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恍惚之间,秋天来到故乡。秋光,宛如一支无形的巨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乌桕层层晕染,淡红、鲜红、赭红、乌红……予清苍疏旷的深秋一缕温情。
在我的印象,故乡的河坡上,生长着一溜高大的乌桕,常有喜鹊、乌鸦、伯劳、斑鸠、苍鹭等鸟儿歇在树间,有的鸟儿甚至在上面筑巢、孵雏。
河滩上,长着郁郁青青的野草,也长着稀稀疏疏的乌桕,但都是些小树。一俟秋天,霜林染醉,明黄血红,缤纷玲珑,远观近看,皆成风景——原来,这是鸟儿的杰作,它们啄食乌桕籽后,将没有消化掉的树籽留在河滩,当籽儿生根发芽后,于似水流年里,长成一丛丛风景。
到了秋天,河水下落,露出了小洲,露出了河滩,也露出了河面的渔网。不远处的渔村静悄悄。竹林掩映着屋舍,木船倒扣在村坡,所有的一切沐浴在淡淡的秋光中。天空明净,日光温情,秋水长空,色调柔和。而在河滩的北面,有一处长满白茅的墓园,给人一种世事沧桑之感。
每当此时,我喜欢独自在河滩上散步,或坐在一株乌桕清凉的树荫下,嗅着它散发的淡淡清香,安静地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
当读书困乏了,我会慢慢欣赏每一株乌桕,经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阳光下,它们的色块分明,立体感极强——向阳的一面,颜色较深;背阴的一面,色彩较浅。而每一片叶子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赭红,赤红,嫣红,棕红……不禁联想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句哲言。
在我看来,一片片乌桕树叶,是一只只精灵,有着前世、今生,与来世。
最喜欢南北朝《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最美的时刻,是风吹乌桕树。当风贴着河面吹来,吹得一树树桕叶哗啦啦作响,枝枝摇红,树树翻赤,叶片好比一只只红蝴蝶,仿佛一只只火鸟,恰似一朵朵火焰,在飞翔、在盘旋、在舞蹈,华丽而斑斓,缤纷又绚烂。
特别是到了晚秋,纷纷飘飞的乌桕叶子,使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里的佳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风,仍在吹,直吹得,乌桕褪红衣。
一俟秋深,桕树叶脱,根根虬枝,色如苍铁,祼露苍穹,青苍疏旷,宛如水墨。枝丫间,缀着一簇簇乌桕籽,外壳呈青黛色,露出四瓣雪白的果粒,三三两两抱为一团,远远望去,状若白腊梅。
乌桕籽,也是乡间一宝。它除了具有观赏价值,还是一味药材,可杀虫、利水,治湿疹,疗皮肤皲裂、水肿。《本草拾遗》云:“桕油,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阴下水气。炒子作汤亦可。”《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桕油,涂一切肿毒疮疥。”后还得知,此籽也可作工业原料,从中提炼的乌桕蜡,可制造肥皂、胶片、蜡烛、油纸伞;乌桕油,可作喷漆,早年乡间用它来点灯,燃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芳香。
如今偶尔回乡,我大多会选择在深秋。只见河两岸的乌桕树上,仍残留着稀稀疏疏的叶子,它们的颜色更沉凝了,那是一种深深的红,红得发乌,红得泛紫,宛如一抹抹暗红色的旧梦。
——此红,最能抚慰人心、缓解乡愁!

□张言奎
是簌簌落下的月光
将异乡的心
酿成一片朦胧的海洋
是一颗颗闪亮
天空泛着泪光
风小声哼歌
土地抱着农人的希望
野花端起一盏雨
抿一口秋歌
蝴蝶泡着欢乐喝
相聚来时
记忆画一条归乡的路
一朵野花里
徜徉着甜甜的河
想起 一场雨
秋风想起一场雨
于是,有人将一首诗拧出
漫山遍野的凉
枫叶想起一场雨
明明是火笼的衣裳
虫儿用咬的圆圈
扣紧一抹萧黄
老屋想起一场雨
记忆跳进秋里
梧桐下划一条波浪
思念像泳水
捞不起的月亮


□董国宾
母亲开始种苎麻了,撒了种子的薄地一出苗,母亲的心思就拴在了那块薄地上。
薄地不大,是母亲费了好大劲儿在乱石堆中垦出来的。一块块硬石和砖块挪走之后,母亲闲不住的手又开始铲地了。瞧一眼裂开的黄土,母亲嘴里念叨个不停,这几分地不种别的,就种苎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诗里这样说,农民白天在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还说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忙农活,连顽皮的小孩童也学着做农事。这首古体诗,从头至尾记述了农民的辛勤耕作,流溢出浓浓的乡间生活气息。诗中的“绩麻”,更让我看到,母亲所种的苎麻也能在古代名家笔下走诗,年幼的我每每朗读这首诗,都会十分用心,并感到无比自豪。
农耕时光里,勤快的母亲早出晚归,从远处河沟里拎来一桶桶水浇下去,然后直起腰来站在那块薄地上。懵懂的我隐约感到,辛劳的母亲种下去的不仅是苎麻,还是诗!母亲却浑然不知,只知道没白没黑地在那块薄地上不停地劳作,在一个叫故土的地方安分地度年月。
苎麻长成了,一小块薄地满眼葱绿,一棵棵半人高的苎麻挨挨挤挤地长在一起,站成了一小片茎直叶茂的麻林。母亲揩一下额头,轻快地拿了镰刀,喜悦地开始采割,母亲精心开垦的地终于有了收获。一捆捆苎麻运至家中后,母亲又开始制作麻丝。
先将收割来的苎麻放入河沟浸泡,过些日子,经过浸泡的苎麻剥下麻皮,再用麻刀麻利地刮掉硬质木皮(即刮青)获得生麻,然后将生麻泡在水里脱胶变软,晒干后,将麻皮一丝丝分细,麻丝就制作成了。闲不住的母亲还要搓麻线,这个过程便是范成大诗中说的“绩麻”。母亲也像诗里那样,总在白天农忙之后,不知疲倦地于夜间搓麻线,夜深人静了,母亲仍在屋子里忙活计。
乡村的夜悄悄走来,一盏如豆的灯火铺开暗黄的光,母亲抖动的影子,映在屋舍的一面土墙上。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制作麻丝是最有趣味的环节,瘦削的母亲蹲在屋子狭小的空间里,手握麻鼓,紧紧压住一缕缕麻皮,利落地抽出一丝丝麻丝来。母亲的动作轻便快捷,十分娴熟,是我年幼的脑海里抹不掉的痕迹。没长大的我喜欢读古诗,读范成大的“绩麻诗”时,我总在脑海里展开无尽的想象。我恍惚看见,一代代人在无声无息的劳作中,将麻丝搓成坚实有力的麻绳,便有了关于“绩麻”的名诗名句。我还能从绩麻的每个动作中,看到飞奔的马车,一串串行走的脚印,还能闻到一碗碗米香。其实,更多的还有我无法目及和想到的。
母亲抽麻丝及搓麻绳,都离不开麻鼓。麻鼓又叫麻线鼓、麻砣,这农家常见的器物颇有情调。我家的麻鼓是圆柱形,小拳头大小,石质。那样的时光里,不停歇的母亲在寂夜里忙活计,小麻鼓像个筋骨健实又听话的小童,一会儿紧抓在母亲指尖抽麻丝,一会儿又跳出来,不挪窝地帮着劳而不疲的母亲搓麻绳。细述起来,小麻鼓还是个可赏可喻之物,其顶端有一小凹坑,撒些草木灰进去,可供绩麻防滑之用,我们那儿管这叫“灰塘”。周边大都雕刻不同的民俗风情图案和吉祥纹饰,我家盈盈可握的小麻鼓,周边雕琢出几条欢跳的鲤鱼。这鱼取“余”之意,寓意年年有余,农家生活富足美好。劳作的母亲找外村的工匠做了这样的麻鼓,心里便装进了从没向我表白的梦想,在一条走不完的路上,用闲不下来的双手雕刻岁月。在母亲人生的旅程中,黑夜也是白天!
母亲常常夜间绩麻,搓成的一捆捆麻绳,母亲总是出神地瞧过去,她的眼神里好像蓄着发芽种子一般的生机与光芒,收不住的脚步,穿行在老不掉的时光中。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一个个麻垫做成了,一个个麻毯加工成了艺术品。巧手的母亲还会在每个麻垫和麻毯上,绣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图案,一向苛求于事的母亲点点头,择个晴好的天气,便运到城里卖出去。
等有了糖吃,有了一件像样的童衣裹在我身上,农耕不辍的母亲也就有了花朵一样的笑容。其实,那些艰难的时光里,母亲从没说过日子难熬,农作的母亲觉得苦和累也含着快乐。

□任静
在一片抛光的南海边
擎举双手
站成渔女的姿态
自我成就一部经久神话
传说之河
缓缓流淌成地标的真实
大鸟像一粒微尘
从容飞入云天,消失
像南越先民
消失于悲欣交加的人群
日月贝拉满弓弦
叩动,漫长的海岸线
像箭镞拍打着翅膀
呼啸声高亢入云
在云端久久振颤
仿佛一尊佛,从高处
俯视
目光悲悯且温柔
像是指点我,链接
与香山湖的情感脐带

□程应峰
适宜远足的日子
晶莹的露珠
悄然凝结在
三叶草细长的叶片上
心底的蝉唱
以及在农事中忙碌的
袅袅炊烟
是不是
也在异乡的天空缠绵
乡野的窗口
透出淡黄的灯光
照在旅人身上
远山如剪影
以女性的姿态
凸显丰满柔和的眷恋
苍茫的暮色
散开浓郁的思念
波光月色里的捣衣声
再难寻觅
听得见的
是远去的脚步声
在苍茫夜色里
忘情伸延
日蚀
明亮的太阳
被温情的月亮
蜇了一口
透过树隙的光
消遁了
浑圆的太阳
变成一湾蓝色湖
泛起清凌的波浪
透过滤镜
热烈的太阳
原本这样清新明朗
日蚀是一粒种子
生长瞩目的美丽
也生长巨大的苍凉
走向
看不见弯道
我的走向笔直迢遥
路上有许多人
神态庄重如举行
一次隆重的送别礼
我一直走下去
前面有鲜花桂冠
也铺缀着荆棘泪水
我无所牵绊
忘形而一味地走下去
偶尔回过头去
不见了起点
也不见了来迹
低头看看脚下
一切都如烟尘
人生尽头留下的
惟有智慧和哲理
位置
在交叉路口
雨幕中的远山
牵引视觉的高低
悄然走下去
远山的风景
由迷离而明晰
驻足晴空下
停留的位置
正对远山腹地
那一刻
高与低的结论
有着明显的差异
蓦然发现
视觉的东西
很多时候
原本都是偏斜的

□周存亮
运粮河东岸,疏疏落落地散布着很多土包,前后是一畦畦的甜瓜、菜瓜,一沟沟的芝麻、绿豆,还有长势很好的黄瓜、番茄,搭的棉柴架都被压得斜歪着。村里老人经常说,这里要风有风要水有水,种什么成什么。
随着养殖业发展,村里人养的牛啊羊啊动辄就来这里撒欢,连吃带糟蹋,惹得村人经常发生口角。菜园开不好,大家改种树。我小学毕业时,这里已是绿树成荫。长得快、效益好的速生杨树,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地立在土堆的间隙里,俨然是这里的新晋“土豪”;槐、楮等树,作为原始土著,东一棵西一棵,在林下倔强地生长着。地面上,各种各样的野草,密密地铺着,深绿,浅黄,红色花,紫色花,仿佛大自然织就的多彩地毯。
每到酷暑,河畔成了全村最好的纳凉处。忙完农活的汉子们,吃了午饭,来到这里,顺着土堆铺张席子,倒头便酣然睡去,连枕头都省了。上了年纪的老人,搬着板凳,摇着蒲扇,坐在树荫里翻来覆去地讲述那些古事。
顺着运粮河吹来的风,把这些老人吹得呵欠连连,东倒西歪。稍打个盹可以,他们是不肯轻易在这里睡上一觉的。村里七奶奶总是跟我们说,这里靠河道,风劲大,你们年龄小,容易着凉的。
上了初中,有风扇的人家越来越多,来林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喜爱清静的我,却爱上了这里。每到午后,夹上书本,掂着蒲席,来到那棵碗口粗的楮桃树下,顺着土堆,或坐或躺,在习习凉风中,尽情享受自己的时光:有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有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有妙解连连的奥数好题。
隔着三十年的光阴,我仍记得很多难忘的瞬间:万千的蝉,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嘶鸣,枝叶间泄下的光斑,在林子里寂寞地晃动;草地上,一对悠闲的喜鹊突然间振翅远去,嘎嘎的叫声,划破了午后的时空;有时还会从某个角落,陡然升起一股小旋风,裹挟着零碎的枯枝败叶,打着转,跌进了运粮河。
家里那只大黄狗,会时不时地来到这里,蜷着肥硕的身子,卧在席子边上。倦了,我就把书随手一放,翻个身,睡上一觉。好多次,梦里都是考试,还有我坐在考场不知所措的样子。


□刘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恍惚之间,秋天来到故乡。秋光,宛如一支无形的巨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乌桕层层晕染,淡红、鲜红、赭红、乌红……予清苍疏旷的深秋一缕温情。
在我的印象,故乡的河坡上,生长着一溜高大的乌桕,常有喜鹊、乌鸦、伯劳、斑鸠、苍鹭等鸟儿歇在树间,有的鸟儿甚至在上面筑巢、孵雏。
河滩上,长着郁郁青青的野草,也长着稀稀疏疏的乌桕,但都是些小树。一俟秋天,霜林染醉,明黄血红,缤纷玲珑,远观近看,皆成风景——原来,这是鸟儿的杰作,它们啄食乌桕籽后,将没有消化掉的树籽留在河滩,当籽儿生根发芽后,于似水流年里,长成一丛丛风景。
到了秋天,河水下落,露出了小洲,露出了河滩,也露出了河面的渔网。不远处的渔村静悄悄。竹林掩映着屋舍,木船倒扣在村坡,所有的一切沐浴在淡淡的秋光中。天空明净,日光温情,秋水长空,色调柔和。而在河滩的北面,有一处长满白茅的墓园,给人一种世事沧桑之感。
每当此时,我喜欢独自在河滩上散步,或坐在一株乌桕清凉的树荫下,嗅着它散发的淡淡清香,安静地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
当读书困乏了,我会慢慢欣赏每一株乌桕,经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阳光下,它们的色块分明,立体感极强——向阳的一面,颜色较深;背阴的一面,色彩较浅。而每一片叶子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赭红,赤红,嫣红,棕红……不禁联想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句哲言。
在我看来,一片片乌桕树叶,是一只只精灵,有着前世、今生,与来世。
最喜欢南北朝《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最美的时刻,是风吹乌桕树。当风贴着河面吹来,吹得一树树桕叶哗啦啦作响,枝枝摇红,树树翻赤,叶片好比一只只红蝴蝶,仿佛一只只火鸟,恰似一朵朵火焰,在飞翔、在盘旋、在舞蹈,华丽而斑斓,缤纷又绚烂。
特别是到了晚秋,纷纷飘飞的乌桕叶子,使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里的佳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风,仍在吹,直吹得,乌桕褪红衣。
一俟秋深,桕树叶脱,根根虬枝,色如苍铁,祼露苍穹,青苍疏旷,宛如水墨。枝丫间,缀着一簇簇乌桕籽,外壳呈青黛色,露出四瓣雪白的果粒,三三两两抱为一团,远远望去,状若白腊梅。
乌桕籽,也是乡间一宝。它除了具有观赏价值,还是一味药材,可杀虫、利水,治湿疹,疗皮肤皲裂、水肿。《本草拾遗》云:“桕油,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阴下水气。炒子作汤亦可。”《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桕油,涂一切肿毒疮疥。”后还得知,此籽也可作工业原料,从中提炼的乌桕蜡,可制造肥皂、胶片、蜡烛、油纸伞;乌桕油,可作喷漆,早年乡间用它来点灯,燃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芳香。
如今偶尔回乡,我大多会选择在深秋。只见河两岸的乌桕树上,仍残留着稀稀疏疏的叶子,它们的颜色更沉凝了,那是一种深深的红,红得发乌,红得泛紫,宛如一抹抹暗红色的旧梦。
——此红,最能抚慰人心、缓解乡愁!

□张言奎
是簌簌落下的月光
将异乡的心
酿成一片朦胧的海洋
是一颗颗闪亮
天空泛着泪光
风小声哼歌
土地抱着农人的希望
野花端起一盏雨
抿一口秋歌
蝴蝶泡着欢乐喝
相聚来时
记忆画一条归乡的路
一朵野花里
徜徉着甜甜的河
想起 一场雨
秋风想起一场雨
于是,有人将一首诗拧出
漫山遍野的凉
枫叶想起一场雨
明明是火笼的衣裳
虫儿用咬的圆圈
扣紧一抹萧黄
老屋想起一场雨
记忆跳进秋里
梧桐下划一条波浪
思念像泳水
捞不起的月亮


□董国宾
母亲开始种苎麻了,撒了种子的薄地一出苗,母亲的心思就拴在了那块薄地上。
薄地不大,是母亲费了好大劲儿在乱石堆中垦出来的。一块块硬石和砖块挪走之后,母亲闲不住的手又开始铲地了。瞧一眼裂开的黄土,母亲嘴里念叨个不停,这几分地不种别的,就种苎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诗里这样说,农民白天在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还说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忙农活,连顽皮的小孩童也学着做农事。这首古体诗,从头至尾记述了农民的辛勤耕作,流溢出浓浓的乡间生活气息。诗中的“绩麻”,更让我看到,母亲所种的苎麻也能在古代名家笔下走诗,年幼的我每每朗读这首诗,都会十分用心,并感到无比自豪。
农耕时光里,勤快的母亲早出晚归,从远处河沟里拎来一桶桶水浇下去,然后直起腰来站在那块薄地上。懵懂的我隐约感到,辛劳的母亲种下去的不仅是苎麻,还是诗!母亲却浑然不知,只知道没白没黑地在那块薄地上不停地劳作,在一个叫故土的地方安分地度年月。
苎麻长成了,一小块薄地满眼葱绿,一棵棵半人高的苎麻挨挨挤挤地长在一起,站成了一小片茎直叶茂的麻林。母亲揩一下额头,轻快地拿了镰刀,喜悦地开始采割,母亲精心开垦的地终于有了收获。一捆捆苎麻运至家中后,母亲又开始制作麻丝。
先将收割来的苎麻放入河沟浸泡,过些日子,经过浸泡的苎麻剥下麻皮,再用麻刀麻利地刮掉硬质木皮(即刮青)获得生麻,然后将生麻泡在水里脱胶变软,晒干后,将麻皮一丝丝分细,麻丝就制作成了。闲不住的母亲还要搓麻线,这个过程便是范成大诗中说的“绩麻”。母亲也像诗里那样,总在白天农忙之后,不知疲倦地于夜间搓麻线,夜深人静了,母亲仍在屋子里忙活计。
乡村的夜悄悄走来,一盏如豆的灯火铺开暗黄的光,母亲抖动的影子,映在屋舍的一面土墙上。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制作麻丝是最有趣味的环节,瘦削的母亲蹲在屋子狭小的空间里,手握麻鼓,紧紧压住一缕缕麻皮,利落地抽出一丝丝麻丝来。母亲的动作轻便快捷,十分娴熟,是我年幼的脑海里抹不掉的痕迹。没长大的我喜欢读古诗,读范成大的“绩麻诗”时,我总在脑海里展开无尽的想象。我恍惚看见,一代代人在无声无息的劳作中,将麻丝搓成坚实有力的麻绳,便有了关于“绩麻”的名诗名句。我还能从绩麻的每个动作中,看到飞奔的马车,一串串行走的脚印,还能闻到一碗碗米香。其实,更多的还有我无法目及和想到的。
母亲抽麻丝及搓麻绳,都离不开麻鼓。麻鼓又叫麻线鼓、麻砣,这农家常见的器物颇有情调。我家的麻鼓是圆柱形,小拳头大小,石质。那样的时光里,不停歇的母亲在寂夜里忙活计,小麻鼓像个筋骨健实又听话的小童,一会儿紧抓在母亲指尖抽麻丝,一会儿又跳出来,不挪窝地帮着劳而不疲的母亲搓麻绳。细述起来,小麻鼓还是个可赏可喻之物,其顶端有一小凹坑,撒些草木灰进去,可供绩麻防滑之用,我们那儿管这叫“灰塘”。周边大都雕刻不同的民俗风情图案和吉祥纹饰,我家盈盈可握的小麻鼓,周边雕琢出几条欢跳的鲤鱼。这鱼取“余”之意,寓意年年有余,农家生活富足美好。劳作的母亲找外村的工匠做了这样的麻鼓,心里便装进了从没向我表白的梦想,在一条走不完的路上,用闲不下来的双手雕刻岁月。在母亲人生的旅程中,黑夜也是白天!
母亲常常夜间绩麻,搓成的一捆捆麻绳,母亲总是出神地瞧过去,她的眼神里好像蓄着发芽种子一般的生机与光芒,收不住的脚步,穿行在老不掉的时光中。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一个个麻垫做成了,一个个麻毯加工成了艺术品。巧手的母亲还会在每个麻垫和麻毯上,绣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图案,一向苛求于事的母亲点点头,择个晴好的天气,便运到城里卖出去。
等有了糖吃,有了一件像样的童衣裹在我身上,农耕不辍的母亲也就有了花朵一样的笑容。其实,那些艰难的时光里,母亲从没说过日子难熬,农作的母亲觉得苦和累也含着快乐。

□任静
在一片抛光的南海边
擎举双手
站成渔女的姿态
自我成就一部经久神话
传说之河
缓缓流淌成地标的真实
大鸟像一粒微尘
从容飞入云天,消失
像南越先民
消失于悲欣交加的人群
日月贝拉满弓弦
叩动,漫长的海岸线
像箭镞拍打着翅膀
呼啸声高亢入云
在云端久久振颤
仿佛一尊佛,从高处
俯视
目光悲悯且温柔
像是指点我,链接
与香山湖的情感脐带

□程应峰
适宜远足的日子
晶莹的露珠
悄然凝结在
三叶草细长的叶片上
心底的蝉唱
以及在农事中忙碌的
袅袅炊烟
是不是
也在异乡的天空缠绵
乡野的窗口
透出淡黄的灯光
照在旅人身上
远山如剪影
以女性的姿态
凸显丰满柔和的眷恋
苍茫的暮色
散开浓郁的思念
波光月色里的捣衣声
再难寻觅
听得见的
是远去的脚步声
在苍茫夜色里
忘情伸延
日蚀
明亮的太阳
被温情的月亮
蜇了一口
透过树隙的光
消遁了
浑圆的太阳
变成一湾蓝色湖
泛起清凌的波浪
透过滤镜
热烈的太阳
原本这样清新明朗
日蚀是一粒种子
生长瞩目的美丽
也生长巨大的苍凉
走向
看不见弯道
我的走向笔直迢遥
路上有许多人
神态庄重如举行
一次隆重的送别礼
我一直走下去
前面有鲜花桂冠
也铺缀着荆棘泪水
我无所牵绊
忘形而一味地走下去
偶尔回过头去
不见了起点
也不见了来迹
低头看看脚下
一切都如烟尘
人生尽头留下的
惟有智慧和哲理
位置
在交叉路口
雨幕中的远山
牵引视觉的高低
悄然走下去
远山的风景
由迷离而明晰
驻足晴空下
停留的位置
正对远山腹地
那一刻
高与低的结论
有着明显的差异
蓦然发现
视觉的东西
很多时候
原本都是偏斜的

□周存亮
运粮河东岸,疏疏落落地散布着很多土包,前后是一畦畦的甜瓜、菜瓜,一沟沟的芝麻、绿豆,还有长势很好的黄瓜、番茄,搭的棉柴架都被压得斜歪着。村里老人经常说,这里要风有风要水有水,种什么成什么。
随着养殖业发展,村里人养的牛啊羊啊动辄就来这里撒欢,连吃带糟蹋,惹得村人经常发生口角。菜园开不好,大家改种树。我小学毕业时,这里已是绿树成荫。长得快、效益好的速生杨树,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地立在土堆的间隙里,俨然是这里的新晋“土豪”;槐、楮等树,作为原始土著,东一棵西一棵,在林下倔强地生长着。地面上,各种各样的野草,密密地铺着,深绿,浅黄,红色花,紫色花,仿佛大自然织就的多彩地毯。
每到酷暑,河畔成了全村最好的纳凉处。忙完农活的汉子们,吃了午饭,来到这里,顺着土堆铺张席子,倒头便酣然睡去,连枕头都省了。上了年纪的老人,搬着板凳,摇着蒲扇,坐在树荫里翻来覆去地讲述那些古事。
顺着运粮河吹来的风,把这些老人吹得呵欠连连,东倒西歪。稍打个盹可以,他们是不肯轻易在这里睡上一觉的。村里七奶奶总是跟我们说,这里靠河道,风劲大,你们年龄小,容易着凉的。
上了初中,有风扇的人家越来越多,来林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喜爱清静的我,却爱上了这里。每到午后,夹上书本,掂着蒲席,来到那棵碗口粗的楮桃树下,顺着土堆,或坐或躺,在习习凉风中,尽情享受自己的时光:有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有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有妙解连连的奥数好题。
隔着三十年的光阴,我仍记得很多难忘的瞬间:万千的蝉,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嘶鸣,枝叶间泄下的光斑,在林子里寂寞地晃动;草地上,一对悠闲的喜鹊突然间振翅远去,嘎嘎的叫声,划破了午后的时空;有时还会从某个角落,陡然升起一股小旋风,裹挟着零碎的枯枝败叶,打着转,跌进了运粮河。
家里那只大黄狗,会时不时地来到这里,蜷着肥硕的身子,卧在席子边上。倦了,我就把书随手一放,翻个身,睡上一觉。好多次,梦里都是考试,还有我坐在考场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