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8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聚焦高质量发展,2023年广东把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提到了新高度。在国家、省多重战略布局下,珠海站在了新起点,医疗领域也迎来了新机遇。作为高水平医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中大五院”)将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作为中山大学在珠海唯一直属附属医院,中大五院设有博士点28个、硕士点39个,并设有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超过550人。该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有23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对应41个业务轮转科室,规培生近600人。该院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引进20余位PI(课题组负责人),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0多个专业可以开展I-IV期药物临床试验,也是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合作企业200余家。该院介入、肿瘤、感染、器官移植、心脑血管、呼吸与胸外、神经内外科、消化系内外科、肾内泌尿等多个学科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拥有国家级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为急性心梗、脑出血、脑血栓的救治提供了坚强保障;拥有科学规范的感染病防治中心,作为定点救治医院,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夯实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高层次医学人才聚集地,医院的人才结构与规模在大湾区西岸处于领先地位。现有职工392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76人、专职科研人员130人;高级职称人员353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281人。
院长单鸿指出,引才聚贤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事业引人,人才来院后要有干事创业的机会施展才华;二是平台引人,人才需要有平台去发挥专业特长;三是环境留人,珠海拥有宜人的自然环境,对于发展医疗健康事业的人才而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是待遇引人。
2016年至今,医院从海内外共引进154名高层次人才,先后聘任6名院士及专家为荣誉教授。人才培育方面,180人成功聘任高级职称,其中,53人成功聘任正高职称;29名引进人才到院工作后获得市级以上人才称号;8个团队成功申报珠海市高层次卫生团队;共启动三批优秀院内青年骨干培训计划,累计支持31人赴海外进修学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随着人才引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医院人才“蓄水池”效应已逐步彰显,人才对学科建设的驱动力愈发强劲,专科、亚专科建设不断深入。
举例而言,自医院引进胸外科专家曹庆东主任后,胸外科年手术量逐步上升,如今已超过1000台,包括肺移植、ECMO技术、气管肿瘤、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胸壁畸形、胸部外伤、手汗症的外科治疗等,其中,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占比均超过90%,今年,胸外科获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自引进心脏外科李刚主任团队以来,开展的多种外科手术填补了珠江西岸医疗领域空白,并于2022年5月成功开展了珠中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移植手术。

据悉,该院现有65个整建制临床专科(亚专科),拥有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神经科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病科2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普外科、胸外科、肿瘤科、感染科、肾内科5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31个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17个专科入选珠海市“十四五”期间国家级、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建设单位。
每一个专科的设立都需要以对应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为支撑。目前,医院已形成介入医学、感染病学、肿瘤学三大领头学科群,胸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器官移植五大优势学科群。整合产前诊断中心、妇产科、新生儿科等资源,积极筹建生殖与遗传医学中心,打造优生优育学科群;创建眼视中心、口腔医美中心、精神心理科等特色学科群。
以介入医学中心和感染病防治中心为例,该院介入医学中心是珠江西岸规模最大的高水平介入诊疗中心,是中山大学介入放射学研究所依托单位,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主委单位。中心下设神经介入科、介入血管外科、肿瘤微创介入科,被评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是全国出血中心介入治疗示范基地、全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化试验基地,珠海市静脉血栓防治示范基地、具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质。
该院感染病防治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珠海市“十四五”期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建设单位、广东省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是珠海市感染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同时为珠海市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耐药菌监测和质量控制中心、结核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艾滋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作为珠海市唯一感染病治疗专区,分设肝病、结核病、艾滋病、细菌真菌性感染疾病、寄生虫病等五大亚专科;开展了人工肝、肝脏Fibrotouch、肝储备功能检测、结肠灌洗、腹水超滤、粪菌移植、支气管镜、肺功能等专科技术。
提升急危疑难重症救治水平
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正如院长单鸿所说,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群众看好病,高质量、高水平临床专科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能看大病,解决疑难重症问题。
今年1月,中大五院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李坚团队为57岁的肝癌晚期患者周某成功实施肝移植手术;泌尿外科戴英波主任团队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73岁的患者许某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患者出血仅20ml,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神经内科毕方方主任团队为一重型抗NMDAR型脑炎患者明确诊断,经过对症治疗,该患者精神症状明显改善,康复出院。诸如此类的疑难危重救治在该院已经成为常态。
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最好的例证;能够解决疑难杂症,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大五院坚持以前沿技术平台支撑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医院拥有3间复合手术室,其中2间CT/DSA复合手术室,1间MR/DSA复合手术室。复合手术室,又称杂交手术室。它能够把原来需要在不同手术室(比如手术室和介入导管室)“分而治之”的重大手术,合并在一个手术室里一次完成,一站式解决患者病痛。
据介绍, CT/DSA一站式复合手术室由两台西门子“飞龙”(Artis Pheno)血管造影机(DSA)及1台双向滑轨CT组成,这种组合在全球也是首创。全球领先的西门子ARTIS pheno“飞龙”血管造影机(DSA)集合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和影像学诊断等功能,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为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术中CT还为机器人辅助手术提供了便利,如帕金森病的DBS手术,原来需要在局麻下进行的术前定位操作,而在复合手术室内则可全麻后进行,减少了术前准备时间,也避免了局麻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紧张情绪。
术中MR不仅具备高对比度软组织成像、精准术中引导、功能影像和术后即可评估等优势,和DSA的无缝集成还能开拓若干新型术式,为高端复杂手术提供3D、支架精显、多点自动狭窄分析、高清类CT、多模态三维融合导航等高级功能,使复杂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胸腹大血管、心脏冠脉狭窄、颈动脉狭窄、肿瘤栓塞等疾病的微创治疗获得了最全面的技术保障。
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经介入科主任周斌表示,以往很多脑血管疾病,如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等,往往需要分期手术。先做介入手术,然后过几天再外科手术开刀去掉病灶;开完刀后需要复查,再去做造影来检查病灶是否切除干净。如今不用再来回移动患者去做CT,只需要打一次麻醉,一次手术顶三次,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也为患者节省了费用。
医院积极推行MDT制度,为重大疾病救治保驾护航。先后成立了原发性肝癌、妇科肿瘤、肺结节、糖尿病足等多个MDT团队,并坚持以MDT制度推动学科间融合、协作,避免了单一学科治疗的局限性,做到了“一站式”多学科诊疗模式,造福更多患者。
近期,胃肠外科联合影像医学部、肿瘤中心、介入医学中心、超声科等科室专家进行了多学科会诊,为一位骨外尤文氏肉瘤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后,胃肠外科窦若虚主任带领团队成功完整切除了15×15×7cm大小的肿瘤,出血仅10ml,患者接受了胃肠外科常规的术后快速康复(ERAS)方案,当天即可下地行走,并恢复饮食,三天后出院。
此外,医院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专科优势,不断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形成了多学科联合作战的一体化紧急救援体系。
2022年8月31日,中大五院与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联合成功救治一海上突发急症渔民。高水平医院急危重症救援队伍和国家海上专业空中救助队伍联合作战的强大保障能力与专业素养,为渔民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样的联合救治已经常态化开展。在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医院与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联合构建了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快速救援体系,打通海上救援“最后一公里”,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急危重症医疗救治提供了强大保障。

培养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医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三基三严三早”中大医科传统,致力于培养具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和创造力的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现有博士生导师58名、硕士生导师175名,在读研究生达500余人。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广东省首家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基地、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考点、广东省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基地。现有住院医师规培学员近600人。常态化承担中山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和精神病学等20多门理论课授课任务和珠海校区10门通识课教学任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连续居全国前列。主编的第一套全科医学系列教材(5册)已出版。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立项名单,由单鸿教授领衔的重点支持项目《肾上腺素能神经促进胰腺癌转移的可视化研究》获资助立项。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支撑。其中,重点支持项目是指研究方向属于国际前沿,创新性强,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队伍,有望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且对重大研究计划目标的完成有重要作用的项目。
近年来,医院坚持“四个面向”,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诊疗需求为出发点,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新发突发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整合医院临床和科研优势资源,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优势技术,持续开展多学科交叉集成科技攻关,源于临床问题牵引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一批有显示度的项目获批、标志性成果产出,标志着医院科学研究水平的显著提升,体现了医院大科研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月28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聚焦高质量发展,2023年广东把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提到了新高度。在国家、省多重战略布局下,珠海站在了新起点,医疗领域也迎来了新机遇。作为高水平医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中大五院”)将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作为中山大学在珠海唯一直属附属医院,中大五院设有博士点28个、硕士点39个,并设有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超过550人。该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有23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对应41个业务轮转科室,规培生近600人。该院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引进20余位PI(课题组负责人),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0多个专业可以开展I-IV期药物临床试验,也是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合作企业200余家。该院介入、肿瘤、感染、器官移植、心脑血管、呼吸与胸外、神经内外科、消化系内外科、肾内泌尿等多个学科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拥有国家级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为急性心梗、脑出血、脑血栓的救治提供了坚强保障;拥有科学规范的感染病防治中心,作为定点救治医院,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夯实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高层次医学人才聚集地,医院的人才结构与规模在大湾区西岸处于领先地位。现有职工392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76人、专职科研人员130人;高级职称人员353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281人。
院长单鸿指出,引才聚贤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事业引人,人才来院后要有干事创业的机会施展才华;二是平台引人,人才需要有平台去发挥专业特长;三是环境留人,珠海拥有宜人的自然环境,对于发展医疗健康事业的人才而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是待遇引人。
2016年至今,医院从海内外共引进154名高层次人才,先后聘任6名院士及专家为荣誉教授。人才培育方面,180人成功聘任高级职称,其中,53人成功聘任正高职称;29名引进人才到院工作后获得市级以上人才称号;8个团队成功申报珠海市高层次卫生团队;共启动三批优秀院内青年骨干培训计划,累计支持31人赴海外进修学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随着人才引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医院人才“蓄水池”效应已逐步彰显,人才对学科建设的驱动力愈发强劲,专科、亚专科建设不断深入。
举例而言,自医院引进胸外科专家曹庆东主任后,胸外科年手术量逐步上升,如今已超过1000台,包括肺移植、ECMO技术、气管肿瘤、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胸壁畸形、胸部外伤、手汗症的外科治疗等,其中,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占比均超过90%,今年,胸外科获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自引进心脏外科李刚主任团队以来,开展的多种外科手术填补了珠江西岸医疗领域空白,并于2022年5月成功开展了珠中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移植手术。

据悉,该院现有65个整建制临床专科(亚专科),拥有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神经科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病科2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普外科、胸外科、肿瘤科、感染科、肾内科5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31个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17个专科入选珠海市“十四五”期间国家级、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建设单位。
每一个专科的设立都需要以对应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为支撑。目前,医院已形成介入医学、感染病学、肿瘤学三大领头学科群,胸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器官移植五大优势学科群。整合产前诊断中心、妇产科、新生儿科等资源,积极筹建生殖与遗传医学中心,打造优生优育学科群;创建眼视中心、口腔医美中心、精神心理科等特色学科群。
以介入医学中心和感染病防治中心为例,该院介入医学中心是珠江西岸规模最大的高水平介入诊疗中心,是中山大学介入放射学研究所依托单位,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主委单位。中心下设神经介入科、介入血管外科、肿瘤微创介入科,被评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珠海市临床重点专科,是全国出血中心介入治疗示范基地、全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化试验基地,珠海市静脉血栓防治示范基地、具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质。
该院感染病防治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珠海市“十四五”期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建设单位、广东省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是珠海市感染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同时为珠海市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耐药菌监测和质量控制中心、结核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艾滋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作为珠海市唯一感染病治疗专区,分设肝病、结核病、艾滋病、细菌真菌性感染疾病、寄生虫病等五大亚专科;开展了人工肝、肝脏Fibrotouch、肝储备功能检测、结肠灌洗、腹水超滤、粪菌移植、支气管镜、肺功能等专科技术。
提升急危疑难重症救治水平
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正如院长单鸿所说,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群众看好病,高质量、高水平临床专科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能看大病,解决疑难重症问题。
今年1月,中大五院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李坚团队为57岁的肝癌晚期患者周某成功实施肝移植手术;泌尿外科戴英波主任团队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73岁的患者许某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患者出血仅20ml,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神经内科毕方方主任团队为一重型抗NMDAR型脑炎患者明确诊断,经过对症治疗,该患者精神症状明显改善,康复出院。诸如此类的疑难危重救治在该院已经成为常态。
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最好的例证;能够解决疑难杂症,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大五院坚持以前沿技术平台支撑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医院拥有3间复合手术室,其中2间CT/DSA复合手术室,1间MR/DSA复合手术室。复合手术室,又称杂交手术室。它能够把原来需要在不同手术室(比如手术室和介入导管室)“分而治之”的重大手术,合并在一个手术室里一次完成,一站式解决患者病痛。
据介绍, CT/DSA一站式复合手术室由两台西门子“飞龙”(Artis Pheno)血管造影机(DSA)及1台双向滑轨CT组成,这种组合在全球也是首创。全球领先的西门子ARTIS pheno“飞龙”血管造影机(DSA)集合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和影像学诊断等功能,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为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术中CT还为机器人辅助手术提供了便利,如帕金森病的DBS手术,原来需要在局麻下进行的术前定位操作,而在复合手术室内则可全麻后进行,减少了术前准备时间,也避免了局麻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紧张情绪。
术中MR不仅具备高对比度软组织成像、精准术中引导、功能影像和术后即可评估等优势,和DSA的无缝集成还能开拓若干新型术式,为高端复杂手术提供3D、支架精显、多点自动狭窄分析、高清类CT、多模态三维融合导航等高级功能,使复杂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胸腹大血管、心脏冠脉狭窄、颈动脉狭窄、肿瘤栓塞等疾病的微创治疗获得了最全面的技术保障。
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经介入科主任周斌表示,以往很多脑血管疾病,如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等,往往需要分期手术。先做介入手术,然后过几天再外科手术开刀去掉病灶;开完刀后需要复查,再去做造影来检查病灶是否切除干净。如今不用再来回移动患者去做CT,只需要打一次麻醉,一次手术顶三次,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也为患者节省了费用。
医院积极推行MDT制度,为重大疾病救治保驾护航。先后成立了原发性肝癌、妇科肿瘤、肺结节、糖尿病足等多个MDT团队,并坚持以MDT制度推动学科间融合、协作,避免了单一学科治疗的局限性,做到了“一站式”多学科诊疗模式,造福更多患者。
近期,胃肠外科联合影像医学部、肿瘤中心、介入医学中心、超声科等科室专家进行了多学科会诊,为一位骨外尤文氏肉瘤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后,胃肠外科窦若虚主任带领团队成功完整切除了15×15×7cm大小的肿瘤,出血仅10ml,患者接受了胃肠外科常规的术后快速康复(ERAS)方案,当天即可下地行走,并恢复饮食,三天后出院。
此外,医院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专科优势,不断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形成了多学科联合作战的一体化紧急救援体系。
2022年8月31日,中大五院与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联合成功救治一海上突发急症渔民。高水平医院急危重症救援队伍和国家海上专业空中救助队伍联合作战的强大保障能力与专业素养,为渔民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样的联合救治已经常态化开展。在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医院与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联合构建了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快速救援体系,打通海上救援“最后一公里”,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急危重症医疗救治提供了强大保障。

培养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医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三基三严三早”中大医科传统,致力于培养具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和创造力的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现有博士生导师58名、硕士生导师175名,在读研究生达500余人。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广东省首家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基地、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考点、广东省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基地。现有住院医师规培学员近600人。常态化承担中山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和精神病学等20多门理论课授课任务和珠海校区10门通识课教学任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业务水平测试成绩连续居全国前列。主编的第一套全科医学系列教材(5册)已出版。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立项名单,由单鸿教授领衔的重点支持项目《肾上腺素能神经促进胰腺癌转移的可视化研究》获资助立项。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支撑。其中,重点支持项目是指研究方向属于国际前沿,创新性强,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队伍,有望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且对重大研究计划目标的完成有重要作用的项目。
近年来,医院坚持“四个面向”,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诊疗需求为出发点,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新发突发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整合医院临床和科研优势资源,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优势技术,持续开展多学科交叉集成科技攻关,源于临床问题牵引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一批有显示度的项目获批、标志性成果产出,标志着医院科学研究水平的显著提升,体现了医院大科研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