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制作艾饼,传承斗门地道家乡味

俗话说,清明食艾饼,一年不得病。艾饼是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制作艾饼已成为斗门人的传统风俗,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近日,斗门镇南门村的黄春燕忙里忙外,采艾叶、做艾饼,只为留住这份独特的家乡味。

清明前后,在斗门的田间地头,艾草清香芬芳,色泽喜人。黄春燕带上竹篮采摘艾草,为制作艾饼准备材料。“每年这个时候,艾草鲜嫩清香、不发苦。”黄春燕说,这个时候,艾草生长得最好,做出来的艾饼最好吃。

将新鲜采摘的艾草叶洗干净后,用大锅煮软、剁碎成艾草蓉,再加入适量的糯米粉和花生油,用手和匀后,抓取一小团搓圆按扁,包入馅料,然后放到模具上压制成型,底下垫上清洗干净的大树菠萝叶。蒸制10分钟左右,美味的艾饼就出炉了。黄春燕说,以前,艾草是野生的,艾饼制作工序复杂,只有清明前后才能吃上艾饼。她说,小时候与家人一起制作艾饼的场景,现在还记忆犹新。

黄春燕介绍,吃艾饼不仅有美容养颜作用,还寄托着“无病无痛”的美好寓意。为留住这口独特的家乡味,去年,她对自家的院子进行改造,开了一家小食店,手工制售艾饼等斗门传统特色小食,传承地道的家乡味。黄春燕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喜欢斗门特色小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乡村游玩,一起分享小时候的味道。

文字:梁少冰 图片:李华理 编辑:梁少冰 责任编辑:孙宁
微信
朋友圈
清明前后制作艾饼,传承斗门地道家乡味
斗门区融媒体中心 2024-04-11 21:30

俗话说,清明食艾饼,一年不得病。艾饼是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制作艾饼已成为斗门人的传统风俗,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近日,斗门镇南门村的黄春燕忙里忙外,采艾叶、做艾饼,只为留住这份独特的家乡味。

清明前后,在斗门的田间地头,艾草清香芬芳,色泽喜人。黄春燕带上竹篮采摘艾草,为制作艾饼准备材料。“每年这个时候,艾草鲜嫩清香、不发苦。”黄春燕说,这个时候,艾草生长得最好,做出来的艾饼最好吃。

将新鲜采摘的艾草叶洗干净后,用大锅煮软、剁碎成艾草蓉,再加入适量的糯米粉和花生油,用手和匀后,抓取一小团搓圆按扁,包入馅料,然后放到模具上压制成型,底下垫上清洗干净的大树菠萝叶。蒸制10分钟左右,美味的艾饼就出炉了。黄春燕说,以前,艾草是野生的,艾饼制作工序复杂,只有清明前后才能吃上艾饼。她说,小时候与家人一起制作艾饼的场景,现在还记忆犹新。

黄春燕介绍,吃艾饼不仅有美容养颜作用,还寄托着“无病无痛”的美好寓意。为留住这口独特的家乡味,去年,她对自家的院子进行改造,开了一家小食店,手工制售艾饼等斗门传统特色小食,传承地道的家乡味。黄春燕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喜欢斗门特色小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乡村游玩,一起分享小时候的味道。

文字:梁少冰 图片:李华理 编辑:梁少冰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