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到来,每年的清明踏青祭扫,使大家既体会到春日愉悦,又寄托着对亲人的哀思。然而,在清明节、逝者的祭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里,是哀伤反应容易反复出现的时期,部分丧亲者总是沉浸在失去至亲的失落体验中,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对此,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理睡眠科副主任医师石兴超提醒市民:若产生病理性哀伤反应,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周围人的关心也可以帮助走出哀伤。
什么是病理性哀伤反应?
石兴超介绍,在丧亲初期,丧亲者会感受到剧烈痛苦,大多数人能够依靠自身资源和社会支持度过急性哀伤,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继续生活,这一过程通常不超过3-6个月。“也有少数人无法顺利度过哀伤和悲伤,通常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对个体的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的功能造成损害。”石兴超称,这就是病理性哀伤反应(延长性哀伤障碍),此时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以帮助他们走出哀伤。
“哀伤”有哪几个阶段?
石兴超指出,哀伤分以下几个阶段:“否认期”,悲伤的人拒绝相信或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此时主要产生两种情绪——失去至亲的悲伤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愤怒期”,将内心挫折投射外界,表达各种愤怒,找替罪羊,责怪,攻击等,此时要特别小心,要用合理的方式释放愤怒,防止转变为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
接着是“讨价还价期”,各种纠结、思念,如祈求上天让亲友活着等,这可让丧亲之痛稍微缓解,令自己暂时得到安慰。“沮丧、抑郁期”则是最难的阶段,情绪低落,疲倦、无精打采,无力感而痛哭,没有目标,愧疚,自责,甚至自杀等,极易与抑郁发作混淆。
最后是“接受期”,接纳失去,放下执着,从而开启新生活。
如何走出悲伤获得痊愈?
“每个人都会面临丧失,丧失必然带来哀伤,正常哀伤通过哀伤过程而达到心理的痊愈。”石兴超指出,部分人总是无法从中走出来,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主要方法包括:接纳,宣泄,告别,重建自我。
首先,接纳丧亲者的“悲伤”,尊重丧亲者的意愿,耐心等待其接受现实;接纳丧亲者的“恐惧”,给予积极支持,提供安全的环境,消除其对未来的疑虑;接纳丧亲者的“愤怒”,不压抑、否定,让其合理释放。
“宣泄”则是指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此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以“保险箱技术”为例,丧亲者可以将丧失导致的负面情绪放入想象中的容器里“打包封存”,以实现正常心理功能恢复;或者将美好记忆锁入想象的保险箱,由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打开保险箱重启美好记忆。
还可以通过“告别”的形式,举办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如追悼、写信、写回忆录、祭祀、祈祷等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其意义在于代表一个活动的结束,同时开始新的活动,引导新的出发。”石兴超说道。
而“社会支持和自我重建”则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朋好友和支持性团体组织积极陪伴、理解支持、分享相关体验和建议,讨论积极应对方式,帮助当事人更快地从丧亲事件中走出来,完成自我重建,开始新生活。
哀伤反应超过6个月需要就医
石兴超指出,不同的人对于哀伤的适应过程有不同的时间周期,要尊重每个人自身的哀伤反应,不要打断他,也不要催促他,给予陪伴就好。
他提醒,哀伤不是病,是人们面对丧亲打击下的自然反应,走出哀伤不单靠个人而且需要他人的陪伴、理解与鼓励、支持。如果哀伤反应超过6个月尚不能复原,就要积极寻求医疗帮助。

清明节即将到来,每年的清明踏青祭扫,使大家既体会到春日愉悦,又寄托着对亲人的哀思。然而,在清明节、逝者的祭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里,是哀伤反应容易反复出现的时期,部分丧亲者总是沉浸在失去至亲的失落体验中,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对此,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理睡眠科副主任医师石兴超提醒市民:若产生病理性哀伤反应,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周围人的关心也可以帮助走出哀伤。
什么是病理性哀伤反应?
石兴超介绍,在丧亲初期,丧亲者会感受到剧烈痛苦,大多数人能够依靠自身资源和社会支持度过急性哀伤,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继续生活,这一过程通常不超过3-6个月。“也有少数人无法顺利度过哀伤和悲伤,通常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对个体的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的功能造成损害。”石兴超称,这就是病理性哀伤反应(延长性哀伤障碍),此时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以帮助他们走出哀伤。
“哀伤”有哪几个阶段?
石兴超指出,哀伤分以下几个阶段:“否认期”,悲伤的人拒绝相信或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此时主要产生两种情绪——失去至亲的悲伤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愤怒期”,将内心挫折投射外界,表达各种愤怒,找替罪羊,责怪,攻击等,此时要特别小心,要用合理的方式释放愤怒,防止转变为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
接着是“讨价还价期”,各种纠结、思念,如祈求上天让亲友活着等,这可让丧亲之痛稍微缓解,令自己暂时得到安慰。“沮丧、抑郁期”则是最难的阶段,情绪低落,疲倦、无精打采,无力感而痛哭,没有目标,愧疚,自责,甚至自杀等,极易与抑郁发作混淆。
最后是“接受期”,接纳失去,放下执着,从而开启新生活。
如何走出悲伤获得痊愈?
“每个人都会面临丧失,丧失必然带来哀伤,正常哀伤通过哀伤过程而达到心理的痊愈。”石兴超指出,部分人总是无法从中走出来,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主要方法包括:接纳,宣泄,告别,重建自我。
首先,接纳丧亲者的“悲伤”,尊重丧亲者的意愿,耐心等待其接受现实;接纳丧亲者的“恐惧”,给予积极支持,提供安全的环境,消除其对未来的疑虑;接纳丧亲者的“愤怒”,不压抑、否定,让其合理释放。
“宣泄”则是指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此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以“保险箱技术”为例,丧亲者可以将丧失导致的负面情绪放入想象中的容器里“打包封存”,以实现正常心理功能恢复;或者将美好记忆锁入想象的保险箱,由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打开保险箱重启美好记忆。
还可以通过“告别”的形式,举办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如追悼、写信、写回忆录、祭祀、祈祷等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其意义在于代表一个活动的结束,同时开始新的活动,引导新的出发。”石兴超说道。
而“社会支持和自我重建”则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朋好友和支持性团体组织积极陪伴、理解支持、分享相关体验和建议,讨论积极应对方式,帮助当事人更快地从丧亲事件中走出来,完成自我重建,开始新生活。
哀伤反应超过6个月需要就医
石兴超指出,不同的人对于哀伤的适应过程有不同的时间周期,要尊重每个人自身的哀伤反应,不要打断他,也不要催促他,给予陪伴就好。
他提醒,哀伤不是病,是人们面对丧亲打击下的自然反应,走出哀伤不单靠个人而且需要他人的陪伴、理解与鼓励、支持。如果哀伤反应超过6个月尚不能复原,就要积极寻求医疗帮助。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