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线|可以用AI写评语吗?

AI的风,还是吹进了期末评语中!

AI写评语,一搜索关键词,各种教程、软件便纷至沓来,这一现象背后,是众多教师对这一新兴方式的关注与探索,预示着其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新潮流。(1月18日央广网)

AI已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伴生了各种争议。

对于教师而言,撰写期末评语向来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每个学生至少200字,一个班级42名学生,累计下来就是8000多字,不仅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独一无二,还得保证今年与去年的评语有所不同,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AI的出现,似乎为教师们开辟了一条捷径,它能够迎难而上,化繁就简。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孩子们能否真正理解AI生成的评语?家长们又是否能够欣然接受?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家长们对此反应不一。争议的核心在于,AI在减轻教师工作量的同时,是否会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毕竟,每位家长都渴望看到专属于自己孩子的评价,而非千篇一律的泛泛之谈。孩子们的成长,绝非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而是如同万千种子,在各自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惊艳。因此,科技在追求精准的同时,更应饱含人文关怀,这也正是AI写评语应当秉持的追求。

不可否认,AI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人脑难以企及的优势。借助学校的数字化平台,它能够整合学生日常作业、期末成绩、学习习惯、态度、兴趣及方法等海量过程性数据,精准提炼出学生在各学科、各板块的认知水平与核心素养,并据此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建议,生成个性化的AI评语。这不仅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更是教师仅凭个人之力难以达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依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对AI生成的评语进行修改与复核,如此一来,最终的评语既能有理有据,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这种先AI后人的操作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精准的评语撰写思路。另一种是先人后AI的方式,同样值得关注。教师先凭借自己对学生一学期的观察与了解,回忆、总结学生的表现,归纳出要点与细节,完成初稿。随后,借助AI强大的语言润色能力,对初稿进行“精装修”。如此呈现给家长的,便是一份文质兼美、赏心悦目的评语。

此种方式对于文字功底相对薄弱的理科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助力;对于其他教师,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教师想要将学生姓名融入对联之中,这原本是一项极为烧脑的任务,而借助AI,难题迎刃而解,稍作修改便可大功告成。

关于孩子们的评语究竟是手写还是机打,其实并无定式。书法功底深厚的教师,以龙飞凤舞的笔触在一笔一划中倾注情感与期望,自然别具意义;而对于不具备这一优势的教师,选择美观且便于家长阅读的字体打印评语,同样可行。

AI写评语,并非简单的“可行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实现“人机协同”。充分发挥AI与教师各自的优势,让家长能够从评语中读懂孩子,更全面地认识孩子,从而凝聚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文字:关育兵 图片:赵耀中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吴颖琼
新视线|可以用AI写评语吗?
珠海特区报 2025-01-20 01:26

AI的风,还是吹进了期末评语中!

AI写评语,一搜索关键词,各种教程、软件便纷至沓来,这一现象背后,是众多教师对这一新兴方式的关注与探索,预示着其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新潮流。(1月18日央广网)

AI已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伴生了各种争议。

对于教师而言,撰写期末评语向来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每个学生至少200字,一个班级42名学生,累计下来就是8000多字,不仅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独一无二,还得保证今年与去年的评语有所不同,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AI的出现,似乎为教师们开辟了一条捷径,它能够迎难而上,化繁就简。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孩子们能否真正理解AI生成的评语?家长们又是否能够欣然接受?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家长们对此反应不一。争议的核心在于,AI在减轻教师工作量的同时,是否会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毕竟,每位家长都渴望看到专属于自己孩子的评价,而非千篇一律的泛泛之谈。孩子们的成长,绝非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而是如同万千种子,在各自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惊艳。因此,科技在追求精准的同时,更应饱含人文关怀,这也正是AI写评语应当秉持的追求。

不可否认,AI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人脑难以企及的优势。借助学校的数字化平台,它能够整合学生日常作业、期末成绩、学习习惯、态度、兴趣及方法等海量过程性数据,精准提炼出学生在各学科、各板块的认知水平与核心素养,并据此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建议,生成个性化的AI评语。这不仅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更是教师仅凭个人之力难以达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依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对AI生成的评语进行修改与复核,如此一来,最终的评语既能有理有据,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这种先AI后人的操作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精准的评语撰写思路。另一种是先人后AI的方式,同样值得关注。教师先凭借自己对学生一学期的观察与了解,回忆、总结学生的表现,归纳出要点与细节,完成初稿。随后,借助AI强大的语言润色能力,对初稿进行“精装修”。如此呈现给家长的,便是一份文质兼美、赏心悦目的评语。

此种方式对于文字功底相对薄弱的理科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助力;对于其他教师,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教师想要将学生姓名融入对联之中,这原本是一项极为烧脑的任务,而借助AI,难题迎刃而解,稍作修改便可大功告成。

关于孩子们的评语究竟是手写还是机打,其实并无定式。书法功底深厚的教师,以龙飞凤舞的笔触在一笔一划中倾注情感与期望,自然别具意义;而对于不具备这一优势的教师,选择美观且便于家长阅读的字体打印评语,同样可行。

AI写评语,并非简单的“可行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实现“人机协同”。充分发挥AI与教师各自的优势,让家长能够从评语中读懂孩子,更全面地认识孩子,从而凝聚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文字:关育兵 图片:赵耀中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