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产城创新发展大会举行,37个项目投资总规模约105亿元

37个项目集中亮相,投资总规模约105亿元!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前夕,以“新城·新质·新力”为主题的2024年厦门产城创新发展大会昨日举行,厦门火炬集团推进的一系列项目集中启动、签约。该大会是本届投洽会系列活动之一。

中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等出席大会。大会由厦门市国资委、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翔南指挥部、翔安新城指挥部、同翔高新城指挥部主办,厦门火炬集团承办。

优质项目纷至沓来,折射出厦门这片投资热土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厦门国有企业“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向‘新’求‘质’,擘画未来”的创新实践。

招商项目签约现场。  

当前,厦门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热潮在鹭岛大地处处涌动,新质生产力成果不断“上新”。

作为专注于服务科创产业发展的厦门市属国企,火炬集团今年来紧密围绕厦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变革走向,强化载体建设,优化服务供给,聚力招大引强,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而行

载体招商聚链成群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此次大会,“科技创新”是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项目、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建设项目、蓝旭科技光伏清扫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通敏新能源产业检测基地项目……大会现场启动的5个项目,既有聚焦创新源头的科研基础设施,也有高精尖的产业项目,落脚点都在“科技创新”。火炬集团坚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做优创新“服务链”。

“从天使轮融资,到扩大生产场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火炬集团的支持,这也坚定了我们扎根厦门,做大做强的决心。”专注于光伏电站清扫解决方案的蓝旭科技,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洞察力逐步成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业务已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首席运营官杨成介绍说,新开工的蓝旭科技光伏清扫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将推动产能大幅提升,年产5万-10万台光伏清扫机器人。

签约环节受到与会人员关注。

现场签约的18个招商项目同样“含新量”十足,主要为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等高质量企业投资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半导体等厦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其中,研发生产基地类项目占比近一半,将有效提升我市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

除科创属性突出之外,项目还呈现集群化落地的特点。典型的如,伟卓石油科技海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等5个海洋产业项目,“组团”签约落地厦门海洋高新区。由火炬集团开发建设的厦门海洋高新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海洋高新区,自去年成立以来,“磁吸力”持续增强,此次新项目的入驻,将助力打造上下游配套、协同创新的海洋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

春种秋收,火炬集团合作签约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聚焦科创载体,强化产业链招商。近年来,火炬集团大力推动厦门科学城、同翔高新城、海洋高新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载体开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精准招引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从“点上开花”到“链上成景”,产业“向新力”持续释放。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至年8月,集团在建产业载体项目16个,持有及在建载体近500万平方米,三年之后,持有载体面积将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做好服务保障,强化要素供给,让近者悦、远者来,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跨越“鸿沟”

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发展新质生产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是重要课题。此次签约的7个产学研项目就瞄准这一痛点,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在位于翔安南部新城片区的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动科研成果中试、小批量生产,促进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中,中科厦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搭建。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厦门的唯一直属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经过18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该研究所也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中国科学院的高端科技资源在厦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接下来,基地将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院企对接、科创服务以及组建基金等目标开展工作,不断推动厦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如果说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致力于实现‘从1到100’,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有很长的路要走,火炬集团将发挥国企的制度和资源优势,从要素保障、应用场景支持等多个维度,为入驻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优质服务,搭建好促进企业家与科学家共通共融的有效平台。

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中入驻,也将放大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科技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人才汇聚。未来,在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这一创新高地上,一项项高校科技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出,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为厦门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活水”浇灌

耐心资本与产业共成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此次大会上,总规模43.5亿元的7个基金项目签约落地,将围绕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总规模20亿元的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备受关注。该基金作为市级引导基金,由火炬集团旗下火炬创投和光大控股作为基金管理人,将发挥“四两拨千斤”撬动效应,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厦台渔业合作项目、海洋三所、集美大学、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等大院大所实验室的孵化项目,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我市海洋类科技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火炬集团在投在管的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旗下火炬创投作为省内最早、最成熟、最专业的相关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已助力39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不仅当好基金“大管家”,也要做好项目“服务生”。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与投后服务水平,为创新型企业加油助跑,强化资本赋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谋“新”论“质”

院士专家分享前沿观点

签约活动后的主旨演讲环节,院士专家及企业界、投资界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洞察与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带来主旨演讲“打造自净城市 建设新质厦门”。他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国家科技前沿等方面分析了自净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并以人工强化臭氧直接分解技术和相关应用为例子,阐述了自净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以创新为主导,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贺泓院士建议,厦门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绿色转型之路。

生物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近年来备受关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邵宗泽在“深海基因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中表示,深海生物遗传资源利用,将开辟生命科学与生物制造新赛道。他建议建立深海遗传资源市场化管理机制,围绕产业开发需求,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链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研究部总经理马文扬结合大模型、智能体等最新科技热点,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并就“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长周期价值创造”分享观点。

聚焦前沿技术,碰撞思想火花。这也是火炬集团连续第三年邀请院士专家开讲,通过常态化举办科技交流活动,为厦门科创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彭晶
厦门产城创新发展大会举行,37个项目投资总规模约105亿元
潮前智媒 2024-09-06 17:24

37个项目集中亮相,投资总规模约105亿元!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前夕,以“新城·新质·新力”为主题的2024年厦门产城创新发展大会昨日举行,厦门火炬集团推进的一系列项目集中启动、签约。该大会是本届投洽会系列活动之一。

中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等出席大会。大会由厦门市国资委、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翔南指挥部、翔安新城指挥部、同翔高新城指挥部主办,厦门火炬集团承办。

优质项目纷至沓来,折射出厦门这片投资热土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厦门国有企业“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向‘新’求‘质’,擘画未来”的创新实践。

招商项目签约现场。  

当前,厦门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热潮在鹭岛大地处处涌动,新质生产力成果不断“上新”。

作为专注于服务科创产业发展的厦门市属国企,火炬集团今年来紧密围绕厦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变革走向,强化载体建设,优化服务供给,聚力招大引强,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而行

载体招商聚链成群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此次大会,“科技创新”是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项目、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建设项目、蓝旭科技光伏清扫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通敏新能源产业检测基地项目……大会现场启动的5个项目,既有聚焦创新源头的科研基础设施,也有高精尖的产业项目,落脚点都在“科技创新”。火炬集团坚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做优创新“服务链”。

“从天使轮融资,到扩大生产场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火炬集团的支持,这也坚定了我们扎根厦门,做大做强的决心。”专注于光伏电站清扫解决方案的蓝旭科技,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洞察力逐步成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业务已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首席运营官杨成介绍说,新开工的蓝旭科技光伏清扫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将推动产能大幅提升,年产5万-10万台光伏清扫机器人。

签约环节受到与会人员关注。

现场签约的18个招商项目同样“含新量”十足,主要为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等高质量企业投资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半导体等厦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其中,研发生产基地类项目占比近一半,将有效提升我市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

除科创属性突出之外,项目还呈现集群化落地的特点。典型的如,伟卓石油科技海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等5个海洋产业项目,“组团”签约落地厦门海洋高新区。由火炬集团开发建设的厦门海洋高新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海洋高新区,自去年成立以来,“磁吸力”持续增强,此次新项目的入驻,将助力打造上下游配套、协同创新的海洋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

春种秋收,火炬集团合作签约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聚焦科创载体,强化产业链招商。近年来,火炬集团大力推动厦门科学城、同翔高新城、海洋高新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载体开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精准招引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从“点上开花”到“链上成景”,产业“向新力”持续释放。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至年8月,集团在建产业载体项目16个,持有及在建载体近500万平方米,三年之后,持有载体面积将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做好服务保障,强化要素供给,让近者悦、远者来,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跨越“鸿沟”

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发展新质生产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是重要课题。此次签约的7个产学研项目就瞄准这一痛点,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在位于翔安南部新城片区的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动科研成果中试、小批量生产,促进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中,中科厦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搭建。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厦门的唯一直属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经过18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该研究所也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中国科学院的高端科技资源在厦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接下来,基地将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院企对接、科创服务以及组建基金等目标开展工作,不断推动厦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如果说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致力于实现‘从1到100’,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有很长的路要走,火炬集团将发挥国企的制度和资源优势,从要素保障、应用场景支持等多个维度,为入驻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优质服务,搭建好促进企业家与科学家共通共融的有效平台。

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中入驻,也将放大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科技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人才汇聚。未来,在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这一创新高地上,一项项高校科技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出,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为厦门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活水”浇灌

耐心资本与产业共成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此次大会上,总规模43.5亿元的7个基金项目签约落地,将围绕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总规模20亿元的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备受关注。该基金作为市级引导基金,由火炬集团旗下火炬创投和光大控股作为基金管理人,将发挥“四两拨千斤”撬动效应,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厦台渔业合作项目、海洋三所、集美大学、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等大院大所实验室的孵化项目,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我市海洋类科技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火炬集团在投在管的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旗下火炬创投作为省内最早、最成熟、最专业的相关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已助力39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不仅当好基金“大管家”,也要做好项目“服务生”。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与投后服务水平,为创新型企业加油助跑,强化资本赋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谋“新”论“质”

院士专家分享前沿观点

签约活动后的主旨演讲环节,院士专家及企业界、投资界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洞察与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带来主旨演讲“打造自净城市 建设新质厦门”。他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国家科技前沿等方面分析了自净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并以人工强化臭氧直接分解技术和相关应用为例子,阐述了自净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以创新为主导,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贺泓院士建议,厦门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绿色转型之路。

生物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近年来备受关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邵宗泽在“深海基因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中表示,深海生物遗传资源利用,将开辟生命科学与生物制造新赛道。他建议建立深海遗传资源市场化管理机制,围绕产业开发需求,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链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国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研究部总经理马文扬结合大模型、智能体等最新科技热点,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并就“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长周期价值创造”分享观点。

聚焦前沿技术,碰撞思想火花。这也是火炬集团连续第三年邀请院士专家开讲,通过常态化举办科技交流活动,为厦门科创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