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1924-2024,中山大学迎来百年华诞。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无论身处何地,相隔多远,无数人为着同一个主题振奋不已,为着同一种情愫热泪盈眶,更为着同一个名字激荡共鸣:“我们都是中大人!祝母校生日快乐!”
回眸历史深处,作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中山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具有鲜亮红色基因、卓越品格追求和爱国奋斗精神的大学。
秉承伟人志业,在烽火岁月中跋涉,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拼搏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逐梦前行,中山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始终见证、参与和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再立时代潮头,传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岭南大地闪耀至今的高等教育之光更加炽热。今天的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三座核心城市——广州、珠海、深圳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70个院系和10家直属附属医院,率先开启内地高校跨境办学,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勇担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祝贺,对学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世纪中大,风华正茂,这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铭记,恰是时代大潮滚滚的缩影;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湾区中大人的努力、拼搏和奉献,就是对母校百年华诞的最好庆祝!
(一)
深秋时节,岭南依旧温暖如春,花木葱茏。漫步在中大南校园,绿树掩映下的幢幢红砖楼房,镌刻着这座百年名校的岁月沧桑,诉说着历史的斑驳与厚重。
1924年,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训词——时至今日,这十字校训犹在耳畔,激励着一代代中大学子不忘初心,奋力向前。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陈寅恪、容庚、柯麟、梁伯强、陈心陶、陈耀真、蒲蛰龙……百年来,这座“华南第一学府”群星璀璨,历数不尽的学术名师与时代栋梁一道,奠定了中大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也织就成一幅丰厚的人文历史画卷。
1928年,两广地质调查所作为主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实地科考;毕业于中大医科的“红色医生”柯麟先生,在隐蔽战线工作20余年,后又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为我国革命和医学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毕业于中大生物系的林浩然院士,长期从事鱼类生理学研究,提升了中国渔业养殖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实现了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近海养殖,被誉为“石斑鱼之父”……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说,一百年来,中大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培养了近50万毕业生,“一代代中大人‘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始终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民族的复兴伟业。”
他们中,有投身改革开放浪潮的弄潮儿,有经济特区建设的开拓者,也有深耕实体经济一线的企业家——
2002届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健帆生物董事长、总裁董凡,带领员工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打造成中国首家以血液净化产品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产品走进全球90多个国家8000多家医院,每年临床应用近500万例次,实现了“中国原创、造福世界”。
他们中,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领军者;也有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的突击队——
近年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黄俊柔与团队扎根在珠海金湾区红旗镇,跑遍黄立鱼栖息地挑选种鱼,在隆冬寒风中守着鱼塘做实验,摸索最佳的繁育条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实现黄立鱼良种的规模化繁育,间接带动1800多人就业,实现渔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把论文写在了海疆上,把成果留在了渔民家。
他们中,有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规划制订的“智囊团”,有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有扎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琴澳追梦人”……如今,每年有超过1万名优秀毕业生走出中大校门,将小我融入大我,似溪流汇入江海,投身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高质量发展。
“立大志,做大事。”这是一代代中大人的奋斗故事,更是跨越一个世纪的嘹亮宣告,在风劲潮涌的大湾区交织成动人回响!
(二)
百年征程,壮歌以行。
从广东贡院所在地蹒跚起步,到广州石牌披荆斩棘办学,再到如今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扎根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座重要节点城市,中大百年文脉流淌在粤港澳大湾区。
从珠江两岸到濠江侧畔、狮子山下,曾记取多少湾区中大人的故事,处处有“春天的力量”,奏响的始终是奋进奋发的主调。
如今担任中山大学澳门校友会会长的徐德明,是澳门电信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开拓者。1994年,他报考了中山大学为澳门回归培养高素质本地化优质人才开办的行政学专业硕士学位班——这也是内地高校在港澳地区开办的第一个硕士学位班。
徐德明还记得,为办好该班,中山大学在当时派出了有“中国MPA之父”称誉的夏书章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系主任王乐夫教授等为代表的十多位资深教授亲临澳门授课。令人格外自豪的是,从1994年至2001年,中大行政学专业硕士学位 (澳门班) 八年间培养了160多名硕士研究生,大都成长为澳门特区政府的高级治理人才,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做出了诸多贡献。
今年10月,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内地高校在港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将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交叉三个领域,面向全球延揽顶尖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
“追寻着中山先生笃行的脚步,在薪火相传中,一个又一个中大校友拼搏奋斗、成就辉煌的动人故事,必将留存在香港发展的历史扉页上。”中山大学香港校友联合会会长杨长缨说。
自1984年成立,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也已走过了40个年头。“校友是母校最好的名片。”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王德友表示,四十年来,中大珠海校友会始终热心公益、心系母校、情系珠海,为校友之间交流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为母校事业及珠海、广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在2023年12月,100多名珠海中大校友在海韵城举办珠海中大校友会“回家”小程序上线仪式——该平台旨在为在珠中大校友提供一个链接院系、链接校友、链接资源的机会。
“因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中山大学珠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珠海分所所长杜小强表示。
“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风里的钟楼,火里的凤凰,激扬文字的昨天……”一曲《山高水长》,唱出中大人多少眷恋与情怀、多少担当与感恩。而如今,湾区中大人更以携手同心、接续奋斗,为其赋予更新的内涵。
(三)
南海之滨,特区热土。
这是一座城与一所大学的“双向奔赴”,是一段携手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流金岁月,也是中大人敢为人先、筚路蓝缕,谱写的一阙华章——
当时间回到1999年9月11日,珠海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唐家湾古镇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第二天,《珠海特区报》大篇幅报道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报道中这样写到,“人们欢呼这个素来渴盼名牌大学的城市终于——圆一流大学之梦!”
这一创新的异地办学模式,在全国开启先河。可以说,从协议签订那一刻起,自校区建设落下第一锤时,敢于创新、砥砺笃行的先行者精神就已熔铸进中大珠海校区的精神血脉里。
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的谢湜,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00级学生,也是珠海校区培养的第一届本科生。
“当年高考报名时,还不知道中大正在建设这样一个新校区,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是到珠海报到入学。就这样第一次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走进一座崭新的校园。”往事历历在目,谢湜感慨地说,那是一段记忆中难忘的岁月。
从朝霞辉映的隐湖侧畔,到夕阳晚照的若海之滨,南国的季风拂过美丽的校园,又承载着多少学子的青春和梦想。
“那年的珠海校区虽然刚建成不久,但对于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这里有亚洲第一长的教学楼、‘开卷有益’的13层图书馆、现代化的荔园宿舍以及环境优美的岁月湖餐厅,一切都是新奇、美好、奋进的。”彼时就读于200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何宇浩这样形容。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唐家湾镇工作,深入参与、服务、护航珠海校区的后续建设。
更令谢湜、何宇浩等人难忘的,是珠海校区从建设伊始,就注重传承弘扬中大传统,既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上下求索的精神,又有着一股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气质。
“许多我们仰慕的前辈学者,都会不顾舟车劳顿,从广州赶到珠海校区为大一新生授课。他们不仅为我们传授了学术前沿,还分享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人生体会,给予我们鼓励。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文精神和素养的塑造。”谢湜表示。
历经25年跨越发展,如今中大珠海校区已成长为设施先进、环境一流、文化氛围浓厚、办学和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并充满特区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滨海校区;与此同时,作为中山大学在珠江口西岸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也持续聚焦服务珠澳卫生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朝着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的目标努力迈进。
如今,中大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广东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新学科、新院系。珠海校区重点瞄准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天琴计划”等重大平台落子布局,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百年既是历史的里程碑,也是奋斗的新起点。中山大学正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记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努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大珠海校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百年中大文脉精神,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推动珠海校区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综合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梅表示。
值百年新纪,祝愿中大继往开来,日新月异,勇攀高峰,续写“山高水长”新篇章;祝愿湾区中大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创造未来,跑好属于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1924-2024,中山大学迎来百年华诞。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无论身处何地,相隔多远,无数人为着同一个主题振奋不已,为着同一种情愫热泪盈眶,更为着同一个名字激荡共鸣:“我们都是中大人!祝母校生日快乐!”
回眸历史深处,作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中山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具有鲜亮红色基因、卓越品格追求和爱国奋斗精神的大学。
秉承伟人志业,在烽火岁月中跋涉,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拼搏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逐梦前行,中山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始终见证、参与和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再立时代潮头,传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岭南大地闪耀至今的高等教育之光更加炽热。今天的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三座核心城市——广州、珠海、深圳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70个院系和10家直属附属医院,率先开启内地高校跨境办学,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勇担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祝贺,对学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世纪中大,风华正茂,这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铭记,恰是时代大潮滚滚的缩影;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湾区中大人的努力、拼搏和奉献,就是对母校百年华诞的最好庆祝!
(一)
深秋时节,岭南依旧温暖如春,花木葱茏。漫步在中大南校园,绿树掩映下的幢幢红砖楼房,镌刻着这座百年名校的岁月沧桑,诉说着历史的斑驳与厚重。
1924年,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训词——时至今日,这十字校训犹在耳畔,激励着一代代中大学子不忘初心,奋力向前。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陈寅恪、容庚、柯麟、梁伯强、陈心陶、陈耀真、蒲蛰龙……百年来,这座“华南第一学府”群星璀璨,历数不尽的学术名师与时代栋梁一道,奠定了中大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也织就成一幅丰厚的人文历史画卷。
1928年,两广地质调查所作为主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实地科考;毕业于中大医科的“红色医生”柯麟先生,在隐蔽战线工作20余年,后又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为我国革命和医学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毕业于中大生物系的林浩然院士,长期从事鱼类生理学研究,提升了中国渔业养殖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实现了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近海养殖,被誉为“石斑鱼之父”……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说,一百年来,中大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培养了近50万毕业生,“一代代中大人‘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始终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民族的复兴伟业。”
他们中,有投身改革开放浪潮的弄潮儿,有经济特区建设的开拓者,也有深耕实体经济一线的企业家——
2002届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健帆生物董事长、总裁董凡,带领员工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打造成中国首家以血液净化产品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产品走进全球90多个国家8000多家医院,每年临床应用近500万例次,实现了“中国原创、造福世界”。
他们中,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领军者;也有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的突击队——
近年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黄俊柔与团队扎根在珠海金湾区红旗镇,跑遍黄立鱼栖息地挑选种鱼,在隆冬寒风中守着鱼塘做实验,摸索最佳的繁育条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实现黄立鱼良种的规模化繁育,间接带动1800多人就业,实现渔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把论文写在了海疆上,把成果留在了渔民家。
他们中,有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规划制订的“智囊团”,有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有扎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琴澳追梦人”……如今,每年有超过1万名优秀毕业生走出中大校门,将小我融入大我,似溪流汇入江海,投身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高质量发展。
“立大志,做大事。”这是一代代中大人的奋斗故事,更是跨越一个世纪的嘹亮宣告,在风劲潮涌的大湾区交织成动人回响!
(二)
百年征程,壮歌以行。
从广东贡院所在地蹒跚起步,到广州石牌披荆斩棘办学,再到如今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扎根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座重要节点城市,中大百年文脉流淌在粤港澳大湾区。
从珠江两岸到濠江侧畔、狮子山下,曾记取多少湾区中大人的故事,处处有“春天的力量”,奏响的始终是奋进奋发的主调。
如今担任中山大学澳门校友会会长的徐德明,是澳门电信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开拓者。1994年,他报考了中山大学为澳门回归培养高素质本地化优质人才开办的行政学专业硕士学位班——这也是内地高校在港澳地区开办的第一个硕士学位班。
徐德明还记得,为办好该班,中山大学在当时派出了有“中国MPA之父”称誉的夏书章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系主任王乐夫教授等为代表的十多位资深教授亲临澳门授课。令人格外自豪的是,从1994年至2001年,中大行政学专业硕士学位 (澳门班) 八年间培养了160多名硕士研究生,大都成长为澳门特区政府的高级治理人才,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做出了诸多贡献。
今年10月,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内地高校在港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将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交叉三个领域,面向全球延揽顶尖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
“追寻着中山先生笃行的脚步,在薪火相传中,一个又一个中大校友拼搏奋斗、成就辉煌的动人故事,必将留存在香港发展的历史扉页上。”中山大学香港校友联合会会长杨长缨说。
自1984年成立,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也已走过了40个年头。“校友是母校最好的名片。”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王德友表示,四十年来,中大珠海校友会始终热心公益、心系母校、情系珠海,为校友之间交流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为母校事业及珠海、广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在2023年12月,100多名珠海中大校友在海韵城举办珠海中大校友会“回家”小程序上线仪式——该平台旨在为在珠中大校友提供一个链接院系、链接校友、链接资源的机会。
“因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中山大学珠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珠海分所所长杜小强表示。
“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风里的钟楼,火里的凤凰,激扬文字的昨天……”一曲《山高水长》,唱出中大人多少眷恋与情怀、多少担当与感恩。而如今,湾区中大人更以携手同心、接续奋斗,为其赋予更新的内涵。
(三)
南海之滨,特区热土。
这是一座城与一所大学的“双向奔赴”,是一段携手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流金岁月,也是中大人敢为人先、筚路蓝缕,谱写的一阙华章——
当时间回到1999年9月11日,珠海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唐家湾古镇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第二天,《珠海特区报》大篇幅报道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报道中这样写到,“人们欢呼这个素来渴盼名牌大学的城市终于——圆一流大学之梦!”
这一创新的异地办学模式,在全国开启先河。可以说,从协议签订那一刻起,自校区建设落下第一锤时,敢于创新、砥砺笃行的先行者精神就已熔铸进中大珠海校区的精神血脉里。
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的谢湜,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00级学生,也是珠海校区培养的第一届本科生。
“当年高考报名时,还不知道中大正在建设这样一个新校区,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是到珠海报到入学。就这样第一次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走进一座崭新的校园。”往事历历在目,谢湜感慨地说,那是一段记忆中难忘的岁月。
从朝霞辉映的隐湖侧畔,到夕阳晚照的若海之滨,南国的季风拂过美丽的校园,又承载着多少学子的青春和梦想。
“那年的珠海校区虽然刚建成不久,但对于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这里有亚洲第一长的教学楼、‘开卷有益’的13层图书馆、现代化的荔园宿舍以及环境优美的岁月湖餐厅,一切都是新奇、美好、奋进的。”彼时就读于200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何宇浩这样形容。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唐家湾镇工作,深入参与、服务、护航珠海校区的后续建设。
更令谢湜、何宇浩等人难忘的,是珠海校区从建设伊始,就注重传承弘扬中大传统,既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上下求索的精神,又有着一股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气质。
“许多我们仰慕的前辈学者,都会不顾舟车劳顿,从广州赶到珠海校区为大一新生授课。他们不仅为我们传授了学术前沿,还分享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人生体会,给予我们鼓励。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文精神和素养的塑造。”谢湜表示。
历经25年跨越发展,如今中大珠海校区已成长为设施先进、环境一流、文化氛围浓厚、办学和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并充满特区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滨海校区;与此同时,作为中山大学在珠江口西岸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也持续聚焦服务珠澳卫生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朝着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的目标努力迈进。
如今,中大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广东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新学科、新院系。珠海校区重点瞄准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天琴计划”等重大平台落子布局,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百年既是历史的里程碑,也是奋斗的新起点。中山大学正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记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努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大珠海校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百年中大文脉精神,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推动珠海校区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综合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梅表示。
值百年新纪,祝愿中大继往开来,日新月异,勇攀高峰,续写“山高水长”新篇章;祝愿湾区中大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创造未来,跑好属于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