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投产!海洋牧场将有更多“珠海芯”

10月22日上午,随着一尾尾鱼苗被投放进养殖池中,珠海市海洋集团投资建设的“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正式交付投产。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培育高品质苗种1亿尾,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解决我市海洋水产种业“卡脖子”问题,为海洋渔业提供坚实保障,为海洋牧场挺进深蓝提供更多“珠海芯”。

鱼苗投放。

解决海水种业“卡脖子”问题

水产种苗被业界称为渔业的“芯片”,是现代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从水产种业发展现状来看,珠海的海水种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受海水盐度、水温以及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多年来珠海深远海养殖的鱼苗一直都从外地购买。鱼苗运输成本高,时间长,损耗高,易受污染等问题,制约珠海海洋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解决海水种业“卡脖子”的问题,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及指导下,珠海市海洋集团充分发挥海洋资源投资开发平台作用,率先投资建设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项目,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优势种”、发展珠海海水养殖“特色种”,全力解决保种、人工繁育等水产种苗“卡脖子”技术。

育苗车间。

海洋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介绍,未来产业园将围绕海鲈、金鲳鱼、石斑鱼、黄立鱼、马友鱼等珠海本地主要养殖品种,解决鱼苗供给,同时在采购上可以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成活率、提高产量品质。

育苗车间。

据了解,产业园首期投资8300万元,规划面积约14.2万平方米(212亩),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海水种业产业园之一,拥有省内最大单体育苗车间,园区内建设有5个现代化的育苗车间,车间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可实现从亲鱼保育、产卵受精、种苗孵化、种苗培育、饵料供应的全链条种苗生产,投产后每年可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达1亿尾,能够基本满足珠海海洋牧场养殖的鱼苗需求。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当天的交付投产仪式上,海水种业联合创新中心也同时揭牌。该中心由市海洋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以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为依托共同合作建设。

推动种业创新,双方未来将如何联动?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市海洋集团将依托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通过养殖性状的精心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行业提供充足、生长迅速、抗病及抗逆性能卓越的优质苗种资源,确保产业发展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优质鱼种供应(选育、繁育、标粗)、种质资源开发(亲鱼保存、性状挖掘)等功能,同时争取创建国家级广盐性鱼类良种场,助力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市海洋集团正着手打造“陆海联动模式”,通过引进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国内知名种业科研团队、种业企业合作,利用现代化海洋牧场“一船四区六基地”发展布局,探索种鱼“海上繁养+工船南北繁育+海岛鱼卵孵化+陆基种苗培养+深海网箱养成”的“海、陆、岛、船”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种鱼、鱼卵、鱼苗、养殖全产业链闭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渔业“芯片”繁育基地。

“我们通过团队入驻、技术转化等形式,开展海水鱼类良种选育与种苗繁育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盐性鱼类良种保供繁育中心,支撑珠海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表示,依托产业园与创新中心,未来将与珠海市海洋集团深入对接,拓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养殖模式创新、装备研发应用、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合作,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进一步助力珠海海洋渔业发展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应立枫
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投产!海洋牧场将有更多“珠海芯”
观海融媒 2024-10-22 21:35

10月22日上午,随着一尾尾鱼苗被投放进养殖池中,珠海市海洋集团投资建设的“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正式交付投产。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培育高品质苗种1亿尾,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解决我市海洋水产种业“卡脖子”问题,为海洋渔业提供坚实保障,为海洋牧场挺进深蓝提供更多“珠海芯”。

鱼苗投放。

解决海水种业“卡脖子”问题

水产种苗被业界称为渔业的“芯片”,是现代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从水产种业发展现状来看,珠海的海水种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受海水盐度、水温以及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多年来珠海深远海养殖的鱼苗一直都从外地购买。鱼苗运输成本高,时间长,损耗高,易受污染等问题,制约珠海海洋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解决海水种业“卡脖子”的问题,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及指导下,珠海市海洋集团充分发挥海洋资源投资开发平台作用,率先投资建设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项目,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优势种”、发展珠海海水养殖“特色种”,全力解决保种、人工繁育等水产种苗“卡脖子”技术。

育苗车间。

海洋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介绍,未来产业园将围绕海鲈、金鲳鱼、石斑鱼、黄立鱼、马友鱼等珠海本地主要养殖品种,解决鱼苗供给,同时在采购上可以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成活率、提高产量品质。

育苗车间。

据了解,产业园首期投资8300万元,规划面积约14.2万平方米(212亩),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海水种业产业园之一,拥有省内最大单体育苗车间,园区内建设有5个现代化的育苗车间,车间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可实现从亲鱼保育、产卵受精、种苗孵化、种苗培育、饵料供应的全链条种苗生产,投产后每年可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达1亿尾,能够基本满足珠海海洋牧场养殖的鱼苗需求。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当天的交付投产仪式上,海水种业联合创新中心也同时揭牌。该中心由市海洋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以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为依托共同合作建设。

推动种业创新,双方未来将如何联动?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市海洋集团将依托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通过养殖性状的精心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行业提供充足、生长迅速、抗病及抗逆性能卓越的优质苗种资源,确保产业发展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优质鱼种供应(选育、繁育、标粗)、种质资源开发(亲鱼保存、性状挖掘)等功能,同时争取创建国家级广盐性鱼类良种场,助力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市海洋集团正着手打造“陆海联动模式”,通过引进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国内知名种业科研团队、种业企业合作,利用现代化海洋牧场“一船四区六基地”发展布局,探索种鱼“海上繁养+工船南北繁育+海岛鱼卵孵化+陆基种苗培养+深海网箱养成”的“海、陆、岛、船”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种鱼、鱼卵、鱼苗、养殖全产业链闭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渔业“芯片”繁育基地。

“我们通过团队入驻、技术转化等形式,开展海水鱼类良种选育与种苗繁育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盐性鱼类良种保供繁育中心,支撑珠海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表示,依托产业园与创新中心,未来将与珠海市海洋集团深入对接,拓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养殖模式创新、装备研发应用、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合作,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进一步助力珠海海洋渔业发展

文字:张伟宁 图片:李建束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