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大家(2023年4月3日)

微信图片_20230403095149.jpg

一湾风起 韵响悠长

“文学点亮城市”文学沙龙回顾

“文学点亮城市”文学沙龙现场。

3月30日,在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一周年主题活动上,开展了“文学点亮城市”文学沙龙。珠海作协主席卢卫平作为沙龙主持人和著名作家蒋子龙、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李贺、省文联《粤海风》杂志总编辑卢瑜、珠海作协副主席唐不遇、珠海作协副主席耿立、中大翻译学院学生甘雨慧等嘉宾走上舞台,结合自身创作历程,探讨文学对城市的影响,共同展望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attachment_16801843101862.jpg

著名作家蒋子龙:

“湾”就是“港”,现实生活中船在港里加油,再向海出发。我每年冬天都来珠海过冬,躲过冰天雪地,躲过沙尘暴,对于我来说珠海就是我冬日的港湾。而在《湾韵》这块“湾”里,文人们可以在这里加油,驶向更辽阔的天地。

苏曼殊的龙魂、文天祥的文胆……珠海这个地方,我一直认为是岭南文学的制高点,《湾韵》诞生于此,着实令人兴奋。《湾韵》的每一期我都看,也爱看。无论是内容还是排版,都给人舒朗、大气的感觉,这也正是珠海这座城市的性格。而且我觉得《湾韵》的“文脉”非常厉害,有很多优秀的作家都在此发表佳作,可以说《湾韵》所展现的视野是十分广阔的。《湾韵》作为文艺副刊,是一个报纸的面孔,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的体现,以《湾韵》独特的魅力,一定会成为更多文人的港湾。

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李贺:

文学的力量是动人的,能够点亮城市,也能点亮国家。比如提到巴黎,会想到雨果;去布拉格,就会去找卡夫卡的咖啡馆;提及俄罗斯,会想到普希金、托尔斯泰……好的文学便能成为城市的名片,给予城市星光。

我觉得珠海是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2022年下半年,我密集地来到珠海,是因为这里连续举办了令人惊喜的文化盛典。当然,珠海鸟语花香的环境也与文化盛典十分适配,城市特质能够令在此举行的文化盛典更具魅力,两者相得益彰。从珠海艺术节的筹备,一直到珠海时尚周的启动,再到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开幕……作为见证者,我切身地感受到珠海的文化载体越来越丰盛,以及看到珠海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广东有《海风》,珠海有《湾韵》,我由衷地期待越来越多的文人大家从这座如此美好的城市获得灵感,越来越好的文化盛典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发生。

省文联《粤海风》杂志总编辑卢瑜: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一周年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一开场就让我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创刊一年来,《湾韵》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已出版150余期,刊登散文、诗词、评论、书画等多种体裁的作品900余篇幅,累计100多万文字。而且《湾韵》不只仅限于报纸的载体,还通过视频、广播、手机客户端的方式,让广大读者获得一个可听、可看、可学、可想的文学体验。我作为文艺战线的同行,非常关注《湾韵》,也深感钦佩。后续,我也希望能够和《湾韵》这个立足于大湾区前沿的文学阵地积极合作,共同续写春天的故事。

珠海作协主席卢卫平:

文学确实能够点亮城市,它作为养料,既滋养了过去,也滋养着未来,共同构筑了城市的记忆。比如像珠海的情侣路,经常有人问:“情侣路有多长啊?”地理上是28公里。但我不会这么说,而是告诉他:“一个人走,开着车可能要一个多小时;两个人一起走,就得走一生,从少年到白头那么长。”这就是来源于文学给海滨大道最诗意的命名,它为城市加持了浪漫,赋予了更多内涵。

城市需要文学,我觉得《湾韵》便是珠海城市文人的一方园地,孕育着无数灿烂鲜活的花朵。珠海也有着独特的城市内涵和城市气质,可以让文学生根发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铸造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期盼有更多的文学大家能够来到珠海,一起耕耘,让文学的力量助力城市更好地发展。

珠海作协副主席唐不遇:

今天有幸参加活动,既是作为写诗的作者回到了《湾韵》文学平台的家,亦是回到了珠海传媒集团这个家。我刚毕业就来到珠海,在《珠海特区报》工作。可以说,我的青春就是在《珠海特区报》度过,今天来到现场看到很多老同事,非常激动,就想起了那些年在珠海奋斗的时光。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份礼物,它让我直面在一个改革开放前沿的地方,接触到广阔、生动、鲜活的现实,帮我守护了内心一些真挚的情感。对于我来说,珠海让我既能安身立命,也能拥抱世界。

我想,不仅是文学能够点亮城市,城市也能点亮文学。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了,但是那时候只能算个小学徒,不停地寻找各种修辞手法,写出的东西十分生硬。来到珠海后,这里清新干净的空气、辽阔自由的大海,一点点地撬开了我诗歌写作生涩拘谨的外壳,让我的写作“脱胎换骨”,点燃了我诗歌的灵魂。

珠海作协副主席耿立:

我来自山东的农村,来到珠海已经十年了。从北方来到岭南,从乡村走向城市,就我而言,是文学拯救了我,点亮了我的人生。我到珠海的第一年,就给珠海写了一篇文章,叫《珠海的云》,在《人民日报》发表。我以前写高粱、写土地,是乡村的书写者;来到珠海后,看到了新的光景,获得了新的视野,我开始写海、写林立的高楼,现在我是珠海城市的书写者。我热爱这个新身份,也热爱这个充满海洋气质的城市,她是我的家园。后续,我也会再接再厉,认真地书写家园,不断扩展我的眼界,带来更多佳作。

中大翻译学院学生甘雨慧:

我是《湾韵》“涣涣湾韵·殷殷海情——我与湾区的青春篇章”征文活动中第一名的获奖者,得幸于《湾韵》,我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与各位文学前辈交谈。获奖的作品叫《唐家湾古镇》,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唐家湾古镇离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很近,我就抽周末的时间去参观,便被唐家湾古镇震撼到。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轻盈的感觉,明明那么矛盾的两者,在这里竟融合得这么巧妙。于是,回校后的我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在我看来,大海的特性以及珠海独特的地理位置都赋予了珠海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质。近代,这里是中国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之一,中西方文化在这里汇合,产生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文人,这都为珠海后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开放、创新、活力的基础。如今,珠海定位为“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以后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诗言志”新论

□ 李少君

有一个讨论,预测人类未来将留下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也许是一种称为精神的东西”。

精神,似乎虚无飘渺,但又真实确凿,我在疫情居家期间,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每天大部分时间呆在狭窄的书房里,专注精神埋头苦读,安心隔离自得其乐,好像忘却了身边的现实。这段时间我过得很充实,每天读圣贤书,感觉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都和我在一起,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我每天和他们对话,从他们的文字里汲取精神营养,浩然之气油然而生。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我读书最专注精神最饱满的一段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出不去,干脆一切放下,另一方面,我觉得一种精神力量自远古而来,灌注到我心灵,让我内心充盈精神振奋生机蓬勃。

那么,真的有精神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吗?我就结合诗歌谈谈我的体会和理解吧。

在我看来,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这么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诗,言其志也”(《礼记》)。“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意思,总之,属于精神性范畴。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代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志”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的。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湖北出土的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道”和“礼”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道”或者“理”,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

屈原就是践行“诗言志”的典范,是中国诗歌精神的最早代表人物。他追求灵魂的高贵和人格的完美,为了理想拒绝同流合污,宁愿舍生取义,其诗歌所传递的价值观,显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力。

屈原的《离骚》最能体现这种高贵而昂扬的诗歌精神,诗人从自己的出身、姓名以及爱好谈起,“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自我发现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并不断自我修行,超越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通过《离骚》等诗歌,最终呈现出一种理想人格的典范,体现了诗歌精神的力量,实现了“诗言志”的真正价值。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父亲祭(组诗)

□ 唐晓虹

一堆浅土
穿过草木丛生的山冈,我看见
雨水挂满带刺的糖罐花,洁白透亮
花瓣上,晃动晶莹的碎珠
像极了连绵的哀思,诉说着父亲
如烟散去的年华,点点滴滴
没有开始,更没有结束


花瓣下,砌成一堆浅土
父亲安眠泥地,相拥山冈的树木
依傍大地的暖流,回归自然


十三年时光飞逝,模糊了春夏秋冬
另一个世界的你是否依旧在阅读
那些七十八年没有读完的文字
是否还在回想妻儿的笑颜,冲淡孤独


清明的今天,女儿高搭烛台
燃烧一束光明,照耀父亲的坟前
喊一声“爸爸”,生死不隔的是思念
此时,糖罐花花瓣上的碎珠遗落
草木丛生的山冈,爱和生命在回响


絮叨的话语
相片卷起的边角,翘得高高
像父亲嘴边抖动的香烟
燃透的烟灰掉落岁月的河流
划出深浅不一的波纹
那波纹是父亲用生命留存的故事
如同他的话语一直絮叨不停


话语在我建造的空壳里发出声音
你告诉我,别忘了在父亲节
摘一束感恩的花送给母亲
母亲是父亲从天堂递过来的爱
昼夜守护我,难以分离


苹果结满父亲的庭院
肯定会是完美的——我深信不疑
那虚幻而又的确存在的天堂
穿透云层露出无常的秘密——
告诉我,苹果结满父亲的庭院
他坐在花与果编织的摇椅中
读着书报,那容颜是我熟悉的
微笑里手指弹动的节奏是我熟悉的
苹果树下,果实也是我熟悉的
那是父亲呈给我一生的幸福

唐晓虹

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地湖南省株洲市, 籍贯湖南省祁阳县,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珠海市作协主席团成员,珠海市香洲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梦中神树》《化石走出荒原》《时间与空筐》。

读孙毓敏

□ 蒋 力

读孙毓敏,一定不要错过她的第一本书。三十多年前,京剧名旦孙毓敏的自传《含泪的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辈剧人、吾师黄宗江先生为此书作序,题曰:悲喜交集一荀娘。

黄序如下:

孙毓敏,大时代中一小女子也,出身亦苦,从艺亦艰,方露头角,便遭挫折。竟然未死身残,瘫痪病榻数载。玉宇澄清,中华复兴,毓敏拄杖而起,抛杖而行而舞,不但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有声有色,为盛世而歌,这更是大大的不屈了。这种不屈,既有民族传统,尤属时代精神。

毓敏是荀慧生老师门下一大弟子。我自幼观剧便爱荀派,爱其表现了人间小儿女本色。惟我近日观其讲学课徒、著书立说之勤奋,乃又感到一个艺术家有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其艺术生命便会是无穷无尽的。昔年老舍先生赠慧生夫子诗云:“荀公胸有好山川……长川巨瀑接青天。”望毓敏能得乃师心胸意境。

此书出版时,宗江师尚不识我,甚至不晓得我们在京城后海岸边相遇时,我曾向他投以致敬的目光。那时他多关注戏曲名角,如故去的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乃至再老一辈的萧长华;如台上正红的红线女、关肃霜、李维康、胡芝风;包括重登舞台的孙毓敏。笔下文章,短而精者,当属此篇。

家父爱戏爱书,《含泪的笑》自要购存,他跟我说过,京剧艺人,自己写与他人整理的口述自传是两回事。我对京剧的感情没有父亲那么深,他走了十几年后,我才读了这本书。

三十多年前出的书,今读难免觉有缺憾,如:自我知孙毓敏起(当然,我“知”也晚),她就是北京戏校的孙校长了。其任内,戏校颇有成色,一批小角儿们的戏,我也看过一二齣呢。一些年里,荀慧生先生的长公子荀令香执掌中国戏曲学院,受过荀氏两代人指点的孙毓敏执掌北京戏校,这些内容,在她后来的《我这两辈子》及多部谈艺专著书中或有述及。若能汇集出版,当称无憾。联想到评剧名角新凤霞,因病残导致过早结束舞台生涯,被迫转入写作画画,孙毓敏创造的显然是另一番奇迹。

孙毓敏在《含泪的笑》后记中提到她的邻居——北京出版社的编辑胡容大姐。照说此书应由该社出版,不知怎地转到了黑龙江。后记还提到黄宗江“凝练而意味深长的序言”,促我读过全书后再读黄序。此序之短(不到六百字),似乎短过宗江师为拙著所序“书生的书”(或不相上下),字字读去,方可品出其意味之三五。今不止三读,特摘录佳句:一死一不屈,一活又一不屈,拄杖而起,抛杖而行而舞,活得有声有色,为盛世而歌不屈。

犹记昔年某日,我随宗江师去剧场看戏。后排居中座位,方落坐,即见“荀娘”毓敏自前排嘉宾席中穿行到后排,近身给宗江师道安,并捧上大盒音像制品相赠,说是她的京剧演唱新辑。退去后,宗江师私语吾曰:“孙毓敏,这名字知道吧?”我点头。师又曰:“这人不容易!”

闻孙毓敏去世消息,惊愕之余,在百度上点出一段《红娘》视频观听。从唱到作,真美!

从艺人到表演艺术家,到戏曲教育家,想了解孙毓敏的艺术经历和成就,既要观其戏,还要读其书。

蒋力

中央歌剧院研究员,歌剧音乐剧制作人,作家,文艺评论家。出版有《咏叹集》《墓歌集》《书生札记》《杨联陞别传》等十种专著。

春满人间

微信图片_20230403101413.jpg

席湖 摄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
湾韵丨大家(2023年4月3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4-03 11:42

微信图片_20230403095149.jpg

一湾风起 韵响悠长

“文学点亮城市”文学沙龙回顾

“文学点亮城市”文学沙龙现场。

3月30日,在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一周年主题活动上,开展了“文学点亮城市”文学沙龙。珠海作协主席卢卫平作为沙龙主持人和著名作家蒋子龙、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李贺、省文联《粤海风》杂志总编辑卢瑜、珠海作协副主席唐不遇、珠海作协副主席耿立、中大翻译学院学生甘雨慧等嘉宾走上舞台,结合自身创作历程,探讨文学对城市的影响,共同展望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attachment_16801843101862.jpg

著名作家蒋子龙:

“湾”就是“港”,现实生活中船在港里加油,再向海出发。我每年冬天都来珠海过冬,躲过冰天雪地,躲过沙尘暴,对于我来说珠海就是我冬日的港湾。而在《湾韵》这块“湾”里,文人们可以在这里加油,驶向更辽阔的天地。

苏曼殊的龙魂、文天祥的文胆……珠海这个地方,我一直认为是岭南文学的制高点,《湾韵》诞生于此,着实令人兴奋。《湾韵》的每一期我都看,也爱看。无论是内容还是排版,都给人舒朗、大气的感觉,这也正是珠海这座城市的性格。而且我觉得《湾韵》的“文脉”非常厉害,有很多优秀的作家都在此发表佳作,可以说《湾韵》所展现的视野是十分广阔的。《湾韵》作为文艺副刊,是一个报纸的面孔,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的体现,以《湾韵》独特的魅力,一定会成为更多文人的港湾。

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李贺:

文学的力量是动人的,能够点亮城市,也能点亮国家。比如提到巴黎,会想到雨果;去布拉格,就会去找卡夫卡的咖啡馆;提及俄罗斯,会想到普希金、托尔斯泰……好的文学便能成为城市的名片,给予城市星光。

我觉得珠海是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2022年下半年,我密集地来到珠海,是因为这里连续举办了令人惊喜的文化盛典。当然,珠海鸟语花香的环境也与文化盛典十分适配,城市特质能够令在此举行的文化盛典更具魅力,两者相得益彰。从珠海艺术节的筹备,一直到珠海时尚周的启动,再到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开幕……作为见证者,我切身地感受到珠海的文化载体越来越丰盛,以及看到珠海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广东有《海风》,珠海有《湾韵》,我由衷地期待越来越多的文人大家从这座如此美好的城市获得灵感,越来越好的文化盛典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发生。

省文联《粤海风》杂志总编辑卢瑜: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创刊一周年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一开场就让我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创刊一年来,《湾韵》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已出版150余期,刊登散文、诗词、评论、书画等多种体裁的作品900余篇幅,累计100多万文字。而且《湾韵》不只仅限于报纸的载体,还通过视频、广播、手机客户端的方式,让广大读者获得一个可听、可看、可学、可想的文学体验。我作为文艺战线的同行,非常关注《湾韵》,也深感钦佩。后续,我也希望能够和《湾韵》这个立足于大湾区前沿的文学阵地积极合作,共同续写春天的故事。

珠海作协主席卢卫平:

文学确实能够点亮城市,它作为养料,既滋养了过去,也滋养着未来,共同构筑了城市的记忆。比如像珠海的情侣路,经常有人问:“情侣路有多长啊?”地理上是28公里。但我不会这么说,而是告诉他:“一个人走,开着车可能要一个多小时;两个人一起走,就得走一生,从少年到白头那么长。”这就是来源于文学给海滨大道最诗意的命名,它为城市加持了浪漫,赋予了更多内涵。

城市需要文学,我觉得《湾韵》便是珠海城市文人的一方园地,孕育着无数灿烂鲜活的花朵。珠海也有着独特的城市内涵和城市气质,可以让文学生根发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铸造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期盼有更多的文学大家能够来到珠海,一起耕耘,让文学的力量助力城市更好地发展。

珠海作协副主席唐不遇:

今天有幸参加活动,既是作为写诗的作者回到了《湾韵》文学平台的家,亦是回到了珠海传媒集团这个家。我刚毕业就来到珠海,在《珠海特区报》工作。可以说,我的青春就是在《珠海特区报》度过,今天来到现场看到很多老同事,非常激动,就想起了那些年在珠海奋斗的时光。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份礼物,它让我直面在一个改革开放前沿的地方,接触到广阔、生动、鲜活的现实,帮我守护了内心一些真挚的情感。对于我来说,珠海让我既能安身立命,也能拥抱世界。

我想,不仅是文学能够点亮城市,城市也能点亮文学。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了,但是那时候只能算个小学徒,不停地寻找各种修辞手法,写出的东西十分生硬。来到珠海后,这里清新干净的空气、辽阔自由的大海,一点点地撬开了我诗歌写作生涩拘谨的外壳,让我的写作“脱胎换骨”,点燃了我诗歌的灵魂。

珠海作协副主席耿立:

我来自山东的农村,来到珠海已经十年了。从北方来到岭南,从乡村走向城市,就我而言,是文学拯救了我,点亮了我的人生。我到珠海的第一年,就给珠海写了一篇文章,叫《珠海的云》,在《人民日报》发表。我以前写高粱、写土地,是乡村的书写者;来到珠海后,看到了新的光景,获得了新的视野,我开始写海、写林立的高楼,现在我是珠海城市的书写者。我热爱这个新身份,也热爱这个充满海洋气质的城市,她是我的家园。后续,我也会再接再厉,认真地书写家园,不断扩展我的眼界,带来更多佳作。

中大翻译学院学生甘雨慧:

我是《湾韵》“涣涣湾韵·殷殷海情——我与湾区的青春篇章”征文活动中第一名的获奖者,得幸于《湾韵》,我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与各位文学前辈交谈。获奖的作品叫《唐家湾古镇》,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唐家湾古镇离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很近,我就抽周末的时间去参观,便被唐家湾古镇震撼到。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轻盈的感觉,明明那么矛盾的两者,在这里竟融合得这么巧妙。于是,回校后的我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在我看来,大海的特性以及珠海独特的地理位置都赋予了珠海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质。近代,这里是中国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之一,中西方文化在这里汇合,产生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文人,这都为珠海后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开放、创新、活力的基础。如今,珠海定位为“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以后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诗言志”新论

□ 李少君

有一个讨论,预测人类未来将留下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也许是一种称为精神的东西”。

精神,似乎虚无飘渺,但又真实确凿,我在疫情居家期间,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每天大部分时间呆在狭窄的书房里,专注精神埋头苦读,安心隔离自得其乐,好像忘却了身边的现实。这段时间我过得很充实,每天读圣贤书,感觉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都和我在一起,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我每天和他们对话,从他们的文字里汲取精神营养,浩然之气油然而生。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我读书最专注精神最饱满的一段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出不去,干脆一切放下,另一方面,我觉得一种精神力量自远古而来,灌注到我心灵,让我内心充盈精神振奋生机蓬勃。

那么,真的有精神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吗?我就结合诗歌谈谈我的体会和理解吧。

在我看来,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这么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诗,言其志也”(《礼记》)。“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意思,总之,属于精神性范畴。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代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志”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的。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湖北出土的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道”和“礼”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道”或者“理”,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

屈原就是践行“诗言志”的典范,是中国诗歌精神的最早代表人物。他追求灵魂的高贵和人格的完美,为了理想拒绝同流合污,宁愿舍生取义,其诗歌所传递的价值观,显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力。

屈原的《离骚》最能体现这种高贵而昂扬的诗歌精神,诗人从自己的出身、姓名以及爱好谈起,“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自我发现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并不断自我修行,超越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通过《离骚》等诗歌,最终呈现出一种理想人格的典范,体现了诗歌精神的力量,实现了“诗言志”的真正价值。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父亲祭(组诗)

□ 唐晓虹

一堆浅土
穿过草木丛生的山冈,我看见
雨水挂满带刺的糖罐花,洁白透亮
花瓣上,晃动晶莹的碎珠
像极了连绵的哀思,诉说着父亲
如烟散去的年华,点点滴滴
没有开始,更没有结束


花瓣下,砌成一堆浅土
父亲安眠泥地,相拥山冈的树木
依傍大地的暖流,回归自然


十三年时光飞逝,模糊了春夏秋冬
另一个世界的你是否依旧在阅读
那些七十八年没有读完的文字
是否还在回想妻儿的笑颜,冲淡孤独


清明的今天,女儿高搭烛台
燃烧一束光明,照耀父亲的坟前
喊一声“爸爸”,生死不隔的是思念
此时,糖罐花花瓣上的碎珠遗落
草木丛生的山冈,爱和生命在回响


絮叨的话语
相片卷起的边角,翘得高高
像父亲嘴边抖动的香烟
燃透的烟灰掉落岁月的河流
划出深浅不一的波纹
那波纹是父亲用生命留存的故事
如同他的话语一直絮叨不停


话语在我建造的空壳里发出声音
你告诉我,别忘了在父亲节
摘一束感恩的花送给母亲
母亲是父亲从天堂递过来的爱
昼夜守护我,难以分离


苹果结满父亲的庭院
肯定会是完美的——我深信不疑
那虚幻而又的确存在的天堂
穿透云层露出无常的秘密——
告诉我,苹果结满父亲的庭院
他坐在花与果编织的摇椅中
读着书报,那容颜是我熟悉的
微笑里手指弹动的节奏是我熟悉的
苹果树下,果实也是我熟悉的
那是父亲呈给我一生的幸福

唐晓虹

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地湖南省株洲市, 籍贯湖南省祁阳县,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珠海市作协主席团成员,珠海市香洲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梦中神树》《化石走出荒原》《时间与空筐》。

读孙毓敏

□ 蒋 力

读孙毓敏,一定不要错过她的第一本书。三十多年前,京剧名旦孙毓敏的自传《含泪的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辈剧人、吾师黄宗江先生为此书作序,题曰:悲喜交集一荀娘。

黄序如下:

孙毓敏,大时代中一小女子也,出身亦苦,从艺亦艰,方露头角,便遭挫折。竟然未死身残,瘫痪病榻数载。玉宇澄清,中华复兴,毓敏拄杖而起,抛杖而行而舞,不但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有声有色,为盛世而歌,这更是大大的不屈了。这种不屈,既有民族传统,尤属时代精神。

毓敏是荀慧生老师门下一大弟子。我自幼观剧便爱荀派,爱其表现了人间小儿女本色。惟我近日观其讲学课徒、著书立说之勤奋,乃又感到一个艺术家有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其艺术生命便会是无穷无尽的。昔年老舍先生赠慧生夫子诗云:“荀公胸有好山川……长川巨瀑接青天。”望毓敏能得乃师心胸意境。

此书出版时,宗江师尚不识我,甚至不晓得我们在京城后海岸边相遇时,我曾向他投以致敬的目光。那时他多关注戏曲名角,如故去的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乃至再老一辈的萧长华;如台上正红的红线女、关肃霜、李维康、胡芝风;包括重登舞台的孙毓敏。笔下文章,短而精者,当属此篇。

家父爱戏爱书,《含泪的笑》自要购存,他跟我说过,京剧艺人,自己写与他人整理的口述自传是两回事。我对京剧的感情没有父亲那么深,他走了十几年后,我才读了这本书。

三十多年前出的书,今读难免觉有缺憾,如:自我知孙毓敏起(当然,我“知”也晚),她就是北京戏校的孙校长了。其任内,戏校颇有成色,一批小角儿们的戏,我也看过一二齣呢。一些年里,荀慧生先生的长公子荀令香执掌中国戏曲学院,受过荀氏两代人指点的孙毓敏执掌北京戏校,这些内容,在她后来的《我这两辈子》及多部谈艺专著书中或有述及。若能汇集出版,当称无憾。联想到评剧名角新凤霞,因病残导致过早结束舞台生涯,被迫转入写作画画,孙毓敏创造的显然是另一番奇迹。

孙毓敏在《含泪的笑》后记中提到她的邻居——北京出版社的编辑胡容大姐。照说此书应由该社出版,不知怎地转到了黑龙江。后记还提到黄宗江“凝练而意味深长的序言”,促我读过全书后再读黄序。此序之短(不到六百字),似乎短过宗江师为拙著所序“书生的书”(或不相上下),字字读去,方可品出其意味之三五。今不止三读,特摘录佳句:一死一不屈,一活又一不屈,拄杖而起,抛杖而行而舞,活得有声有色,为盛世而歌不屈。

犹记昔年某日,我随宗江师去剧场看戏。后排居中座位,方落坐,即见“荀娘”毓敏自前排嘉宾席中穿行到后排,近身给宗江师道安,并捧上大盒音像制品相赠,说是她的京剧演唱新辑。退去后,宗江师私语吾曰:“孙毓敏,这名字知道吧?”我点头。师又曰:“这人不容易!”

闻孙毓敏去世消息,惊愕之余,在百度上点出一段《红娘》视频观听。从唱到作,真美!

从艺人到表演艺术家,到戏曲教育家,想了解孙毓敏的艺术经历和成就,既要观其戏,还要读其书。

蒋力

中央歌剧院研究员,歌剧音乐剧制作人,作家,文艺评论家。出版有《咏叹集》《墓歌集》《书生札记》《杨联陞别传》等十种专著。

春满人间

微信图片_20230403101413.jpg

席湖 摄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