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面孔丨闫东:纪录片“老兵”掘地三尺讲述大湾区好故事

坚持完成“大湾区三部曲”,
纪录片“老兵”闫东导演
掘地三尺讲述大湾区精彩故事,
用真实鲜活的好故事,
让观众用更宽广的视角
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闫东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纪录片导演,其作为总导演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在第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新片发布会上宣布启动。他透露将争取让这部纪录电影在明年走进院线,“让观众对中华白海豚的爱一点不亚于看大熊猫、金丝猴,让影片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

 将难点化作兴奋点 
 挖掘三尺讲述大湾区精彩故事 

作为从事纪录片创作30多年的“老兵”,闫东的名字和《港珠澳大桥》《领航》《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国脉》《1937南京记忆》等一系列作品深度绑定,在业内颇具盛名。他和团队一直致力于重大题材、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多元类型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与合作,以全人类能够为之共情、共鸣的叙事,用影像更好让世界见证新时代中国的阔步前行。

从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再到2022年首播的文献纪录片《人生能有几回搏》,算上《中华白海豚》,闫东将它们称为“大湾区三部曲”。与珠海结缘,他认为恰恰是创作中的难点构成了他的兴奋点,使他沉醉在选题带来的惊喜中,值得好好掘地三尺去讲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彩故事。他曾在很多场合提到,《中华白海豚》是在拍摄《港珠澳大桥》时就萌生的想法,“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态反映的正是人类对待自然的理念,将足以让全人类为之共情、共鸣。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截图

“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没有相当的积累,作品就很难有爆发力。要用艺术规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粤港澳大湾区保护生态的生动故事。在不断融合发展的大湾区中,我们如何把它的文化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作为主创面临的难点,但也是兴奋点。相信未来这里还会诞生很多好故事,值得去掘地三尺。”提及为何在大量可拍的选题中依旧坚持完成“大湾区三部曲”,闫东袒露他对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诞生更多属于时代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佳作的期许。

 用真实鲜活的好故事 
 让观众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今年5月,首部8k拍摄、4k制作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首播。据了解,摄制组用3年时间,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的近20个城市,出海百次,海上航行超过3600海里,拍摄完成120T的珍贵影像。在海上锁定行踪不定的白海豚并非易事。摄制组通过水上、水下、动态、静态等多种状态的拍摄,配合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延时摄影、造景摄影、无人机拍摄、微距拍摄等特殊拍摄手法,精密捕捉白海豚眼神、身型、跃起姿态等细节场景。日复一日的积累,留存下许多珍贵画面。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截图

“实际上在做这个上下两集的纪录片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就抱定目标,下一步是要做出上院线的纪录电影。”相比纪录片,对于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闫东坦言“挑战更大。”“接下来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们会挖掘更多‘海上大熊猫’的生动的、独有的故事,观众喜欢的、疑惑的,我们争取把这些故事打开,作解答。让观众看到它们跃起的优雅身姿,产生的爱一点也不亚于看到大熊猫、金丝猴。”他还表示,中华白海豚保护体现出的生态文明,是无国界的,充满感染力的,把这些故事传递出去,将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的阔步前行。

闫东关注到今年珠海通过立法将中华白海豚确立为城市吉祥物。“希望中华白海豚走出去成为代表中国的一个符号。从创作者的角度,希望通过作品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生动故事,唤起亿万观众的共鸣,让更多人去保护它们。”

从《港珠澳大桥》到《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容国团,再到人见人爱的中华白海豚。闫东这位纪录片“老兵”掘地三尺,期待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好故事,在观众心中激起涟漪,让观众用更宽广的视角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视频:蔡婧怡、林彬、陆庆周、靳碧海
文字:陈颖 图片:程霖 制图:刘轶男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彭晶
今日面孔丨闫东:纪录片“老兵”掘地三尺讲述大湾区好故事

坚持完成“大湾区三部曲”,
纪录片“老兵”闫东导演
掘地三尺讲述大湾区精彩故事,
用真实鲜活的好故事,
让观众用更宽广的视角
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闫东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纪录片导演,其作为总导演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在第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新片发布会上宣布启动。他透露将争取让这部纪录电影在明年走进院线,“让观众对中华白海豚的爱一点不亚于看大熊猫、金丝猴,让影片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总导演闫东。

 将难点化作兴奋点 
 挖掘三尺讲述大湾区精彩故事 

作为从事纪录片创作30多年的“老兵”,闫东的名字和《港珠澳大桥》《领航》《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国脉》《1937南京记忆》等一系列作品深度绑定,在业内颇具盛名。他和团队一直致力于重大题材、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多元类型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与合作,以全人类能够为之共情、共鸣的叙事,用影像更好让世界见证新时代中国的阔步前行。

从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再到2022年首播的文献纪录片《人生能有几回搏》,算上《中华白海豚》,闫东将它们称为“大湾区三部曲”。与珠海结缘,他认为恰恰是创作中的难点构成了他的兴奋点,使他沉醉在选题带来的惊喜中,值得好好掘地三尺去讲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彩故事。他曾在很多场合提到,《中华白海豚》是在拍摄《港珠澳大桥》时就萌生的想法,“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态反映的正是人类对待自然的理念,将足以让全人类为之共情、共鸣。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截图

“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没有相当的积累,作品就很难有爆发力。要用艺术规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粤港澳大湾区保护生态的生动故事。在不断融合发展的大湾区中,我们如何把它的文化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作为主创面临的难点,但也是兴奋点。相信未来这里还会诞生很多好故事,值得去掘地三尺。”提及为何在大量可拍的选题中依旧坚持完成“大湾区三部曲”,闫东袒露他对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诞生更多属于时代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佳作的期许。

 用真实鲜活的好故事 
 让观众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今年5月,首部8k拍摄、4k制作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首播。据了解,摄制组用3年时间,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的近20个城市,出海百次,海上航行超过3600海里,拍摄完成120T的珍贵影像。在海上锁定行踪不定的白海豚并非易事。摄制组通过水上、水下、动态、静态等多种状态的拍摄,配合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延时摄影、造景摄影、无人机拍摄、微距拍摄等特殊拍摄手法,精密捕捉白海豚眼神、身型、跃起姿态等细节场景。日复一日的积累,留存下许多珍贵画面。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截图

“实际上在做这个上下两集的纪录片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就抱定目标,下一步是要做出上院线的纪录电影。”相比纪录片,对于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闫东坦言“挑战更大。”“接下来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们会挖掘更多‘海上大熊猫’的生动的、独有的故事,观众喜欢的、疑惑的,我们争取把这些故事打开,作解答。让观众看到它们跃起的优雅身姿,产生的爱一点也不亚于看到大熊猫、金丝猴。”他还表示,中华白海豚保护体现出的生态文明,是无国界的,充满感染力的,把这些故事传递出去,将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的阔步前行。

闫东关注到今年珠海通过立法将中华白海豚确立为城市吉祥物。“希望中华白海豚走出去成为代表中国的一个符号。从创作者的角度,希望通过作品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生动故事,唤起亿万观众的共鸣,让更多人去保护它们。”

从《港珠澳大桥》到《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容国团,再到人见人爱的中华白海豚。闫东这位纪录片“老兵”掘地三尺,期待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好故事,在观众心中激起涟漪,让观众用更宽广的视角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视频:蔡婧怡、林彬、陆庆周、靳碧海
文字:陈颖 图片:程霖 制图:刘轶男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