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鲜明写照。
过去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广东经济克难前行,全年经济运行“前高、中低、后扬”,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洞察时与势,辨析危与机。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广东和全国一样,尽管发展面临的复杂性、挑战性、严峻性多年未有,但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立足重大判断,准确把握广东经济发展大趋势,才能满怀信心做好2025年广东经济工作。
(一)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稳”。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裹足不前”“全球经济面临陷入低增长高债务路径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屡屡发出警告。
“春江水暖鸭先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处在链接内外循环的关键节点,不仅要直面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要率先面对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有效需求不足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前进路上的艰与险在增多,需要不断爬坡过坎、劈波斩浪。2024年,广东在“乱云飞渡”中保持定力,在“中流击水”中挺立潮头,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经济总量稳。2019年超10万亿、2020年超11万亿、2021年超12万亿、2023年超13万亿、2024年超14万亿,广东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占同期全国经济总量保持1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随着经济规模持续增大,广东现在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1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来之不易,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工业生产稳。广东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2024年前11个月,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9%,其中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同比增长19.8%,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0.4%。经济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能看出制造业的“压舱石”作用。
对外贸易稳。广东是全国外贸第一大省,外贸形势不仅反映经济发展的“底色”,更关乎全年经济总体发展的“成色”。2024年前11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成为全国前十外贸大省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40.9%。预计广东全年外贸进出口将突破9万亿元,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
就业形势稳。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2024年,广东就业核心指标稳,城镇新增就业143.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群体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4300多万农民工特别是450多万脱贫人口就业总体稳定;企业用工稳,1.5万家监测企业平均在岗人数、月均实际招聘人数同比均有上升。
(二)
当前,广东经济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放眼全球,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不可避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短期或长期、局部或全局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发展无不如此。越是遇到困难,越是爬坡过坎,越要认清自身优势,坚定信心,充分释放其中蕴含的巨大潜能。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经济规律。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开的船是顶风船。从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发展优势多,持续向好有支撑。
宏观经济治理优势。新时代以来,面对“三期叠加”“三重冲击”“三重压力”等重大考验,党中央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特别是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充分彰显宏观经济治理优势。
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加快打造,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试验示范作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相继落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密集布局,持续释放政策利好、改革利好、发展利好,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断夯实。
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在市场成为全球最稀缺资源的当下,广东凭借庞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持续增强“硬实力”“磁吸力”。从广东“人气热力图”来看,1.27亿常住人口、1.5亿左右实时在粤人口在这里打拼,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户企业在这里扎根……广东人气旺、企业兴,蕴含着巨量的市场需求,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产业科技创新优势。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2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加快构建,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成效显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软硬兼备环境优势。改革开放的精神、创新创造的意识、苦干实干的品格早已深入骨髓、融入基因;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成型,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通江达海、融汇中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好,已经连续四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海内外企业家、投资家持续看好广东、选择广东。
(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咏竹的诗句,用来比喻广东经济也恰如其分。
韧,柔而固也。韧性通常是指系统经历冲击或扰动后恢复、回弹的能力,经济韧性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体应对外部干扰、抵御风险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看一个地区发展前景是否光明,经济韧性是一个重要判断指标。这些年,广东经济于波浪、曲折中保持上升、前进,韧性十足。
韧性源自产业体系完备。广东拥有国民经济41个大类中的40个,60%至80%的生产材料可在半小时内完成产业配套,另外10%至20%可在1小时内完成。近年来,广东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抢先布局,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新动能加速成长。
韧性源自经营主体厚实。2024年,在全国开展经营主体虚数清理“挤水分”背景下,广东经营主体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营主体、民营经济主体、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指标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去年新设企业126.75万户、同比增长5.26%,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3万户、同比增长19.13%,民营企业达774.49万户、同比增长6.86%,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达66户,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韧性源自创新创造活跃。广东企业敢于创新、勇于创造,集成电路、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一大批企业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丰富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韧性源自应变能力突出。广东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这些年,广东经历的大战大考一波接一波: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非典”到“新冠”,从中美经贸摩擦到外部遏制打压,从“特区不特”的追问到加工贸易的困境……一系列风险挑战成为广东屡创奇迹的“磨刀石”,广东在战风斗雨中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坚韧。
(四)
体魄强健、筋骨壮实,广东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并且积蓄了行稳致远的巨大潜能。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要看到压力和挑战,更要看到动力和机遇,坚定“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长远眼光,不因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挑战所惧,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把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把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潜能来自于发展动力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能够得风气之先而迸发勃勃生机,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崛起成为经济第一大省,是因为始终澎湃着强大动力。这动力源自改革、源自开放、源自创新,这“三大动力”已经成为广东最鲜明的标识,也是广东发展的最关键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广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先行,将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开放利好、创新动能。
潜能来自于市场空间广。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拥有国内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容量大、潜力大。与此同时,广东不断扩大市场空间,通过对内开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海上新广东”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拓展经济纵深,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把经济底盘筑得更厚更实,把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
潜能来自于人才根基深。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人才优势是广东发展的深厚根基。广东视人才为珍宝,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打造“人才强磁场”。全省研发人员超135万人,连续七年领跑全国;在站博士后超1.4万人,稳居全国第一;技能人才总量超19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90万人……广东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宣示,彰显对未来中国的坚定自信。
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沟沟坎坎是常态。面向未来,既要正视和解决广东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广东发展具有的诸多优势、有利条件和巨大潜能。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新征程上,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准确把握广东经济发展大趋势,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广东定能创造经济发展更加光明的前景,定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鲜明写照。
过去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广东经济克难前行,全年经济运行“前高、中低、后扬”,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洞察时与势,辨析危与机。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广东和全国一样,尽管发展面临的复杂性、挑战性、严峻性多年未有,但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立足重大判断,准确把握广东经济发展大趋势,才能满怀信心做好2025年广东经济工作。
(一)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稳”。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加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裹足不前”“全球经济面临陷入低增长高债务路径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屡屡发出警告。
“春江水暖鸭先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处在链接内外循环的关键节点,不仅要直面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要率先面对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有效需求不足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前进路上的艰与险在增多,需要不断爬坡过坎、劈波斩浪。2024年,广东在“乱云飞渡”中保持定力,在“中流击水”中挺立潮头,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经济总量稳。2019年超10万亿、2020年超11万亿、2021年超12万亿、2023年超13万亿、2024年超14万亿,广东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占同期全国经济总量保持1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随着经济规模持续增大,广东现在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1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来之不易,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工业生产稳。广东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2024年前11个月,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9%,其中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同比增长19.8%,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0.4%。经济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能看出制造业的“压舱石”作用。
对外贸易稳。广东是全国外贸第一大省,外贸形势不仅反映经济发展的“底色”,更关乎全年经济总体发展的“成色”。2024年前11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成为全国前十外贸大省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40.9%。预计广东全年外贸进出口将突破9万亿元,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
就业形势稳。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2024年,广东就业核心指标稳,城镇新增就业143.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群体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4300多万农民工特别是450多万脱贫人口就业总体稳定;企业用工稳,1.5万家监测企业平均在岗人数、月均实际招聘人数同比均有上升。
(二)
当前,广东经济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放眼全球,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不可避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短期或长期、局部或全局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发展无不如此。越是遇到困难,越是爬坡过坎,越要认清自身优势,坚定信心,充分释放其中蕴含的巨大潜能。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经济规律。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开的船是顶风船。从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发展优势多,持续向好有支撑。
宏观经济治理优势。新时代以来,面对“三期叠加”“三重冲击”“三重压力”等重大考验,党中央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特别是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充分彰显宏观经济治理优势。
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加快打造,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试验示范作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相继落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密集布局,持续释放政策利好、改革利好、发展利好,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断夯实。
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在市场成为全球最稀缺资源的当下,广东凭借庞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持续增强“硬实力”“磁吸力”。从广东“人气热力图”来看,1.27亿常住人口、1.5亿左右实时在粤人口在这里打拼,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户企业在这里扎根……广东人气旺、企业兴,蕴含着巨量的市场需求,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产业科技创新优势。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2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加快构建,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成效显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软硬兼备环境优势。改革开放的精神、创新创造的意识、苦干实干的品格早已深入骨髓、融入基因;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成型,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通江达海、融汇中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好,已经连续四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海内外企业家、投资家持续看好广东、选择广东。
(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咏竹的诗句,用来比喻广东经济也恰如其分。
韧,柔而固也。韧性通常是指系统经历冲击或扰动后恢复、回弹的能力,经济韧性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体应对外部干扰、抵御风险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看一个地区发展前景是否光明,经济韧性是一个重要判断指标。这些年,广东经济于波浪、曲折中保持上升、前进,韧性十足。
韧性源自产业体系完备。广东拥有国民经济41个大类中的40个,60%至80%的生产材料可在半小时内完成产业配套,另外10%至20%可在1小时内完成。近年来,广东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抢先布局,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新动能加速成长。
韧性源自经营主体厚实。2024年,在全国开展经营主体虚数清理“挤水分”背景下,广东经营主体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营主体、民营经济主体、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指标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去年新设企业126.75万户、同比增长5.26%,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3万户、同比增长19.13%,民营企业达774.49万户、同比增长6.86%,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达66户,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韧性源自创新创造活跃。广东企业敢于创新、勇于创造,集成电路、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一大批企业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丰富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韧性源自应变能力突出。广东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这些年,广东经历的大战大考一波接一波: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非典”到“新冠”,从中美经贸摩擦到外部遏制打压,从“特区不特”的追问到加工贸易的困境……一系列风险挑战成为广东屡创奇迹的“磨刀石”,广东在战风斗雨中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坚韧。
(四)
体魄强健、筋骨壮实,广东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并且积蓄了行稳致远的巨大潜能。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要看到压力和挑战,更要看到动力和机遇,坚定“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长远眼光,不因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挑战所惧,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把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把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潜能来自于发展动力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能够得风气之先而迸发勃勃生机,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崛起成为经济第一大省,是因为始终澎湃着强大动力。这动力源自改革、源自开放、源自创新,这“三大动力”已经成为广东最鲜明的标识,也是广东发展的最关键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广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先行,将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开放利好、创新动能。
潜能来自于市场空间广。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拥有国内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容量大、潜力大。与此同时,广东不断扩大市场空间,通过对内开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海上新广东”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拓展经济纵深,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把经济底盘筑得更厚更实,把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
潜能来自于人才根基深。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人才优势是广东发展的深厚根基。广东视人才为珍宝,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打造“人才强磁场”。全省研发人员超135万人,连续七年领跑全国;在站博士后超1.4万人,稳居全国第一;技能人才总量超19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90万人……广东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宣示,彰显对未来中国的坚定自信。
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沟沟坎坎是常态。面向未来,既要正视和解决广东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广东发展具有的诸多优势、有利条件和巨大潜能。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新征程上,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准确把握广东经济发展大趋势,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广东定能创造经济发展更加光明的前景,定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