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进校园,珠海5所学校入选全国试点!

近日,2024年国家武术进校园(广东)试点单位工作研讨会暨颁牌仪式在佛山举行。该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广东省武术协会承办。全省62所学校被评为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市第十一中学、香洲区第十五小学、斗门区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等5所学校榜上有名。在活动中,包括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在内的6所学校上台分享了先进经验和成果。

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副校长钟赣萍分享武术进校园经验。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起,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武术进校园工作,启动“中华武术进校园”活动,在试点学校免费普及全校二年级武术课,每班每周一次课,推广段位拳和武术操。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武术非遗项目进校园”,如以香洲区造贝学校、珠海市第十一中学为香洲区造贝林九棍传承基地,造贝林九棍传人作为总教练对师生开展培训。同时,加强武术师资力量培训,多次举办全市武术健身操教师培训班,提高教练员专业技能与教学训练水平。

目前,我市武术进校园工作已取得不少成果,共有71所公办学校参与,受益学生累计达12万人,培养出武术世界冠军李剑鸣。在去年广东省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上,我市获得3金4银1铜;在今年2月的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交流赛中,我市选送的9名运动员代表广东参赛,斩获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我市还通过打造品牌武术赛事检验“武术进校园”成果,每年举办珠海市武术进校园暨青少年儿童武术锦标赛、市民健身运动会武术比赛暨珠三角传统武术套路公开赛等,给予青少年充分的交流展示平台。在去年3月举办的珠海市武术进校园暨青少年儿童武术锦标赛中,全市中小学132支代表队、1718名运动员参赛,是历年来参赛队最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珠海市“武术进校园”活动。

让青少年学习武术,是实现体育与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2所、国家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15所,省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5所。

接下来,珠海市将持续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加强武术进校园政策保障,举办全市青少年儿童武术锦标赛等各级各类武术赛事活动,做好珠海市武术队组队训练,加强武术非遗项目、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和展演,有力弘扬中华优秀武术文化。

文字:张景璐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张燕红
武术进校园,珠海5所学校入选全国试点!
观海融媒 2024-03-23 20:40

近日,2024年国家武术进校园(广东)试点单位工作研讨会暨颁牌仪式在佛山举行。该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广东省武术协会承办。全省62所学校被评为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市第十一中学、香洲区第十五小学、斗门区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等5所学校榜上有名。在活动中,包括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在内的6所学校上台分享了先进经验和成果。

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副校长钟赣萍分享武术进校园经验。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起,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武术进校园工作,启动“中华武术进校园”活动,在试点学校免费普及全校二年级武术课,每班每周一次课,推广段位拳和武术操。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武术非遗项目进校园”,如以香洲区造贝学校、珠海市第十一中学为香洲区造贝林九棍传承基地,造贝林九棍传人作为总教练对师生开展培训。同时,加强武术师资力量培训,多次举办全市武术健身操教师培训班,提高教练员专业技能与教学训练水平。

目前,我市武术进校园工作已取得不少成果,共有71所公办学校参与,受益学生累计达12万人,培养出武术世界冠军李剑鸣。在去年广东省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上,我市获得3金4银1铜;在今年2月的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交流赛中,我市选送的9名运动员代表广东参赛,斩获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我市还通过打造品牌武术赛事检验“武术进校园”成果,每年举办珠海市武术进校园暨青少年儿童武术锦标赛、市民健身运动会武术比赛暨珠三角传统武术套路公开赛等,给予青少年充分的交流展示平台。在去年3月举办的珠海市武术进校园暨青少年儿童武术锦标赛中,全市中小学132支代表队、1718名运动员参赛,是历年来参赛队最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珠海市“武术进校园”活动。

让青少年学习武术,是实现体育与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2所、国家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15所,省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5所。

接下来,珠海市将持续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加强武术进校园政策保障,举办全市青少年儿童武术锦标赛等各级各类武术赛事活动,做好珠海市武术队组队训练,加强武术非遗项目、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和展演,有力弘扬中华优秀武术文化。

文字:张景璐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张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