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市政府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珠海这项工程已全部完工!

12月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2年珠海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珠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梁杰明、珠海市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黄全锋、香洲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区致葳、珠海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童立介绍了有关内涝整治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沈莉主持新闻发布会。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理念
整治内涝为城乡安全奠基础

珠海地处珠江口西岸,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容易给城市管理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珠海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2022年紧紧围绕保安全、保民生的原则,科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一系列内涝整治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梁杰明介绍,目前,全市已建起雨水管网3089公里;河渠总长达1163公里;湖泊总面积2.47平方公里;各类排水泵站368座,总装机流量771.8立方米/秒;外江海堤总长364公里,我市现已建成比较完善的“外挡内蓄、高水高排、自排强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

资料图。

2022年以来,我市重点排查整治水务工程隐患,建立隐患台账,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并实施“闭环管理”,确保隐患点都整改到位。截至11月底,全市已疏浚管道2720公里,清理雨水口21.1万座,共清理淤泥2万立方米。1-11月,我市还建设雨水管网达118公里;重点推动一批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有效提升城乡内涝预警和防御能力。“2022年以来珠海没有因设计标准内的降雨而导致大的内涝灾情,全市水务行业实现未发生人员伤亡、未造成较大财产损失的目标。”梁杰明说道。

在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突发性洪水内涝方面,黄全锋说,我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应对,今年以来实现了“零伤亡、少损失”的防汛防洪目标。

治涝民生实事工程完工
未来实施“一点一案”动态整治

今年我市将健民路交石溪路路口、中盛路、城市阳台(海滨公园)等17处重点区域内涝点整治清零任务列入市政府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并通过媒体对外发布公示,接受市民监督。据梁杰明介绍,截至10月底,这17处内涝点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且在今年5月、6月、8月份3次标准降雨条件下,同期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内涝点均未出现严重积水和内涝情况,基本通过完工验收。

资料图。

对于媒体记者关注的内涝点整治完成与否该如何评判的问题,梁杰明解答道,我市主要采取这些综合评价方式:一个是最传统的方式,即通过降雨进行验证;二是于2022年8月11日印发《珠海市城市内涝点治理成效评估工作指引(试行)》,要求各区按照工作指引规定的评估内容、判定标准和时限要求做好内涝点治理成效验收评估和认定工作,不断规范和促进内涝点整治成效提升。“内涝点成效不单看天来验证,我们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包括雨型的模型分析,通过技术手段来进一步研判。”梁杰明表示,也不排除在未来超强暴雨情况下部分整治过的隐患点还会出现内涝,但通过系统治理,相信即使发生积水情况,也不会很严重。

重点区域内涝点名录中的城市阳台在今年5月10日出现大面积水浸情况。针对记者关心的该区域水浸治理与积水成因,区致葳介绍说,经过现场勘察,造成城市阳台点积水的原因是景山公园在建项目构建的临时蓄水湖翠湖坝体过于简单。在强降雨期间,临时围堰倒塌,雨水沿在建的地下通道漫延至水秀广场及情侣北路,造成城市阳台出现水浸。事情发生后,香洲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紧急清理工作,调集人员、车辆,累计投入500人、20辆抢险车、4台钩机、600个沙袋,经过一个多小时不间断作业,现场得以恢复。

面对此次事件,我市相关部门研讨、总结原因,制定整治措施,压实各方责任,以最严要求部署工作。要求海滨公园的管理单位在暴雨前对公园内全部蓄洪人工湖开闸排水,最大限度地提高蓄洪能力;要求周边在建工地对拦水围堰等防洪设施进行排查并加固处理,制定好防汛应急预案。目前该区域的排水设施已完工处于移交阶段;同时还解决情侣路路面雨水排放能力不足的问题,新增长约280米的雨水管道,每间隔30米设置双雨水箅收集路面雨水,加大路面排水能力。目前该整治措施已完工。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全力做好我市防洪排涝工作,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及系统化治理思路,接下来将巩固实施内涝动态整治模式,发现一宗,整治一宗;对尚未完成整治的内涝点,将落实“一点一案”的要求,对内涝点采取“动态清零”治理方式,确保汛期城乡安全度汛。

雨污分流改造
改善水环境同时兼顾防汛排涝

目前,香洲区正在进行大范围的雨污分流改造,受到市民普遍关注。改造具有哪些作用,与治理珠海主城区积水内涝是否也有关系?“香洲区持续发力,2021年至2022年先后实施了前山河二期、凤凰渠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现在大家看到的雨污分流改造正是这两个项目的组成部分。”区致葳说,上述项目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提质增效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推进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补齐管网基础设施短板,项目建设完成后,工程范围内水环境状况将大大改善,污水收集率可达95%,前山河流域重要支渠水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实现晴天污水不入凤凰渠,消除水体黑臭。

资料图。

同时,上述项目还包括了防洪排涝工程,实施前山气库、前山立交桥底、蓝盾路、神前路、梅华路交鸡公山三街、格力仓库、东顺物流园、莲花路8处内涝点的整治工作。“现在,对各内涝点已编制了专门的整治方案并开展前期工作,接下来将结合上述项目通过新建补充雨水管网、新建或改建泵闸等措施,提升排水能力。”区致葳表示,待项目实施以后,主城区积水内涝的风险将会明显降低。

筑牢城乡洪涝防线
珠海应急抢险队伍已多达196支1.3万余人

抢险救援是防汛防洪、抗击洪涝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科学的抢险救援队伍编成、充足高效的力量配置往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据黄全锋介绍,目前,我市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区、镇(街)、村(居)都建立了防汛抢险应急队伍,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抢险队伍体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主要分五个方面:消防救援队伍,防汛抢险专业救援队伍,防汛抢险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军警部队等5个方面。全市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共有196支多达1.3万余人。

作为抗击内涝、抵御洪灾一道专业防线,珠海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从三方面构建应急力量体系。据童立介绍,其中第一个就是人力,截至目前该公司专业抢险人员已经达到了650多人,其中一线员工占比超过了85%;第二是物资方面的储备,目前管网公司具备较大型的排涝设施21台套,整个抽排能力每小时可达到4.6万立方米,以及包括一些如挡水板等在内的其他工具和极端情况下的临时围堰设施;第三是技术方面,该管网公司自有信息平台已和相关部门的“三防”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对接,能及时掌握汛期、内涝等灾害信息,做到较大降雨发生时精准有效实施防汛、排涝。一旦出现灾险情,对市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专业抢险队伍将第一时间出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文字:苏振华 图片:梁冠贤 编辑:刘嘉诚 责任编辑:蓝辉龙
微信
朋友圈
列入市政府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珠海这项工程已全部完工!
观海融媒 2022-12-07 16:20

12月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2年珠海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珠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梁杰明、珠海市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黄全锋、香洲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区致葳、珠海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童立介绍了有关内涝整治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沈莉主持新闻发布会。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理念
整治内涝为城乡安全奠基础

珠海地处珠江口西岸,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容易给城市管理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珠海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2022年紧紧围绕保安全、保民生的原则,科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一系列内涝整治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梁杰明介绍,目前,全市已建起雨水管网3089公里;河渠总长达1163公里;湖泊总面积2.47平方公里;各类排水泵站368座,总装机流量771.8立方米/秒;外江海堤总长364公里,我市现已建成比较完善的“外挡内蓄、高水高排、自排强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

资料图。

2022年以来,我市重点排查整治水务工程隐患,建立隐患台账,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并实施“闭环管理”,确保隐患点都整改到位。截至11月底,全市已疏浚管道2720公里,清理雨水口21.1万座,共清理淤泥2万立方米。1-11月,我市还建设雨水管网达118公里;重点推动一批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有效提升城乡内涝预警和防御能力。“2022年以来珠海没有因设计标准内的降雨而导致大的内涝灾情,全市水务行业实现未发生人员伤亡、未造成较大财产损失的目标。”梁杰明说道。

在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突发性洪水内涝方面,黄全锋说,我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应对,今年以来实现了“零伤亡、少损失”的防汛防洪目标。

治涝民生实事工程完工
未来实施“一点一案”动态整治

今年我市将健民路交石溪路路口、中盛路、城市阳台(海滨公园)等17处重点区域内涝点整治清零任务列入市政府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并通过媒体对外发布公示,接受市民监督。据梁杰明介绍,截至10月底,这17处内涝点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且在今年5月、6月、8月份3次标准降雨条件下,同期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内涝点均未出现严重积水和内涝情况,基本通过完工验收。

资料图。

对于媒体记者关注的内涝点整治完成与否该如何评判的问题,梁杰明解答道,我市主要采取这些综合评价方式:一个是最传统的方式,即通过降雨进行验证;二是于2022年8月11日印发《珠海市城市内涝点治理成效评估工作指引(试行)》,要求各区按照工作指引规定的评估内容、判定标准和时限要求做好内涝点治理成效验收评估和认定工作,不断规范和促进内涝点整治成效提升。“内涝点成效不单看天来验证,我们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包括雨型的模型分析,通过技术手段来进一步研判。”梁杰明表示,也不排除在未来超强暴雨情况下部分整治过的隐患点还会出现内涝,但通过系统治理,相信即使发生积水情况,也不会很严重。

重点区域内涝点名录中的城市阳台在今年5月10日出现大面积水浸情况。针对记者关心的该区域水浸治理与积水成因,区致葳介绍说,经过现场勘察,造成城市阳台点积水的原因是景山公园在建项目构建的临时蓄水湖翠湖坝体过于简单。在强降雨期间,临时围堰倒塌,雨水沿在建的地下通道漫延至水秀广场及情侣北路,造成城市阳台出现水浸。事情发生后,香洲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紧急清理工作,调集人员、车辆,累计投入500人、20辆抢险车、4台钩机、600个沙袋,经过一个多小时不间断作业,现场得以恢复。

面对此次事件,我市相关部门研讨、总结原因,制定整治措施,压实各方责任,以最严要求部署工作。要求海滨公园的管理单位在暴雨前对公园内全部蓄洪人工湖开闸排水,最大限度地提高蓄洪能力;要求周边在建工地对拦水围堰等防洪设施进行排查并加固处理,制定好防汛应急预案。目前该区域的排水设施已完工处于移交阶段;同时还解决情侣路路面雨水排放能力不足的问题,新增长约280米的雨水管道,每间隔30米设置双雨水箅收集路面雨水,加大路面排水能力。目前该整治措施已完工。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全力做好我市防洪排涝工作,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及系统化治理思路,接下来将巩固实施内涝动态整治模式,发现一宗,整治一宗;对尚未完成整治的内涝点,将落实“一点一案”的要求,对内涝点采取“动态清零”治理方式,确保汛期城乡安全度汛。

雨污分流改造
改善水环境同时兼顾防汛排涝

目前,香洲区正在进行大范围的雨污分流改造,受到市民普遍关注。改造具有哪些作用,与治理珠海主城区积水内涝是否也有关系?“香洲区持续发力,2021年至2022年先后实施了前山河二期、凤凰渠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现在大家看到的雨污分流改造正是这两个项目的组成部分。”区致葳说,上述项目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提质增效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推进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补齐管网基础设施短板,项目建设完成后,工程范围内水环境状况将大大改善,污水收集率可达95%,前山河流域重要支渠水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实现晴天污水不入凤凰渠,消除水体黑臭。

资料图。

同时,上述项目还包括了防洪排涝工程,实施前山气库、前山立交桥底、蓝盾路、神前路、梅华路交鸡公山三街、格力仓库、东顺物流园、莲花路8处内涝点的整治工作。“现在,对各内涝点已编制了专门的整治方案并开展前期工作,接下来将结合上述项目通过新建补充雨水管网、新建或改建泵闸等措施,提升排水能力。”区致葳表示,待项目实施以后,主城区积水内涝的风险将会明显降低。

筑牢城乡洪涝防线
珠海应急抢险队伍已多达196支1.3万余人

抢险救援是防汛防洪、抗击洪涝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科学的抢险救援队伍编成、充足高效的力量配置往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据黄全锋介绍,目前,我市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区、镇(街)、村(居)都建立了防汛抢险应急队伍,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抢险队伍体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主要分五个方面:消防救援队伍,防汛抢险专业救援队伍,防汛抢险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军警部队等5个方面。全市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共有196支多达1.3万余人。

作为抗击内涝、抵御洪灾一道专业防线,珠海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从三方面构建应急力量体系。据童立介绍,其中第一个就是人力,截至目前该公司专业抢险人员已经达到了650多人,其中一线员工占比超过了85%;第二是物资方面的储备,目前管网公司具备较大型的排涝设施21台套,整个抽排能力每小时可达到4.6万立方米,以及包括一些如挡水板等在内的其他工具和极端情况下的临时围堰设施;第三是技术方面,该管网公司自有信息平台已和相关部门的“三防”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对接,能及时掌握汛期、内涝等灾害信息,做到较大降雨发生时精准有效实施防汛、排涝。一旦出现灾险情,对市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专业抢险队伍将第一时间出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文字:苏振华 图片:梁冠贤 编辑:刘嘉诚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