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青绿!汕头这份“绿色成绩单”太养眼

山与海相拥,人与城共融。

漫步汕头,梨花、黄花风铃木、金凤花、菊花等各色花朵随季节流转次第盛放,各大城市公园绿意盎然,湿地间鸟类翔集,河流清澈见底;山林郁郁葱葱,碧海蓝天一色……一张汕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向四方宾客徐徐展开。

2023年以来,汕头获得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生态建设成绩有目共睹。汕头海岸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南澳候鸟及两栖类重要栖息地入选《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南澳县获选全国“和美海岛”,莲阳河获评全国2023年度“幸福河湖”,青澳湾入选全国首批4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被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2023年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正式将澄海列入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国字号”金字招牌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充分肯定。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聚焦绿美汕头生态建设,大力植绿护绿扩绿,深化减污节约降碳,发挥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实现新跃升。“汕头绿”这张生态名片,正在越擦越亮。

建设花园城市
大力植绿护绿扩绿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绿美汕头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推动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成为时代新风尚。汕头在全省率先印发《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方案》,广泛发动植绿力量,掀起全民植树热潮,2023年以来共植树146万株,建设人大林、巾帼林、青年林、爱心林等20种主题林,面积达513亩。

近年来,汕头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持续推进打造高颜值“花园城市”。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转角遇景,在这里成为现实。南滨绿地公园就是“绿美汕头”的一个缩影,通过修复山海生态廊道、塑造韧性海绵系统、盘活周边资源,将轮渡渡口、工业遗址等场地内的自然山体、古树名木、坑塘湿地进行修复,种植抗风、耐盐碱乡土树种,丰富生物多样性,从一个规模巨大的煤场码头,变成市民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胜地。

市区金砂公园杏香楼西侧、相思林西南侧,新增种的97株落羽杉滨水而立,与2022年全网“爆红”的原有落羽杉区域连成一片,旁边的相思林也铺装小径、草皮复绿,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中山公园、西堤公园、海湾生态湿地公园、华侨公园等各大城市公园,品质也在不断提升,颜值不断提高。

近年来,汕头市城市建设扩容提质,东海岸新城、南滨新城等新建城区建成规模,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东海岸新城先后建设了一批公园:东海岸津湾公园是该新城首座大型公园;去年在海明公园,就有“绿美汕头”义务植树活动,种下火焰木、小叶榕、鸡冠刺桐、锦叶榕等7个品种60多株乔木。据统计,2023年华侨试验区完成侨韵公园、海明公园共3690亩公园绿地建设,为市民群众提供日常休闲打卡、感受城市绿美人居环境的好去处。

汕头城市绿地不断拓展,林区提质增量状况也一片向好。汕头市深入推进林长制,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设立各级林长1528名,聘用护林员537名,落实监管员567名,“一长两员”源头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大规模开展土地绿化,广泛种植樟树、秋枫、山杜英、中华楠等乡土树种。在南澳县后花园村周边山片,拥有整个广东省唯一的中华楠木群,其中有2株中华楠的树龄达300多年。近10年来,汕头植树造林面积超16万亩,森林抚育超50万亩,新增绿地面积超30万平方米,森林碳储备功能、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汕头对苏埃湾、牛田洋等片区进行保护修复,多渠道推进完成澄海区义丰溪海岸线、新津河湿地、东海岸新城外砂河口等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有效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稳步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目前,汕头有4.9万公顷的湿地和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已发现的野生鸟类330多种,其中全球极度濒危鸟类6种。

留住碧水蓝天
深化减污节约降碳

植绿更要护绿。近年来,汕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打造新时代绿美湾区。

练江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因河水澄澈、蜿蜒如练而得名。近年来,我市深化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使练江实现了从普遍性黑臭到消除劣V类,再提升到IV类的重大转折,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之一。练江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Ⅳ类标准。今年端午,潮阳区和平镇下寨蚝潭湾的13支队伍,在练江流域赛起了龙舟。2023年5月,汕头因在治水领域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2023年,汕头制定了《汕头市练江流域“2.0”版本提档升级2023年工作方案》,推进各项硬任务落地落实,巩固提升练江治理成效。

汕头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突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和系统理念,多措并举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推动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2023年3月,广东省公布2021年度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汕头获得“优秀”等次。

随着《汕头市经济特区内海湾保护条例》审议通过,《汕头经济特区内海湾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编制,汕头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积极推进内海湾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打造新时代绿美湾区。

发展绿色经济
发挥生态建设综合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工作中,汕头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风从海上来,风能变绿电。拥有230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67公里海岛岸线的汕头,属海上一类风电场,具备天然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是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粤东基地的主阵地,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全省占比最大,达到3535万千瓦。当前,汕头正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并同步瞄准“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清晰目标,让汕头海上风能名片出新出彩。

鮀城随处见绿,如今,“汕头绿”这张生态名片,实实在在转化为康养文旅的流量和人气。礐石风景区、东海岸新区游人如织,畅享蓝天碧水青山美;南澳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不上岛”,深入推进绿美南澳生态岛建设,在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山间树木郁郁葱葱, 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来“天然氧吧”呼吸清新空气。2023年“五一”期间,南澳岛进入全国热门海岛前三;2023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南澳岛累计入岛游客近50万人次,入岛车辆9.5万多辆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汕头已初步构建“一核一带三廊四屏五区”的
绿美汕头生态建设新格局
为汕头高质量发展擦亮生态底色
让绿色成为汕头的鲜明底色、重要特征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丹梅
“值”此青绿!汕头这份“绿色成绩单”太养眼
汕头橄榄台 2024-01-06 19:51

山与海相拥,人与城共融。

漫步汕头,梨花、黄花风铃木、金凤花、菊花等各色花朵随季节流转次第盛放,各大城市公园绿意盎然,湿地间鸟类翔集,河流清澈见底;山林郁郁葱葱,碧海蓝天一色……一张汕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向四方宾客徐徐展开。

2023年以来,汕头获得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生态建设成绩有目共睹。汕头海岸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南澳候鸟及两栖类重要栖息地入选《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南澳县获选全国“和美海岛”,莲阳河获评全国2023年度“幸福河湖”,青澳湾入选全国首批4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被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2023年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正式将澄海列入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国字号”金字招牌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充分肯定。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聚焦绿美汕头生态建设,大力植绿护绿扩绿,深化减污节约降碳,发挥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实现新跃升。“汕头绿”这张生态名片,正在越擦越亮。

建设花园城市
大力植绿护绿扩绿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绿美汕头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推动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成为时代新风尚。汕头在全省率先印发《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方案》,广泛发动植绿力量,掀起全民植树热潮,2023年以来共植树146万株,建设人大林、巾帼林、青年林、爱心林等20种主题林,面积达513亩。

近年来,汕头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持续推进打造高颜值“花园城市”。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转角遇景,在这里成为现实。南滨绿地公园就是“绿美汕头”的一个缩影,通过修复山海生态廊道、塑造韧性海绵系统、盘活周边资源,将轮渡渡口、工业遗址等场地内的自然山体、古树名木、坑塘湿地进行修复,种植抗风、耐盐碱乡土树种,丰富生物多样性,从一个规模巨大的煤场码头,变成市民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胜地。

市区金砂公园杏香楼西侧、相思林西南侧,新增种的97株落羽杉滨水而立,与2022年全网“爆红”的原有落羽杉区域连成一片,旁边的相思林也铺装小径、草皮复绿,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中山公园、西堤公园、海湾生态湿地公园、华侨公园等各大城市公园,品质也在不断提升,颜值不断提高。

近年来,汕头市城市建设扩容提质,东海岸新城、南滨新城等新建城区建成规模,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东海岸新城先后建设了一批公园:东海岸津湾公园是该新城首座大型公园;去年在海明公园,就有“绿美汕头”义务植树活动,种下火焰木、小叶榕、鸡冠刺桐、锦叶榕等7个品种60多株乔木。据统计,2023年华侨试验区完成侨韵公园、海明公园共3690亩公园绿地建设,为市民群众提供日常休闲打卡、感受城市绿美人居环境的好去处。

汕头城市绿地不断拓展,林区提质增量状况也一片向好。汕头市深入推进林长制,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设立各级林长1528名,聘用护林员537名,落实监管员567名,“一长两员”源头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大规模开展土地绿化,广泛种植樟树、秋枫、山杜英、中华楠等乡土树种。在南澳县后花园村周边山片,拥有整个广东省唯一的中华楠木群,其中有2株中华楠的树龄达300多年。近10年来,汕头植树造林面积超16万亩,森林抚育超50万亩,新增绿地面积超30万平方米,森林碳储备功能、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汕头对苏埃湾、牛田洋等片区进行保护修复,多渠道推进完成澄海区义丰溪海岸线、新津河湿地、东海岸新城外砂河口等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有效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稳步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目前,汕头有4.9万公顷的湿地和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已发现的野生鸟类330多种,其中全球极度濒危鸟类6种。

留住碧水蓝天
深化减污节约降碳

植绿更要护绿。近年来,汕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打造新时代绿美湾区。

练江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因河水澄澈、蜿蜒如练而得名。近年来,我市深化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使练江实现了从普遍性黑臭到消除劣V类,再提升到IV类的重大转折,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之一。练江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Ⅳ类标准。今年端午,潮阳区和平镇下寨蚝潭湾的13支队伍,在练江流域赛起了龙舟。2023年5月,汕头因在治水领域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2023年,汕头制定了《汕头市练江流域“2.0”版本提档升级2023年工作方案》,推进各项硬任务落地落实,巩固提升练江治理成效。

汕头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突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和系统理念,多措并举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推动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2023年3月,广东省公布2021年度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汕头获得“优秀”等次。

随着《汕头市经济特区内海湾保护条例》审议通过,《汕头经济特区内海湾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编制,汕头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积极推进内海湾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打造新时代绿美湾区。

发展绿色经济
发挥生态建设综合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工作中,汕头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风从海上来,风能变绿电。拥有230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67公里海岛岸线的汕头,属海上一类风电场,具备天然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是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粤东基地的主阵地,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全省占比最大,达到3535万千瓦。当前,汕头正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并同步瞄准“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清晰目标,让汕头海上风能名片出新出彩。

鮀城随处见绿,如今,“汕头绿”这张生态名片,实实在在转化为康养文旅的流量和人气。礐石风景区、东海岸新区游人如织,畅享蓝天碧水青山美;南澳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不上岛”,深入推进绿美南澳生态岛建设,在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山间树木郁郁葱葱, 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来“天然氧吧”呼吸清新空气。2023年“五一”期间,南澳岛进入全国热门海岛前三;2023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南澳岛累计入岛游客近50万人次,入岛车辆9.5万多辆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汕头已初步构建“一核一带三廊四屏五区”的
绿美汕头生态建设新格局
为汕头高质量发展擦亮生态底色
让绿色成为汕头的鲜明底色、重要特征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