老”,自从2019年9月社区的长者饭堂开始运作以来,只要不外出探亲访友,他跟老伴儿每天都会来这里吃中午饭。

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吃饭这个“大问题”,珠海不限户籍,对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给予配餐补贴3元,各区在此基础上再给予2-12元不等的补贴。目前,珠海共有235家长者饭堂,依托于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珠海的老人们到长者饭堂吃饭,可以在线预约,也可以拨打热线电话或者使用居家养老呼叫器预约,到达餐厅后,只需要在门口“刷脸”认证,后台即可自动结算。

此外,在老年人最关注的医疗领域方面,除了常规去大型三甲医院就医外,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也解决了部分老人对于居家养老的迫切需求。

今年4月,池女士84岁的父亲因不慎跌倒就医检查出腔梗,由于后续护理很重要,而医院的医疗资源并不能支持池女士父亲的后续护理,因此池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社区医院寻求帮助,没想到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服务给了她和家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同于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的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主要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其关注的是有健康问题的“人”,而不是单一的疾病,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着手,结合药物治疗,全方位管理居民的健康。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市共建立354个家庭医生团队,已有近84万人签订了协议。

嘉宾:社区长者“医食”服务仍有提升空间

李勇智表示,近几年来,珠海的长者饭堂建设非常频密,而且布点广泛。目前,珠海的长者饭堂主要侧重于提供午餐,相对而言午餐也是一日三餐需求量最多的一餐,针对社区力量供应链足够强大的情况,长者食堂可尝试提供一日三餐的服务。

李勇智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医生与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的就近就医机制成为一种“刚需”,很多老人常见的慢性病并不急于去大医院,就近就医可以节省家属陪同就医的时间。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多为全科医生,一些不太复杂的检查也能在社区做到就近就医。

解迎祥则指出,珠海主城区的长者饭堂覆盖面较广,但在西部地区一些区域的覆盖率尚有待提高。他建议,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合理打造长者饭堂慈善助餐品牌,形成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居家社区养老配餐服务。

对于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解迎祥认为,需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变居民“一生病就去大医院”的就医观念,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为社区高龄失能长者、慢性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提供更高质量的上门诊疗服务。

此外,解迎祥还提到,今年5月,珠海市民政局发布了《珠海经济特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聚焦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四大核心养老问题,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养老设备的建设标准,要求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养老服务用房。同时,在资金保障方面也明确了市、区人民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将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的55%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要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定期提供免费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对独生子女护理照料假制度予以明确: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其子女每年5日的护理假;患病住院治疗的,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15日的护理假。

关爱二:

社交理疗两不误,社区养老超幸福

解决了吃和老年人最关注的医养问题,老人们的精神娱乐方面也不可忽视。香洲区梅华街道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来自陕西的张莉琴今年73岁,原本来珠海帮子女带小孩,如今孙子大了,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多了,她便加入了街道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结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老姐妹”,每天来到中心“再学习、再提升”,舞蹈班、音乐班、旗袍班、美术班等各种学习班让她有点“乐不思蜀”。

“大家在这里真的很开心、很快乐、很幸福,这些社工我们很认可,真的像自己的儿女,甚至儿女都做不到。”“这个养老中心,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和张阿姨一样,潘玉英、罗玉华等社区老人对梅华街道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文娱活动及医养结合服务赞不绝口。

为切实解决居家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我市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2020年度十件民生实事。目前,珠海打造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已建成24个镇(街)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30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实现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

虽然老人们在家门口享受了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不过他们仍然希望子女的陪伴和社会的包容可以再多一点。

嘉宾:让老年人感受到“被需要”

李勇智认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有了足够的硬件设施后,还需要在“软件”方面配备足够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引进能够提供舞蹈、绘画、书法、推拿等专业指导的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充电”服务。

李勇智指出,要让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一方面需要家庭温情,要让他们感到在家庭里“我是有用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感到在社会上也是有用的——虽然退休了不能做具体的工作,但是仍可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我们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空间,让老年人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能感受到“被需要”,让他们在“被需要”中收获满足感。

李勇智建议,政府部门要在养老服务方面更多发力,在智慧养老等方面做好不断的更新升级,推动智慧养老往基层下沉。同时,还要做好公共服务方面的适老化改造提升,给予老年人充足的缓冲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我们的生活节奏。

解迎祥表示,在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生活的节奏非常快,老年人对一些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太熟悉,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健康码扫码需要借助智能手机,给一些老年人带来困扰。我们要去帮助老年人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电子化信息社会,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和掌握一定的防疫知识,帮助他们去跨越“数字鸿沟”。特别是在预防养老诈骗等方面,需要年轻人帮助老年人学会甄别各类新型“陷阱”,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尽孝方式。同时,老年人也要主动去适应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新的技能。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
微信
朋友圈
“医食”无忧之外,如何让长者更幸福?
珠江晚报 2022-09-26 13:48

近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面对日渐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有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条例来明确应该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关照?为了做好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照顾,从个人层面、相关企业以及政府层面,可以如何来做?本期《民生新观察》节目邀请了珠海市律师协会“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德恒(珠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解迎祥和珠海传媒集团评论员李勇智做客演播室,共同进行探讨。

关爱一:

“医食”无忧,居家养老有保障

根据市民政局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2月,我市被确定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今年76岁的罗玉华,笑称自己是长者饭堂的“吃饭元老”,自从2019年9月社区的长者饭堂开始运作以来,只要不外出探亲访友,他跟老伴儿每天都会来这里吃中午饭。

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吃饭这个“大问题”,珠海不限户籍,对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给予配餐补贴3元,各区在此基础上再给予2-12元不等的补贴。目前,珠海共有235家长者饭堂,依托于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珠海的老人们到长者饭堂吃饭,可以在线预约,也可以拨打热线电话或者使用居家养老呼叫器预约,到达餐厅后,只需要在门口“刷脸”认证,后台即可自动结算。

此外,在老年人最关注的医疗领域方面,除了常规去大型三甲医院就医外,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也解决了部分老人对于居家养老的迫切需求。

今年4月,池女士84岁的父亲因不慎跌倒就医检查出腔梗,由于后续护理很重要,而医院的医疗资源并不能支持池女士父亲的后续护理,因此池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社区医院寻求帮助,没想到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服务给了她和家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同于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的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主要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其关注的是有健康问题的“人”,而不是单一的疾病,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着手,结合药物治疗,全方位管理居民的健康。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市共建立354个家庭医生团队,已有近84万人签订了协议。

嘉宾:社区长者“医食”服务仍有提升空间

李勇智表示,近几年来,珠海的长者饭堂建设非常频密,而且布点广泛。目前,珠海的长者饭堂主要侧重于提供午餐,相对而言午餐也是一日三餐需求量最多的一餐,针对社区力量供应链足够强大的情况,长者食堂可尝试提供一日三餐的服务。

李勇智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医生与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的就近就医机制成为一种“刚需”,很多老人常见的慢性病并不急于去大医院,就近就医可以节省家属陪同就医的时间。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多为全科医生,一些不太复杂的检查也能在社区做到就近就医。

解迎祥则指出,珠海主城区的长者饭堂覆盖面较广,但在西部地区一些区域的覆盖率尚有待提高。他建议,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合理打造长者饭堂慈善助餐品牌,形成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居家社区养老配餐服务。

对于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解迎祥认为,需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变居民“一生病就去大医院”的就医观念,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为社区高龄失能长者、慢性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提供更高质量的上门诊疗服务。

此外,解迎祥还提到,今年5月,珠海市民政局发布了《珠海经济特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聚焦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四大核心养老问题,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养老设备的建设标准,要求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养老服务用房。同时,在资金保障方面也明确了市、区人民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将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的55%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要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定期提供免费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对独生子女护理照料假制度予以明确: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其子女每年5日的护理假;患病住院治疗的,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15日的护理假。

关爱二:

社交理疗两不误,社区养老超幸福

解决了吃和老年人最关注的医养问题,老人们的精神娱乐方面也不可忽视。香洲区梅华街道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来自陕西的张莉琴今年73岁,原本来珠海帮子女带小孩,如今孙子大了,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多了,她便加入了街道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结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老姐妹”,每天来到中心“再学习、再提升”,舞蹈班、音乐班、旗袍班、美术班等各种学习班让她有点“乐不思蜀”。

“大家在这里真的很开心、很快乐、很幸福,这些社工我们很认可,真的像自己的儿女,甚至儿女都做不到。”“这个养老中心,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和张阿姨一样,潘玉英、罗玉华等社区老人对梅华街道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文娱活动及医养结合服务赞不绝口。

为切实解决居家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我市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2020年度十件民生实事。目前,珠海打造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已建成24个镇(街)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30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实现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

虽然老人们在家门口享受了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不过他们仍然希望子女的陪伴和社会的包容可以再多一点。

嘉宾:让老年人感受到“被需要”

李勇智认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有了足够的硬件设施后,还需要在“软件”方面配备足够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引进能够提供舞蹈、绘画、书法、推拿等专业指导的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充电”服务。

李勇智指出,要让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一方面需要家庭温情,要让他们感到在家庭里“我是有用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感到在社会上也是有用的——虽然退休了不能做具体的工作,但是仍可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我们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空间,让老年人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能感受到“被需要”,让他们在“被需要”中收获满足感。

李勇智建议,政府部门要在养老服务方面更多发力,在智慧养老等方面做好不断的更新升级,推动智慧养老往基层下沉。同时,还要做好公共服务方面的适老化改造提升,给予老年人充足的缓冲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我们的生活节奏。

解迎祥表示,在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生活的节奏非常快,老年人对一些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太熟悉,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健康码扫码需要借助智能手机,给一些老年人带来困扰。我们要去帮助老年人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电子化信息社会,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和掌握一定的防疫知识,帮助他们去跨越“数字鸿沟”。特别是在预防养老诈骗等方面,需要年轻人帮助老年人学会甄别各类新型“陷阱”,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尽孝方式。同时,老年人也要主动去适应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新的技能。

文字:郑振华 图片:郑振华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