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滨而建,与海浪为伴,珠海这颗滨海明珠与大海和蓝色的故事源远流长。尚在边陲小镇之时,片片小舟在朝阳相映的金色碧波中撒开大网,捞起“靠海吃海”的生计和珍馐;在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路上,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方位纵深延展。由静谧浅海一直游向璀璨深蓝,珠海向海图强的号角愈发响亮。
“百岛之市”的珠海,蓝色禀赋得天独厚。在去年发布的《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珠海明确提出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新格局、新动能、软硬实力及新使命,布局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四大海洋新兴产业。
在此基础上,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正在引领着蓝色经济破浪前进,珠海“逐梦深蓝”的航程在规划详尽、路径清晰的蓝图上昂扬起帆。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更加步履不停。
当前,以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性和服务性活动形成的蓝色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型生产力,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一系列海洋牧场“新粮仓”、海洋产业“新引擎”、海洋文旅“新名片”,正在汇成珠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文章”的亮眼注脚。

从近海到深蓝
深海渔业潜藏可观经济效益
在蜘洲列岛附近的海面上,“澎湖号”宛若一座方形的“人造岛屿”漂浮着。平台上的网箱与海水相通,金鲳鱼和石斑鱼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日”字型的甲板稳定且宽敞,搭载了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及储能装置,能源几乎完全实现自给自足。
作为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目前已在桂山海域投产的“澎湖号”是一座集波浪能、太阳能发电、养殖网箱、养殖工船为一体的半潜式平台,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海面下,隐藏着15000立方米养殖水体,相当于多个60米周长的圆形网箱, 一年可以向市场供给60万至80万斤的成鱼。
在珠海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鹤洲一体化区域内一座座因海味闻名、依渔业而兴的海岛在海域深处释放着崭新的产业动能。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以生态修复为本,构建“海上粮仓”,大力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同时,多业态结合推动深海养殖发展,力促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近海捕捞养殖便利快捷,在深海育鱼苗、收渔获的业态为何可以得到产业蓝图的青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昱介绍,过去传统的网箱养殖几乎分布于近海或是内湾等浅海水域,养殖地点、养殖容量受限。此外,业界人士还指出,依托近海开展的传统养殖渔业近年来已渐趋饱和。
为此,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推动海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通过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实施渔业养殖、增殖放流等措施,如陆地牧场一般对海洋生物进行计划性放养。在此基础上,布局在深海的深海养殖有更多海产渔品的选择,在减少近海污染的同时,以更大规模的产出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
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形成现代海洋渔业重点项目库储备11个,总投资金额约49.5亿元,包含大麟洋深海养殖项目、洪湾渔港冷链仓储基地、东港兴远洋渔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等5个在建项目。此外,2023年计划新开工项目6个,九洲集团养殖工船建造及九洲浮岛、农控深海养殖二期等项目名列其中。
放眼万山连片的蔚蓝海域,这里如今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范围内,深海养殖、远洋捕捞等现代海洋渔业在这里蓬勃发展。一口口深海养殖网箱点缀在万顷碧波上,“德海一号”“澎湖号”“湾区横洲号”等深海养殖平台先后投产,鱼礁投放、原种孕育,有效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

接下来,鹤洲新区(筹)计划建造1-2艘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树立深海养殖标杆项目,力争两年内再建9座智能养殖平台。预计2025年实现全部投产后,区域养殖水体接近35万立方米,年产值近10亿元。
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探索把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建设成为兼具鱼类增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等多项功能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洋牧场,综合提升相关平台的经济效益。
“黑科技”助力“深海蓝”
打磨延展海洋产业链条
浩瀚南海,碧波万顷。三灶岛南侧海域上海风阵阵,55台单机容量为5.5兆瓦国产抗台风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这片辽阔海域上向海列队、迎风转动,它们和陆上集控中心、海上升压站等组成发电体系,最大限度捕捉南海的风,最终将其转化成电能。

这一集纳多项创新科技的海上风电场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容量海上风电场项目——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达7.29亿千瓦时,满足约100万珠海市民一年生活用电需求。如按火力发电标准煤消耗量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22.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63万吨。
在细分领域发展和海洋业态革新的驱动下,人们借助更高效便捷的科学技术可从海洋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资源。《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指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增势正持续扩大。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潘新春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海洋清洁能源开发、绿色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等海洋产业将大有前景。”
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护航,珠海的海洋经济“新引擎”正在加入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源动力。在这背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正在把更多“智慧海洋构想”和“海洋黑科技”变为眼前的现实,为蓝色经济成长提供更多拓展边界的可能性。
今年1月,隶属于该实验室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号成功完成各项海试目标任务并正式交付使用,预计将执行海洋测绘、海洋观测、海上巡检及部分调查取样等综合性海洋调查任务;在有望成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的大万山岛波浪能试验区周边,该实验室正在重点打造亚洲首个无人船海上测试场——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推动海上人工智能装备在水面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此外,该实验室还在2月份主办了珠海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讨会,搭建海洋科创、学术、产业资源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转化。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创建蓝海科技产业园,做强做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根据南方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孙冬柏教授的设想,蓝海科技产业园将为珠海引进一大批涉海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一批优质海洋科技成果在珠海落地转化,向更多的海洋专精特新企业伸出“橄榄枝”,进一步延伸海洋产业链条长度、拓展海洋产业链条广度、挖掘海洋产业链条深度。
立足珠海创新高地,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汉明表示,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南方海洋实验室这一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举办更多海洋产业交流活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通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要素的交流渠道,进一步推动先进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珠海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丰富业态提升体验感
“一岛一品”吸引回头客
2月12日上午,海岛新风劲,发展传新声,珠海现代海洋产业新一批系列项目在东澳岛上集中签约、动工、竣工。其中,九洲港至三角岛航线首航开通仪式备受市民关注。愈发完善陆岛交通网络既是海岛旅游设施逐步完善、海岛交通逐步提升的真实写照,更为海岛经济涌动活力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年度,陆岛航线增至19条,固定航班旺季增至62班、淡季增至38班,全年运送旅客107万人次。万山海岛接待游客75.7万人次,过夜游客3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亮眼的市场表现为岛上各经营主体带来充裕资金,反哺海岛旅游业态更趋丰富。其中,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顺利通过国家星级旅游景区复核,一批高端品牌酒店正加快推进建设。

食客络绎不绝、游客流连忘返,海岛风貌不断优化和打造“一岛一品”的努力功不可没。登上任一海岛远眺,满眼尽是山清水秀和生机盎然。依托于地文风貌、水域景观、遗址遗迹、海洋生物等丰富海洋海岛旅游资源,万山区全域逐步积淀形成了海岛特色鲜明、配套服务齐全的旅游项目。
在登岛游客看来,一座岛即是一次别样体验,一站式住行食乐为他们留下了舒心且难忘的回忆:行走自然在桂山,大、小蜘蛛(岛)享海鲜;奇石异景遍布外伶仃与担杆,庙湾入水可与珊瑚群落近距离接触,东澳山海风貌、度假酒店有机串联……今年春节前夕,横琴客运码头恢复客运服务,一早就在码头等候上船的澳门居民谭先生对海岛印象深刻,他说:“一有机会我就上岛拍摄风土人情,我很喜欢这里的风景。”
在优美自然风光的基础上,鹤洲一体化区域进一步拓展文旅产业深度,举办“万山论钓”海钓赛事,时至今日已成功举办了13届。历届赛事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的海钓爱好者参赛,搭建了一个技艺切磋、交流、休闲于一体的互动平台。
赛事品牌的发展,带动了海岛知名度的提升,也推动了海岛建设。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广海钓运动,培育享誉全球的海钓经典赛事,带动万山海岛旅游、渔业、海钓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海洋经济全面发展,为珠海擦亮‘国际垂钓之都’的名片。”
展望海岛旅游品牌内涵日渐充实、旅游业态更加丰富的将来,珠海万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刚充满期待:“我们将以大赛事作为一个支点,打造万山海钓品牌金名片,撬动整个海钓产业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统筹:肖皓方 采写:陈秀岑 肖皓方 实习生梁琪图片:李建束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
依海滨而建,与海浪为伴,珠海这颗滨海明珠与大海和蓝色的故事源远流长。尚在边陲小镇之时,片片小舟在朝阳相映的金色碧波中撒开大网,捞起“靠海吃海”的生计和珍馐;在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路上,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方位纵深延展。由静谧浅海一直游向璀璨深蓝,珠海向海图强的号角愈发响亮。
“百岛之市”的珠海,蓝色禀赋得天独厚。在去年发布的《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珠海明确提出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新格局、新动能、软硬实力及新使命,布局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四大海洋新兴产业。
在此基础上,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正在引领着蓝色经济破浪前进,珠海“逐梦深蓝”的航程在规划详尽、路径清晰的蓝图上昂扬起帆。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更加步履不停。
当前,以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性和服务性活动形成的蓝色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型生产力,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一系列海洋牧场“新粮仓”、海洋产业“新引擎”、海洋文旅“新名片”,正在汇成珠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文章”的亮眼注脚。

从近海到深蓝
深海渔业潜藏可观经济效益
在蜘洲列岛附近的海面上,“澎湖号”宛若一座方形的“人造岛屿”漂浮着。平台上的网箱与海水相通,金鲳鱼和石斑鱼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日”字型的甲板稳定且宽敞,搭载了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及储能装置,能源几乎完全实现自给自足。
作为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目前已在桂山海域投产的“澎湖号”是一座集波浪能、太阳能发电、养殖网箱、养殖工船为一体的半潜式平台,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海面下,隐藏着15000立方米养殖水体,相当于多个60米周长的圆形网箱, 一年可以向市场供给60万至80万斤的成鱼。
在珠海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鹤洲一体化区域内一座座因海味闻名、依渔业而兴的海岛在海域深处释放着崭新的产业动能。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以生态修复为本,构建“海上粮仓”,大力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同时,多业态结合推动深海养殖发展,力促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近海捕捞养殖便利快捷,在深海育鱼苗、收渔获的业态为何可以得到产业蓝图的青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昱介绍,过去传统的网箱养殖几乎分布于近海或是内湾等浅海水域,养殖地点、养殖容量受限。此外,业界人士还指出,依托近海开展的传统养殖渔业近年来已渐趋饱和。
为此,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推动海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通过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实施渔业养殖、增殖放流等措施,如陆地牧场一般对海洋生物进行计划性放养。在此基础上,布局在深海的深海养殖有更多海产渔品的选择,在减少近海污染的同时,以更大规模的产出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
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形成现代海洋渔业重点项目库储备11个,总投资金额约49.5亿元,包含大麟洋深海养殖项目、洪湾渔港冷链仓储基地、东港兴远洋渔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等5个在建项目。此外,2023年计划新开工项目6个,九洲集团养殖工船建造及九洲浮岛、农控深海养殖二期等项目名列其中。
放眼万山连片的蔚蓝海域,这里如今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范围内,深海养殖、远洋捕捞等现代海洋渔业在这里蓬勃发展。一口口深海养殖网箱点缀在万顷碧波上,“德海一号”“澎湖号”“湾区横洲号”等深海养殖平台先后投产,鱼礁投放、原种孕育,有效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

接下来,鹤洲新区(筹)计划建造1-2艘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树立深海养殖标杆项目,力争两年内再建9座智能养殖平台。预计2025年实现全部投产后,区域养殖水体接近35万立方米,年产值近10亿元。
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探索把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建设成为兼具鱼类增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等多项功能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洋牧场,综合提升相关平台的经济效益。
“黑科技”助力“深海蓝”
打磨延展海洋产业链条
浩瀚南海,碧波万顷。三灶岛南侧海域上海风阵阵,55台单机容量为5.5兆瓦国产抗台风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这片辽阔海域上向海列队、迎风转动,它们和陆上集控中心、海上升压站等组成发电体系,最大限度捕捉南海的风,最终将其转化成电能。

这一集纳多项创新科技的海上风电场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容量海上风电场项目——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达7.29亿千瓦时,满足约100万珠海市民一年生活用电需求。如按火力发电标准煤消耗量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22.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63万吨。
在细分领域发展和海洋业态革新的驱动下,人们借助更高效便捷的科学技术可从海洋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资源。《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指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增势正持续扩大。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潘新春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海洋清洁能源开发、绿色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等海洋产业将大有前景。”
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护航,珠海的海洋经济“新引擎”正在加入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源动力。在这背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正在把更多“智慧海洋构想”和“海洋黑科技”变为眼前的现实,为蓝色经济成长提供更多拓展边界的可能性。
今年1月,隶属于该实验室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号成功完成各项海试目标任务并正式交付使用,预计将执行海洋测绘、海洋观测、海上巡检及部分调查取样等综合性海洋调查任务;在有望成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的大万山岛波浪能试验区周边,该实验室正在重点打造亚洲首个无人船海上测试场——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推动海上人工智能装备在水面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此外,该实验室还在2月份主办了珠海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讨会,搭建海洋科创、学术、产业资源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转化。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创建蓝海科技产业园,做强做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根据南方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孙冬柏教授的设想,蓝海科技产业园将为珠海引进一大批涉海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一批优质海洋科技成果在珠海落地转化,向更多的海洋专精特新企业伸出“橄榄枝”,进一步延伸海洋产业链条长度、拓展海洋产业链条广度、挖掘海洋产业链条深度。
立足珠海创新高地,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汉明表示,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南方海洋实验室这一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举办更多海洋产业交流活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通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要素的交流渠道,进一步推动先进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珠海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丰富业态提升体验感
“一岛一品”吸引回头客
2月12日上午,海岛新风劲,发展传新声,珠海现代海洋产业新一批系列项目在东澳岛上集中签约、动工、竣工。其中,九洲港至三角岛航线首航开通仪式备受市民关注。愈发完善陆岛交通网络既是海岛旅游设施逐步完善、海岛交通逐步提升的真实写照,更为海岛经济涌动活力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年度,陆岛航线增至19条,固定航班旺季增至62班、淡季增至38班,全年运送旅客107万人次。万山海岛接待游客75.7万人次,过夜游客3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亮眼的市场表现为岛上各经营主体带来充裕资金,反哺海岛旅游业态更趋丰富。其中,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顺利通过国家星级旅游景区复核,一批高端品牌酒店正加快推进建设。

食客络绎不绝、游客流连忘返,海岛风貌不断优化和打造“一岛一品”的努力功不可没。登上任一海岛远眺,满眼尽是山清水秀和生机盎然。依托于地文风貌、水域景观、遗址遗迹、海洋生物等丰富海洋海岛旅游资源,万山区全域逐步积淀形成了海岛特色鲜明、配套服务齐全的旅游项目。
在登岛游客看来,一座岛即是一次别样体验,一站式住行食乐为他们留下了舒心且难忘的回忆:行走自然在桂山,大、小蜘蛛(岛)享海鲜;奇石异景遍布外伶仃与担杆,庙湾入水可与珊瑚群落近距离接触,东澳山海风貌、度假酒店有机串联……今年春节前夕,横琴客运码头恢复客运服务,一早就在码头等候上船的澳门居民谭先生对海岛印象深刻,他说:“一有机会我就上岛拍摄风土人情,我很喜欢这里的风景。”
在优美自然风光的基础上,鹤洲一体化区域进一步拓展文旅产业深度,举办“万山论钓”海钓赛事,时至今日已成功举办了13届。历届赛事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的海钓爱好者参赛,搭建了一个技艺切磋、交流、休闲于一体的互动平台。
赛事品牌的发展,带动了海岛知名度的提升,也推动了海岛建设。鹤洲新区(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广海钓运动,培育享誉全球的海钓经典赛事,带动万山海岛旅游、渔业、海钓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海洋经济全面发展,为珠海擦亮‘国际垂钓之都’的名片。”
展望海岛旅游品牌内涵日渐充实、旅游业态更加丰富的将来,珠海万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刚充满期待:“我们将以大赛事作为一个支点,打造万山海钓品牌金名片,撬动整个海钓产业链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统筹:肖皓方 采写:陈秀岑 肖皓方 实习生梁琪图片:李建束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