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狂飙,如何应对和预防?珠海名中医有妙招!

近期“甲流”肆虐,不少患者表现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为了帮助市民缓解症状、预防甲流,近日,广东省名中医、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黄东晖,珠海市首届名中医、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陈欣欣给大家支招。

黄东晖介绍,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流在这个季节狂飙,除了有每年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因素外,与不少人“阳康”后体质未完全复原也有关。在“阳康”过程中消耗了体内大量气血,导致肾的封藏不及,在春天阳气升发时,出现虚阳浮越于外,受风寒后出现了寒包火的局面,临床上甲流患者出现的发热、咽痛、咳嗽、胸闷等,就是其中的表现。本次甲流的防治和“阳康”的治疗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医有很多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采用。

中医非药物治疗

(一)穴位保健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按压力度以出现明显的酸痛、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2-3次;艾灸关元穴,手持艾条距离穴位8-10厘米,随着热感的变化而调整距离,温和灸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以对侧手掌揉搓足心涌泉穴处50-100次,左右交替,以涌泉穴有热感为宜。

(二)沐足法

在感冒初起阶段,自觉恶寒、头疼、鼻塞或稍觉发热时,即可选用沐足法,此方法可通阳解表,缓解不适症状。可以选用桂枝、防风、艾叶、细辛、连皮生姜100克,煮开10分钟,使水温降到(40-43℃)左右,沐足浸泡15分钟或泡至前额后背微微出汗,然后盖好衣被静卧休息。

注意事项:水温并非越热越好,请不要超过45℃,防烫伤。饥饿时、饱食时均不宜沐足,药液应没过脚踝以上,沐足后可饮用适量温开水。

忌用人群:肿瘤、心梗、严重高血压及精神疾病等严重疾病者;泡浴局部皮肤损伤者;对药液过敏者;糖尿病足患者;下肢静脉炎或静脉回流障碍者。

(三)中药防感香囊

香囊中加入不同功效的芳香中药,挥发性的药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吸收,由气血经脉循行而遍布全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预防外邪入侵,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特制的预防流感香囊,由藿香5g、佩兰5g、白芷5g、苍术10g、艾叶5g、石菖蒲5g、薄荷5g、丁香5g等打成粗粉,缝制成小包。可随身佩戴在身上或放在室内、枕边、办公室等地方,或用别针固定于衣襟,香袋距离鼻孔越近则效果越佳,布袋中药末每10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四)刮痧疗法

风热感冒初起,可选用刮痧疗法,此方法可有效缓解感冒期间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如遇头痛症状,可选用头部刮痧或用按摩梳梳理头部,重点在双颞侧胆经循行部位,每次5-10分钟,以头皮发热、痛点缓解为度。如发热,可以加大椎、大杼刮痧,刮痧时按照由上往下的方向,每次5-10分钟,以出痧为度。

(五)止咳利咽穴位贴

陈欣欣介绍,治未病科的止咳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以中医的经络学为理论依据,把治疗相关药物研成细末,用凡士林制成软膏、直接贴敷穴位,通过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和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从而达到利咽止咳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中药内服汤药预防

内服汤药在增强体质、抵御外邪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针对甲流“寒包火”的主要病机,以解表清里、理气化痰、宣通气机为主要治疗原则,分类辨证。黄东辉拟出了预防春季甲流的良方: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桑叶10g、菊花15g、杏仁5g、薄荷5g。

个人防护

在个人预防方面,遵循“春三月”的养生要点,做到未病先防。要注意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伤精;少吃寒凉之物如绿茶凉茶、水果冷饮,以免损伤脾胃;清淡饮食,保持胃肠道的通畅,以免饮食停滞,化生内热。

文字:刘雅玲 编辑:张文单 梁蔼欣 责任编辑:帅云
微信
朋友圈
“甲流”狂飙,如何应对和预防?珠海名中医有妙招!
观海融媒 2023-04-23 16:43

近期“甲流”肆虐,不少患者表现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为了帮助市民缓解症状、预防甲流,近日,广东省名中医、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黄东晖,珠海市首届名中医、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陈欣欣给大家支招。

黄东晖介绍,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流在这个季节狂飙,除了有每年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因素外,与不少人“阳康”后体质未完全复原也有关。在“阳康”过程中消耗了体内大量气血,导致肾的封藏不及,在春天阳气升发时,出现虚阳浮越于外,受风寒后出现了寒包火的局面,临床上甲流患者出现的发热、咽痛、咳嗽、胸闷等,就是其中的表现。本次甲流的防治和“阳康”的治疗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医有很多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采用。

中医非药物治疗

(一)穴位保健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按压力度以出现明显的酸痛、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2-3次;艾灸关元穴,手持艾条距离穴位8-10厘米,随着热感的变化而调整距离,温和灸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以对侧手掌揉搓足心涌泉穴处50-100次,左右交替,以涌泉穴有热感为宜。

(二)沐足法

在感冒初起阶段,自觉恶寒、头疼、鼻塞或稍觉发热时,即可选用沐足法,此方法可通阳解表,缓解不适症状。可以选用桂枝、防风、艾叶、细辛、连皮生姜100克,煮开10分钟,使水温降到(40-43℃)左右,沐足浸泡15分钟或泡至前额后背微微出汗,然后盖好衣被静卧休息。

注意事项:水温并非越热越好,请不要超过45℃,防烫伤。饥饿时、饱食时均不宜沐足,药液应没过脚踝以上,沐足后可饮用适量温开水。

忌用人群:肿瘤、心梗、严重高血压及精神疾病等严重疾病者;泡浴局部皮肤损伤者;对药液过敏者;糖尿病足患者;下肢静脉炎或静脉回流障碍者。

(三)中药防感香囊

香囊中加入不同功效的芳香中药,挥发性的药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吸收,由气血经脉循行而遍布全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预防外邪入侵,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特制的预防流感香囊,由藿香5g、佩兰5g、白芷5g、苍术10g、艾叶5g、石菖蒲5g、薄荷5g、丁香5g等打成粗粉,缝制成小包。可随身佩戴在身上或放在室内、枕边、办公室等地方,或用别针固定于衣襟,香袋距离鼻孔越近则效果越佳,布袋中药末每10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四)刮痧疗法

风热感冒初起,可选用刮痧疗法,此方法可有效缓解感冒期间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如遇头痛症状,可选用头部刮痧或用按摩梳梳理头部,重点在双颞侧胆经循行部位,每次5-10分钟,以头皮发热、痛点缓解为度。如发热,可以加大椎、大杼刮痧,刮痧时按照由上往下的方向,每次5-10分钟,以出痧为度。

(五)止咳利咽穴位贴

陈欣欣介绍,治未病科的止咳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以中医的经络学为理论依据,把治疗相关药物研成细末,用凡士林制成软膏、直接贴敷穴位,通过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和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从而达到利咽止咳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中药内服汤药预防

内服汤药在增强体质、抵御外邪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针对甲流“寒包火”的主要病机,以解表清里、理气化痰、宣通气机为主要治疗原则,分类辨证。黄东辉拟出了预防春季甲流的良方: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桑叶10g、菊花15g、杏仁5g、薄荷5g。

个人防护

在个人预防方面,遵循“春三月”的养生要点,做到未病先防。要注意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伤精;少吃寒凉之物如绿茶凉茶、水果冷饮,以免损伤脾胃;清淡饮食,保持胃肠道的通畅,以免饮食停滞,化生内热。

文字:刘雅玲 编辑:张文单 梁蔼欣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