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2022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系统治理交通拥堵,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随后组建,《珠海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三年(2022-2024年)行动方案》当年印发。直击堵点难点,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凝聚起团结之力,让珠海的出行更美好。2022年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已完成了人民东路等7条重点路段、勤学勤业专线和打通瓶颈路等治理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有效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
民之所望 政之所向
近年来,珠海小汽车使用呈现“高增速、高聚集、高使用率”的“三高”特征,成为了交通拥堵的一大成因。据统计,2022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97.0万辆,同比增长7.0%,近5年年均增速9.2%,每千人小汽车保有量就高达281辆;中心城区集中了全市的78.1%小汽车,户均1.3辆;居民使用小汽车出行的日均次数为2.99次,高于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受此影响,我市早晚高峰部分主要道路出现了一定交通拥堵,影响市民通勤效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拥堵问题。《2022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度关注高峰时段市内堵车问题,充分考虑未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趋势,综合采取优化交通组织、增加公共停车位、提高公交分担率等措施,缓解节假日期间情侣路等重要路段交通压力,努力实现人民路、南湾大道等路段堵车时间大幅减少。
健全机制,协同治理。去年珠海“两会”结束后,市政府立即成立了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香洲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相关单位精干力量按照专班模式运行,加强人员力量保障。香洲区也相应成立了由区长挂帅的交通综合治理专责小组。市区联动,通力协作。
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深层次剖析珠海交通拥堵现状、成因,梳理出珠海城区路网山水相隔、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大的现状,以及小汽车化出行倾向日益明显、市民出行时间和空间都比较集中、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单一等问题。此外,结合我市交通运输情况及数据,借鉴其他城市交通治堵经验,珠海将“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作为治理交通拥堵的根本策略。
广纳民智,凝聚共识。为科学制定治理各项措施,珠海市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民意,汇聚人民智慧进一步完善治理方案,构建共治共享局面。以去年4月底到5月初开展的“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活动为例,借助市属媒体、政府官网及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共收集13269份有效问卷。报告显示,较多参与者认为导致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三个主要成因分别是“小汽车过多”“珠海市缺乏立体交通和快速路系统”“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辆过多”。此外,针对交通组织、公交专用道、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等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的市民给出了许多有益建议,均一一吸纳进方案之中。
压实责任,合力推进。《珠海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三年(2022-2024年)行动方案》于2022年8月19日正式印发,方案提出了“出行结构优化”“道路供给提升”“交通管理优化”“停车供给优化”“加强公众参与”5大领域以及17个重点工程任务。该方案压实各单位工作责任,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明确牵头单位、实施单位和配合单位,细化工作任务,全面推动落地落实。针对部分治理工程“小、零、散”的特点,珠海研究建立一套快速实施机制,市相关审批单位通过“绿色通道、专人对接、并联审批、限时办理”的方式,安排专人提前介入指导,加快手续审批。
多措并举 初见成效
品质公交,广受好评。过去的2022年,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着力“勤学专线”“勤业专线”开通,市交通运输局会同珠海公交集团积极推动方便市民公交通勤的同时,减少小汽车使用强度,提升公交分担率,取得了不少广受市民好评的成果。

主城区在上下学期间开通的“勤学专线”已有28条,覆盖文园中学、九洲中学、紫荆中学等近50所中小学,累计投入公交车71台,日均运送学生3646人次、转移接送小汽车1750车次,有效缓解了学校周边接送交通压力。有学生家长评价:“在家门口就能乘坐勤学公交,比起开车接送更方便快捷,车辆环境也很安全舒适,家长也安心。”

目前各类型“勤业线路”共已开通99条,累计投入车辆125台,日均承担通勤客运量8130人次,日均转移通勤小汽车3325车次。勤业专线已覆盖全市南屏科技工业园、清华科技园、航空产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以及华发商都、横琴金融基地、珠海保税区等企业较为集中的片区,方便公交通勤,服务“产业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提高东西城区的跨区通勤效率,珠海已试点开通了井岸经香海高速往返城轨珠海站的公交专线,利用高快速道路缩短路途时间,提供主城区至外围组团的高品质通勤公交服务。此外,结合公交站点现状及周边设施布设情况,市交通运输局正在推动6处公交站点交通改善工程和4处公交路内换乘枢纽改造工程,提升公交乘车效率及公交出行服务品质。目前,公安村站点改善工程已完工,特警支队、九洲中学等5处站点正加紧实施;翠微路口、华发新城、南屏街口、湖心路口4处换乘枢纽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完善路网,提升效率。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在道路供给提升方面,为提升中心城区重要干道通行效率,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建设的香海大桥已于2022年11月6日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珠海“八横十一纵”高快速骨干路网,香洲主城区与西部中心城区的车程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至30分钟,通行效率提升42%。随着衔接市政道路组织的进一步优化,通行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此外,我市计划开展九洲大道、人民路快速化工程建设,其中,九洲大道快速化工程先行段近期开工建设,人民路(紫荆路至海滨北路段)和明珠路、敬业路、三台石路、红山路等4处路口的快速化工程正在加紧开展前期工作,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同时,为改善支微道路微循环,提升片区路网通达性,香洲区按照“先易后难、滚动实施”的方式大力改善周边路网通达性及交通环境。目前洪湾涌西市政道路、屏北三路、屏西一路等15条瓶颈路打通工程已完成。2022年珠海已完成了人民东路、迎宾南路(石花路段)、情侣中路(吉大路段)、梅华路(紫荆路段)等7条路段的综合治理,通过对出租车、网约车GPS数据的对比分析,治理后高峰时段拥堵时间减少33.4%至75.4%不等。下一步,中心城区堵点综合治理工作还将持续推进。
交通优化,安全顺畅。为缓解人车冲突,提升过街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行效率,珠海正开展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粤海中路、三台石路(三台石北公交站)等一批天桥的建设。粤海中路天桥已开工建设;三台石路(三台石北公交站)天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另外,105国道沿线计划新建3座人行天桥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些天桥建成后可有效减少高峰时期人车冲突,改善行人过街环境,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同时,为保障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性,提高监管水平,并缓解学校及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现象,2022年我市已开展市第二中学、文园中学等4所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市妇幼保健院等4所医院的交通综合治理也在工作计划内,将采取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标志指引完善、停车设施挖掘等措施进行相关治理工作。

因地制宜,加强管理。在停车供给优化方面,我市通过新建立体停车设施、设置路内停车位、综合利用商铺门前及小区空地等方式共计新增停车泊位约10万个。其中,香洲区约3.6万个、斗门区约5.0万个、金湾区约6800个、高新区1.2万个、鹤洲新区(筹)1800个。目前珠海还在推动停车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逐步接入所有公共停车场和经营性专用停车场信息,对外提供停车诱导、停车预约、车位共享等停车服务。为有效缓解停车资源不平衡、利用不充分的问题,2023年香洲区各镇街将持续开展共享停车工作。在商业设施等区域率先推出一批共享停车资源,全市27家大型商超中目前有14家大型商超可提供夜间共享停车。
宣传引领,形成共识。珠海目前正持续开展“交通提升、绿色出行、你我都行”的宣传口号征集大赛,活动吸引超过1500人次参与,征集宣传口号超过4000条,现已公布“十佳口号”获奖作品,“宣传金句奖”仍虚位以待。同时,为通学、通勤专线引流推广,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已通过多渠道多平台扩大对勤学、勤业专线的宣传,并收集市民对已开通线路及站点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线路的优化完善提供依据。去年12月,珠海电视台《民生新观察》节目,介绍了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就当前珠海路网存在的问题和治理举措与市民进行了探讨。通过互动,让市民进一步了解珠海交通拥堵现状、成因,进一步宣传治堵理念、相关措施,提高公众对交通综合治理的认知、获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让“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达成广泛共识。此外,还通过“最美海岸·珠澳同行”珠海30公里徒步活动,持续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一系列线上线下宣传举措的推动,让全社会共同参与交通治理的氛围逐步形成。
民之所向 治之所行
下一步,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还将积极推进2023年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任务,持续开展项目治理效果评估工作,结合已完成项目的治理成效及治理经验,动态优化各项目治理方案,特别是对重要堵点、学校、医院等市民特别关心的节点拥堵问题,深入调研周边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后续治理措施;多措并举引导更多市民选择绿色方式出行,减少路网压力,谋划多层级公交体系,提升公交吸引力,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状况,构建分片、分层级的慢行网络,深化“勤学专线”“勤业专线”试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动态优化线路设置,提升公交服务体验;加快开展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开展慢行环境整治,提升慢行出行舒适度;持续优化交通管理水平,通过挖掘停车资源、综合治理老旧小区停车难题、实施停车共享机制以及利用价格杠杆等措施,促进停车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2022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系统治理交通拥堵,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随后组建,《珠海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三年(2022-2024年)行动方案》当年印发。直击堵点难点,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凝聚起团结之力,让珠海的出行更美好。2022年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已完成了人民东路等7条重点路段、勤学勤业专线和打通瓶颈路等治理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有效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
民之所望 政之所向
近年来,珠海小汽车使用呈现“高增速、高聚集、高使用率”的“三高”特征,成为了交通拥堵的一大成因。据统计,2022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97.0万辆,同比增长7.0%,近5年年均增速9.2%,每千人小汽车保有量就高达281辆;中心城区集中了全市的78.1%小汽车,户均1.3辆;居民使用小汽车出行的日均次数为2.99次,高于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受此影响,我市早晚高峰部分主要道路出现了一定交通拥堵,影响市民通勤效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拥堵问题。《2022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度关注高峰时段市内堵车问题,充分考虑未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趋势,综合采取优化交通组织、增加公共停车位、提高公交分担率等措施,缓解节假日期间情侣路等重要路段交通压力,努力实现人民路、南湾大道等路段堵车时间大幅减少。
健全机制,协同治理。去年珠海“两会”结束后,市政府立即成立了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香洲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相关单位精干力量按照专班模式运行,加强人员力量保障。香洲区也相应成立了由区长挂帅的交通综合治理专责小组。市区联动,通力协作。
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深层次剖析珠海交通拥堵现状、成因,梳理出珠海城区路网山水相隔、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大的现状,以及小汽车化出行倾向日益明显、市民出行时间和空间都比较集中、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单一等问题。此外,结合我市交通运输情况及数据,借鉴其他城市交通治堵经验,珠海将“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作为治理交通拥堵的根本策略。
广纳民智,凝聚共识。为科学制定治理各项措施,珠海市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民意,汇聚人民智慧进一步完善治理方案,构建共治共享局面。以去年4月底到5月初开展的“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活动为例,借助市属媒体、政府官网及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共收集13269份有效问卷。报告显示,较多参与者认为导致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三个主要成因分别是“小汽车过多”“珠海市缺乏立体交通和快速路系统”“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车辆过多”。此外,针对交通组织、公交专用道、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等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的市民给出了许多有益建议,均一一吸纳进方案之中。
压实责任,合力推进。《珠海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三年(2022-2024年)行动方案》于2022年8月19日正式印发,方案提出了“出行结构优化”“道路供给提升”“交通管理优化”“停车供给优化”“加强公众参与”5大领域以及17个重点工程任务。该方案压实各单位工作责任,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明确牵头单位、实施单位和配合单位,细化工作任务,全面推动落地落实。针对部分治理工程“小、零、散”的特点,珠海研究建立一套快速实施机制,市相关审批单位通过“绿色通道、专人对接、并联审批、限时办理”的方式,安排专人提前介入指导,加快手续审批。
多措并举 初见成效
品质公交,广受好评。过去的2022年,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着力“勤学专线”“勤业专线”开通,市交通运输局会同珠海公交集团积极推动方便市民公交通勤的同时,减少小汽车使用强度,提升公交分担率,取得了不少广受市民好评的成果。

主城区在上下学期间开通的“勤学专线”已有28条,覆盖文园中学、九洲中学、紫荆中学等近50所中小学,累计投入公交车71台,日均运送学生3646人次、转移接送小汽车1750车次,有效缓解了学校周边接送交通压力。有学生家长评价:“在家门口就能乘坐勤学公交,比起开车接送更方便快捷,车辆环境也很安全舒适,家长也安心。”

目前各类型“勤业线路”共已开通99条,累计投入车辆125台,日均承担通勤客运量8130人次,日均转移通勤小汽车3325车次。勤业专线已覆盖全市南屏科技工业园、清华科技园、航空产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以及华发商都、横琴金融基地、珠海保税区等企业较为集中的片区,方便公交通勤,服务“产业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提高东西城区的跨区通勤效率,珠海已试点开通了井岸经香海高速往返城轨珠海站的公交专线,利用高快速道路缩短路途时间,提供主城区至外围组团的高品质通勤公交服务。此外,结合公交站点现状及周边设施布设情况,市交通运输局正在推动6处公交站点交通改善工程和4处公交路内换乘枢纽改造工程,提升公交乘车效率及公交出行服务品质。目前,公安村站点改善工程已完工,特警支队、九洲中学等5处站点正加紧实施;翠微路口、华发新城、南屏街口、湖心路口4处换乘枢纽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完善路网,提升效率。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在道路供给提升方面,为提升中心城区重要干道通行效率,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建设的香海大桥已于2022年11月6日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珠海“八横十一纵”高快速骨干路网,香洲主城区与西部中心城区的车程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至30分钟,通行效率提升42%。随着衔接市政道路组织的进一步优化,通行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此外,我市计划开展九洲大道、人民路快速化工程建设,其中,九洲大道快速化工程先行段近期开工建设,人民路(紫荆路至海滨北路段)和明珠路、敬业路、三台石路、红山路等4处路口的快速化工程正在加紧开展前期工作,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同时,为改善支微道路微循环,提升片区路网通达性,香洲区按照“先易后难、滚动实施”的方式大力改善周边路网通达性及交通环境。目前洪湾涌西市政道路、屏北三路、屏西一路等15条瓶颈路打通工程已完成。2022年珠海已完成了人民东路、迎宾南路(石花路段)、情侣中路(吉大路段)、梅华路(紫荆路段)等7条路段的综合治理,通过对出租车、网约车GPS数据的对比分析,治理后高峰时段拥堵时间减少33.4%至75.4%不等。下一步,中心城区堵点综合治理工作还将持续推进。
交通优化,安全顺畅。为缓解人车冲突,提升过街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行效率,珠海正开展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粤海中路、三台石路(三台石北公交站)等一批天桥的建设。粤海中路天桥已开工建设;三台石路(三台石北公交站)天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另外,105国道沿线计划新建3座人行天桥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些天桥建成后可有效减少高峰时期人车冲突,改善行人过街环境,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同时,为保障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性,提高监管水平,并缓解学校及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现象,2022年我市已开展市第二中学、文园中学等4所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市妇幼保健院等4所医院的交通综合治理也在工作计划内,将采取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标志指引完善、停车设施挖掘等措施进行相关治理工作。

因地制宜,加强管理。在停车供给优化方面,我市通过新建立体停车设施、设置路内停车位、综合利用商铺门前及小区空地等方式共计新增停车泊位约10万个。其中,香洲区约3.6万个、斗门区约5.0万个、金湾区约6800个、高新区1.2万个、鹤洲新区(筹)1800个。目前珠海还在推动停车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逐步接入所有公共停车场和经营性专用停车场信息,对外提供停车诱导、停车预约、车位共享等停车服务。为有效缓解停车资源不平衡、利用不充分的问题,2023年香洲区各镇街将持续开展共享停车工作。在商业设施等区域率先推出一批共享停车资源,全市27家大型商超中目前有14家大型商超可提供夜间共享停车。
宣传引领,形成共识。珠海目前正持续开展“交通提升、绿色出行、你我都行”的宣传口号征集大赛,活动吸引超过1500人次参与,征集宣传口号超过4000条,现已公布“十佳口号”获奖作品,“宣传金句奖”仍虚位以待。同时,为通学、通勤专线引流推广,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已通过多渠道多平台扩大对勤学、勤业专线的宣传,并收集市民对已开通线路及站点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线路的优化完善提供依据。去年12月,珠海电视台《民生新观察》节目,介绍了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就当前珠海路网存在的问题和治理举措与市民进行了探讨。通过互动,让市民进一步了解珠海交通拥堵现状、成因,进一步宣传治堵理念、相关措施,提高公众对交通综合治理的认知、获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让“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达成广泛共识。此外,还通过“最美海岸·珠澳同行”珠海30公里徒步活动,持续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一系列线上线下宣传举措的推动,让全社会共同参与交通治理的氛围逐步形成。
民之所向 治之所行
下一步,市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还将积极推进2023年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任务,持续开展项目治理效果评估工作,结合已完成项目的治理成效及治理经验,动态优化各项目治理方案,特别是对重要堵点、学校、医院等市民特别关心的节点拥堵问题,深入调研周边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后续治理措施;多措并举引导更多市民选择绿色方式出行,减少路网压力,谋划多层级公交体系,提升公交吸引力,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状况,构建分片、分层级的慢行网络,深化“勤学专线”“勤业专线”试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动态优化线路设置,提升公交服务体验;加快开展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开展慢行环境整治,提升慢行出行舒适度;持续优化交通管理水平,通过挖掘停车资源、综合治理老旧小区停车难题、实施停车共享机制以及利用价格杠杆等措施,促进停车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