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社会实践研学营—学生李雨函作品展示

遵义研学之旅

 

学生作品第七期
 

 

 

李雨函同学的文字像一幅精致的画卷,将她在遵义研学之旅中的所见所感娓娓道来。这个炎热的夏天,她用心灵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也在山区的泥土和茶香中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旅程的记录,更是一位年轻人在追寻精神和力量的旅途中,书写的独特篇章。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她在这次旅程中积淀下的感悟与成长。

 

 

李雨函同学                                              

                 遵义研学有感

 

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参加了珠海传媒集团组织的“山海相逢,赤心黔行”研学之旅。7月22日一早,我和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坐上了前往贵州遵义的高铁,雀跃的心情如同风车一样欢畅,期待让6小时的车程显得格外短暂。这次的学习包含红色革命教育、公益支教和直播助农。

 

第一站:海龙屯,此处海拨1354米,始建于南宋时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古迹。历经3小时的拔涉,从开始的从容不迫,拾级而上,到后来的气喘吁吁,手脚并用,我们终于站在群山之巅,千年鄱州的盛世辉煌尤在眼前, 残缺的遗址掩映在绿树深山之中,显得那么庄重而悠远。大山脚下,我们领略神秘的土司文化,体验非遗手工拓印,夜晚来临,熊熊的篝火照着同学们的脸颊 ,点亮了大家心中的梦想。

 

第二站:公益支教。在第三十二中,我们与当地的同学深入交流,互相介绍各自家乡的历史文化、饮食习惯等。我与结对的同学互赠了礼物,她送给我一个亲手用粽叶手工编织的花篮,我送给她一串精美的手链,互相留下美好的祝福和联系方式,希望这份真诚的友谊永在,也希望能够再次山水相逢。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学校宿舍,随处可见的虫子、没有把手的房门、硬硬的床板、30多度的高温下,没有空调和风扇,令人彻夜难眠……我不禁开始怀念珠海舒适的软床和26度的空调,眼前浮现出下午走访优秀贫困学子家庭的情形,那满墙鲜红的奖状与破旧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让我内心有了深深的触动,艰苦的环境并不足以打败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贪图享乐却足可让一个人失去理想和追求。

 

经过了一夜的辗转反侧,我们来到了第三站:遵义会址。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中国革命圣地遵义会址,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气息,‌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仿佛听到伟人的教诲和红军战士们的呐喊声,更加深刻领会红军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我们去到的另外一个革命圣地是娄山关,它地处川黔交界咽喉要道,被人们称为“黔北第一关”,娄山关之战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斗。红军二渡赤水杀回遵义,捷报传来,毛泽东写下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以壮烈的情怀,反映了历经艰辛转战至此的红军对前途充满了革命必胜的希望。我们参观了娄山关纪念馆,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重温了历史,‌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动力。

 

第四站,北纬27度湄潭茶山,它是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区之一。我的母亲祖藉福建,听她说,小时候放暑假她也帮我曾祖父上山采过茶,今天我也有幸背上竹篓,体验采茶的不易。走在茶园里,各种小飞虫迎面扑来,时不时有小蜜蜂在耳边嗡嗡响,从最初的躲躲闪闪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我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诣共生。采完茶,我们亲手体验上手炒茶,片片绿叶在不断的翻炒下,逐渐散发出浓郁的茶香,有了亲身经历,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茶农的不易,小小的茶粒包含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在直播助农环节,大家小心翼翼地介绍茶品、冲泡的方法、直播间的优惠价格,从紧张到放松,从被动到主动,我们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网络的发达为农村偏远山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我们也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5天的旅程很短,短到来不及细细品味湄潭的茶香,来不及和结对的同学促膝长谈,来不及认真观看遵义会议博物馆的每一个革命故事……5天的所见所闻,红色文化的熏陶与力量,遵义人民的热情与纯朴,遵义同学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我人生当中必定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组 102.png

 

 

 

小编点评

李雨函同学的这篇研学感想,透过细腻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挑战的世界。文章中,她从古代遗址的残垣断壁中感受历史的脉搏,在山区的困难环境中理解生活的艰辛,并通过公益支教和助农直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全文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示了她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这篇文章不仅是她个人成长的见证,也给读者带来了启发,鼓舞大家去追寻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生活体验。

 

 

END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
遵义社会实践研学营—学生李雨函作品展示
观海融媒 2024-08-14 18:54

遵义研学之旅

 

学生作品第七期
 

 

 

李雨函同学的文字像一幅精致的画卷,将她在遵义研学之旅中的所见所感娓娓道来。这个炎热的夏天,她用心灵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也在山区的泥土和茶香中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旅程的记录,更是一位年轻人在追寻精神和力量的旅途中,书写的独特篇章。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她在这次旅程中积淀下的感悟与成长。

 

 

李雨函同学                                              

                 遵义研学有感

 

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参加了珠海传媒集团组织的“山海相逢,赤心黔行”研学之旅。7月22日一早,我和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坐上了前往贵州遵义的高铁,雀跃的心情如同风车一样欢畅,期待让6小时的车程显得格外短暂。这次的学习包含红色革命教育、公益支教和直播助农。

 

第一站:海龙屯,此处海拨1354米,始建于南宋时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古迹。历经3小时的拔涉,从开始的从容不迫,拾级而上,到后来的气喘吁吁,手脚并用,我们终于站在群山之巅,千年鄱州的盛世辉煌尤在眼前, 残缺的遗址掩映在绿树深山之中,显得那么庄重而悠远。大山脚下,我们领略神秘的土司文化,体验非遗手工拓印,夜晚来临,熊熊的篝火照着同学们的脸颊 ,点亮了大家心中的梦想。

 

第二站:公益支教。在第三十二中,我们与当地的同学深入交流,互相介绍各自家乡的历史文化、饮食习惯等。我与结对的同学互赠了礼物,她送给我一个亲手用粽叶手工编织的花篮,我送给她一串精美的手链,互相留下美好的祝福和联系方式,希望这份真诚的友谊永在,也希望能够再次山水相逢。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学校宿舍,随处可见的虫子、没有把手的房门、硬硬的床板、30多度的高温下,没有空调和风扇,令人彻夜难眠……我不禁开始怀念珠海舒适的软床和26度的空调,眼前浮现出下午走访优秀贫困学子家庭的情形,那满墙鲜红的奖状与破旧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让我内心有了深深的触动,艰苦的环境并不足以打败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贪图享乐却足可让一个人失去理想和追求。

 

经过了一夜的辗转反侧,我们来到了第三站:遵义会址。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中国革命圣地遵义会址,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气息,‌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仿佛听到伟人的教诲和红军战士们的呐喊声,更加深刻领会红军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我们去到的另外一个革命圣地是娄山关,它地处川黔交界咽喉要道,被人们称为“黔北第一关”,娄山关之战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斗。红军二渡赤水杀回遵义,捷报传来,毛泽东写下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以壮烈的情怀,反映了历经艰辛转战至此的红军对前途充满了革命必胜的希望。我们参观了娄山关纪念馆,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重温了历史,‌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动力。

 

第四站,北纬27度湄潭茶山,它是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区之一。我的母亲祖藉福建,听她说,小时候放暑假她也帮我曾祖父上山采过茶,今天我也有幸背上竹篓,体验采茶的不易。走在茶园里,各种小飞虫迎面扑来,时不时有小蜜蜂在耳边嗡嗡响,从最初的躲躲闪闪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我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诣共生。采完茶,我们亲手体验上手炒茶,片片绿叶在不断的翻炒下,逐渐散发出浓郁的茶香,有了亲身经历,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茶农的不易,小小的茶粒包含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在直播助农环节,大家小心翼翼地介绍茶品、冲泡的方法、直播间的优惠价格,从紧张到放松,从被动到主动,我们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网络的发达为农村偏远山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我们也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5天的旅程很短,短到来不及细细品味湄潭的茶香,来不及和结对的同学促膝长谈,来不及认真观看遵义会议博物馆的每一个革命故事……5天的所见所闻,红色文化的熏陶与力量,遵义人民的热情与纯朴,遵义同学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我人生当中必定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组 102.png

 

 

 

小编点评

李雨函同学的这篇研学感想,透过细腻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挑战的世界。文章中,她从古代遗址的残垣断壁中感受历史的脉搏,在山区的困难环境中理解生活的艰辛,并通过公益支教和助农直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全文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示了她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这篇文章不仅是她个人成长的见证,也给读者带来了启发,鼓舞大家去追寻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生活体验。

 

 

END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