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万众瞩目的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这条连接珠海和江门的跨海通道,不仅将两地车程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左右,更将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西延线的功能,加速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地处通道东侧落脚点的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交通区位的历史性突破,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珠海经开区将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新一轮区域融合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大通道、大港口、大平台为牵引,这片土地已然踏上了强枢纽、提能级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通道加持 产业“聚”起新动能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给珠海经开区带来什么?
首当其冲,自然是枢纽能级的跃升。区域发展,交通先行。这条跨海通道,不仅让珠海经开区成为大湾区联通珠西乃至粤西腹地的关键枢纽,还将进一步提升其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面对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珠海经开区蓄势已久。作为珠江口西岸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珠海经开区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位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5强、中国化工园区30强。
2023年末,《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明确以区域协调、功能互补、辐射拓展为导向,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努力将珠西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在珠西都市圈的发展蓝图中,珠海被寄予厚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量级,更好履行“头雁”责任。在此背景下,扼守珠海“西大门”的珠海经开区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和期望。
2024年2月,在市委部署推动下,珠海经开区体制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恢复独立运作,被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一心一意抓经济工作。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随之密集落地。
创新“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珠海经开区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机制,狠抓“立柱项目快落地”“盘根计划全铺开”“产业空间大整合”三件大事,全力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产业体系。
补链延链强链,壮大产业集群。依托英力士,引进华润化学乙二醇、富威尔低熔点聚酯纤维等一批延链项目,重点拓展“PTA—聚酯—涤纶丝/薄膜”产业链;依托万通化工聚乳酸聚合及改性项目、金发科技聚乳酸项目,提高聚乳酸PLA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打造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链;依托科立鑫等龙头企业,引入科隆化学、联风气体等项目,打造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链。
整合创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启动建设全省首个化工5.0产业新空间——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创造性建设化工产业首个标准化厂房。打造全国首个电子化学品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全面满足电子化学品从中试到小批量生产阶段载体需求,有效解决中期技术放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环节存在“断链”的痛点难点。
创新应急手段,打造生态示范。高标准建设环境应急三级防控设施,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应急体系,创新利用闲置储罐作为公共应急空间,改造池塘作为公共应急池等,成为全省首个生态环境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化工园区。
着眼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珠海经开区加快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目前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频破“卡脖子”难题:金发生物成功突破PBAT大规模产业化瓶颈,实现千万亩量级农膜推广应用,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海福陆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一海工自研自动化轮胎吊系统攻克港口数智化转型“世界级难题”……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珠海经开区成功用全市约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1/4的工业产值,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发展主战场。
站在时代的“风口”立高远眺,珠海经开区扎实的产业基础,不仅将为珠海在珠西都市圈中更好履行“头雁”责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还将为珠西都市圈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多支撑。
从高空俯瞰黄茅海两岸,东侧的珠海经开区,包含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南迳湾油气化学品仓储区、石油化工区、精细化工区、南水码头作业区、装备制造南区、装备制造北区、榕树湾南虎片区和广珠铁路珠海西站物流园区9个产业园区;西侧的大广海湾经济区,也已划分出深江经济合作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海工装备产业园、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园、能源“双碳”、电力装备等多个细分园区。
黄茅海跨海通道让曾经隔海相望的两片区域实现跨海直连,进入“半小时经济圈”。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往来,为两地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领域合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业协作“聚”变提供了无限可能。
新机遇来临 向海图强建大港
在“超级通道”的加持下,珠海经开区还能为珠西崛起注入哪些能量?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构建紧密协作的海洋经济发展走廊。这其中,坚持“依港而存、区港联动、以产兴港、向海图强”的珠海经开区大有可为。
近年来,珠海经开区坚持向海图强,着力锻造海洋经济新优势,2023年海洋经济贡献产值820.97亿元,占全区比重超过一半。中海油集团在此投资建成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LNG接收站、天然气发电、深海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省重点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整合广珠铁路、疏港铁路、港弘码头等资源,在此布局建设国际化煤炭储运基地和大宗干散货贸易集散中心。这里还分布着三一海工、中海福陆、珠江钢管、烽火海洋等诸多掌握核心技术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成为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珠三角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高栏港,则是珠海经开区助力珠西崛起的另一项战略资源。作为西江流域的重要门户港,高栏港不仅具备岸线资源丰富、天然水深条件优越以及港区陆域面积开阔等天然优势,还拥有优势突出的集疏运体系。
高栏港规划港口岸线总长度超6.2万米,已开发约2万米,包括黄茅海、南水、南迳湾、荷包岛多个作业区,现有生产性泊位76个,码头企业27家,年设计吞吐能力1.6亿吨。其中,15万吨主航道是珠三角港口群通航等级最高的航道。这里还拥有珠三角最大吨位石化码头泊位和唯一的外贸铁矿石码头,是国家“北煤南运”和液化天然气的重要卸船港,供应了珠三角地区近30%的煤炭需求。
在港口航运体系建设方面,《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以珠海港高栏港区为龙头,以江门港新会港区、广海湾港区和阳江港海陵湾港区为补充,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将为珠江口西岸港口群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助力。多重机遇叠加下,被委以“龙头”重任的高栏港,亟需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
立足珠西、放眼全局,珠海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承担起“强龙头”的发展重任,加快建设智慧绿色港口、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织密航线网络、强化港口产业融合发展,架起物流通天下的“快车道”。
全球首创增程式超级电容混合动力堆高机,通过设备更新采购纯电及混电机械取代传统燃油设备;高栏国码运用智能闸口、电动无人集卡、堆场箱号识别等系统,进闸时间缩短50%,作业效率位列全国第一梯队;珠海港务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煤炭无人化验室团体标准……一系列首个、首创,见证着高栏港的智慧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完备的集疏运体系,正进一步放大高栏港的枢纽优势。作为华南地区少有的同时具备机场、高速公路、疏港铁路、内河航道、油气管线立体交通资源的港口,高栏港已完整构建起“海铁·陆海·江海·海管”多式联运大物流网络体系。
着眼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珠海经开区通过出台促进港航业务发展奖励办法、拜访船运公司、走访重点外贸企业等,积极推动新航线开通,助力高栏港更好地联动西江、辐射粤西,深入融入并服务“一带一路”发展。
8月28日,珠海经开区“高栏港-海南洋浦小铲滩-东南亚”内外贸国际航线开通,进一步优化了高栏港外贸航线网络布局,为珠海本地进出口货物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海上物流通道选择。截至目前,高栏港已开通内外贸航线38条。其中国际航线12条,通达东南亚、东北亚、中东等地区;西江航线26条,可直达江门、云浮、肇庆、阳江、梧州等粤西和广西内陆。
基于海运贸易量的持续攀升、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珠海经开区还在高栏港大道西南侧规划建设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与模式优化,构筑国际领先水平的海事服务综合平台,活跃珠海乃至大湾区的锚地经济。
新征程扬帆 筑起开放新高地
黄茅海畔,高栏港巨轮穿梭,架起珠海直通世界的大门。距港口仅2公里处,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矗立在海天之间。这不仅是珠海唯一的综保区,更是珠西都市圈目前唯一的综保区。
这个平台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综合保税区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可以说,拥有了综保区,就掌握了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利器”。
规划面积2.514平方公里的高栏港综保区,于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23年6月正式封关运作,是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的关键节点,距高栏港仅2公里,距广珠铁路高栏港站500米,距珠海机场16公里,加之黄茅海大桥、金港大桥连接东西,高栏港高速、高栏港快线贯通南北,“海陆空铁”的立体交通体系可使其快速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自封关运作以来,高栏港综保区已为近百家周边企业提供国货复进口业务,涉及近20亿元货值。这些企业原来需要到香港、澳门或者是广州、深圳等地进行国货复进口业务,如今可就近在高栏港综保区内一站式解决,为企业带来行政成本降低、运输风险可控等实效。
在珠西都市圈提出打造“1小时紧密合作圈、2小时协同发展圈”的当下,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高栏港综保区的政策红利溢出效应将得到更大限度释放。不仅是珠海企业,更多江门、阳江、中山的企业有望来此享受政策红利。
依托“经开区+综保区”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珠海经开区正在持续放大国家级平台叠加优势,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筑起开放新高地。截至目前,高栏港综保区已有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额约52.19亿元,达产后进出口值约180亿元。这里不仅拥有省“一带一路”优先推进项目——拉美(中国)综合保税物流枢纽,以及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粤港澳综保物流产业园,还在主动探索推行“保税免税衔接”业务,有望在全省率先落地。
国家级化工园区,则是珠海经开区激活开放型经济新活力的另一重大平台。近年来,珠海经开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家级化工园区资源禀赋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开展外资精准招商,区内外资企业已达133家,2023年总产值602.84亿元,占全区比重超四成。
名企在珠海经开区深深扎根,少不了区位优势和大平台的吸引,更离不开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今年以来,珠海经开区抓紧体制机制优化契机,以新思维塑造服务企业新名片,通过创办“经开区企业之家”、“企业服务早餐会”、企业“一对一”帮扶、项目报建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等系列举措,完善从招商到项目快投产、快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在珠海经开区相关部门的全程跟办指导下,高栏港综保区首家投产企业——迈仕渡集成电路(珠海)有限公司75天就完成了筹建工期,45天完成300多台设备调试,成功打破行业纪录。
服务企业,珠海经开区不仅坚持“瞻其前”,更坚持“顾其后”。着眼解决产业园区及周边区域职工群众交通通勤需求,珠海经开区今年8月正式开通“智慧出行·通勤定制专线”。此外,为给各类人才和产业工人创造更宜居宜业的环境,珠海经开区正加快筹划人才住房,在珠海西站片区规划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为解决精细化工区内现有公共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将筹建公共停车场纳入专项规划;为提升园区产业配套综合环境,实施主干道景观提升工程……
根据计划,珠海经开区将力争到“十五五”末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50万标箱,为珠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经开力量。
12月11日,万众瞩目的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这条连接珠海和江门的跨海通道,不仅将两地车程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左右,更将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西延线的功能,加速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地处通道东侧落脚点的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交通区位的历史性突破,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珠海经开区将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新一轮区域融合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大通道、大港口、大平台为牵引,这片土地已然踏上了强枢纽、提能级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通道加持 产业“聚”起新动能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给珠海经开区带来什么?
首当其冲,自然是枢纽能级的跃升。区域发展,交通先行。这条跨海通道,不仅让珠海经开区成为大湾区联通珠西乃至粤西腹地的关键枢纽,还将进一步提升其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事实上,面对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珠海经开区蓄势已久。作为珠江口西岸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珠海经开区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位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5强、中国化工园区30强。
2023年末,《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明确以区域协调、功能互补、辐射拓展为导向,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努力将珠西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在珠西都市圈的发展蓝图中,珠海被寄予厚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量级,更好履行“头雁”责任。在此背景下,扼守珠海“西大门”的珠海经开区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和期望。
2024年2月,在市委部署推动下,珠海经开区体制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恢复独立运作,被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一心一意抓经济工作。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随之密集落地。
创新“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珠海经开区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机制,狠抓“立柱项目快落地”“盘根计划全铺开”“产业空间大整合”三件大事,全力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产业体系。
补链延链强链,壮大产业集群。依托英力士,引进华润化学乙二醇、富威尔低熔点聚酯纤维等一批延链项目,重点拓展“PTA—聚酯—涤纶丝/薄膜”产业链;依托万通化工聚乳酸聚合及改性项目、金发科技聚乳酸项目,提高聚乳酸PLA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打造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链;依托科立鑫等龙头企业,引入科隆化学、联风气体等项目,打造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链。
整合创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启动建设全省首个化工5.0产业新空间——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创造性建设化工产业首个标准化厂房。打造全国首个电子化学品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全面满足电子化学品从中试到小批量生产阶段载体需求,有效解决中期技术放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环节存在“断链”的痛点难点。
创新应急手段,打造生态示范。高标准建设环境应急三级防控设施,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应急体系,创新利用闲置储罐作为公共应急空间,改造池塘作为公共应急池等,成为全省首个生态环境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化工园区。
着眼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珠海经开区加快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目前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频破“卡脖子”难题:金发生物成功突破PBAT大规模产业化瓶颈,实现千万亩量级农膜推广应用,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海福陆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一海工自研自动化轮胎吊系统攻克港口数智化转型“世界级难题”……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珠海经开区成功用全市约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1/4的工业产值,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发展主战场。
站在时代的“风口”立高远眺,珠海经开区扎实的产业基础,不仅将为珠海在珠西都市圈中更好履行“头雁”责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还将为珠西都市圈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多支撑。
从高空俯瞰黄茅海两岸,东侧的珠海经开区,包含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南迳湾油气化学品仓储区、石油化工区、精细化工区、南水码头作业区、装备制造南区、装备制造北区、榕树湾南虎片区和广珠铁路珠海西站物流园区9个产业园区;西侧的大广海湾经济区,也已划分出深江经济合作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海工装备产业园、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园、能源“双碳”、电力装备等多个细分园区。
黄茅海跨海通道让曾经隔海相望的两片区域实现跨海直连,进入“半小时经济圈”。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往来,为两地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领域合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业协作“聚”变提供了无限可能。
新机遇来临 向海图强建大港
在“超级通道”的加持下,珠海经开区还能为珠西崛起注入哪些能量?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构建紧密协作的海洋经济发展走廊。这其中,坚持“依港而存、区港联动、以产兴港、向海图强”的珠海经开区大有可为。
近年来,珠海经开区坚持向海图强,着力锻造海洋经济新优势,2023年海洋经济贡献产值820.97亿元,占全区比重超过一半。中海油集团在此投资建成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LNG接收站、天然气发电、深海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省重点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整合广珠铁路、疏港铁路、港弘码头等资源,在此布局建设国际化煤炭储运基地和大宗干散货贸易集散中心。这里还分布着三一海工、中海福陆、珠江钢管、烽火海洋等诸多掌握核心技术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成为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珠三角西岸唯一的深水良港——高栏港,则是珠海经开区助力珠西崛起的另一项战略资源。作为西江流域的重要门户港,高栏港不仅具备岸线资源丰富、天然水深条件优越以及港区陆域面积开阔等天然优势,还拥有优势突出的集疏运体系。
高栏港规划港口岸线总长度超6.2万米,已开发约2万米,包括黄茅海、南水、南迳湾、荷包岛多个作业区,现有生产性泊位76个,码头企业27家,年设计吞吐能力1.6亿吨。其中,15万吨主航道是珠三角港口群通航等级最高的航道。这里还拥有珠三角最大吨位石化码头泊位和唯一的外贸铁矿石码头,是国家“北煤南运”和液化天然气的重要卸船港,供应了珠三角地区近30%的煤炭需求。
在港口航运体系建设方面,《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以珠海港高栏港区为龙头,以江门港新会港区、广海湾港区和阳江港海陵湾港区为补充,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将为珠江口西岸港口群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助力。多重机遇叠加下,被委以“龙头”重任的高栏港,亟需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
立足珠西、放眼全局,珠海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承担起“强龙头”的发展重任,加快建设智慧绿色港口、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织密航线网络、强化港口产业融合发展,架起物流通天下的“快车道”。
全球首创增程式超级电容混合动力堆高机,通过设备更新采购纯电及混电机械取代传统燃油设备;高栏国码运用智能闸口、电动无人集卡、堆场箱号识别等系统,进闸时间缩短50%,作业效率位列全国第一梯队;珠海港务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煤炭无人化验室团体标准……一系列首个、首创,见证着高栏港的智慧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完备的集疏运体系,正进一步放大高栏港的枢纽优势。作为华南地区少有的同时具备机场、高速公路、疏港铁路、内河航道、油气管线立体交通资源的港口,高栏港已完整构建起“海铁·陆海·江海·海管”多式联运大物流网络体系。
着眼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珠海经开区通过出台促进港航业务发展奖励办法、拜访船运公司、走访重点外贸企业等,积极推动新航线开通,助力高栏港更好地联动西江、辐射粤西,深入融入并服务“一带一路”发展。
8月28日,珠海经开区“高栏港-海南洋浦小铲滩-东南亚”内外贸国际航线开通,进一步优化了高栏港外贸航线网络布局,为珠海本地进出口货物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海上物流通道选择。截至目前,高栏港已开通内外贸航线38条。其中国际航线12条,通达东南亚、东北亚、中东等地区;西江航线26条,可直达江门、云浮、肇庆、阳江、梧州等粤西和广西内陆。
基于海运贸易量的持续攀升、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珠海经开区还在高栏港大道西南侧规划建设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与模式优化,构筑国际领先水平的海事服务综合平台,活跃珠海乃至大湾区的锚地经济。
新征程扬帆 筑起开放新高地
黄茅海畔,高栏港巨轮穿梭,架起珠海直通世界的大门。距港口仅2公里处,珠海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矗立在海天之间。这不仅是珠海唯一的综保区,更是珠西都市圈目前唯一的综保区。
这个平台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综合保税区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可以说,拥有了综保区,就掌握了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利器”。
规划面积2.514平方公里的高栏港综保区,于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23年6月正式封关运作,是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的关键节点,距高栏港仅2公里,距广珠铁路高栏港站500米,距珠海机场16公里,加之黄茅海大桥、金港大桥连接东西,高栏港高速、高栏港快线贯通南北,“海陆空铁”的立体交通体系可使其快速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自封关运作以来,高栏港综保区已为近百家周边企业提供国货复进口业务,涉及近20亿元货值。这些企业原来需要到香港、澳门或者是广州、深圳等地进行国货复进口业务,如今可就近在高栏港综保区内一站式解决,为企业带来行政成本降低、运输风险可控等实效。
在珠西都市圈提出打造“1小时紧密合作圈、2小时协同发展圈”的当下,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高栏港综保区的政策红利溢出效应将得到更大限度释放。不仅是珠海企业,更多江门、阳江、中山的企业有望来此享受政策红利。
依托“经开区+综保区”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珠海经开区正在持续放大国家级平台叠加优势,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筑起开放新高地。截至目前,高栏港综保区已有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额约52.19亿元,达产后进出口值约180亿元。这里不仅拥有省“一带一路”优先推进项目——拉美(中国)综合保税物流枢纽,以及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粤港澳综保物流产业园,还在主动探索推行“保税免税衔接”业务,有望在全省率先落地。
国家级化工园区,则是珠海经开区激活开放型经济新活力的另一重大平台。近年来,珠海经开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家级化工园区资源禀赋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开展外资精准招商,区内外资企业已达133家,2023年总产值602.84亿元,占全区比重超四成。
名企在珠海经开区深深扎根,少不了区位优势和大平台的吸引,更离不开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今年以来,珠海经开区抓紧体制机制优化契机,以新思维塑造服务企业新名片,通过创办“经开区企业之家”、“企业服务早餐会”、企业“一对一”帮扶、项目报建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等系列举措,完善从招商到项目快投产、快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在珠海经开区相关部门的全程跟办指导下,高栏港综保区首家投产企业——迈仕渡集成电路(珠海)有限公司75天就完成了筹建工期,45天完成300多台设备调试,成功打破行业纪录。
服务企业,珠海经开区不仅坚持“瞻其前”,更坚持“顾其后”。着眼解决产业园区及周边区域职工群众交通通勤需求,珠海经开区今年8月正式开通“智慧出行·通勤定制专线”。此外,为给各类人才和产业工人创造更宜居宜业的环境,珠海经开区正加快筹划人才住房,在珠海西站片区规划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为解决精细化工区内现有公共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将筹建公共停车场纳入专项规划;为提升园区产业配套综合环境,实施主干道景观提升工程……
根据计划,珠海经开区将力争到“十五五”末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50万标箱,为珠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经开力量。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