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之喜,全民共享。9月25日,为期三天的珠海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圆满落幕。活动期间,位于金湾区平沙镇美平广场的主会场,吸引了来自大湾区各地的众多市民游客到场,共同见证、参与、分享珠海“三农”事业的发展成就,集聚人气、提振信心,共同谱写了一曲面向未来、期待满怀的“丰收赞歌”。
锚定“高质量发展”,聚焦“百千万工程”,这是一场赞美“丰收”的盛宴,也是一个珠海“三农”的大舞台——
坚持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让农民唱主角,是此次丰收节的一大特色。直播助农、产品展销、“兴农人”话丰收……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背后,折射出珠海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方面的前行足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珠海市在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4年综合评价为“优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正成为新时代珠海亮丽的风景线。

产业旺 致富增收打造“珠海样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珠海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一批先进产业经验现场汇聚、一批特色产品现场铺陈,成为各展区里无可争议的“视觉焦点”。
热闹的现场,广泛的关注,是产业振兴成果直观的映射。放眼珠海大地,农业产业正在迸发前所未有的活力。千亿级产业潜力,正在释放与兑现:
在金湾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千亩黄立鱼养殖塘相连成片,用大数据技术开启“数字”养鱼的探索;
在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海上粮仓”;
在斗门预制菜产业园,多家预制菜龙头企业入驻“灯塔园区”,带动预制菜装备等产业链条全面升级。
……
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珠海要依托沿海优势发展远洋捕捞、深海养殖、海洋旅游等产业,推进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和预制菜产业园建设。
路线清晰,纲举目张。金湾黄立鱼、白蕉海鲈、平沙桂虾、南水青蟹、万山金鲳……一个个“珠海特产”,成为万千珠海农户口口相传的“致富经”。
随着特色水果农业不断做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畅通农业货物贸易,珠海走上新的“快车道”。
在特色水果产业方面,金湾区特色水果园艺作物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做大做强,以特色水果打造珠海农业产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珠海目前已建成23.43万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3.35等,处于全省中上水平,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在供澳蔬菜方面,今年1-8月,珠海供港澳蔬菜加工配送中心供澳蔬菜超4.8万吨、9379车次,同比增长8.23%,不断充实港澳居民的“菜篮子”。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61.4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牧业、渔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分别增长31.6%和6.1%。

人才聚 农业人才汇聚“珠海力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9月23日活动开幕当天,众多杰出的“三农人”,走到台前。其中,乡村振兴“兴农人”许晓东、宋帅莹、周颖欣、夏国建等,通过访谈、连线及短片介绍等形式出现在启动仪式现场,分享科技助农故事。

“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农业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德洋水产董事长许晓东现场说道。近年来,德洋水产聚焦“国字号”金湾黄立鱼预制菜打造,参与了多场金湾黄立鱼推介会,将黄立鱼产品带到厦门、济南等地,让这条金湾“致富鱼”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放眼珠海,像许晓东这样的“兴农人”还有很多。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开放态度,正成为珠海“兴农人”的共同标签。
在养殖领域,龙胜良种鱼苗培育基地的黄舜梅、金湾悦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陆冠林、长丰水产种苗科技的叶振彪等,聚焦良种培育、技术改良,提升黄立鱼出品质量,出塘价格也随之拉升,造福更多养殖户。
在种植领域,珠海也相继涌现一批“兴农人”——绿手指份额农园创始人邹子龙走出了一条“农业文旅+有机种植”新路;宏远农场的谭洪波与搭档陈诏投身火龙果种植事业,打造优质火龙果供应链。
乡村文旅也是青年人才的创业热土。不久前,珠海观沥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颖欣精心打造的“观沥山月里”,获得了第一届珠海市“十大最美乡村民宿”授牌。“人才是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主人翁’。”周颖欣表示。
人才聚,农业强。据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珠海农业人才整体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一方面由于产业升级,年轻技术人才愿意投身珠海现代农业产业。另一方面,珠海长期围绕“粤菜师傅”“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的要求,加大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力度,也有助于农村实用人才体量、质量“齐头并进”。

文化兴 创新传播成就“珠海名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气。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人气最旺的区域当属“丰收大集”。该区域由非遗美食展区与电商助农一条街组成,将线上消费、线下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最受市民游客喜爱的展区之一,期间穿插的舞龙、舞狮、鹤舞等非遗表演也足够惊艳。

丰收节活动现场热烈的反响,证明了珠海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大赤坎叉烧展区,不少游客远道而来只为试吃一口“非遗味道”;在横山鸭扎包展区,火爆的行情让现场排起长队。
借力文化品牌手段,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未来将持续涌现。其形式是“带货”,本质是“增收”,更有助于建立珠海乡村的文化自信、文化底气。
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的“珠海模式”,也在珠遵东西部协作中得以体现。在珠海协作地区名优特产展销区域,展出的花精油、辣椒酱、茶叶等产品,经过珠海企业、机构的包装宣传,成为了市面上的“抢手货”。
文化振兴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升级。线下体验方面,活动设置了多个非遗技艺体验项目。在三灶陈氏剪纸展区,许多亲子排队体验剪纸的乐趣。而高新“药线灸”、“手把手”糖画等非遗技艺,也让孩子们直呼“不想走”。
这些非遗的传承,让人们看到了珠海乡村的深厚底蕴。然而,如何向更广阔的世界,让珠海好物走得更远?借助网络直播平台,是珠海人的选择。
其中,在电商助农一条街里,老钟驾到、超人妈妈、小树等多名主播齐聚一堂,相约在直播间里推介来自珠海本地和帮扶地区的近百种农副产品。
“我们希望以直播擦亮珠海特产这张‘名片’。”老钟驾到创始人钟婉说道。而珠海电台则派出9名主持人,3天每人直播4小时。直播期间,白蕉海鲈大礼包、金湾特色水果大礼包等好物,甚至实现了“秒光”。
生态美 焕新村庄彰显“珠海担当”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
在2022年度珠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授牌仪式上,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红旗镇三板村,斗门区莲洲镇石龙村、乾务镇夏村村,高新区唐家湾镇会同社区,鹤洲新区(筹)桂山镇桂山村等2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获授牌。
荣誉之外,是珠海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珠海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来抓,稳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有村庄均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94%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金湾区、斗门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在此基础上,珠海加快建设金湾区红旗水乡特色、斗门区莲洲农旅融合、斗门区斗门文旅融合、高新区唐家湾大学小镇、鹤洲新区(筹)海岛渔村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珠海乡村振兴的“主阵地”。
环境好了,景色美了,乡村文旅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一条条贯穿全市的乡村游精品路线,将这些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不断拓宽珠海特色的乡村文旅版图,吸引无数关注的目光:从木头冲到百草园,从三板水乡到平塘游船,从果园田园到海岛海沙滩,珠海引人入胜的乡村自然环境,为人们带来了沉浸式体验生态农业的空间。
目前,珠海市已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5个、示范点14个,省级农业公园2个、市级农业公园7个。
活动现场,第一届珠海市“十大最美乡村民宿”进行授牌,珠玑·山海间、犬禾等多家民宿脱颖而出,为市民游客中秋国庆出游提供“导览”。
生态之美,彰显珠海担当。这是珠海落实“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珠海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打造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的城乡发展新局面。
组织强 基层治理书写“珠海经验”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走进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村,民宅沿河而建、错落有致,岭南水乡美景跃然纸上。在斗门区乾务镇莲江村,这里建有多座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宿,成为珠海乡村游的“网红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有力和乡村经济焕发活力的背后,村党组织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在主会场上进行了重点展示。

近年来,珠海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引领带动村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取得一系列看得见的“成果”:平沙镇“波叔议事厅”等创新治理举措陆续有来,三灶镇海澄村、鱼月村,红旗镇三板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居)”。
制度引领,“村村有物业”的探索,也在珠海122个行政村、40个涉农社区内“遍地开花”,几乎在每一个村内都能看见一个根据当地自身发展条件设计、正在建设中或者已经投入使用的村集体项目。
在乾务镇夏村村,与格力集团合作开发“格创·龙蟠坊”项目,实现村企合作共赢,平均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500万元、增加200个以上就业岗位。
在高新区会同村,该村庄采用“大学小镇”发展模式,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打造公租房,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约300万元。
……
截至2022年年底,珠海全市12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23亿元,比2021年增长9.49%,100%行政村年总收入超过100万元。预计到2026年年底,珠海市100%行政村将有经营性物业收入,全面完成“村村有物业”工作。
党建引领,先行先试,珠海乡村振兴未来可期。珠海将以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强力推进“三农工作”走在前列,为全国、全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
多方联动打造“丰收盛宴”
珠海丰收故事频获央媒关注
精彩活动落幕,众多瞬间值得长久回味。连日来,珠海“三农”发展成就、农民丰收故事,通过丰收节这一窗口得到全方位展示,更获得了中央和省、市各级媒体的持续关注。
9月23日,珠海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启动当天,珠海传媒集团携手广东广播电视台精心组织宣传,联合推出以《广东珠海——精彩活动多角度展示乡村振兴丰硕成果》为题的报道,当晚即被央视采用,在央视《晚间新闻》栏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
此次丰收节活动,亦是金湾黄立鱼、平沙桂虾、凤梨、莲雾等珠海“土特产”的大舞台。以平沙为例,当地农户通过现场销售或助农直播电商,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不少“兴农人”也借这个舞台走到台前,分享科技助农的丰收故事。
与此同时,珠海“土特产”“兴农人”通过各级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飞”向了更大的舞台。如,新华网以图文报道的形式,讲述了珠海科技助农打造水果高地的丰收故事。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焦点》《今日一线》等多个栏目,刊播了《珠海金湾丰收节现场这条鱼,火了!》等报道,让金湾黄立鱼这一珠海“国字号”特产再次“火”出圈。同样将“镜头”聚焦珠海的还有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各级主流媒体。
频频“出圈”的庆丰收活动背后,少不了精彩动人的丰收故事,更离不开有力有序的组织保障。为了确保此次“庆丰收”活动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水平,珠海市农业农村局、金湾区人民政府超前谋划、精心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加强统筹调度,抓实抓细各项筹备工作。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珠海传媒集团群策群力、精益求精,不断细化工作方案、优化活动流程、强化服务保障、创新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作为活动所在地,平沙镇全力以赴营造安全、优质的活动环境,落细落实各项服务工作,有力保障了丰收节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


丰收之喜,全民共享。9月25日,为期三天的珠海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圆满落幕。活动期间,位于金湾区平沙镇美平广场的主会场,吸引了来自大湾区各地的众多市民游客到场,共同见证、参与、分享珠海“三农”事业的发展成就,集聚人气、提振信心,共同谱写了一曲面向未来、期待满怀的“丰收赞歌”。
锚定“高质量发展”,聚焦“百千万工程”,这是一场赞美“丰收”的盛宴,也是一个珠海“三农”的大舞台——
坚持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让农民唱主角,是此次丰收节的一大特色。直播助农、产品展销、“兴农人”话丰收……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背后,折射出珠海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方面的前行足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珠海市在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4年综合评价为“优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正成为新时代珠海亮丽的风景线。

产业旺 致富增收打造“珠海样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珠海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一批先进产业经验现场汇聚、一批特色产品现场铺陈,成为各展区里无可争议的“视觉焦点”。
热闹的现场,广泛的关注,是产业振兴成果直观的映射。放眼珠海大地,农业产业正在迸发前所未有的活力。千亿级产业潜力,正在释放与兑现:
在金湾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千亩黄立鱼养殖塘相连成片,用大数据技术开启“数字”养鱼的探索;
在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海上粮仓”;
在斗门预制菜产业园,多家预制菜龙头企业入驻“灯塔园区”,带动预制菜装备等产业链条全面升级。
……
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珠海要依托沿海优势发展远洋捕捞、深海养殖、海洋旅游等产业,推进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和预制菜产业园建设。
路线清晰,纲举目张。金湾黄立鱼、白蕉海鲈、平沙桂虾、南水青蟹、万山金鲳……一个个“珠海特产”,成为万千珠海农户口口相传的“致富经”。
随着特色水果农业不断做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畅通农业货物贸易,珠海走上新的“快车道”。
在特色水果产业方面,金湾区特色水果园艺作物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做大做强,以特色水果打造珠海农业产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珠海目前已建成23.43万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3.35等,处于全省中上水平,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在供澳蔬菜方面,今年1-8月,珠海供港澳蔬菜加工配送中心供澳蔬菜超4.8万吨、9379车次,同比增长8.23%,不断充实港澳居民的“菜篮子”。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61.4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牧业、渔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分别增长31.6%和6.1%。

人才聚 农业人才汇聚“珠海力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9月23日活动开幕当天,众多杰出的“三农人”,走到台前。其中,乡村振兴“兴农人”许晓东、宋帅莹、周颖欣、夏国建等,通过访谈、连线及短片介绍等形式出现在启动仪式现场,分享科技助农故事。

“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农业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德洋水产董事长许晓东现场说道。近年来,德洋水产聚焦“国字号”金湾黄立鱼预制菜打造,参与了多场金湾黄立鱼推介会,将黄立鱼产品带到厦门、济南等地,让这条金湾“致富鱼”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放眼珠海,像许晓东这样的“兴农人”还有很多。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开放态度,正成为珠海“兴农人”的共同标签。
在养殖领域,龙胜良种鱼苗培育基地的黄舜梅、金湾悦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陆冠林、长丰水产种苗科技的叶振彪等,聚焦良种培育、技术改良,提升黄立鱼出品质量,出塘价格也随之拉升,造福更多养殖户。
在种植领域,珠海也相继涌现一批“兴农人”——绿手指份额农园创始人邹子龙走出了一条“农业文旅+有机种植”新路;宏远农场的谭洪波与搭档陈诏投身火龙果种植事业,打造优质火龙果供应链。
乡村文旅也是青年人才的创业热土。不久前,珠海观沥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颖欣精心打造的“观沥山月里”,获得了第一届珠海市“十大最美乡村民宿”授牌。“人才是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主人翁’。”周颖欣表示。
人才聚,农业强。据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珠海农业人才整体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一方面由于产业升级,年轻技术人才愿意投身珠海现代农业产业。另一方面,珠海长期围绕“粤菜师傅”“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的要求,加大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力度,也有助于农村实用人才体量、质量“齐头并进”。

文化兴 创新传播成就“珠海名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气。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人气最旺的区域当属“丰收大集”。该区域由非遗美食展区与电商助农一条街组成,将线上消费、线下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最受市民游客喜爱的展区之一,期间穿插的舞龙、舞狮、鹤舞等非遗表演也足够惊艳。

丰收节活动现场热烈的反响,证明了珠海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大赤坎叉烧展区,不少游客远道而来只为试吃一口“非遗味道”;在横山鸭扎包展区,火爆的行情让现场排起长队。
借力文化品牌手段,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未来将持续涌现。其形式是“带货”,本质是“增收”,更有助于建立珠海乡村的文化自信、文化底气。
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的“珠海模式”,也在珠遵东西部协作中得以体现。在珠海协作地区名优特产展销区域,展出的花精油、辣椒酱、茶叶等产品,经过珠海企业、机构的包装宣传,成为了市面上的“抢手货”。
文化振兴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升级。线下体验方面,活动设置了多个非遗技艺体验项目。在三灶陈氏剪纸展区,许多亲子排队体验剪纸的乐趣。而高新“药线灸”、“手把手”糖画等非遗技艺,也让孩子们直呼“不想走”。
这些非遗的传承,让人们看到了珠海乡村的深厚底蕴。然而,如何向更广阔的世界,让珠海好物走得更远?借助网络直播平台,是珠海人的选择。
其中,在电商助农一条街里,老钟驾到、超人妈妈、小树等多名主播齐聚一堂,相约在直播间里推介来自珠海本地和帮扶地区的近百种农副产品。
“我们希望以直播擦亮珠海特产这张‘名片’。”老钟驾到创始人钟婉说道。而珠海电台则派出9名主持人,3天每人直播4小时。直播期间,白蕉海鲈大礼包、金湾特色水果大礼包等好物,甚至实现了“秒光”。
生态美 焕新村庄彰显“珠海担当”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
在2022年度珠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授牌仪式上,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红旗镇三板村,斗门区莲洲镇石龙村、乾务镇夏村村,高新区唐家湾镇会同社区,鹤洲新区(筹)桂山镇桂山村等2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获授牌。
荣誉之外,是珠海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珠海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来抓,稳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有村庄均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94%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金湾区、斗门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在此基础上,珠海加快建设金湾区红旗水乡特色、斗门区莲洲农旅融合、斗门区斗门文旅融合、高新区唐家湾大学小镇、鹤洲新区(筹)海岛渔村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珠海乡村振兴的“主阵地”。
环境好了,景色美了,乡村文旅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一条条贯穿全市的乡村游精品路线,将这些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不断拓宽珠海特色的乡村文旅版图,吸引无数关注的目光:从木头冲到百草园,从三板水乡到平塘游船,从果园田园到海岛海沙滩,珠海引人入胜的乡村自然环境,为人们带来了沉浸式体验生态农业的空间。
目前,珠海市已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5个、示范点14个,省级农业公园2个、市级农业公园7个。
活动现场,第一届珠海市“十大最美乡村民宿”进行授牌,珠玑·山海间、犬禾等多家民宿脱颖而出,为市民游客中秋国庆出游提供“导览”。
生态之美,彰显珠海担当。这是珠海落实“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珠海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打造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的城乡发展新局面。
组织强 基层治理书写“珠海经验”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走进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村,民宅沿河而建、错落有致,岭南水乡美景跃然纸上。在斗门区乾务镇莲江村,这里建有多座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宿,成为珠海乡村游的“网红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有力和乡村经济焕发活力的背后,村党组织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在主会场上进行了重点展示。

近年来,珠海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引领带动村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取得一系列看得见的“成果”:平沙镇“波叔议事厅”等创新治理举措陆续有来,三灶镇海澄村、鱼月村,红旗镇三板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居)”。
制度引领,“村村有物业”的探索,也在珠海122个行政村、40个涉农社区内“遍地开花”,几乎在每一个村内都能看见一个根据当地自身发展条件设计、正在建设中或者已经投入使用的村集体项目。
在乾务镇夏村村,与格力集团合作开发“格创·龙蟠坊”项目,实现村企合作共赢,平均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500万元、增加200个以上就业岗位。
在高新区会同村,该村庄采用“大学小镇”发展模式,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打造公租房,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约300万元。
……
截至2022年年底,珠海全市12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23亿元,比2021年增长9.49%,100%行政村年总收入超过100万元。预计到2026年年底,珠海市100%行政村将有经营性物业收入,全面完成“村村有物业”工作。
党建引领,先行先试,珠海乡村振兴未来可期。珠海将以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强力推进“三农工作”走在前列,为全国、全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
多方联动打造“丰收盛宴”
珠海丰收故事频获央媒关注
精彩活动落幕,众多瞬间值得长久回味。连日来,珠海“三农”发展成就、农民丰收故事,通过丰收节这一窗口得到全方位展示,更获得了中央和省、市各级媒体的持续关注。
9月23日,珠海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启动当天,珠海传媒集团携手广东广播电视台精心组织宣传,联合推出以《广东珠海——精彩活动多角度展示乡村振兴丰硕成果》为题的报道,当晚即被央视采用,在央视《晚间新闻》栏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
此次丰收节活动,亦是金湾黄立鱼、平沙桂虾、凤梨、莲雾等珠海“土特产”的大舞台。以平沙为例,当地农户通过现场销售或助农直播电商,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不少“兴农人”也借这个舞台走到台前,分享科技助农的丰收故事。
与此同时,珠海“土特产”“兴农人”通过各级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飞”向了更大的舞台。如,新华网以图文报道的形式,讲述了珠海科技助农打造水果高地的丰收故事。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焦点》《今日一线》等多个栏目,刊播了《珠海金湾丰收节现场这条鱼,火了!》等报道,让金湾黄立鱼这一珠海“国字号”特产再次“火”出圈。同样将“镜头”聚焦珠海的还有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各级主流媒体。
频频“出圈”的庆丰收活动背后,少不了精彩动人的丰收故事,更离不开有力有序的组织保障。为了确保此次“庆丰收”活动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水平,珠海市农业农村局、金湾区人民政府超前谋划、精心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加强统筹调度,抓实抓细各项筹备工作。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珠海传媒集团群策群力、精益求精,不断细化工作方案、优化活动流程、强化服务保障、创新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作为活动所在地,平沙镇全力以赴营造安全、优质的活动环境,落细落实各项服务工作,有力保障了丰收节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