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澳门小学生张美然
亲历澳门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25年过去,长大后的她
在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
给各地观众
讲解澳门历史、大湾区历史。
她说,要贡献、要向上,
要把澳门故事讲给世界听,
要让更多的人看见真正的中国。
1999年12月20日零时,随着澳门回归的倒数结束,五星红旗和莲花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冉冉升起。从前一天晚上的万人空巷,到次日满街人头攒动迎接驻澳门部队的到来,澳门小学生张美然度过了热闹的2天。
“街上布置得很喜庆,我们全部都守在电视机前看交接仪式,小孩子觉得很热闹、很高兴呀!为什么大家那么高兴?后来我才慢慢知其所以然。”如今已经是澳门新媒体联盟常务副主席的张美然说。12月7日,在澳门回归祖国即将满25周年之际,她作为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的志愿讲解员,给来自佛山、中山、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观众讲解大湾区历史。25年过去,和大人一起倒数澳门回归的孩子长大了。
城在变,情未变
“这25年澳门的发展太快了!”张美然说,“填海造陆让3个岛变成了2个岛,看看金碧辉煌的路氹城,也是填海发展起来的。”事实上,除了博彩业最为发达的“金碧辉煌”路氹城填海区,不同用途的土地还在开拓中。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澳门新城区的填海造陆也开始了,3.6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11万至12万人口生产生活。与此同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从建设到实施分线管理,也给澳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澳门和内地居民的生活都变得更加便利。
作为澳门回归历史的亲历者、澳门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张美然与澳门共同经历了25年中的每一个重大时刻,也发现了在城市容貌、经济、民生不断变化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不变的,是人情味。在张美然看来,澳门很小,本地新闻不太被外界关注。“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澳门商报的新媒体板块,当时就很苦恼,澳门人这么少,做什么能提高浏览量?”张美然告诉记者。所以她就问自己,到底喜欢澳门什么,为何在世界各地走了一圈还是留在家乡?“是人情味!”张美然说,“走在街头,许多商铺老板、街坊邻里都跟我打招呼,而这么多年过去,他们也都保留着老味道、老技艺。”于是她把自己感知到的人情味写进文章里,一个个街坊故事变成了教读者在澳门吃喝玩乐的栏目,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变的,是爱国情。20世纪50年代以前,澳门居民用水主要靠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的湾仔、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这样的局面很快就无法维系了。1960年,澳门还未回归,但由澳门出资、珠海出力建设的竹仙洞水库已经正式开始向澳门供水,清洌的淡水从珠海流向澳门。此后,数条对澳供水管道相继建成,源源不断地保障着澳门的淡水供应。“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台风‘天鸽’来袭时,珠海受到重创,但仍全力支持澳门快速恢复供水。”张美然说,“祖国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不变的,是向上心。“澳门回归25周年,全国人民依然是和我们一同庆祝,但对我来说这跟25年前在电视机前守着零点的意义不一样了。”张美然说,小时候只觉得澳门回归热热闹闹,大人高兴,自己也高兴,而现在更多地感受到了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的使命感。“自从开始懂事了,我就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一直有一种不服输的劲,要对得起全国人民为澳门回归感到高兴的情,要贡献、要向上。”
从哪来,到哪去
12月的珠海,异木棉盛开,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外是一朵朵粉红色的“云”,张美然在这个浪漫的季节正式开始了“同根同源 同心同梦”主题展览志愿讲解员的工作。
“我是澳门回归的亲历者,在讲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别是澳门部分的时候,观众会更加有代入感。”带着这样的心态,张美然站在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的一块块展板前,像讲自己家的故事一样,讲解西学东渐、殖民历史、澳门回归和粤港澳大湾区新气象。
周淑芳是张美然首次讲解的观众,作为一名珠海市民,她能深切地感受到珠澳同心的情谊。“我儿子9岁了,带他来方志馆,就是希望他能了解自己生长的土地,理解大湾区同根、同源、同心、同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周淑芳说,“讲解员是一位澳门青年,她把亲身经历加入讲解,让我们觉得历史一点也不枯燥了,我和孩子一直站在第一排听。”
获得了认可,张美然感到很意外,也很感动,“我没想到观众能够记住我这个讲解员,我觉得值了。”
事实上,张美然从事的一直是新媒体相关工作,从澳门商报新媒体集团的副总裁,到澳门新媒体联盟的副主席,她参与组织的文化传播活动很多,以个人身份演讲很少,到方志馆里当志愿讲解员更是第一次。而之所以要来方志馆讲解,跟她多年的新媒体工作经验有关。“新媒体受众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想要被受众看到,就需要了解受众画像以及他们想要看什么,宣传澳门、宣传祖国也是一样的道理。”张美然说,“在方志馆里我能够了解观众,观众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我更能够把澳门故事讲给世界听。”
不论是哪一种传播,在张美然看来,都是要解决“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就像她在祖国的怀抱中成长,孩子长大了,也要不辜负祖国的期望。“未来,我希望做好对外文化传播,线下也好,线上也好,让更多的人看见真正的中国。”
1999年,
澳门小学生张美然
亲历澳门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25年过去,长大后的她
在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
给各地观众
讲解澳门历史、大湾区历史。
她说,要贡献、要向上,
要把澳门故事讲给世界听,
要让更多的人看见真正的中国。
1999年12月20日零时,随着澳门回归的倒数结束,五星红旗和莲花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冉冉升起。从前一天晚上的万人空巷,到次日满街人头攒动迎接驻澳门部队的到来,澳门小学生张美然度过了热闹的2天。
“街上布置得很喜庆,我们全部都守在电视机前看交接仪式,小孩子觉得很热闹、很高兴呀!为什么大家那么高兴?后来我才慢慢知其所以然。”如今已经是澳门新媒体联盟常务副主席的张美然说。12月7日,在澳门回归祖国即将满25周年之际,她作为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的志愿讲解员,给来自佛山、中山、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观众讲解大湾区历史。25年过去,和大人一起倒数澳门回归的孩子长大了。
城在变,情未变
“这25年澳门的发展太快了!”张美然说,“填海造陆让3个岛变成了2个岛,看看金碧辉煌的路氹城,也是填海发展起来的。”事实上,除了博彩业最为发达的“金碧辉煌”路氹城填海区,不同用途的土地还在开拓中。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澳门新城区的填海造陆也开始了,3.6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11万至12万人口生产生活。与此同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从建设到实施分线管理,也给澳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澳门和内地居民的生活都变得更加便利。
作为澳门回归历史的亲历者、澳门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张美然与澳门共同经历了25年中的每一个重大时刻,也发现了在城市容貌、经济、民生不断变化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不变的,是人情味。在张美然看来,澳门很小,本地新闻不太被外界关注。“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澳门商报的新媒体板块,当时就很苦恼,澳门人这么少,做什么能提高浏览量?”张美然告诉记者。所以她就问自己,到底喜欢澳门什么,为何在世界各地走了一圈还是留在家乡?“是人情味!”张美然说,“走在街头,许多商铺老板、街坊邻里都跟我打招呼,而这么多年过去,他们也都保留着老味道、老技艺。”于是她把自己感知到的人情味写进文章里,一个个街坊故事变成了教读者在澳门吃喝玩乐的栏目,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变的,是爱国情。20世纪50年代以前,澳门居民用水主要靠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的湾仔、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这样的局面很快就无法维系了。1960年,澳门还未回归,但由澳门出资、珠海出力建设的竹仙洞水库已经正式开始向澳门供水,清洌的淡水从珠海流向澳门。此后,数条对澳供水管道相继建成,源源不断地保障着澳门的淡水供应。“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台风‘天鸽’来袭时,珠海受到重创,但仍全力支持澳门快速恢复供水。”张美然说,“祖国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不变的,是向上心。“澳门回归25周年,全国人民依然是和我们一同庆祝,但对我来说这跟25年前在电视机前守着零点的意义不一样了。”张美然说,小时候只觉得澳门回归热热闹闹,大人高兴,自己也高兴,而现在更多地感受到了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的使命感。“自从开始懂事了,我就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一直有一种不服输的劲,要对得起全国人民为澳门回归感到高兴的情,要贡献、要向上。”
从哪来,到哪去
12月的珠海,异木棉盛开,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外是一朵朵粉红色的“云”,张美然在这个浪漫的季节正式开始了“同根同源 同心同梦”主题展览志愿讲解员的工作。
“我是澳门回归的亲历者,在讲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别是澳门部分的时候,观众会更加有代入感。”带着这样的心态,张美然站在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的一块块展板前,像讲自己家的故事一样,讲解西学东渐、殖民历史、澳门回归和粤港澳大湾区新气象。
周淑芳是张美然首次讲解的观众,作为一名珠海市民,她能深切地感受到珠澳同心的情谊。“我儿子9岁了,带他来方志馆,就是希望他能了解自己生长的土地,理解大湾区同根、同源、同心、同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周淑芳说,“讲解员是一位澳门青年,她把亲身经历加入讲解,让我们觉得历史一点也不枯燥了,我和孩子一直站在第一排听。”
获得了认可,张美然感到很意外,也很感动,“我没想到观众能够记住我这个讲解员,我觉得值了。”
事实上,张美然从事的一直是新媒体相关工作,从澳门商报新媒体集团的副总裁,到澳门新媒体联盟的副主席,她参与组织的文化传播活动很多,以个人身份演讲很少,到方志馆里当志愿讲解员更是第一次。而之所以要来方志馆讲解,跟她多年的新媒体工作经验有关。“新媒体受众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想要被受众看到,就需要了解受众画像以及他们想要看什么,宣传澳门、宣传祖国也是一样的道理。”张美然说,“在方志馆里我能够了解观众,观众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我更能够把澳门故事讲给世界听。”
不论是哪一种传播,在张美然看来,都是要解决“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就像她在祖国的怀抱中成长,孩子长大了,也要不辜负祖国的期望。“未来,我希望做好对外文化传播,线下也好,线上也好,让更多的人看见真正的中国。”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