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三项硬核科技!来解锁!

科普基地
是一个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
来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市科协、市科技创新局、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科普基地的认定工作,命名包括国家、省、市在内多个科普教育基地。

我市的各个科普教育基地在科学普及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面向广大公众来开展公益性的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提高我市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新贡献。

中山大学是我们公认的广东高校的学术“天花板”,校内目前共有27个专业博物馆(或科普基地),每个基地的规模不容小觑。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FM95.1珠海新闻广播《城市会客厅》带您一起走进中山大学的三个“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感受科学的魅力!

图片

01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海市委市政府和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实验室)正式成立。作为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省级科研事业单位,实验室对标国际先进实验室,实行“政府所有,大学管理”,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秉承服务“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的“三轮驱动”发展战略,联合41家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携手共进,筑梦深蓝。

实验室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建设了海洋科考平台、海洋数据中心、海洋生物资源库、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万山海上测试场、南海四基观测系统、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海洋遥感信息中心等八大海洋公共科研平台,逐步奠定实验室发展的硬实力基础。目前,实验室已组建一支近70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设备总值超14亿元,其中30万以上大型设备600多台套,可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测试、科学调查、技术咨询、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技术服务,已实现全面开放共享。

02
天琴中心

天琴计划是罗俊院士于2014年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预期于2035年前后在约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进行基础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前沿研究。

中山大学于2015年启动天琴计划的推进工作,于2016年4月成立天琴中心,布局建设天琴计划载荷研究基地、天琴测距台站、天琴模拟台站等科研平台,按照“0123”技术路线图开展系列卫星项目,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天琴中心围绕天琴计划研究需求成立了一系列研究室,以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方向为依托,全面推进天琴计划的各方面研究工作。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航天局、广东省、珠海市等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迅速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03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的前身为地质学系地质矿物陈列室,其历史可追溯至广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博物系标本室。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广东大学时,博物系标本馆随之并入地质学系地质矿物陈列馆。1929年,陈列馆已拥有中外矿物、岩石、化石标本2000多件,至1937年各种藏品已达万余件。抗战期间,陈列馆藏品随大学迁徙辗转大多散失,又于1952年划转至中南矿冶学院。1979年中山大学复办地质学系时重新建设了地质矿物陈列室,至1991年发展为地质矿物陈列馆。2004年八十周年校庆期间,陈列馆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经改造扩容,进一步充实馆藏,被《广东省博物馆志》收录。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地质矿物陈列馆被认定为对外开放展示单位。

2020年8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迁至珠海校区,经大力扩充完善,地质矿物博物馆在海琴4号大楼再展新颜,于2022年初入选“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一起用科学的力量
打开未知的大门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中山大学三项硬核科技!来解锁!
观海融媒 2024-03-19 09:59

科普基地
是一个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
来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市科协、市科技创新局、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科普基地的认定工作,命名包括国家、省、市在内多个科普教育基地。

我市的各个科普教育基地在科学普及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面向广大公众来开展公益性的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提高我市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新贡献。

中山大学是我们公认的广东高校的学术“天花板”,校内目前共有27个专业博物馆(或科普基地),每个基地的规模不容小觑。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FM95.1珠海新闻广播《城市会客厅》带您一起走进中山大学的三个“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感受科学的魅力!

图片

01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海市委市政府和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实验室)正式成立。作为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省级科研事业单位,实验室对标国际先进实验室,实行“政府所有,大学管理”,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秉承服务“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的“三轮驱动”发展战略,联合41家境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携手共进,筑梦深蓝。

实验室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建设了海洋科考平台、海洋数据中心、海洋生物资源库、海洋元素与同位素平台、万山海上测试场、南海四基观测系统、海洋工程技术试验平台、海洋遥感信息中心等八大海洋公共科研平台,逐步奠定实验室发展的硬实力基础。目前,实验室已组建一支近70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设备总值超14亿元,其中30万以上大型设备600多台套,可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测试、科学调查、技术咨询、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技术服务,已实现全面开放共享。

02
天琴中心

天琴计划是罗俊院士于2014年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预期于2035年前后在约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进行基础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前沿研究。

中山大学于2015年启动天琴计划的推进工作,于2016年4月成立天琴中心,布局建设天琴计划载荷研究基地、天琴测距台站、天琴模拟台站等科研平台,按照“0123”技术路线图开展系列卫星项目,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天琴中心围绕天琴计划研究需求成立了一系列研究室,以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方向为依托,全面推进天琴计划的各方面研究工作。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航天局、广东省、珠海市等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迅速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03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矿物博物馆的前身为地质学系地质矿物陈列室,其历史可追溯至广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博物系标本室。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广东大学时,博物系标本馆随之并入地质学系地质矿物陈列馆。1929年,陈列馆已拥有中外矿物、岩石、化石标本2000多件,至1937年各种藏品已达万余件。抗战期间,陈列馆藏品随大学迁徙辗转大多散失,又于1952年划转至中南矿冶学院。1979年中山大学复办地质学系时重新建设了地质矿物陈列室,至1991年发展为地质矿物陈列馆。2004年八十周年校庆期间,陈列馆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经改造扩容,进一步充实馆藏,被《广东省博物馆志》收录。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地质矿物陈列馆被认定为对外开放展示单位。

2020年8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迁至珠海校区,经大力扩充完善,地质矿物博物馆在海琴4号大楼再展新颜,于2022年初入选“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一起用科学的力量
打开未知的大门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