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平
当代诗人、职业编辑。著有诗集、散文随笔、诗歌批评十余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联名誉主席、《草堂》诗刊主编。现居成都。
吃是一种执念。尤其是我生活在川渝两个热衷于吃的城市俗人,吃不仅是天大的事,而且可以把吃过的好吃的,数落成名词反复咀嚼,悉数收藏到我的记忆里。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八月南海之行,风过广州、东莞、珠海,所际遇的人和看过的风景,沿海的时尚与现代,惊艳的港珠澳大桥和横琴口岸,从我离开的那天开始,就不明不白地模糊了。而珠海的吃,尽管与川渝的生猛麻辣大相径庭,却能闭目念想,时不时还满口生津,真是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想想我的老乡苏东坡也算是超级吃货,一生颠沛流离,却一路吃得满地生烟,吃得肆无忌惮,吃出很多心得留于后世,倍感欣慰。
去珠海吃的重点是海鲜,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海鲜。这对于我来讲,简直就是窃喜。往常在自己的城市餐聚,偶尔会有三五个耳熟能详从海上过来的活物,更多的都是从冰柜里捞出来的,即使进了明确招牌的海鲜馆落座,海上那些名门闺秀怎么也是稀罕物,怎么也不轻易召之即来。而在珠海吃的海鲜,多得让你叫不出名字,有的还从未见过,这就显得特别豪横、奢侈了。
海鲜在古代人那里叫“海错”,几千年前的古人把海洋中能吃的活物统称“海错”。我还查了一下资料,这里的“错”,并不是错误的“错”,而是指错综复杂的意思。之所以称之为“海错”,是由于古代人对海洋生物了解较少,无法一一为其命名,面对品种繁多的海洋生物,就以“错”来表达其纷繁。清朝著名画家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就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描绘了各种海洋生物形象。一本画册让海底生物的习性、姿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至于吃,靠海吃海的沿海先人们,虽然吃不出什么花样,但海鲜已是一种“地位极高”的食物,《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事将败,悉不下饭,唯饮酒,啖鲍鱼肝”。曹植提到其父曹操生前喜食“啖鲍鱼肝”,就明白鲍鱼那时已是王公贵族的喜爱。考古学家在历史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贝壳的化石,如海螺贝、牡蛎壳等,这些发现也应证了海鲜已经是我们祖先的食材。《周礼·天官》详细记录早在周朝时期,中国沿海居民就有吃生鱼的习俗。
大排档在珠海的威风绝不输给高楼大厦。那天走完香山湖栈道,一个退休多年还没到退休年龄的兄弟太明白我的心思,绕开富丽堂皇的门脸,寻了一家排档“香山小厨”直奔而去。装修一般,环境一般,门前大大小小水盆里的海鲜倒是琳琅满目,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了九宫图,朋友圈顿时大惊小叫,当然也是像我一样常年见不到海的朋友的惊叫。珠海的“肥原”们一点也不意外,估计是见多了我这等内陆崽。落座,不一会功夫店家七碗八碟已经堆满桌子,浅尝辄止。我在恭候一道非吃不可的大菜,就是牡蛎。早些年我来过珠海,横琴岛还是原生态,有一条土路可以把车开到离城市霓虹很远的“海里”,海边稀疏的渔船在岸边都摆有简易的桌子、几只凳子和一堆篝火,篝火上的铁架被海风吹得吱吱作响。那一次一大袋数十只牡蛎就是从小渔船上直接拎上来的,他们很娴熟,剥了壳蘸点食盐什么的,吃得津津有味。我试了一只实在太腥咽不下去。还是船家拿去铁架上烤熟了,还拿出一碟辣椒面,即刻成了天下无敌的美味,一口气吃了七八只。朋友说你这样吃晚上要流鼻血的,结果一晚相安无事,一觉睡到大天亮。横琴岛那年的旧迹荡然无存,而眼前排档的牡蛎和那年的长相一模一样。
牡蛎被称作“海中牛奶”,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蚝”,在内陆是一只一只卖,有时候卖到了天价,谁叫它稀罕呢。店家说,珠海146个岛屿中最大的横琴岛,岛的东南端是蚝的养殖集中地,各个木桩上都寄居着各种不同大小的蚝,上千亩养蚝场中的每一只蚝,立等可取。店家说,他们家的蚝都是横琴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吃,或者蒸、烤,任何一种吃法绝对是对身体的“大补”。这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典籍里都有记载。香山小厨三种吃法都有,熟吃采用蒜茸粉丝清蒸烹饪,蒜茸的香驱逐了牡蛎的腥味,底下铺满的粉丝也吸收了牡蛎和蒜茸的鲜香,味道极具层次感。烧烤的简单多了,店家烤好了大盘端上,可就椒盐、辣椒面蘸食,回味无穷。我还是没有去碰生吃的,但我算是看完了全过程,小二把蚝生擘开,刮去泥沙,批破,清水洗净就能进嘴,他们说原汁原味,还有点清甜。
毋米粥早在19世纪的顺德就已经流行了。据说它的发源和重庆火锅很近似,重庆火锅最早是船夫在泊岸以后,收罗些没人买的猪牛的肠肠肚肚,那些称之为“下水”的便宜货,拿回船上用一只铁铸的鼎锅,辣椒、花椒一锅煮,这一煮就煮成了横行江湖的美食。毋米粥也是熬粥熬过了头,把一锅白米煮得稀烂,索性继续煮然后把饭渣捞起,“只取米精华”之汤,在米浆里就地取材煮些花式海鲜,就成了现在很高级的待客大牌。火锅的江湖与毋米粥的厅堂不能相提并论,但都是无意而为之成为锅煮的佳肴。在珠海的那家毋米粥店,居然想不起名字了,一上桌就是营养学,毋米粥的米都是上等米,毋米就是几个小时熬制以后看不见米了,只有稠状的粥样,以火锅的方式涮烫虾、蟹、鲍鱼各式海鲜,应有尽有,以及非常讲究的时令蔬菜,矿物质、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纤维等等搭配,科学、健康,西南的麻辣、北方的麻酱,乃至腐乳之类都是不可以上桌的。浓稠的粥浆可以更好地锁住鲜味,再加上海鲜酱油撒一些芝麻、香菜末,鲜味十足,吃完菜肴再喝一碗粥,真是补身、补心。像我这样重口味的人,原以为整个过程是煎熬,却不知不觉中谈吐皆鸿儒,在珠海升级为“一顿饭”雅士。
珠海香洲情侣北路有家“我在海边等你”的酒楼,临海,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城市文学阳台”。那天我们去的时候,天色已晚,情侣路上似乎没撞见卿卿我我的情侣。在珠海长住且经常“夜出没”的老叶,煞有介事地说,我也没撞见过。对此只能将信将疑。尽管如此,这个酒楼把名字取这么长,这么煽情,至少是在这条路上有心在等。从酒店名字和这里的别称,应该想到这个老板有点意思。老板高志东早年闯荡海外,生意风生水起。人很低调,很儒雅,他说自己是这里的管家,主要是张罗一下来珠海的文朋诗友的活动,管点吃喝。酒楼装饰清雅,活动空间比吃饭的包间还多。进了房间,墙上有一壁照片,两壁签名,非常惹眼。照片上的人因为名气太大有不少都认识,留下签名的也是,我如果把这些名字罗列下来,还以为吃饭误入了中国当代文学馆。这个景象,想起多年前我在三联商务印书馆门厅墙壁上见过两壁照片,一壁“我们的员工”,一壁“我们的作者”,两壁照片上的人,每个都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巨椽,无需再有多余的字。这是我见过最高蹈、最辉煌的门脸。“我在海边等你”酒楼的高管家估计也去看过,那些留下笔迹的人若干年之后,再来看这个当代文学的聚散地,确是一道有滋有味的大菜。
“我在海边等你”,终于等到了极为清淡的梨虾球,雪梨,鲜虾,食材简单,操作应该也不复杂。清炒梨丁与虾球,梨的果甜,虾的鲜美,毫不相干的食材,却互不抢味,上盘之后再撒一些花椒粉末,三味三撞,既是味觉上的刺激,又是心理上的刺激,再佐以一杯白酒或者红酒,想的就多了,余味连绵。小小一碟,几双筷子过去就没了,美好总是瞬间即逝,只留下念想。后来才知道这是相当著名的“梨撞虾”,清代美食家袁牧《随园食单》早有记载,用材、步骤说得一清二楚。这个“撞”字了不得,之所以撞,就不是顺理成章的常态。撞出来的美味,有点像撞出来的文字,像撞出来的情感,不经意间而大获快感,妙不可言。
珠海在南中国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仅仅因为吃,我就愿意以身相许。

梁平
当代诗人、职业编辑。著有诗集、散文随笔、诗歌批评十余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联名誉主席、《草堂》诗刊主编。现居成都。
吃是一种执念。尤其是我生活在川渝两个热衷于吃的城市俗人,吃不仅是天大的事,而且可以把吃过的好吃的,数落成名词反复咀嚼,悉数收藏到我的记忆里。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八月南海之行,风过广州、东莞、珠海,所际遇的人和看过的风景,沿海的时尚与现代,惊艳的港珠澳大桥和横琴口岸,从我离开的那天开始,就不明不白地模糊了。而珠海的吃,尽管与川渝的生猛麻辣大相径庭,却能闭目念想,时不时还满口生津,真是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想想我的老乡苏东坡也算是超级吃货,一生颠沛流离,却一路吃得满地生烟,吃得肆无忌惮,吃出很多心得留于后世,倍感欣慰。
去珠海吃的重点是海鲜,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海鲜。这对于我来讲,简直就是窃喜。往常在自己的城市餐聚,偶尔会有三五个耳熟能详从海上过来的活物,更多的都是从冰柜里捞出来的,即使进了明确招牌的海鲜馆落座,海上那些名门闺秀怎么也是稀罕物,怎么也不轻易召之即来。而在珠海吃的海鲜,多得让你叫不出名字,有的还从未见过,这就显得特别豪横、奢侈了。
海鲜在古代人那里叫“海错”,几千年前的古人把海洋中能吃的活物统称“海错”。我还查了一下资料,这里的“错”,并不是错误的“错”,而是指错综复杂的意思。之所以称之为“海错”,是由于古代人对海洋生物了解较少,无法一一为其命名,面对品种繁多的海洋生物,就以“错”来表达其纷繁。清朝著名画家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就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描绘了各种海洋生物形象。一本画册让海底生物的习性、姿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至于吃,靠海吃海的沿海先人们,虽然吃不出什么花样,但海鲜已是一种“地位极高”的食物,《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事将败,悉不下饭,唯饮酒,啖鲍鱼肝”。曹植提到其父曹操生前喜食“啖鲍鱼肝”,就明白鲍鱼那时已是王公贵族的喜爱。考古学家在历史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贝壳的化石,如海螺贝、牡蛎壳等,这些发现也应证了海鲜已经是我们祖先的食材。《周礼·天官》详细记录早在周朝时期,中国沿海居民就有吃生鱼的习俗。
大排档在珠海的威风绝不输给高楼大厦。那天走完香山湖栈道,一个退休多年还没到退休年龄的兄弟太明白我的心思,绕开富丽堂皇的门脸,寻了一家排档“香山小厨”直奔而去。装修一般,环境一般,门前大大小小水盆里的海鲜倒是琳琅满目,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了九宫图,朋友圈顿时大惊小叫,当然也是像我一样常年见不到海的朋友的惊叫。珠海的“肥原”们一点也不意外,估计是见多了我这等内陆崽。落座,不一会功夫店家七碗八碟已经堆满桌子,浅尝辄止。我在恭候一道非吃不可的大菜,就是牡蛎。早些年我来过珠海,横琴岛还是原生态,有一条土路可以把车开到离城市霓虹很远的“海里”,海边稀疏的渔船在岸边都摆有简易的桌子、几只凳子和一堆篝火,篝火上的铁架被海风吹得吱吱作响。那一次一大袋数十只牡蛎就是从小渔船上直接拎上来的,他们很娴熟,剥了壳蘸点食盐什么的,吃得津津有味。我试了一只实在太腥咽不下去。还是船家拿去铁架上烤熟了,还拿出一碟辣椒面,即刻成了天下无敌的美味,一口气吃了七八只。朋友说你这样吃晚上要流鼻血的,结果一晚相安无事,一觉睡到大天亮。横琴岛那年的旧迹荡然无存,而眼前排档的牡蛎和那年的长相一模一样。
牡蛎被称作“海中牛奶”,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蚝”,在内陆是一只一只卖,有时候卖到了天价,谁叫它稀罕呢。店家说,珠海146个岛屿中最大的横琴岛,岛的东南端是蚝的养殖集中地,各个木桩上都寄居着各种不同大小的蚝,上千亩养蚝场中的每一只蚝,立等可取。店家说,他们家的蚝都是横琴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吃,或者蒸、烤,任何一种吃法绝对是对身体的“大补”。这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典籍里都有记载。香山小厨三种吃法都有,熟吃采用蒜茸粉丝清蒸烹饪,蒜茸的香驱逐了牡蛎的腥味,底下铺满的粉丝也吸收了牡蛎和蒜茸的鲜香,味道极具层次感。烧烤的简单多了,店家烤好了大盘端上,可就椒盐、辣椒面蘸食,回味无穷。我还是没有去碰生吃的,但我算是看完了全过程,小二把蚝生擘开,刮去泥沙,批破,清水洗净就能进嘴,他们说原汁原味,还有点清甜。
毋米粥早在19世纪的顺德就已经流行了。据说它的发源和重庆火锅很近似,重庆火锅最早是船夫在泊岸以后,收罗些没人买的猪牛的肠肠肚肚,那些称之为“下水”的便宜货,拿回船上用一只铁铸的鼎锅,辣椒、花椒一锅煮,这一煮就煮成了横行江湖的美食。毋米粥也是熬粥熬过了头,把一锅白米煮得稀烂,索性继续煮然后把饭渣捞起,“只取米精华”之汤,在米浆里就地取材煮些花式海鲜,就成了现在很高级的待客大牌。火锅的江湖与毋米粥的厅堂不能相提并论,但都是无意而为之成为锅煮的佳肴。在珠海的那家毋米粥店,居然想不起名字了,一上桌就是营养学,毋米粥的米都是上等米,毋米就是几个小时熬制以后看不见米了,只有稠状的粥样,以火锅的方式涮烫虾、蟹、鲍鱼各式海鲜,应有尽有,以及非常讲究的时令蔬菜,矿物质、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纤维等等搭配,科学、健康,西南的麻辣、北方的麻酱,乃至腐乳之类都是不可以上桌的。浓稠的粥浆可以更好地锁住鲜味,再加上海鲜酱油撒一些芝麻、香菜末,鲜味十足,吃完菜肴再喝一碗粥,真是补身、补心。像我这样重口味的人,原以为整个过程是煎熬,却不知不觉中谈吐皆鸿儒,在珠海升级为“一顿饭”雅士。
珠海香洲情侣北路有家“我在海边等你”的酒楼,临海,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城市文学阳台”。那天我们去的时候,天色已晚,情侣路上似乎没撞见卿卿我我的情侣。在珠海长住且经常“夜出没”的老叶,煞有介事地说,我也没撞见过。对此只能将信将疑。尽管如此,这个酒楼把名字取这么长,这么煽情,至少是在这条路上有心在等。从酒店名字和这里的别称,应该想到这个老板有点意思。老板高志东早年闯荡海外,生意风生水起。人很低调,很儒雅,他说自己是这里的管家,主要是张罗一下来珠海的文朋诗友的活动,管点吃喝。酒楼装饰清雅,活动空间比吃饭的包间还多。进了房间,墙上有一壁照片,两壁签名,非常惹眼。照片上的人因为名气太大有不少都认识,留下签名的也是,我如果把这些名字罗列下来,还以为吃饭误入了中国当代文学馆。这个景象,想起多年前我在三联商务印书馆门厅墙壁上见过两壁照片,一壁“我们的员工”,一壁“我们的作者”,两壁照片上的人,每个都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巨椽,无需再有多余的字。这是我见过最高蹈、最辉煌的门脸。“我在海边等你”酒楼的高管家估计也去看过,那些留下笔迹的人若干年之后,再来看这个当代文学的聚散地,确是一道有滋有味的大菜。
“我在海边等你”,终于等到了极为清淡的梨虾球,雪梨,鲜虾,食材简单,操作应该也不复杂。清炒梨丁与虾球,梨的果甜,虾的鲜美,毫不相干的食材,却互不抢味,上盘之后再撒一些花椒粉末,三味三撞,既是味觉上的刺激,又是心理上的刺激,再佐以一杯白酒或者红酒,想的就多了,余味连绵。小小一碟,几双筷子过去就没了,美好总是瞬间即逝,只留下念想。后来才知道这是相当著名的“梨撞虾”,清代美食家袁牧《随园食单》早有记载,用材、步骤说得一清二楚。这个“撞”字了不得,之所以撞,就不是顺理成章的常态。撞出来的美味,有点像撞出来的文字,像撞出来的情感,不经意间而大获快感,妙不可言。
珠海在南中国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仅仅因为吃,我就愿意以身相许。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