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怎么写?名作家名师解题:提倡挑战性思维

今年新课标Ⅰ卷作文怎么写?著名作家、语文名师这样说——

6月7日中午,随着2024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备受关注的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如既往引爆网络,有不少网友表示题目紧跟当下的时事热点,能够让考生畅所欲言,也有网友表示难度不低,下笔不易。

今年高考作文应当如何立意?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写出广度与深度兼具的佳作?南方+记者采访著名作家、学者及一线高中教师进行详细解读。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杨克:

让学生保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材料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哲学思辨和当下现实面对的新问题,具有时代意义。这一作文题目引导考生思考技术进步与人类思维的关系,考生应注重观点的深刻性和论述的层次性,既要体现对技术的思考,也要展示对人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理解。

技术的进步确实让我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这是否会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考生可以谈论技术对教育和学习的双刃剑效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会减少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相反,这些工具可以激发更多的问题和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即使问题的答案在今天变得容易获得,我们仍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伦理和社会问题,如隐私、安全等,考生可以讨论技术应用背后的伦理考量,以及如何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保持人文关怀。

考生可以确定一个吸引眼球且能够体现文章核心观点的标题。例如《技术进步,疑问不灭》《互联网时代的思维革命》《AI时代,我们的问题更多了吗?》,在开篇引用名言或描述一个具体情境,例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奇心是智慧的开始’,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句话仍然适用”。然后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接着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说明技术如何促进新的问题和领域的探索,激发更多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同时可以阐释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培养和保持批判性思维,如多角度思考、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等,谈论技术应用背后的伦理问题,呼吁理性和人文关怀,提出社会和教育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总之呼吁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忘保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只有在技术与思维的共舞中,我们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科组长孟华民:

抓住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知

这个题目算是一个情境+问题的命题模式,作文任务直接,考生的思考向度集中,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度挖掘。

一般高考作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指向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认知,二是对他人的认知,三是对社会的认知,如果考生能集中于这方面思考,基本能抓住作文要点。

对材料的“问题”一词的思考可能会对考生形成束缚,由于前面情境的提示,考生可能会将后文的“我们的问题”窄化为跟现代技术关联度比较紧密的问题;另一方面,考的方向比较明确,要注意写作要落在“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而不是会出现哪些问题。作文任务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它要求是一个“议论”而不能是一种陈述。在考场上,估计会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准确,也有可能落在列举一些问题的坑里。

考生要有关于概念的界定。“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能回答的“问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问题将是超越技术层面的,是人文的、社会的、心灵等层面的,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给考生作文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因此,如果考生有对社会、对时代思考的习惯,那么这个题目就有拓展的空间。

对于考生来说,科技的发展以及新的科技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ChatGPT、英伟达等芯片制造等都会比较熟悉,这无疑会增加考生写作的信心。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申霞艳:

题目有开放性,提倡挑战性思维

2024年的作文题目有开放性,要求学生能够跟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思考和互动。人与机器的关系日益成为时代的新问题。作文提倡挑战性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同时也可以连接个体的生活经验。

AI是一个新的潮流,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往大里说,手机是手的延伸,智能文明会是一个文明方式的更新,会彻底更新我们关于过去的观念,工业、农业和商业全部会由此带来变化。

益处是搜索引擎能够带来生活的方便,答案唾手可得。AI大数据具有一种客观性,研究讲的是概率、结构,大数据会帮助我们更好好地理解自己。比如,我们一天的时间如何分配?我们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尤其是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的开支花费在哪里?

弊端则是“依赖手机症”。随着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思维会产生一种依赖症,自主思索的能力会减弱。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人对社会探索的兴趣也可能会减弱。深度阅读、深度思索、深度探索的能力会随之减弱。

人生真正的疑难不会越来越少,只会越来越多。人生的丰富性、复杂性在于人不仅是解决生存需要,还有意义需要、深度需要,带来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意义问题、欲望问题、情感问题和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各种价值之间的冲突远不是数据、概率这么简单。信息茧房和机器的算法尤其要警惕,青少年尤其容易沉迷于机器讨好而不自知。碎片化带来的空虚、迷惘、无聊现代病都会更行更远还生。

文学评论家、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

用好的语言、好的结构、好的案例完成论证

“人工智能”问题是近几年的大热点,估计很多考生写过近似主题的作文,起码对这个话题不陌生。但话题越普通,往往意味着问题越复杂,要真正回应得好,并不容易。

考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倾向性很强,严格说这句话不是“材料”,而是“观点”或者“设问”,“材料”应该是一段没有观点的“文本”“素材”。这个“材料”所召唤的,未必是考生的“观点”,而是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

对这个“设问”,考生大概率只能回答“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论证“不会越来越少”,最直接的回应,或许就是“人工智能”解决了一些“旧问题”,但这些技术本身又引发了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表现在哪里,与“旧问题”相比是否更具挑战性,面对这些“新挑战”人类又将如何解决?如果考生对于技术哲学有所了解,也可以将问题导向更深层面的技术伦理、机器生产等维度的哲学思辨。当然,高考作文不是写哲学论文,主要还是考“表达能力”,考生能在有限时间、有限篇幅内,用好的语言、好的结构、好的案例素材来完成论证,这就不容易了。很好奇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AI,它会形成怎样的“作文”。如果大多数考生都无法超越AI,这就是真正的“新问题”。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今年高考作文怎么写?名作家名师解题:提倡挑战性思维
南方+ 2024-06-07 13:13

今年新课标Ⅰ卷作文怎么写?著名作家、语文名师这样说——

6月7日中午,随着2024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备受关注的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如既往引爆网络,有不少网友表示题目紧跟当下的时事热点,能够让考生畅所欲言,也有网友表示难度不低,下笔不易。

今年高考作文应当如何立意?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写出广度与深度兼具的佳作?南方+记者采访著名作家、学者及一线高中教师进行详细解读。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杨克:

让学生保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材料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哲学思辨和当下现实面对的新问题,具有时代意义。这一作文题目引导考生思考技术进步与人类思维的关系,考生应注重观点的深刻性和论述的层次性,既要体现对技术的思考,也要展示对人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理解。

技术的进步确实让我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这是否会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考生可以谈论技术对教育和学习的双刃剑效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会减少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相反,这些工具可以激发更多的问题和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即使问题的答案在今天变得容易获得,我们仍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伦理和社会问题,如隐私、安全等,考生可以讨论技术应用背后的伦理考量,以及如何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保持人文关怀。

考生可以确定一个吸引眼球且能够体现文章核心观点的标题。例如《技术进步,疑问不灭》《互联网时代的思维革命》《AI时代,我们的问题更多了吗?》,在开篇引用名言或描述一个具体情境,例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奇心是智慧的开始’,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句话仍然适用”。然后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接着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说明技术如何促进新的问题和领域的探索,激发更多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同时可以阐释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培养和保持批判性思维,如多角度思考、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等,谈论技术应用背后的伦理问题,呼吁理性和人文关怀,提出社会和教育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总之呼吁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忘保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只有在技术与思维的共舞中,我们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科组长孟华民:

抓住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知

这个题目算是一个情境+问题的命题模式,作文任务直接,考生的思考向度集中,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度挖掘。

一般高考作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指向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认知,二是对他人的认知,三是对社会的认知,如果考生能集中于这方面思考,基本能抓住作文要点。

对材料的“问题”一词的思考可能会对考生形成束缚,由于前面情境的提示,考生可能会将后文的“我们的问题”窄化为跟现代技术关联度比较紧密的问题;另一方面,考的方向比较明确,要注意写作要落在“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而不是会出现哪些问题。作文任务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它要求是一个“议论”而不能是一种陈述。在考场上,估计会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准确,也有可能落在列举一些问题的坑里。

考生要有关于概念的界定。“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能回答的“问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问题将是超越技术层面的,是人文的、社会的、心灵等层面的,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给考生作文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因此,如果考生有对社会、对时代思考的习惯,那么这个题目就有拓展的空间。

对于考生来说,科技的发展以及新的科技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ChatGPT、英伟达等芯片制造等都会比较熟悉,这无疑会增加考生写作的信心。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申霞艳:

题目有开放性,提倡挑战性思维

2024年的作文题目有开放性,要求学生能够跟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思考和互动。人与机器的关系日益成为时代的新问题。作文提倡挑战性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同时也可以连接个体的生活经验。

AI是一个新的潮流,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往大里说,手机是手的延伸,智能文明会是一个文明方式的更新,会彻底更新我们关于过去的观念,工业、农业和商业全部会由此带来变化。

益处是搜索引擎能够带来生活的方便,答案唾手可得。AI大数据具有一种客观性,研究讲的是概率、结构,大数据会帮助我们更好好地理解自己。比如,我们一天的时间如何分配?我们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尤其是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的开支花费在哪里?

弊端则是“依赖手机症”。随着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思维会产生一种依赖症,自主思索的能力会减弱。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人对社会探索的兴趣也可能会减弱。深度阅读、深度思索、深度探索的能力会随之减弱。

人生真正的疑难不会越来越少,只会越来越多。人生的丰富性、复杂性在于人不仅是解决生存需要,还有意义需要、深度需要,带来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意义问题、欲望问题、情感问题和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各种价值之间的冲突远不是数据、概率这么简单。信息茧房和机器的算法尤其要警惕,青少年尤其容易沉迷于机器讨好而不自知。碎片化带来的空虚、迷惘、无聊现代病都会更行更远还生。

文学评论家、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

用好的语言、好的结构、好的案例完成论证

“人工智能”问题是近几年的大热点,估计很多考生写过近似主题的作文,起码对这个话题不陌生。但话题越普通,往往意味着问题越复杂,要真正回应得好,并不容易。

考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倾向性很强,严格说这句话不是“材料”,而是“观点”或者“设问”,“材料”应该是一段没有观点的“文本”“素材”。这个“材料”所召唤的,未必是考生的“观点”,而是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

对这个“设问”,考生大概率只能回答“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论证“不会越来越少”,最直接的回应,或许就是“人工智能”解决了一些“旧问题”,但这些技术本身又引发了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表现在哪里,与“旧问题”相比是否更具挑战性,面对这些“新挑战”人类又将如何解决?如果考生对于技术哲学有所了解,也可以将问题导向更深层面的技术伦理、机器生产等维度的哲学思辨。当然,高考作文不是写哲学论文,主要还是考“表达能力”,考生能在有限时间、有限篇幅内,用好的语言、好的结构、好的案例素材来完成论证,这就不容易了。很好奇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AI,它会形成怎样的“作文”。如果大多数考生都无法超越AI,这就是真正的“新问题”。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