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一场围绕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与海岛发展的“蓝色攻坚战”在珠海打响。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揭牌,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大国重器“海基二号”建造完工,全链条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在全国率先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桂山岛入选国家4A级景区……
复盘2024年,发展轨迹清晰可见。珠海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扎实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海洋发展领域改革,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展望2025年,珠海将继续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全力提速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优化“3+3+1”海洋产业布局,厚植“蓝色经济”发展沃土,为建设“海上新广东”打造更广阔的舞台,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珠海智慧与力量。
去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明确提出支持珠海“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随后召开的中共珠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珠海再次明确提出“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在“海上新广东”建设机遇下,珠海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行动,在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破局。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珠海组建了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同时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并于去年伊始新组建市海洋发展局,“三海联动”新格局正式形成。
改革后,新成立的市海洋发展局整合多个部门原有职能,“指挥棒”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聚焦海洋经济发展,全面打造现代化特色海岛镇。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进一步整合国企资源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产业链。
实践证明,“三海联动”为珠海经略海洋凝聚了更多力量。去年以来,市海洋发展局通过座谈、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珠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时疏通企业发展难点堵点,推动海洋科技创新,面向涉海企业推出“蓝色金融”服务。市海洋发展集团发挥国企引领作用,抢滩海洋牧场装备蓝海,“格盛一号”“伶仃洋牧场”系列等一批海洋深远海养殖装备先后下水。万山区不断加强陆海统筹,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供给,推动低空经济新场景在海岛率先应用,推进海岛风貌提升、绿美生态建设、文商旅体融合,以海岛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2024年,珠海不断加大对海洋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的正式揭牌并启动首次试验,标志着珠海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涉海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已有近700件。据统计,我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已增加到3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目前已有140家,在珠10所高校中,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信息等领域。一批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为代表的涉海科研平台集聚珠海,正加快推动海洋领域由资源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珠海也取得显著成果。去年年初,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刷新了多项亚洲纪录,并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5月,测试工作保障船“香洲云”的顺利交付,填补了我国在区域级科学调查船方面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级别科考船的先进水平。此外,华南地区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和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也于去年下半年成功投产和试运行,为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去年4月,2024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开幕,吸引了近200家涉海企业及院校携1000余件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参展。其间,珠海云洲智能展示的新型无人艇、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展出的“新一代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模型、珠海航宇微科技带来的海洋遥感卫星等一批高精尖海洋装备,充分展现了“珠海智造”的实力与魅力。
2024年以来,珠海不断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打造海洋渔业新模式,多个海洋牧场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格盛1号”交付投产,“伶仃牧场”系列桁架式养殖网箱陆续下水……珠海海洋牧场实现装备技术“建模出海”走向全国,为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珠海标准”与“珠海范式”。
在桂山蜘洲岛海域,“格盛1号”与众多重力式深水养殖网箱星罗棋布般散布在海面。记者日前登上这一海洋牧场平台,偌大的养殖网箱中,一尾尾肥壮的章红鱼不时跃出水面。
“格盛1号”养殖平台是珠海首台由企业自主投资,用于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平台长86米,宽34米,高16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去年6月,“格盛1号”正式交付投产,8月,“格盛1号”首次投苗20余吨,此后“格盛1号”将新能源发电、环境检测和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应用到日常饲养中。
一批具有珠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矩形柱稳式半潜养殖网箱平台“伶仃牧场1号”“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去年以来陆续开建,标志着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隘洲“标准海”示范段建设进入新阶段,未来将打造成为 “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珠海样板”。
种业是海洋渔业的“芯片”。去年10月,珠海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正式交付投产,作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海水种业产业园之一,产业园投产后每年可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达1亿尾,能基本满足珠海海洋牧场养殖的鱼苗需求,为海洋渔业挺进深蓝提供更多“珠海芯”。
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珠海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并率先打通低空经济的陆岛物流航线。去年7月,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随着桂山岛低空运营中心建成,“桂山岛-东澳岛”“桂山岛-外伶仃岛”两条低空物流航线也陆续开通。去年,第三届珠海年鱼产业发展大会在桂山岛顺利举行,一批白蕉海鲈由大型无人机搭载,从“格盛一号”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顺利起飞,全程仅用10分钟便抵达会场,生动展现了“低空经济+蓝色粮仓”的全新应用场景。
过去一年,海洋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多条海洋经贸新航线和海岛旅游新航线的开辟,为珠海海洋经济注入了“乘风破浪”的新活力。
2024年10月,“珠海-海南-东南亚”内外贸同船+国际班轮航线开通。这条航线成为连接珠海、海南和东南亚的重要枢纽,有力推动区域内贸易和经济发展,对珠海深度融入全球物流供应链产业合作,加快推进开发开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12月29日,“GREEN RIO DE JANEIRO”号货轮搭载着农资化肥、打印墨水和电磁炉等出口货物从位于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栏港出发驶向巴西,标志着“珠海高栏港-巴西”航线成功首航,正式打通了珠海与拉美地区经贸合作新通道、开启远洋经贸新篇章,为珠海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2024年8月,“东莞虎门港澳客运码头至珠海桂山岛、东澳岛”航线正式开通,该条航线是首条东莞市直航珠海海岛的水上高速客运航线,航班从东莞虎门出发,直达珠海桂山岛和东澳岛,单次最长航程只有140分钟,不仅省心便捷,而且还能一睹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桥梁的壮丽风光,也将为珠海海岛带来更多游客。
去年以来,珠海加快渔业园区布局“升级”,印发实施《珠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30年)》,投入超10亿元建成全国示范性现代化渔港——洪湾中心渔港。2024年4月,洪湾中心渔港成功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公示名单。
未来,洪湾中心渔港将进一步拓展产业规模,增强渔港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促进水产品仓储加工、冷链物流、水产品贸易和休闲渔业等渔业经济综合发展,建设成为陆海岛统筹的发展典范和大湾区重要的水产品生产与集散中心,助力珠海打造集现代渔业生产、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科技等为特色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珠海将进一步向海图强,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打造成为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样板。以市海洋发展局为牵头,在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将进一步优化“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落实海洋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争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做法。
2025年,珠海将继续推动一批重大涉海项目落地,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省市共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做强临港油气化工产业,做大滨海旅游产业,做特海洋现代渔业,做优海洋新能源产业,力争2025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
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珠海将加快构建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平台,按照“分步推进、建用结合”思路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首期建设,同步积极谋划一体集约化建设珠海海洋中心,促进海洋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和输出。此外,市海洋发展局将全力做好项目用海用岛要素保障,加快用海用岛审批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广“标准海”供应和“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模式,继续推动开工一批海洋牧场项目,重点发展抗风浪新型桁架类网箱、重力式深水网箱,大力培育现代渔业产业集群,计划2025年实现建造养殖平台12座、工船1艘,总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养殖产量超5万吨,助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一场围绕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与海岛发展的“蓝色攻坚战”在珠海打响。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揭牌,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大国重器“海基二号”建造完工,全链条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在全国率先制定海岛民宿管理办法,桂山岛入选国家4A级景区……
复盘2024年,发展轨迹清晰可见。珠海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3”思路举措,扎实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海洋发展领域改革,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展望2025年,珠海将继续锚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全力提速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优化“3+3+1”海洋产业布局,厚植“蓝色经济”发展沃土,为建设“海上新广东”打造更广阔的舞台,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珠海智慧与力量。
去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明确提出支持珠海“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随后召开的中共珠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珠海再次明确提出“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在“海上新广东”建设机遇下,珠海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行动,在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破局。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珠海组建了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同时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并于去年伊始新组建市海洋发展局,“三海联动”新格局正式形成。
改革后,新成立的市海洋发展局整合多个部门原有职能,“指挥棒”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聚焦海洋经济发展,全面打造现代化特色海岛镇。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进一步整合国企资源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产业链。
实践证明,“三海联动”为珠海经略海洋凝聚了更多力量。去年以来,市海洋发展局通过座谈、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珠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时疏通企业发展难点堵点,推动海洋科技创新,面向涉海企业推出“蓝色金融”服务。市海洋发展集团发挥国企引领作用,抢滩海洋牧场装备蓝海,“格盛一号”“伶仃洋牧场”系列等一批海洋深远海养殖装备先后下水。万山区不断加强陆海统筹,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供给,推动低空经济新场景在海岛率先应用,推进海岛风貌提升、绿美生态建设、文商旅体融合,以海岛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2024年,珠海不断加大对海洋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的正式揭牌并启动首次试验,标志着珠海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涉海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已有近700件。据统计,我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已增加到3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目前已有140家,在珠10所高校中,已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信息等领域。一批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为代表的涉海科研平台集聚珠海,正加快推动海洋领域由资源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珠海也取得显著成果。去年年初,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刷新了多项亚洲纪录,并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5月,测试工作保障船“香洲云”的顺利交付,填补了我国在区域级科学调查船方面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级别科考船的先进水平。此外,华南地区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和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也于去年下半年成功投产和试运行,为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去年4月,2024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开幕,吸引了近200家涉海企业及院校携1000余件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参展。其间,珠海云洲智能展示的新型无人艇、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展出的“新一代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模型、珠海航宇微科技带来的海洋遥感卫星等一批高精尖海洋装备,充分展现了“珠海智造”的实力与魅力。
2024年以来,珠海不断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打造海洋渔业新模式,多个海洋牧场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格盛1号”交付投产,“伶仃牧场”系列桁架式养殖网箱陆续下水……珠海海洋牧场实现装备技术“建模出海”走向全国,为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珠海标准”与“珠海范式”。
在桂山蜘洲岛海域,“格盛1号”与众多重力式深水养殖网箱星罗棋布般散布在海面。记者日前登上这一海洋牧场平台,偌大的养殖网箱中,一尾尾肥壮的章红鱼不时跃出水面。
“格盛1号”养殖平台是珠海首台由企业自主投资,用于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平台长86米,宽34米,高16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去年6月,“格盛1号”正式交付投产,8月,“格盛1号”首次投苗20余吨,此后“格盛1号”将新能源发电、环境检测和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应用到日常饲养中。
一批具有珠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矩形柱稳式半潜养殖网箱平台“伶仃牧场1号”“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去年以来陆续开建,标志着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隘洲“标准海”示范段建设进入新阶段,未来将打造成为 “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珠海样板”。
种业是海洋渔业的“芯片”。去年10月,珠海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正式交付投产,作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海水种业产业园之一,产业园投产后每年可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达1亿尾,能基本满足珠海海洋牧场养殖的鱼苗需求,为海洋渔业挺进深蓝提供更多“珠海芯”。
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珠海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并率先打通低空经济的陆岛物流航线。去年7月,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随着桂山岛低空运营中心建成,“桂山岛-东澳岛”“桂山岛-外伶仃岛”两条低空物流航线也陆续开通。去年,第三届珠海年鱼产业发展大会在桂山岛顺利举行,一批白蕉海鲈由大型无人机搭载,从“格盛一号”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顺利起飞,全程仅用10分钟便抵达会场,生动展现了“低空经济+蓝色粮仓”的全新应用场景。
过去一年,海洋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多条海洋经贸新航线和海岛旅游新航线的开辟,为珠海海洋经济注入了“乘风破浪”的新活力。
2024年10月,“珠海-海南-东南亚”内外贸同船+国际班轮航线开通。这条航线成为连接珠海、海南和东南亚的重要枢纽,有力推动区域内贸易和经济发展,对珠海深度融入全球物流供应链产业合作,加快推进开发开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12月29日,“GREEN RIO DE JANEIRO”号货轮搭载着农资化肥、打印墨水和电磁炉等出口货物从位于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栏港出发驶向巴西,标志着“珠海高栏港-巴西”航线成功首航,正式打通了珠海与拉美地区经贸合作新通道、开启远洋经贸新篇章,为珠海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2024年8月,“东莞虎门港澳客运码头至珠海桂山岛、东澳岛”航线正式开通,该条航线是首条东莞市直航珠海海岛的水上高速客运航线,航班从东莞虎门出发,直达珠海桂山岛和东澳岛,单次最长航程只有140分钟,不仅省心便捷,而且还能一睹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桥梁的壮丽风光,也将为珠海海岛带来更多游客。
去年以来,珠海加快渔业园区布局“升级”,印发实施《珠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30年)》,投入超10亿元建成全国示范性现代化渔港——洪湾中心渔港。2024年4月,洪湾中心渔港成功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公示名单。
未来,洪湾中心渔港将进一步拓展产业规模,增强渔港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促进水产品仓储加工、冷链物流、水产品贸易和休闲渔业等渔业经济综合发展,建设成为陆海岛统筹的发展典范和大湾区重要的水产品生产与集散中心,助力珠海打造集现代渔业生产、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科技等为特色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珠海将进一步向海图强,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打造成为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样板。以市海洋发展局为牵头,在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将进一步优化“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落实海洋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争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做法。
2025年,珠海将继续推动一批重大涉海项目落地,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省市共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做强临港油气化工产业,做大滨海旅游产业,做特海洋现代渔业,做优海洋新能源产业,力争2025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
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珠海将加快构建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平台,按照“分步推进、建用结合”思路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首期建设,同步积极谋划一体集约化建设珠海海洋中心,促进海洋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和输出。此外,市海洋发展局将全力做好项目用海用岛要素保障,加快用海用岛审批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广“标准海”供应和“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模式,继续推动开工一批海洋牧场项目,重点发展抗风浪新型桁架类网箱、重力式深水网箱,大力培育现代渔业产业集群,计划2025年实现建造养殖平台12座、工船1艘,总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养殖产量超5万吨,助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