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全市1165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达到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标准;城区1405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57个,改造比例占99.32%;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这是我市去年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绩的亮点之一。

然而,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存在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尚未普遍落实、群众尚未普遍形成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厨余垃圾尤其是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和分类准确率不高……
今年两会期间,垃圾分类如何提质增效,同样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大家分别从加强约束监督、完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手段、加强宣传增强居民分类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寄望在垃圾分类领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擦亮珠海生态宜居的招牌。
市人大代表阚童表示,垃圾分类的核心在于“减量”,其最终目的是降低整座城市的垃圾数量,以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垃圾运输的成本。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垃圾分类工作能做好的原因,首先强化法律层面的约束。《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条例》的实施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少数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有待加强,建议加大《条例》的执行力度,对不认真履行垃圾分类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垃圾减量方面,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加强从行业源头减量,在旅游、住宿等行业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单位倡导“光盘行动”。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市、区、镇(街)垃圾分类综合考评机制,综合考评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和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还将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以《条例》实施两周年为契机,围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到位、投放点清运不及时、混装混运等问题,结合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执法检查,对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处罚。
作为香洲区萝卜规则社区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的阚童经常接触社区工作,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思考,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是非常好的社区动员机会,希望今年在继续推进该项工作的过程中,把垃圾分类跟社区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居民意识,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政府或相关企业做好分类后的二次处理工作。
市政协委员滕琛建议,委托国企或龙头企业承接市政管养、园林绿化、垃圾分类等“物业城市”相关业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发挥镇(街)、村(居)、业委、物业、志愿者多方协同作用,不断提升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阚童认为,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在社区就地进行厨余垃圾处置,现在有一些设备可以无臭无害完成厨余堆肥并反哺社区绿化。“厨余垃圾占居民生活垃圾总量的50%至60%,如果能通过科技手段减掉这部分,将会大大降低城市整体垃圾量。”阚童说。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从进一步完善分类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等方面来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在进一步完善分类体系建设方面,按照省、市有关示范创建指引,打造不少于100个垃圾分类示范样板小区。完善收集转运体系,重点完善厨余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加快推进转运站新建改建和升级改造,提高厨余垃圾分出量和准确率。提高分类处理能力,加快调试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二期,形成倒逼机制。健全资源回收体系,完善社区交投服务网络,加快可回收物集中分拣中心建设,提高低值可回收物收集比例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在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方面,除了加强行业源头减量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之外,还将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市、区、镇(街)垃圾分类综合考评机制,综合考评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和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
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方面,一是广泛开展社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坚持不懈开展入户宣传;加大主流媒体宣传,讲好珠海垃圾分类故事。二是发动志愿者、物业服务人员、业主、党员、第三方等共同参与站桶督导,加强督导员值守监督。三是落实《珠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激励暂行办法》,对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成效显著的单位、家庭和个人进行激励。四是切实从娃娃抓起,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课堂教学,提高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实践活动的比例。

截至2022年,全市1165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达到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标准;城区1405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57个,改造比例占99.32%;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这是我市去年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绩的亮点之一。

然而,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存在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尚未普遍落实、群众尚未普遍形成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厨余垃圾尤其是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和分类准确率不高……
今年两会期间,垃圾分类如何提质增效,同样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大家分别从加强约束监督、完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手段、加强宣传增强居民分类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寄望在垃圾分类领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擦亮珠海生态宜居的招牌。
市人大代表阚童表示,垃圾分类的核心在于“减量”,其最终目的是降低整座城市的垃圾数量,以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垃圾运输的成本。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垃圾分类工作能做好的原因,首先强化法律层面的约束。《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条例》的实施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少数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有待加强,建议加大《条例》的执行力度,对不认真履行垃圾分类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垃圾减量方面,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加强从行业源头减量,在旅游、住宿等行业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单位倡导“光盘行动”。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市、区、镇(街)垃圾分类综合考评机制,综合考评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和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还将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以《条例》实施两周年为契机,围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到位、投放点清运不及时、混装混运等问题,结合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执法检查,对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处罚。
作为香洲区萝卜规则社区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的阚童经常接触社区工作,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思考,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是非常好的社区动员机会,希望今年在继续推进该项工作的过程中,把垃圾分类跟社区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居民意识,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政府或相关企业做好分类后的二次处理工作。
市政协委员滕琛建议,委托国企或龙头企业承接市政管养、园林绿化、垃圾分类等“物业城市”相关业务。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发挥镇(街)、村(居)、业委、物业、志愿者多方协同作用,不断提升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阚童认为,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在社区就地进行厨余垃圾处置,现在有一些设备可以无臭无害完成厨余堆肥并反哺社区绿化。“厨余垃圾占居民生活垃圾总量的50%至60%,如果能通过科技手段减掉这部分,将会大大降低城市整体垃圾量。”阚童说。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从进一步完善分类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等方面来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在进一步完善分类体系建设方面,按照省、市有关示范创建指引,打造不少于100个垃圾分类示范样板小区。完善收集转运体系,重点完善厨余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加快推进转运站新建改建和升级改造,提高厨余垃圾分出量和准确率。提高分类处理能力,加快调试运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二期,形成倒逼机制。健全资源回收体系,完善社区交投服务网络,加快可回收物集中分拣中心建设,提高低值可回收物收集比例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在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方面,除了加强行业源头减量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之外,还将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市、区、镇(街)垃圾分类综合考评机制,综合考评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和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
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方面,一是广泛开展社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坚持不懈开展入户宣传;加大主流媒体宣传,讲好珠海垃圾分类故事。二是发动志愿者、物业服务人员、业主、党员、第三方等共同参与站桶督导,加强督导员值守监督。三是落实《珠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激励暂行办法》,对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成效显著的单位、家庭和个人进行激励。四是切实从娃娃抓起,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课堂教学,提高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实践活动的比例。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