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大家(2024年10月28日)

石硌子

□ 李 方

宁夏盛产滩羊,肉质嫩皮毛美,神州驰名。有如天注定,打开中国行政区划图,宁夏的疆域,恰似一张摊开晾晒的滩羊皮。

石硌子,就吊在那张滩羊皮的尾巴尖尖上,也可以说,是那尾巴上缀着的一粒羊粪豆。

它委实太小了,小到只有一个石头垒起来的堆。石头垒石头,所以叫石硌子。千百年尘土钻到石缝里,土里长出草来,绿草覆盖了石头,看上去就是个草堆。

老陈说:“这个石硌子可不简单。这是介子推和他老母的墓。”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人,绵山在山西,现在叫作介休山。介子推死了两千七百多年,山西到这里也隔着万水千山,这个老陈是真能扯。

“哈哈,这只是个传说。但历史上传说太多了,谁会当真呢?如果有人上山来,我总得给人家说个一二三,不然就显得咱真的是个山民,就是个看山护林的傻瓜了。你看,我老两口还在旁边盖了一间庙,当然供的不是介子推,我把它叫做将军庙,护佑这座山。”

山上少有人来,我们的到来,让老陈的老伴抿着嘴愉快地笑。

但石硌子确实够大。以老陈说的介子推的墓那个石头堆为界,两边各竖着巨大的界牌,全都蓝底白字,分外醒目,北牌上写“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大雪山国营林场”,南牌上写“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桃木山国营林场”。从石硌子向北望,崇山峻岭,万顷碧绿,松涛阵阵。转向南,森林遍布群山,山路蜿蜒,时隐时现。半山腰银光闪烁,是传说中的朝那湫。“朝那”两字读“渚诺”,是个古音,湫,是大湖。山脚下,是庄浪县的韩店镇,再往南,隐约可见庄浪县城。

宁夏南部六盘山林区的这条滩羊尾巴,三面被甘肃省的庄浪县、华亭市、平凉市包裹着,介子推要是在这里,逃也只能往北去,越泾河,翻六盘,到萧关。

老陈领我们到大雪山的最高处看日落时才下午五点。“五点以后,太阳被森林和大山遮挡,就看不到了。”西天万朵白云燃烧成紫缎红绡,东面群山披上金色绫罗,倦鸟归巢,便是石硌子的黄昏了。

我们给老陈夫妇带着冷冻的三黄鸡。老陈拎一把短小的镢头。我问干嘛去?老陈说:“挖几棵党参炖鸡。”我们便也跟出去。

护林点只有一排三间房。出了房门就是林地。老陈猫着腰在树空间行走,我们好似也认识党参一样,仿着老陈的姿势,仔细地看着脚下的绿草和鲜花。看见老陈抡起镢头,忙喊:“慢来慢来,让我们认认党参长个啥样儿?”其实和所有的绿草没什么大区别,仔细看,就是纤细的茎上顶着椭圆的叶,叶子上有脉络,像掌纹。看足,老陈动手,挖出很大的土块,从泥土里揪出党参来,看一眼,说:“七年参。”我不信,问:“这又不是你种的,是野生的,你怎么知道是七年参?”老陈白我一眼:“树有年轮你知道吧?你个读书人,不知道山里的事。”用镢头把翻出来的土回填好,走到一棵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松树下,轻轻拿掉树底下长满白硬尖刺的干枯野生枸杞枝,说:“这是我发现的一棵五年生的黄精。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要等它长到十年再挖。”我们都俯下身子细看,貌似细小的竹子,只是在细长的叶子下开白花,像一串风铃。老陈拿干枯的野生枸杞枝重新堵住。白女士笑着说:“陈哥,你像防贼一样地堵住,我们又不偷挖。”老陈也笑了,说:“哪里是防你们,主要是防野猪,不能让它把这好东西给毁了。山林里到处是珍宝,所以必须保护好。”

没用上十分钟,挖了七棵野党参,有粗有细,老陈清洗后,全炖到了锅里。

党参野蘑菇炖鸡,果然将人吃撑了。

吃水不是难事,就是取水处有点距离。权当消食,大家一起出动,手提肩扛,到山泉边担水。顺一条细小土路下坡,七拐八扭,半山腰里涌出一股清水来,老陈在那儿砌了一个小池,安装了水龙头,以不破坏自然状态为原则。泉水溅珠,一路欢歌,奔奔跳跳润花浸草,向东流去。“这水流进了二龙河,二龙河汇入了泾河,泾河向南,到陕西和渭河同时汇入黄河,泾渭分明,你们都知道吧?”

泾渭分明我知道,但我第一次看到泾水的源头是在石硌子的这半山腰上,而且就是我们煮茶炖鸡的饮用水。

天已黑透。老陈和我抽烟闲聊,间或碰杯酒。他老伴和白女士,自有女人的话题,在另一间屋,叽叽咕咕。

老陈是退伍兵,从部队上回来就干上了护林员。因为石硌子护林点处于两省交界,地界不清,政策不同,牧牛放马,相互侵占,矛盾不断。老陈退伍回来的时候,护林点上的父子俩莫名其妙地死亡,有说是毒蛇咬死的,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盗伐者杀害的,所以没人愿意在石硌子当护林员,工资低微不说,十天半月都见不上个人影,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没有三两个月别想着下山。不是老陈运气好,而是老陈比别人更有胆量更能吃苦,所以干上了护林员,带着媳妇上山,在石硌子安营扎寨,把家安在了山顶上。一开始,夫妻俩在林子里养过鹿,在树空里养过牛,还在大雪山放过马,以改变生活的困境。当然更多的是和强行放牧的人较量,更凶险的是和盗木者动镢头。

“后来总场不让搞副业了,养鹿豹子吃,根本见不上钱。况且工资涨了点,生活也能凑合过。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全国一盘棋,乱放牛马的事也少了,两省划清了界限,装了护栏网和监控,一隔开,矛盾就没有了。”

临睡前,老陈说:“晚上要方便,房内有桶,千万别出屋,外面有豹子。”

滴滴答答的雨,一直下到天明。

云遮雾罩的清晨,老陈指给我们屋前泥地上的蹄印说:“看到了吗?这就是豹子的爪子印。”

我说:“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啊?”

“大凡猛兽,都是悄无声息的。”老陈说。

看着那堆被绿草覆盖被浓雾笼罩的石头堆,我心里想:老陈给这个石头堆编造了一个传说,但是在石硌子,老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吧。

老陈叫陈富清,是六盘山林业局下属的15个林场中大雪山林场的职工,是30个护林点中石硌子护林点的护林员。

李方 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人民日报》《安徽文学》《故事会》《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黄河文学》双年奖、《广西文学》年度奖、《散文选刊》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第九届宁夏文学艺术评奖散文奖、《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唐家湾夜色    熊裕武   摄

雪 条

□ 陈再见

谦兄说三十年前,他那时还当着大队书记,有一次和村里的汉成去县里开会。两人开了会,没事,感觉无聊,就想到街市走走,路过迎仙桥,看见桥边有人在卖东西,那东西藏在泡沫箱里,还冒着丝丝白烟。那时已经是初冬,天气刚好乍冷,两人看见泡沫箱里的东西在冒烟,估计是热的,就过去,想买点来吃。他们之前在村里并不知道雪条这么一样玩意,估计在县城也是刚兴起的小食物,否则也不会在初冬时节还出来卖。于是每人要了一根,还没拿稳,一口就咬了下去,结果吞不下吐了又可惜,就那样在嘴里含着冻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谦兄接着说起另一件跟雪条有关的真事。同样是那个年代,比前个事要推后几年,因为那时雪条已经开始盛行到了镇上。村里有个叫妈谷的老头,去镇里卖花生,卖了个好价钱,心情大好,突然想给两个孙子买点东西吃。看见镇里大街上到处都是卖雪条的,镇里的孩子每人拿一根雪条在嘴里吮吸,吸得嘴唇都红扑扑的。妈谷知道雪条这么一玩意,但就是没吃过,他也不打算吃,就想着给孩子吃。于是花了钱买了两根雪条,要带回家给孙子。发现两个雪条不好拿,他还挑着担呢,于是心生一计,把两根雪条分别插在草帽的两端,就那样晃荡着回家,如戏台上的状元。一路上,他心里欢喜,想着两个孙子能吃到镇里孩子吃的东西,肯定高兴死了,肯定不停地唤爷爷。回到家里,妈谷摘下帽子要拔雪条,却发现草帽上只是插了两根竹棍儿,光秃秃,如草帽脱出来的斜枝……

关于雪条,同样有属于我这一年龄段的人的记忆。到了我那一段,时间又得推后不少年了,那时雪条已经流落民间,在村里流行起来了。好歹村里人对雪条有了认识,不再闹出谦兄那一代人的笑话来。实际上好多东西只是见怪不怪,只能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见多新鲜玩意,再新鲜的东西也就不新鲜了,比如我们还是弄不懂雪条为什么会冒烟,但不管懂不懂,总之就认定雪条就是会冒烟的,冷极了和热极了都一样,都会冒出烟来。

我们那时对雪条已经习以为常,每天向家里人要两毛钱,为的就是到巷口买一根雪条吃。那时村里的孩子都红着嘴唇,就是吃雪条吃红的。那会儿也深知雪条要趁冷吃,赶快吃完,就像喝粥要趁热一样。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不少真理,也有笨的时候,比如大人们为了要我们少吃点雪条,关键是少向他们要钱,于是就骗我们说雪条的那个竹棍儿沾有乐果,否则就沾不住那么一大块的冰块。初次听说,着实吓一跳,雪条沾了乐果,怎么就吃不死人?大人们接着说:“就是啊,吃少没事,吃多了就会肚子痛。”肚子痛这东西不说它不发作,一说就真的有点痛了,于是还真的相信雪条不能多吃。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雪条在我们村很没市场。慢慢的,我们就又忘了乐果一事,继续吃起了雪条。大人们看乐果也吓不退我们,估计也已经无计可施了。

有吃雪条的,就有卖雪条的。一个叫智的,比我大几岁,人很蛮横,全村的孩子都怕他。村子里总有这样一些孩子,类似智这样的,从小灵活霸道,喜欢欺负同龄人,读书成绩还不好,在大人们那里也名声大振,因为他也敢跟大人们对着干,干不过就拿几块大石子要砸人家的屋顶——实在拿他没办法。这样的人头脑灵活,打小就懂得赚钱。事实证明,村里像智那样的人物,最后总是混得不错,他们到深圳到东莞到广州,同样横冲直撞,赚大把的钱,甭管他们的钱是怎么赚来的,看到他们开着小车回家,家里新屋起了三四层,你不佩服都不行。在我的记忆里,坚持在村里卖雪条的,就智一人,他甚至逃课也要出来卖雪条,骑着单车,后面绑一个白色的泡沫箱子,上面用红漆写着“雪条”二字,就停在巷口的某个位置,支好单车,自己则坐在车座上,抽着烟,见有人来买,就转身打开箱子盖,从里面提出一根雪条,随之出来的是看得见的白茫茫的烟雾。他有时还把单车推到学校里去,做起了同学们的生意,老师也会向他买雪条,通常是在大热天。那会儿,他不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学校,而是一个卖雪条的生意人,面对老师一点都不怵。

卖雪条要到镇里去拿货,平时只拿一箱,到了村里有电影的晚上,就得拿回来两三箱。有时电影放了一部片子,智还得跑镇里再载一箱雪条回来。那些夜晚,我们看到的智是个特别敬业的生意人。当然,他很快就不读书了,不读书不是为了卖雪条,而是去深圳打工。那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了。智走后,我也想踩个单车去镇里载雪条回来卖。这个愿望很强烈,我承认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突破一下自己。终究没能如愿。

陈再见 广东陆丰人。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五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等。

霜 降(组诗)

□ 时 晓

都台浦遗址

薄雾尚未散去

青草披着白霜,像女子穿着婚纱

楚楚可怜,又毫无悔意

南天竹举着串串红烛,它体内

一定有种能量,在把暗火转化成火

没有谁会知难而退

玉兰树挤出一粒粒祝福的花苞

走近看,那么精致

像银狐的皮毛

草木完全凋零,也还遥远

江南的气温将叙事节奏拖得缓慢

北方消失的银杏叶

又回到了南方的树枝上

在上海的都台浦遗址,我独自散步

想起数月前在京城

也曾目睹这样一场草木兴衰

那熟悉的风景也变成了遗址吗

有人在小广场上跳舞,伴着音乐

想起我们相爱时

头发纷乱,光线,像螺旋桨的惊叫

往事如遗址

回忆,像有人在遗址里跳舞

而反季节的爱在四季里轮回

像重新相遇

厨房里的诗

做饭时,我想写一首诗

锅里的水在沸腾

烤箱预热至180度

面粉在发酵

我在等它们把写诗的方法教给我

豆角碧绿,西红柿可爱

土豆和鸡蛋看上去很乖

但它们不是诗

我用刀子剁肉

刀子,沉浸在自己的力量和锋利中

一把刀子不写诗

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哗哗响

像有很多事要倾诉

水停了,冰冷的水龙头

像一首剩在厨房里的诗

立夏

季节像个归隐的人

一粒青果,是绚烂绽放后孤寂的行囊

不惊动山川,也不惊动河流

蔷薇花袅袅婷婷爬上墙头

再往上,月亮和它空旷的天空

你有过大好仕途

我有南柯一梦

立夏之夜,走在霞飞路昏黄的路灯下

忽然想哭

先是因为幸福,后来是因为幸福里

无法抽空的凉意

百密一疏

精美衬衫上的

一粒纽扣,配有层层缠绕的丝线

但我没有料到,它只有一个结

当这个结不小心被打开

轻轻一拉 一粒纽扣就瞬间脱落

亲爱的,我就在这里

精致,但没有那么复杂

你沿着一根丝线就能找到我,只有

那些坏了的爱情

才像外科医生的缝合术

每缝一针,就打一个死结

霜降

先是叶绿素的次第撤退

然后,这一年的信封才制作完成

喜悦的红信封

忧伤的黄信封

等风来把它们一一寄走

柿子有用不完的糖,菊花成为新宠

更多的花黯然离场

风在提速,草木的悲喜也不相通

动物们加厚了皮大衣

捕猎,晾晒,储藏

把仇恨和洞穴挖得更深

几棵枯树,像不知名的先祖

围着夕阳,像围着史前的火塘和余烬

时晓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七届签约作家。作品见《人民文学》《诗刊》《雨花》《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山东文学》等杂志。出版《来去之间》《美人鱼》。《来去之间》入围2022年10月探照灯好书榜,入选2022年11月文艺联合书单。

大地的心脏(组诗)

□ 老 井

大地的心脏

高耸的山脉是大地的头颅

灵动的海洋是大地的眼眸

幽深的河流是大地奔腾的思想

绵亘的岩层是大地的骨骼

忙碌的人群像是大地的欲望

八百米深处的巷道就是大地谦虚的肠胃

仁爱的大地啊,她总该有一颗

不朽的心脏吧,

又该到哪里把它找到

在大地的胸腔里小憩时

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直至在工作面上发现一个

永不疲倦的躯体,一直砰砰作响地

跳跃着,刨着高处的煤炭

代替

观看挂在墙上的煤矿地质构造图时

发现地心深处绵亘、危险的煤层,

其实就是

卧在岩层中的若干条

扭动着身躯的细线

假如我能像小时候抓蛇那样

倒提着尾巴

将其从盘踞的深洞中拎到地面来

那该有多美妙!无须热汗如雨

省却支架如林,不用铁流滚滚

如此,一部汗浸血染的煤炭工业史

就可以被日记上几个潦草随意的字代替

抽采瓦斯

用五根加压的液压单体支柱,

一头连着巷道

一头抵住机器,打开加压枪

奔流不息的液压油

一点点注入支柱内,拔高它坚挺的脊梁

钻机被牢牢地控制住,

接上钻杆和合金钻头

打开高压风和水葫芦

钻杆发狠地向幽闭的旷古岁月中窥探

在对煤壁中射出喘急的水流以后

它发出了呐喊。

瓦斯噗噗地顺着钻孔往外喷

恐龙和始祖鸟们的叹息

使巷道里的温度陡然上升。

一根钻杆到头,停机

卸下,接上新的一根,继续旋转

打钻、打钻,煤层中的可爆炸气体需要

提前抽采,

大地内心的秘密得先让有思想

的钢铁知晓

远海的飓风对里吹,旷古的愤怒往外漫

一个时代强行插入另一个朝代,

当然会硝烟弥漫

地心里苍茫一片,喧嚣一片

如果出现长久的沉寂,

不是大地难啃的骨头

被洞穿,就是工人们柔软的肉体和旋转

的钢铁有了亲密的接触

爱情线

感情忠贞而又坎坷的人

手心里都有一条曲折的爱情线

最长的可以贯穿整个掌部,

像是腰斩手部未遂

留下的伤痕。在地心,耸立的煤壁就是

一只张开的手掌,挡在面前

其中草草地画满了亘古山河大地的曲线

干枯的湖泊,消瘦的群山,倒塌的森林

时间的表情模糊一片。

大地的青春年代的指纹

一团写在掌心里的沧海桑田

把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握在十指间

打开矿灯仔细阅读

这是生命线,这是智慧线,

最上方那条深邃的纹路

就是记录爱情的痕迹。

天空用光头叩击

大地心扉时,留下的灼痕

老井 本名张克良,煤矿井下工人。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等发过多篇作品。入选过《中国文学年鉴2023》等。获得过首届中国新诗发现奖等。以底层诗人的身份参与过鲁豫有约等节目,是纪实电影《我的诗篇》的主要诗人演员之一,中国作协会员。

文字:陈再见 李方 老井 时晓 图片:熊裕武 老井 编辑:刘鹏凯 吴颖琼 责任编辑:吴颖琼
湾韵丨大家(2024年10月28日)
珠海特区报 2024-10-28 00:48

石硌子

□ 李 方

宁夏盛产滩羊,肉质嫩皮毛美,神州驰名。有如天注定,打开中国行政区划图,宁夏的疆域,恰似一张摊开晾晒的滩羊皮。

石硌子,就吊在那张滩羊皮的尾巴尖尖上,也可以说,是那尾巴上缀着的一粒羊粪豆。

它委实太小了,小到只有一个石头垒起来的堆。石头垒石头,所以叫石硌子。千百年尘土钻到石缝里,土里长出草来,绿草覆盖了石头,看上去就是个草堆。

老陈说:“这个石硌子可不简单。这是介子推和他老母的墓。”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人,绵山在山西,现在叫作介休山。介子推死了两千七百多年,山西到这里也隔着万水千山,这个老陈是真能扯。

“哈哈,这只是个传说。但历史上传说太多了,谁会当真呢?如果有人上山来,我总得给人家说个一二三,不然就显得咱真的是个山民,就是个看山护林的傻瓜了。你看,我老两口还在旁边盖了一间庙,当然供的不是介子推,我把它叫做将军庙,护佑这座山。”

山上少有人来,我们的到来,让老陈的老伴抿着嘴愉快地笑。

但石硌子确实够大。以老陈说的介子推的墓那个石头堆为界,两边各竖着巨大的界牌,全都蓝底白字,分外醒目,北牌上写“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大雪山国营林场”,南牌上写“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桃木山国营林场”。从石硌子向北望,崇山峻岭,万顷碧绿,松涛阵阵。转向南,森林遍布群山,山路蜿蜒,时隐时现。半山腰银光闪烁,是传说中的朝那湫。“朝那”两字读“渚诺”,是个古音,湫,是大湖。山脚下,是庄浪县的韩店镇,再往南,隐约可见庄浪县城。

宁夏南部六盘山林区的这条滩羊尾巴,三面被甘肃省的庄浪县、华亭市、平凉市包裹着,介子推要是在这里,逃也只能往北去,越泾河,翻六盘,到萧关。

老陈领我们到大雪山的最高处看日落时才下午五点。“五点以后,太阳被森林和大山遮挡,就看不到了。”西天万朵白云燃烧成紫缎红绡,东面群山披上金色绫罗,倦鸟归巢,便是石硌子的黄昏了。

我们给老陈夫妇带着冷冻的三黄鸡。老陈拎一把短小的镢头。我问干嘛去?老陈说:“挖几棵党参炖鸡。”我们便也跟出去。

护林点只有一排三间房。出了房门就是林地。老陈猫着腰在树空间行走,我们好似也认识党参一样,仿着老陈的姿势,仔细地看着脚下的绿草和鲜花。看见老陈抡起镢头,忙喊:“慢来慢来,让我们认认党参长个啥样儿?”其实和所有的绿草没什么大区别,仔细看,就是纤细的茎上顶着椭圆的叶,叶子上有脉络,像掌纹。看足,老陈动手,挖出很大的土块,从泥土里揪出党参来,看一眼,说:“七年参。”我不信,问:“这又不是你种的,是野生的,你怎么知道是七年参?”老陈白我一眼:“树有年轮你知道吧?你个读书人,不知道山里的事。”用镢头把翻出来的土回填好,走到一棵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松树下,轻轻拿掉树底下长满白硬尖刺的干枯野生枸杞枝,说:“这是我发现的一棵五年生的黄精。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要等它长到十年再挖。”我们都俯下身子细看,貌似细小的竹子,只是在细长的叶子下开白花,像一串风铃。老陈拿干枯的野生枸杞枝重新堵住。白女士笑着说:“陈哥,你像防贼一样地堵住,我们又不偷挖。”老陈也笑了,说:“哪里是防你们,主要是防野猪,不能让它把这好东西给毁了。山林里到处是珍宝,所以必须保护好。”

没用上十分钟,挖了七棵野党参,有粗有细,老陈清洗后,全炖到了锅里。

党参野蘑菇炖鸡,果然将人吃撑了。

吃水不是难事,就是取水处有点距离。权当消食,大家一起出动,手提肩扛,到山泉边担水。顺一条细小土路下坡,七拐八扭,半山腰里涌出一股清水来,老陈在那儿砌了一个小池,安装了水龙头,以不破坏自然状态为原则。泉水溅珠,一路欢歌,奔奔跳跳润花浸草,向东流去。“这水流进了二龙河,二龙河汇入了泾河,泾河向南,到陕西和渭河同时汇入黄河,泾渭分明,你们都知道吧?”

泾渭分明我知道,但我第一次看到泾水的源头是在石硌子的这半山腰上,而且就是我们煮茶炖鸡的饮用水。

天已黑透。老陈和我抽烟闲聊,间或碰杯酒。他老伴和白女士,自有女人的话题,在另一间屋,叽叽咕咕。

老陈是退伍兵,从部队上回来就干上了护林员。因为石硌子护林点处于两省交界,地界不清,政策不同,牧牛放马,相互侵占,矛盾不断。老陈退伍回来的时候,护林点上的父子俩莫名其妙地死亡,有说是毒蛇咬死的,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盗伐者杀害的,所以没人愿意在石硌子当护林员,工资低微不说,十天半月都见不上个人影,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没有三两个月别想着下山。不是老陈运气好,而是老陈比别人更有胆量更能吃苦,所以干上了护林员,带着媳妇上山,在石硌子安营扎寨,把家安在了山顶上。一开始,夫妻俩在林子里养过鹿,在树空里养过牛,还在大雪山放过马,以改变生活的困境。当然更多的是和强行放牧的人较量,更凶险的是和盗木者动镢头。

“后来总场不让搞副业了,养鹿豹子吃,根本见不上钱。况且工资涨了点,生活也能凑合过。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全国一盘棋,乱放牛马的事也少了,两省划清了界限,装了护栏网和监控,一隔开,矛盾就没有了。”

临睡前,老陈说:“晚上要方便,房内有桶,千万别出屋,外面有豹子。”

滴滴答答的雨,一直下到天明。

云遮雾罩的清晨,老陈指给我们屋前泥地上的蹄印说:“看到了吗?这就是豹子的爪子印。”

我说:“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啊?”

“大凡猛兽,都是悄无声息的。”老陈说。

看着那堆被绿草覆盖被浓雾笼罩的石头堆,我心里想:老陈给这个石头堆编造了一个传说,但是在石硌子,老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吧。

老陈叫陈富清,是六盘山林业局下属的15个林场中大雪山林场的职工,是30个护林点中石硌子护林点的护林员。

李方 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人民日报》《安徽文学》《故事会》《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黄河文学》双年奖、《广西文学》年度奖、《散文选刊》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第九届宁夏文学艺术评奖散文奖、《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唐家湾夜色    熊裕武   摄

雪 条

□ 陈再见

谦兄说三十年前,他那时还当着大队书记,有一次和村里的汉成去县里开会。两人开了会,没事,感觉无聊,就想到街市走走,路过迎仙桥,看见桥边有人在卖东西,那东西藏在泡沫箱里,还冒着丝丝白烟。那时已经是初冬,天气刚好乍冷,两人看见泡沫箱里的东西在冒烟,估计是热的,就过去,想买点来吃。他们之前在村里并不知道雪条这么一样玩意,估计在县城也是刚兴起的小食物,否则也不会在初冬时节还出来卖。于是每人要了一根,还没拿稳,一口就咬了下去,结果吞不下吐了又可惜,就那样在嘴里含着冻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谦兄接着说起另一件跟雪条有关的真事。同样是那个年代,比前个事要推后几年,因为那时雪条已经开始盛行到了镇上。村里有个叫妈谷的老头,去镇里卖花生,卖了个好价钱,心情大好,突然想给两个孙子买点东西吃。看见镇里大街上到处都是卖雪条的,镇里的孩子每人拿一根雪条在嘴里吮吸,吸得嘴唇都红扑扑的。妈谷知道雪条这么一玩意,但就是没吃过,他也不打算吃,就想着给孩子吃。于是花了钱买了两根雪条,要带回家给孙子。发现两个雪条不好拿,他还挑着担呢,于是心生一计,把两根雪条分别插在草帽的两端,就那样晃荡着回家,如戏台上的状元。一路上,他心里欢喜,想着两个孙子能吃到镇里孩子吃的东西,肯定高兴死了,肯定不停地唤爷爷。回到家里,妈谷摘下帽子要拔雪条,却发现草帽上只是插了两根竹棍儿,光秃秃,如草帽脱出来的斜枝……

关于雪条,同样有属于我这一年龄段的人的记忆。到了我那一段,时间又得推后不少年了,那时雪条已经流落民间,在村里流行起来了。好歹村里人对雪条有了认识,不再闹出谦兄那一代人的笑话来。实际上好多东西只是见怪不怪,只能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见多新鲜玩意,再新鲜的东西也就不新鲜了,比如我们还是弄不懂雪条为什么会冒烟,但不管懂不懂,总之就认定雪条就是会冒烟的,冷极了和热极了都一样,都会冒出烟来。

我们那时对雪条已经习以为常,每天向家里人要两毛钱,为的就是到巷口买一根雪条吃。那时村里的孩子都红着嘴唇,就是吃雪条吃红的。那会儿也深知雪条要趁冷吃,赶快吃完,就像喝粥要趁热一样。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不少真理,也有笨的时候,比如大人们为了要我们少吃点雪条,关键是少向他们要钱,于是就骗我们说雪条的那个竹棍儿沾有乐果,否则就沾不住那么一大块的冰块。初次听说,着实吓一跳,雪条沾了乐果,怎么就吃不死人?大人们接着说:“就是啊,吃少没事,吃多了就会肚子痛。”肚子痛这东西不说它不发作,一说就真的有点痛了,于是还真的相信雪条不能多吃。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雪条在我们村很没市场。慢慢的,我们就又忘了乐果一事,继续吃起了雪条。大人们看乐果也吓不退我们,估计也已经无计可施了。

有吃雪条的,就有卖雪条的。一个叫智的,比我大几岁,人很蛮横,全村的孩子都怕他。村子里总有这样一些孩子,类似智这样的,从小灵活霸道,喜欢欺负同龄人,读书成绩还不好,在大人们那里也名声大振,因为他也敢跟大人们对着干,干不过就拿几块大石子要砸人家的屋顶——实在拿他没办法。这样的人头脑灵活,打小就懂得赚钱。事实证明,村里像智那样的人物,最后总是混得不错,他们到深圳到东莞到广州,同样横冲直撞,赚大把的钱,甭管他们的钱是怎么赚来的,看到他们开着小车回家,家里新屋起了三四层,你不佩服都不行。在我的记忆里,坚持在村里卖雪条的,就智一人,他甚至逃课也要出来卖雪条,骑着单车,后面绑一个白色的泡沫箱子,上面用红漆写着“雪条”二字,就停在巷口的某个位置,支好单车,自己则坐在车座上,抽着烟,见有人来买,就转身打开箱子盖,从里面提出一根雪条,随之出来的是看得见的白茫茫的烟雾。他有时还把单车推到学校里去,做起了同学们的生意,老师也会向他买雪条,通常是在大热天。那会儿,他不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学校,而是一个卖雪条的生意人,面对老师一点都不怵。

卖雪条要到镇里去拿货,平时只拿一箱,到了村里有电影的晚上,就得拿回来两三箱。有时电影放了一部片子,智还得跑镇里再载一箱雪条回来。那些夜晚,我们看到的智是个特别敬业的生意人。当然,他很快就不读书了,不读书不是为了卖雪条,而是去深圳打工。那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了。智走后,我也想踩个单车去镇里载雪条回来卖。这个愿望很强烈,我承认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突破一下自己。终究没能如愿。

陈再见 广东陆丰人。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小说集《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等五部;曾获《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等。

霜 降(组诗)

□ 时 晓

都台浦遗址

薄雾尚未散去

青草披着白霜,像女子穿着婚纱

楚楚可怜,又毫无悔意

南天竹举着串串红烛,它体内

一定有种能量,在把暗火转化成火

没有谁会知难而退

玉兰树挤出一粒粒祝福的花苞

走近看,那么精致

像银狐的皮毛

草木完全凋零,也还遥远

江南的气温将叙事节奏拖得缓慢

北方消失的银杏叶

又回到了南方的树枝上

在上海的都台浦遗址,我独自散步

想起数月前在京城

也曾目睹这样一场草木兴衰

那熟悉的风景也变成了遗址吗

有人在小广场上跳舞,伴着音乐

想起我们相爱时

头发纷乱,光线,像螺旋桨的惊叫

往事如遗址

回忆,像有人在遗址里跳舞

而反季节的爱在四季里轮回

像重新相遇

厨房里的诗

做饭时,我想写一首诗

锅里的水在沸腾

烤箱预热至180度

面粉在发酵

我在等它们把写诗的方法教给我

豆角碧绿,西红柿可爱

土豆和鸡蛋看上去很乖

但它们不是诗

我用刀子剁肉

刀子,沉浸在自己的力量和锋利中

一把刀子不写诗

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哗哗响

像有很多事要倾诉

水停了,冰冷的水龙头

像一首剩在厨房里的诗

立夏

季节像个归隐的人

一粒青果,是绚烂绽放后孤寂的行囊

不惊动山川,也不惊动河流

蔷薇花袅袅婷婷爬上墙头

再往上,月亮和它空旷的天空

你有过大好仕途

我有南柯一梦

立夏之夜,走在霞飞路昏黄的路灯下

忽然想哭

先是因为幸福,后来是因为幸福里

无法抽空的凉意

百密一疏

精美衬衫上的

一粒纽扣,配有层层缠绕的丝线

但我没有料到,它只有一个结

当这个结不小心被打开

轻轻一拉 一粒纽扣就瞬间脱落

亲爱的,我就在这里

精致,但没有那么复杂

你沿着一根丝线就能找到我,只有

那些坏了的爱情

才像外科医生的缝合术

每缝一针,就打一个死结

霜降

先是叶绿素的次第撤退

然后,这一年的信封才制作完成

喜悦的红信封

忧伤的黄信封

等风来把它们一一寄走

柿子有用不完的糖,菊花成为新宠

更多的花黯然离场

风在提速,草木的悲喜也不相通

动物们加厚了皮大衣

捕猎,晾晒,储藏

把仇恨和洞穴挖得更深

几棵枯树,像不知名的先祖

围着夕阳,像围着史前的火塘和余烬

时晓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七届签约作家。作品见《人民文学》《诗刊》《雨花》《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山东文学》等杂志。出版《来去之间》《美人鱼》。《来去之间》入围2022年10月探照灯好书榜,入选2022年11月文艺联合书单。

大地的心脏(组诗)

□ 老 井

大地的心脏

高耸的山脉是大地的头颅

灵动的海洋是大地的眼眸

幽深的河流是大地奔腾的思想

绵亘的岩层是大地的骨骼

忙碌的人群像是大地的欲望

八百米深处的巷道就是大地谦虚的肠胃

仁爱的大地啊,她总该有一颗

不朽的心脏吧,

又该到哪里把它找到

在大地的胸腔里小憩时

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直至在工作面上发现一个

永不疲倦的躯体,一直砰砰作响地

跳跃着,刨着高处的煤炭

代替

观看挂在墙上的煤矿地质构造图时

发现地心深处绵亘、危险的煤层,

其实就是

卧在岩层中的若干条

扭动着身躯的细线

假如我能像小时候抓蛇那样

倒提着尾巴

将其从盘踞的深洞中拎到地面来

那该有多美妙!无须热汗如雨

省却支架如林,不用铁流滚滚

如此,一部汗浸血染的煤炭工业史

就可以被日记上几个潦草随意的字代替

抽采瓦斯

用五根加压的液压单体支柱,

一头连着巷道

一头抵住机器,打开加压枪

奔流不息的液压油

一点点注入支柱内,拔高它坚挺的脊梁

钻机被牢牢地控制住,

接上钻杆和合金钻头

打开高压风和水葫芦

钻杆发狠地向幽闭的旷古岁月中窥探

在对煤壁中射出喘急的水流以后

它发出了呐喊。

瓦斯噗噗地顺着钻孔往外喷

恐龙和始祖鸟们的叹息

使巷道里的温度陡然上升。

一根钻杆到头,停机

卸下,接上新的一根,继续旋转

打钻、打钻,煤层中的可爆炸气体需要

提前抽采,

大地内心的秘密得先让有思想

的钢铁知晓

远海的飓风对里吹,旷古的愤怒往外漫

一个时代强行插入另一个朝代,

当然会硝烟弥漫

地心里苍茫一片,喧嚣一片

如果出现长久的沉寂,

不是大地难啃的骨头

被洞穿,就是工人们柔软的肉体和旋转

的钢铁有了亲密的接触

爱情线

感情忠贞而又坎坷的人

手心里都有一条曲折的爱情线

最长的可以贯穿整个掌部,

像是腰斩手部未遂

留下的伤痕。在地心,耸立的煤壁就是

一只张开的手掌,挡在面前

其中草草地画满了亘古山河大地的曲线

干枯的湖泊,消瘦的群山,倒塌的森林

时间的表情模糊一片。

大地的青春年代的指纹

一团写在掌心里的沧海桑田

把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握在十指间

打开矿灯仔细阅读

这是生命线,这是智慧线,

最上方那条深邃的纹路

就是记录爱情的痕迹。

天空用光头叩击

大地心扉时,留下的灼痕

老井 本名张克良,煤矿井下工人。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等发过多篇作品。入选过《中国文学年鉴2023》等。获得过首届中国新诗发现奖等。以底层诗人的身份参与过鲁豫有约等节目,是纪实电影《我的诗篇》的主要诗人演员之一,中国作协会员。

文字:陈再见 李方 老井 时晓 图片:熊裕武 老井 编辑:刘鹏凯 吴颖琼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