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位于高新区的20家民营企业,接受了一年面对面的法律体检,企业健康发展又多了一层法律保障。为这些企业“把脉问诊”的是来自高新区综治局、唐家湾镇司法所的公益法律服务团队。
这是高新区司法行政机关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举措之一。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高新区综治局、司法所等司法行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率更高了、网上留言回复更快了、申请法律援助更便捷了……一桩桩忧急事件得到解决,一个个难点痛点正在改进,一项项惠民便民举措不断实施,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高新区司法行政工作的“速度与温度”。

聚焦劳动争议化解 急民之所急
“我们的工作不见得轰轰烈烈,但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众,有时一次耐心的引导、一次默默的等待都可以温暖群众,切实为群众解难题,我们要继续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近日,当获得法律援助的群众来电致谢,高新区综治局相关负责人勉励同事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高新区司法行政部门秉持法治思维,筑牢服务理念,做优法律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中梗阻”,急群众之所急,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新期盼。
一方面,高新区坚持“防调结合、以防为主”原则,依托村居法律顾问力量,组建“护薪维权团”,开展劳资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对工程建设、加工制造等领域用工情况进行排查,准确掌握重点行业薪酬发放情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另一方面,高新区织密调解网络,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圆心、2个驻派出所调解窗口为半径、18个社区调委会为端口,铺开了一张上下联动、覆盖全区、高效便捷的“大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专业调解员、社区值班律师骨干作用,第一时间将排查发现或窗口受理的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为能一次性解决农民工“忧薪事”,高新区在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农民工讨薪“绿色窗口”,探索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三位一体”劳资纠纷化解新机制。定期开展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农民工专项行动,提高农民工案件法律服务工作专业化水平,力保法律服务步步到位。针对农民工法律需求涉及面广、情况错综复杂、化解难度大的特点,加大农民工工伤赔偿案件的非诉讼办案力度,及时化解矛盾、实现诉求。
今年以来,共组织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党员先锋志愿者开展劳资纠纷专项排查130余次,先后化解重大疑难群体性劳资纠纷7宗,累计调解劳资纠纷166宗,涉及金额近300万元。
聚焦困难群体援助 解民之所难
“听说你们可以帮我,是真的吗?”日前,陈某丈夫来到高新区法律援助处,为自己的老伴申请工伤赔偿。陈某在高新区某建筑工地从事杂工工作时,不慎从10米高处坠落受伤,住院225天,经广东正光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评定为伤残等级三级。但因为陈某已到退休年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应认定为工伤。陈某丈夫遂前来寻求法律援助。
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其情绪,一边耐心指导陈某丈夫准备相关申请材料。因陈某是农民工,且考虑到其家庭情况,高新区法律援助处当即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先指派后补交材料,并在当天指派经验丰富的邓坤君律师承办该案。通过深入细致地查阅、审核案件证据资料,邓律师悉心助其维护权益,最终为陈某追讨回100多万元赔偿款,让受援人充分感受到法律援助的力度与温情。
这是高新区司法行政部门聚焦困难群体援助、快速响应、便民利民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已累计为80余名困难群众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高新区坚持应援尽援,把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当日受理、当日审核、当日指派”。推行全流程网上服务,群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广东法网、微信、电子邮箱等平台提交法律援助申请,司法所指派专人跟进办理,做到半小时内快速响应。

高新区还全面推行法律援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申请人签署告知承诺书即可获得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让“减证”成为真正的“便民”措施,让群众更省事、更省时、更省心。
此外,为扩大法律援助知晓率,高新区前移宣传阵地,织密“宣传网”,制作《法援在身边》宣传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和社区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开展大型法律援助宣传专项活动,派发《高新区务工人员小贴士》《高新区法律援助申请指南》等宣传册,设立维权信息告示牌,明示法律援助申请渠道、“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信息,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让群众知晓法律援助这一惠民举措。
聚焦律师服务质效 纾民之所愁
社区法律服务全覆盖、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进万家、送法进校园……近来,高新区坚持把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通过激活基层“法治细胞”,提高了全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增强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新区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高新区签约6家律师事务所,实现了18个社区法律服务全覆盖。每名法律顾问每月至少到社区服务12个小时以上,在值班安排上确保高新区每天都有律师,服从司法所统一调配,迅速介入处置辖区突发矛盾;制定法律顾问服务质量考评制度,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社区居委会、居民和相关部门意见,定期对律师服务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作为法律顾问费用发放及是否续聘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高新区还深入基层播撒法治种子,持续擦亮法治宣传特色品牌。发挥村居法律顾问靠近群众、联系群众优势作用,要求村居法律顾问“以调解促普法,以普法化纠纷”,达到“调解一案,上好一课,普法一片”的目的,让群众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鲜活的普法教育;持续开展“成长护航”青少年法治宣讲活动、“送法进校园”普法宣传活动等70余场,营造全区人人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的浓厚氛围。
此外,高新区充分发挥律师专业力量,让村居法律顾问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参谋”、社区居民的“贴心人”、邻里街坊的“和事佬”。在签订重要经济合同、开展重大项目谈判过程中,法律顾问及时为社区出具专业法律意见,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村居法律顾问深入开展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活动,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每一起纠纷的当事人量身打造个性化、合情理的调解方案,促成矛盾化解,让每一名群众都能在解决自己独特的法律问题中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今年以来,村居法律顾问深入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通过定期值班、电话交流等方式,累计为广大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及办理各类法律事务1200余宗,调处纠纷68件,代书法律文书13件,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聚焦民企法律需求 行民之所盼
为高质量打造珠海创新发展主战场,高新区持续强化法律服务供给,汇聚高校教师、律师、普法志愿者等力量,为初创型民营企业、港澳企业打造精准便捷、高效惠民的法治产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难题。
为护航企业发展,高新区成立由17名律师组成的“民营企业服务专班”,深入辖区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法律服务需求摸排调查,通过座谈、线上等形式,围绕民营企业在股权结构、投融资、合同管理等方面开展“法治体检”活动,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方”的方式,帮助企业分析生产经营和治理发展中的法律风险点。今年以来,共协调解决劳动人事、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合同违约等法律问题69起。
高新区综治局联合区科技产业局、区双创中心,依托港湾一号港澳青年“1元创业空间”,成立珠海高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法律服务站,探索形成“一个窗口、六大服务项目”的法律服务新模式,为港澳青年和创业团队提供从招商洽谈、落地投产到生产经营的全流程、全天候、公益性法律服务。
为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高新区综治局和司法所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律师深入企业、产业园区开展“送法入园区”“法润民企”、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派发宣传资料、参与互动游戏、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聚焦企业关切,向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宣讲政府稳企措施和企业经营管理常用法律法规知识。今年以来,工作人员及律师团队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490余次,走访39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1场,切实以法治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位于高新区的20家民营企业,接受了一年面对面的法律体检,企业健康发展又多了一层法律保障。为这些企业“把脉问诊”的是来自高新区综治局、唐家湾镇司法所的公益法律服务团队。
这是高新区司法行政机关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举措之一。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高新区综治局、司法所等司法行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工作总抓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率更高了、网上留言回复更快了、申请法律援助更便捷了……一桩桩忧急事件得到解决,一个个难点痛点正在改进,一项项惠民便民举措不断实施,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高新区司法行政工作的“速度与温度”。

聚焦劳动争议化解 急民之所急
“我们的工作不见得轰轰烈烈,但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众,有时一次耐心的引导、一次默默的等待都可以温暖群众,切实为群众解难题,我们要继续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近日,当获得法律援助的群众来电致谢,高新区综治局相关负责人勉励同事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高新区司法行政部门秉持法治思维,筑牢服务理念,做优法律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中梗阻”,急群众之所急,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新期盼。
一方面,高新区坚持“防调结合、以防为主”原则,依托村居法律顾问力量,组建“护薪维权团”,开展劳资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对工程建设、加工制造等领域用工情况进行排查,准确掌握重点行业薪酬发放情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另一方面,高新区织密调解网络,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圆心、2个驻派出所调解窗口为半径、18个社区调委会为端口,铺开了一张上下联动、覆盖全区、高效便捷的“大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专业调解员、社区值班律师骨干作用,第一时间将排查发现或窗口受理的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为能一次性解决农民工“忧薪事”,高新区在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农民工讨薪“绿色窗口”,探索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三位一体”劳资纠纷化解新机制。定期开展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农民工专项行动,提高农民工案件法律服务工作专业化水平,力保法律服务步步到位。针对农民工法律需求涉及面广、情况错综复杂、化解难度大的特点,加大农民工工伤赔偿案件的非诉讼办案力度,及时化解矛盾、实现诉求。
今年以来,共组织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党员先锋志愿者开展劳资纠纷专项排查130余次,先后化解重大疑难群体性劳资纠纷7宗,累计调解劳资纠纷166宗,涉及金额近300万元。
聚焦困难群体援助 解民之所难
“听说你们可以帮我,是真的吗?”日前,陈某丈夫来到高新区法律援助处,为自己的老伴申请工伤赔偿。陈某在高新区某建筑工地从事杂工工作时,不慎从10米高处坠落受伤,住院225天,经广东正光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评定为伤残等级三级。但因为陈某已到退休年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应认定为工伤。陈某丈夫遂前来寻求法律援助。
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其情绪,一边耐心指导陈某丈夫准备相关申请材料。因陈某是农民工,且考虑到其家庭情况,高新区法律援助处当即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先指派后补交材料,并在当天指派经验丰富的邓坤君律师承办该案。通过深入细致地查阅、审核案件证据资料,邓律师悉心助其维护权益,最终为陈某追讨回100多万元赔偿款,让受援人充分感受到法律援助的力度与温情。
这是高新区司法行政部门聚焦困难群体援助、快速响应、便民利民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已累计为80余名困难群众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高新区坚持应援尽援,把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当日受理、当日审核、当日指派”。推行全流程网上服务,群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广东法网、微信、电子邮箱等平台提交法律援助申请,司法所指派专人跟进办理,做到半小时内快速响应。

高新区还全面推行法律援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申请人签署告知承诺书即可获得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让“减证”成为真正的“便民”措施,让群众更省事、更省时、更省心。
此外,为扩大法律援助知晓率,高新区前移宣传阵地,织密“宣传网”,制作《法援在身边》宣传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和社区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开展大型法律援助宣传专项活动,派发《高新区务工人员小贴士》《高新区法律援助申请指南》等宣传册,设立维权信息告示牌,明示法律援助申请渠道、“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信息,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让群众知晓法律援助这一惠民举措。
聚焦律师服务质效 纾民之所愁
社区法律服务全覆盖、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进万家、送法进校园……近来,高新区坚持把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通过激活基层“法治细胞”,提高了全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增强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新区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高新区签约6家律师事务所,实现了18个社区法律服务全覆盖。每名法律顾问每月至少到社区服务12个小时以上,在值班安排上确保高新区每天都有律师,服从司法所统一调配,迅速介入处置辖区突发矛盾;制定法律顾问服务质量考评制度,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社区居委会、居民和相关部门意见,定期对律师服务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作为法律顾问费用发放及是否续聘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高新区还深入基层播撒法治种子,持续擦亮法治宣传特色品牌。发挥村居法律顾问靠近群众、联系群众优势作用,要求村居法律顾问“以调解促普法,以普法化纠纷”,达到“调解一案,上好一课,普法一片”的目的,让群众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鲜活的普法教育;持续开展“成长护航”青少年法治宣讲活动、“送法进校园”普法宣传活动等70余场,营造全区人人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的浓厚氛围。
此外,高新区充分发挥律师专业力量,让村居法律顾问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参谋”、社区居民的“贴心人”、邻里街坊的“和事佬”。在签订重要经济合同、开展重大项目谈判过程中,法律顾问及时为社区出具专业法律意见,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村居法律顾问深入开展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活动,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每一起纠纷的当事人量身打造个性化、合情理的调解方案,促成矛盾化解,让每一名群众都能在解决自己独特的法律问题中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今年以来,村居法律顾问深入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通过定期值班、电话交流等方式,累计为广大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及办理各类法律事务1200余宗,调处纠纷68件,代书法律文书13件,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聚焦民企法律需求 行民之所盼
为高质量打造珠海创新发展主战场,高新区持续强化法律服务供给,汇聚高校教师、律师、普法志愿者等力量,为初创型民营企业、港澳企业打造精准便捷、高效惠民的法治产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难题。
为护航企业发展,高新区成立由17名律师组成的“民营企业服务专班”,深入辖区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法律服务需求摸排调查,通过座谈、线上等形式,围绕民营企业在股权结构、投融资、合同管理等方面开展“法治体检”活动,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方”的方式,帮助企业分析生产经营和治理发展中的法律风险点。今年以来,共协调解决劳动人事、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合同违约等法律问题69起。
高新区综治局联合区科技产业局、区双创中心,依托港湾一号港澳青年“1元创业空间”,成立珠海高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法律服务站,探索形成“一个窗口、六大服务项目”的法律服务新模式,为港澳青年和创业团队提供从招商洽谈、落地投产到生产经营的全流程、全天候、公益性法律服务。
为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高新区综治局和司法所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律师深入企业、产业园区开展“送法入园区”“法润民企”、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派发宣传资料、参与互动游戏、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聚焦企业关切,向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宣讲政府稳企措施和企业经营管理常用法律法规知识。今年以来,工作人员及律师团队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490余次,走访39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1场,切实以法治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