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
助力珠海高质量发展
珠海市高度重视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工作,道路供给提升、停车供给保障、出行结构优化、交通管理细化、宣传引导绿色出行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选取“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助力珠海高质量发展”的课题,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赴省内外城市考察等形式开展深入的调研,从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市政道路规划建设及管理、统筹停车工作、贯彻公交优先、加强智慧交通、推广应用自动驾驶、打造旅游特色交通、加强网约车管理、市区联动等九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交通综合治理顶层设计
适应形势发展谋划交通治理,设置交通综合治理常设机构。提前布局我市交通治理长远发展。交通综合治理不仅需要解决当前问题,还需考虑未来发展,通过顶层设计,研究新兴交通技术如无人驾驶、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对我市交通的影响,提前谋划后续交通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凝聚公交优先等社会共识,形成推进交通治理的合力。
二、强化市政道路建设规划引领
规范市政道路源头管理。加快中心城区骨干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兴业快速南延线工程、人民路、九洲大道快速化工程建设,形成中心城区骨干快速路网体系,提升骨干路网疏导功能。加强占道施工精细化管理。统筹全市市政道路建设、管线开挖管理,系统优化市政道路建设施工组织计划。科学管理施工区域,减少占道施工对居民出行的影响,科学有序地推进项目施工。
三、系统思维解决停车难题
建立停车资源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停车规划与建设联动。细致开展停车设施普查工作。精细化管理停车泊位。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实行分时段、分路段停车差异化管理。进一步推动停车设施的开放共享,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在大型商超、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区域停车设施限时开放共享,解决周边群众的停车难问题。
四、确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理念,进一步规范公交专用道管理,优化改造公交换乘枢纽,重塑高频骨干公交线路,提供个性化公交服务。个性化公交重点服务各大组团间的中长距离通勤出行需求,实现公交提速增效、高品质公交服务的目标。通过提供个性化、高品质、可预期的公交服务,加强公交吸引力,满足零散、短途、高品质出行的需求。
五、加强智慧化、科技化交通治理手段
推进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更新换代。推进信号控制系统联网化、智慧化建设。优化“珠海e停车”平台。建设智慧交通运行监测系统。推进低空经济落地应用。加快推进低空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力争年内落地。推动无人机城市巡检实时识别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应用场景落地。
六、研究谋划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
研究自动驾驶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支撑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争取港珠澳大桥自动驾驶及自动驾驶公交等应用场景落地珠海,带动无人驾驶相关产业在我市的发展。协同港澳,建设港澳特点的自动驾驶技术测试场。
七、因地制宜研究符合我市旅游特点的特色交通服务
合理管控节假日重点景区小汽车出行。提供多元公交服务发挥公共交通运量优势。在外围大型停车场提供公交接驳,并在核心景区保障公共交通路权。在情侣路核心景区提供公交摆渡线,串联沿线景区,减少旅客在景点之间使用小汽车出行。同时借鉴泉州古城“小白”公交模式,在情侣路等景点集中片区开行内部微公交,提供招手即停和包车游览服务。
提升景区慢行配套设施。在行人聚集景区,增加慢行空间。提升共享单车运营管理效率,给予共享单车运营管理车辆通行便利。在人车冲突严重区域,加快建设人行天桥等立体过街设施。
八、加强网约车等新业态管理
制定网约车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管控网约车规模。建立网约车管理平台,加强对网约车及运营企业服务监控。按月发布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建立重点枢纽区域网约车调配管控机制,合理调度区域内网约车数量,避免加剧枢纽周边交通拥堵。
九、市区联动共创市交通综合治理新局面
结合香洲区交通综合治理成效,建议金湾区、斗门区、高新区设立专门的交通综合治理实体化运作机构,从人员、资金和制度对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作出保障,建立市、区、镇(街)三级联动、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完善我市交通综合治理模式,切实改善我市交通出行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助力珠海高质量发展
科学保护、传承利用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珠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具有重要意义。珠海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活化利用水平,切实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调研组先后赴省内外有关城市以及本市的17个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企业和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和本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情况,召开了12场专家和有关单位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如何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形成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提高认识,制定我市非遗保护发展工作专项规划,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构建大保护格局,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快研究制定非遗数字化相关版权立法,解决非遗商标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推进《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尽快通过市人大立法颁布实施,形成管理合力及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全市现有非遗项目进行梳理,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名录,开展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考核和管理,探索奖励激励机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
二、创新活态传承,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下合理利用,进一步推动传统非遗文化向非遗产业转化,打造非遗产业品牌。进一步健全非遗产业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加强文旅商融合,组织非遗项目进景区,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让非遗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稳步发展
依法把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企业反哺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鼓励预算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采购非遗相关产品和服务。拓宽非遗资金来源渠道,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遗产业发展,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落实非遗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场地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非遗事业。
四、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在线直播等新媒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拓宽非遗传播领域,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创造条件建立我市非遗展示中心,通过专题展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推介非遗保护成果,提升珠海本土文化影响力。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建设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传承基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大胆探索,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活态传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和升级,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多维度、跨领域传播。
五、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引进培育专业人才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多种用人方式招才引智,引进掌握非遗保护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加强与珠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协作,建立非遗人才培训机制。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研究展示等活动,对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贡献突出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推动“经珠港飞”航空物流合作
打造链接全国的航空货运新通道
当前,珠海携手港澳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使货物经大桥在珠海与香港机场间快速流转,提升区域航空物流效率,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与整体效益提升,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围绕“经珠港飞”航空物流合作的主题,组织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项课题调研组,分别对省内外有关城市的机场管理公司、机场货站、物流园区、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物流企业等相关主体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考察、研讨座谈、书面采访、圆桌会议等方式,在征求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拱北海关、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补充调研和多轮修改完善,针对“经珠港飞”航空物流合作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一、组建珠港两地工作专班,统筹物流政策与物流资源达到系统协同新水平
成立两地政策协调专班,成立珠海物流办公室。划定物流工作职责,完善物流行业顶层设计,统筹物流关键节点资源,优化大桥配套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大桥口岸跨境物流设施建设;划定联运职责,推动“经珠港飞”货运国际联程项目落地。
协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及海关等部门,提升通关保障能力。开通珠海机场、货站至香港机场的跨境物流专用通道,推动两地机场货运“一站通”建设。
二、加大全周期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引领“经珠港飞”运营主体新生态
支持珠海物流相关企业发展,以国有企业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区域物流服务能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危险品鉴定机构。对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企业给予补贴,降低物流成本。引进和扶持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加快培育珠海跨境电商物流产业集群。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吸引外贸企业入驻,并给予招商奖励。
加快建设大型物流仓群以及现代化运输网络,提升运营效率。有序放开个人行邮,9610等进口业务,支持通过珠海机场形成联运通达全国的进口服务。完善服务相关从业人员配套设施和服务,建设司机驿站公寓、综合服务中心、车辆维护站等,提升珠海物流集结吸引力。加大包括费用补贴和增量奖励在内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经珠港飞”物流通道吸引力。
三、发挥“五位一体”硬联通优势,打造“珠⇄港飞”货运集聚枢纽新名片
建立“珠⇄港飞”双向多式联运体系,协同香港积极推动“空陆货物多式联运”,打造一条“空陆鲜活产品专属快线”。联动珠海“海、陆、空、铁、水”资源,重点推动海鲜类、水产品类以及供港商品集货,打造湾区水产品集散、交易和配送中心。加快大桥口岸在水生产品监管资质的验收进度,并与香港及内地的货代和贸易商建立紧密联系,争取成为澳洲龙虾等海鲜的国内进出口岸首选地。协调各类运输方式,优化货物转运和跨运输方式衔接服务。探索推进“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模式,支持有条件的港口和物流基地开展冷链、危化品、国内邮件快件等专业化多式联运。鼓励珠海物流园区开通到广州、东莞、中山等地的货物接驳班车,吸引货流集聚。推动政府部门、运输企业、物流服务商和相关行业协同合作。构建“多式运输+智能仓储分拨+专业货站+全货机运输+门到门服务”航空物流全产业链,实现多式联运网络整合集成。加强物流货源和运输资源整合,实现“一单到底、一票结算、一次委托、一口报价”。
四、加快推进珠海机场国际货运口岸建设,推动航空与物流企业合作新高度
争取尽快开通珠海机场国际货运口岸,提高国际货物转关便利性。出台专项激励政策,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增开经珠港直达货运航班。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促进航空公司与物流企业的合作。牵头构建长期稳定的“经珠港飞”合作框架体系,定期组织航空公司与物流企业的洽谈对接会,推动双方在航线规划、物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探索物流项目共同投资,促进两地航空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物流项目的共同投资模式,鼓励两地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物流园区、仓储设施、智能分拣系统、安检前置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五、深化“澳门-横琴-珠海”协同合作,拓展跨境商贸与物流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利用珠海机场空间以及服务业态丰富优势,推动与澳门机场开展物流运输、国际贸易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客运资源共享、内外接驳转乘衔接合作。扩大对澳门商贸往来,充分利用“澳门-横琴-珠海”陆路交通连接优势将珠海本地的优势商品资源销售至澳门市场,同时发挥澳门全球选、全球购的优势,进一步打通澳门优质商品在珠海的销售路径。协同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为合作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外围物流配套支撑,形成“合作区高端电商品牌集聚+珠海高质量物流及专业服务配套”双向支撑优势。加强珠海与合作区招商引资合作,利用合作区优势政策资源,降低企业落地成本,利用珠海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吸引合作区重点引进项目的生产制造环节、商业运营环节,形成空间上的协同分布、政策上的功能协调、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业务上的协调联动。
六、助推跨境物流数智云端齐发力,实现“经珠港飞”物流转运效率新飞跃
建设物流数据信息平台。构建物流数据信息平台,集成货物跟踪、仓储管理及订单处理等智慧功能。整合机场、海关、航司、货代等数据链,使用线上审批、电子签章。建设智慧货站,推动跨境物流数字化转型。建立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两地航空公司、机场、海关、货运代理等关键部门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联动药监、海关等部门探索实施特殊通关货物的“白名单”管理模式,提高经珠港进出口货物申报和提离效率。实现航班与货物的智能匹配。开发智能匹配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实现航班与货物精准对接,减少等待时间和空载率。借助数据联动在珠海实现前置打板、快速打包、装载和运输,提高货物的处理效率,减少人工错误和运输成本。
加快提升珠江入海口环境资源利用水平
打造珠海河口经济新增长极
珠海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为发挥珠海河口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探索河口经济发展新路径,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开展了“加快提升珠江入海口环境资源利用水平 打造珠海河口经济新增长极”的专项调研。
调研组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走访20多个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了多次会议进行交流探讨,并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充分征求各区、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等12家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意见,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发展河口经济的建议。
一、打造港口群协同发展典范
谋划万山深水大港,研究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打造锚地综合海事服务基地。围绕服务锚地“船舶、船东、船员”主体,建立外轮供应食品仓储配送中心,形成高质量海事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多点选定外供码头,开展锚地无人机物资配送业务,探索跨港海事与锚地低空服务模式,构建锚地物料供应岸基现代服务站,建设技术能力强和服务质量一流的国际海事服务基地。
提升现代化样板城市港口服务能力。修编新一轮珠海港总体规划,引入战略合作方,引导优质航线资源向高栏港聚集。深化港口与珠江西岸产业带大园区联动合作发展,提升珠海港错位发展实力。发挥珠海双港一铁、一大桥集疏运体系优势,引入国际国内优势资源,提升承接港澳连通全国的港航物流能力。
二、打造现代河口渔业样板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区、渔港经济区、渔光互补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等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加快深远海养殖区项目落地,做好金融优惠服务,建设集生态养殖、休闲渔趣、海上乐园、海洋科普、海底公园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牧场。加快洪湾中心渔港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带动珠海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国家级河口渔业发展示范区。改造与提升省级水产良种场,支持斗门河口渔业研究所、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重点发展鲈、鳢、鲷和虾蟹等河口渔业特色品种,建设省级河口渔业繁育基地。培育一批河口型养殖和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壮大现代渔业产业园和特色水产预制菜产业园,建立大宗水产品产业化基地。壮大河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河口休闲渔业。
三、打造“两河两带百岛”文旅新空间
打造前山河和黄杨河岸线文旅融合新地标,打造“串门达海”文旅海岸带和滨河水乡风情带。强化海岛文旅规划引导。推动海岛文旅特色产品开发,开展跳岛游。打造桂山岛“红色人文岛”和帆船游艇自由行基地,发展东澳岛“浪漫风情岛”,推进大万山岛“渔乐休闲岛”建设,加快外伶仃岛“悠闲活力岛”潜水、皮划艇水上运动项目落地,谋划发展庙湾岛潜水及水上活动项目,塑造担杆岛“野趣生态岛”,开展野生动植物观察活动,打造荷包岛“南中国智慧休闲特色岛”。
优化提升海岛基础设施。加快珠海海岛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海岛港池码头网络体系。规划建设低空飞行的地面基础设施,引进水上飞机、直升机等低空旅游项目,完善外伶仃岛和庙湾岛潜水运动基础设施建设。
四、打造河口经济综合服务新样板
加强河口经济规划引领。编制珠海河口经济空间规划和水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面向2049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新途径,完善涉海基础设施,探索科技赋能河口经济快速发展,建设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的“四通”陆海联动产业园,壮大河口经济新质生产力,打造我市河口新兴产业蓝色增长极。
打造河口科技创新中心。充分挖掘珠海河口科技人才优势,联合珠江委、西江流域管理局等单位,建设河口治理博物馆,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河口科技研发团队,合作组建国家级河口实验室与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建河口科教共同体,为河口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
助力珠海高质量发展
珠海市高度重视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工作,道路供给提升、停车供给保障、出行结构优化、交通管理细化、宣传引导绿色出行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选取“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治理,助力珠海高质量发展”的课题,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赴省内外城市考察等形式开展深入的调研,从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市政道路规划建设及管理、统筹停车工作、贯彻公交优先、加强智慧交通、推广应用自动驾驶、打造旅游特色交通、加强网约车管理、市区联动等九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交通综合治理顶层设计
适应形势发展谋划交通治理,设置交通综合治理常设机构。提前布局我市交通治理长远发展。交通综合治理不仅需要解决当前问题,还需考虑未来发展,通过顶层设计,研究新兴交通技术如无人驾驶、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对我市交通的影响,提前谋划后续交通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凝聚公交优先等社会共识,形成推进交通治理的合力。
二、强化市政道路建设规划引领
规范市政道路源头管理。加快中心城区骨干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兴业快速南延线工程、人民路、九洲大道快速化工程建设,形成中心城区骨干快速路网体系,提升骨干路网疏导功能。加强占道施工精细化管理。统筹全市市政道路建设、管线开挖管理,系统优化市政道路建设施工组织计划。科学管理施工区域,减少占道施工对居民出行的影响,科学有序地推进项目施工。
三、系统思维解决停车难题
建立停车资源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停车规划与建设联动。细致开展停车设施普查工作。精细化管理停车泊位。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实行分时段、分路段停车差异化管理。进一步推动停车设施的开放共享,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在大型商超、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区域停车设施限时开放共享,解决周边群众的停车难问题。
四、确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理念,进一步规范公交专用道管理,优化改造公交换乘枢纽,重塑高频骨干公交线路,提供个性化公交服务。个性化公交重点服务各大组团间的中长距离通勤出行需求,实现公交提速增效、高品质公交服务的目标。通过提供个性化、高品质、可预期的公交服务,加强公交吸引力,满足零散、短途、高品质出行的需求。
五、加强智慧化、科技化交通治理手段
推进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更新换代。推进信号控制系统联网化、智慧化建设。优化“珠海e停车”平台。建设智慧交通运行监测系统。推进低空经济落地应用。加快推进低空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力争年内落地。推动无人机城市巡检实时识别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应用场景落地。
六、研究谋划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
研究自动驾驶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支撑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争取港珠澳大桥自动驾驶及自动驾驶公交等应用场景落地珠海,带动无人驾驶相关产业在我市的发展。协同港澳,建设港澳特点的自动驾驶技术测试场。
七、因地制宜研究符合我市旅游特点的特色交通服务
合理管控节假日重点景区小汽车出行。提供多元公交服务发挥公共交通运量优势。在外围大型停车场提供公交接驳,并在核心景区保障公共交通路权。在情侣路核心景区提供公交摆渡线,串联沿线景区,减少旅客在景点之间使用小汽车出行。同时借鉴泉州古城“小白”公交模式,在情侣路等景点集中片区开行内部微公交,提供招手即停和包车游览服务。
提升景区慢行配套设施。在行人聚集景区,增加慢行空间。提升共享单车运营管理效率,给予共享单车运营管理车辆通行便利。在人车冲突严重区域,加快建设人行天桥等立体过街设施。
八、加强网约车等新业态管理
制定网约车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管控网约车规模。建立网约车管理平台,加强对网约车及运营企业服务监控。按月发布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建立重点枢纽区域网约车调配管控机制,合理调度区域内网约车数量,避免加剧枢纽周边交通拥堵。
九、市区联动共创市交通综合治理新局面
结合香洲区交通综合治理成效,建议金湾区、斗门区、高新区设立专门的交通综合治理实体化运作机构,从人员、资金和制度对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作出保障,建立市、区、镇(街)三级联动、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完善我市交通综合治理模式,切实改善我市交通出行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助力珠海高质量发展
科学保护、传承利用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珠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具有重要意义。珠海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活化利用水平,切实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
市政协文史资料委调研组先后赴省内外有关城市以及本市的17个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企业和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和本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情况,召开了12场专家和有关单位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如何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形成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提高认识,制定我市非遗保护发展工作专项规划,不断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构建大保护格局,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快研究制定非遗数字化相关版权立法,解决非遗商标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推进《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尽快通过市人大立法颁布实施,形成管理合力及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对全市现有非遗项目进行梳理,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名录,开展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考核和管理,探索奖励激励机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
二、创新活态传承,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下合理利用,进一步推动传统非遗文化向非遗产业转化,打造非遗产业品牌。进一步健全非遗产业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加强文旅商融合,组织非遗项目进景区,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让非遗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稳步发展
依法把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企业反哺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鼓励预算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采购非遗相关产品和服务。拓宽非遗资金来源渠道,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遗产业发展,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落实非遗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场地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非遗事业。
四、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在线直播等新媒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拓宽非遗传播领域,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创造条件建立我市非遗展示中心,通过专题展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推介非遗保护成果,提升珠海本土文化影响力。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建设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传承基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大胆探索,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活态传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和升级,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多维度、跨领域传播。
五、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引进培育专业人才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多种用人方式招才引智,引进掌握非遗保护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加强与珠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协作,建立非遗人才培训机制。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研究展示等活动,对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贡献突出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推动“经珠港飞”航空物流合作
打造链接全国的航空货运新通道
当前,珠海携手港澳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使货物经大桥在珠海与香港机场间快速流转,提升区域航空物流效率,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与整体效益提升,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围绕“经珠港飞”航空物流合作的主题,组织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项课题调研组,分别对省内外有关城市的机场管理公司、机场货站、物流园区、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物流企业等相关主体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考察、研讨座谈、书面采访、圆桌会议等方式,在征求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拱北海关、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补充调研和多轮修改完善,针对“经珠港飞”航空物流合作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一、组建珠港两地工作专班,统筹物流政策与物流资源达到系统协同新水平
成立两地政策协调专班,成立珠海物流办公室。划定物流工作职责,完善物流行业顶层设计,统筹物流关键节点资源,优化大桥配套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大桥口岸跨境物流设施建设;划定联运职责,推动“经珠港飞”货运国际联程项目落地。
协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及海关等部门,提升通关保障能力。开通珠海机场、货站至香港机场的跨境物流专用通道,推动两地机场货运“一站通”建设。
二、加大全周期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引领“经珠港飞”运营主体新生态
支持珠海物流相关企业发展,以国有企业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区域物流服务能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危险品鉴定机构。对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企业给予补贴,降低物流成本。引进和扶持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加快培育珠海跨境电商物流产业集群。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吸引外贸企业入驻,并给予招商奖励。
加快建设大型物流仓群以及现代化运输网络,提升运营效率。有序放开个人行邮,9610等进口业务,支持通过珠海机场形成联运通达全国的进口服务。完善服务相关从业人员配套设施和服务,建设司机驿站公寓、综合服务中心、车辆维护站等,提升珠海物流集结吸引力。加大包括费用补贴和增量奖励在内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经珠港飞”物流通道吸引力。
三、发挥“五位一体”硬联通优势,打造“珠⇄港飞”货运集聚枢纽新名片
建立“珠⇄港飞”双向多式联运体系,协同香港积极推动“空陆货物多式联运”,打造一条“空陆鲜活产品专属快线”。联动珠海“海、陆、空、铁、水”资源,重点推动海鲜类、水产品类以及供港商品集货,打造湾区水产品集散、交易和配送中心。加快大桥口岸在水生产品监管资质的验收进度,并与香港及内地的货代和贸易商建立紧密联系,争取成为澳洲龙虾等海鲜的国内进出口岸首选地。协调各类运输方式,优化货物转运和跨运输方式衔接服务。探索推进“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模式,支持有条件的港口和物流基地开展冷链、危化品、国内邮件快件等专业化多式联运。鼓励珠海物流园区开通到广州、东莞、中山等地的货物接驳班车,吸引货流集聚。推动政府部门、运输企业、物流服务商和相关行业协同合作。构建“多式运输+智能仓储分拨+专业货站+全货机运输+门到门服务”航空物流全产业链,实现多式联运网络整合集成。加强物流货源和运输资源整合,实现“一单到底、一票结算、一次委托、一口报价”。
四、加快推进珠海机场国际货运口岸建设,推动航空与物流企业合作新高度
争取尽快开通珠海机场国际货运口岸,提高国际货物转关便利性。出台专项激励政策,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增开经珠港直达货运航班。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促进航空公司与物流企业的合作。牵头构建长期稳定的“经珠港飞”合作框架体系,定期组织航空公司与物流企业的洽谈对接会,推动双方在航线规划、物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探索物流项目共同投资,促进两地航空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物流项目的共同投资模式,鼓励两地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物流园区、仓储设施、智能分拣系统、安检前置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五、深化“澳门-横琴-珠海”协同合作,拓展跨境商贸与物流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利用珠海机场空间以及服务业态丰富优势,推动与澳门机场开展物流运输、国际贸易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客运资源共享、内外接驳转乘衔接合作。扩大对澳门商贸往来,充分利用“澳门-横琴-珠海”陆路交通连接优势将珠海本地的优势商品资源销售至澳门市场,同时发挥澳门全球选、全球购的优势,进一步打通澳门优质商品在珠海的销售路径。协同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为合作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外围物流配套支撑,形成“合作区高端电商品牌集聚+珠海高质量物流及专业服务配套”双向支撑优势。加强珠海与合作区招商引资合作,利用合作区优势政策资源,降低企业落地成本,利用珠海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吸引合作区重点引进项目的生产制造环节、商业运营环节,形成空间上的协同分布、政策上的功能协调、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业务上的协调联动。
六、助推跨境物流数智云端齐发力,实现“经珠港飞”物流转运效率新飞跃
建设物流数据信息平台。构建物流数据信息平台,集成货物跟踪、仓储管理及订单处理等智慧功能。整合机场、海关、航司、货代等数据链,使用线上审批、电子签章。建设智慧货站,推动跨境物流数字化转型。建立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两地航空公司、机场、海关、货运代理等关键部门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联动药监、海关等部门探索实施特殊通关货物的“白名单”管理模式,提高经珠港进出口货物申报和提离效率。实现航班与货物的智能匹配。开发智能匹配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实现航班与货物精准对接,减少等待时间和空载率。借助数据联动在珠海实现前置打板、快速打包、装载和运输,提高货物的处理效率,减少人工错误和运输成本。
加快提升珠江入海口环境资源利用水平
打造珠海河口经济新增长极
珠海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为发挥珠海河口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探索河口经济发展新路径,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开展了“加快提升珠江入海口环境资源利用水平 打造珠海河口经济新增长极”的专项调研。
调研组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走访20多个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了多次会议进行交流探讨,并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充分征求各区、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等12家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意见,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发展河口经济的建议。
一、打造港口群协同发展典范
谋划万山深水大港,研究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打造锚地综合海事服务基地。围绕服务锚地“船舶、船东、船员”主体,建立外轮供应食品仓储配送中心,形成高质量海事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多点选定外供码头,开展锚地无人机物资配送业务,探索跨港海事与锚地低空服务模式,构建锚地物料供应岸基现代服务站,建设技术能力强和服务质量一流的国际海事服务基地。
提升现代化样板城市港口服务能力。修编新一轮珠海港总体规划,引入战略合作方,引导优质航线资源向高栏港聚集。深化港口与珠江西岸产业带大园区联动合作发展,提升珠海港错位发展实力。发挥珠海双港一铁、一大桥集疏运体系优势,引入国际国内优势资源,提升承接港澳连通全国的港航物流能力。
二、打造现代河口渔业样板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区、渔港经济区、渔光互补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等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加快深远海养殖区项目落地,做好金融优惠服务,建设集生态养殖、休闲渔趣、海上乐园、海洋科普、海底公园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牧场。加快洪湾中心渔港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带动珠海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国家级河口渔业发展示范区。改造与提升省级水产良种场,支持斗门河口渔业研究所、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重点发展鲈、鳢、鲷和虾蟹等河口渔业特色品种,建设省级河口渔业繁育基地。培育一批河口型养殖和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壮大现代渔业产业园和特色水产预制菜产业园,建立大宗水产品产业化基地。壮大河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河口休闲渔业。
三、打造“两河两带百岛”文旅新空间
打造前山河和黄杨河岸线文旅融合新地标,打造“串门达海”文旅海岸带和滨河水乡风情带。强化海岛文旅规划引导。推动海岛文旅特色产品开发,开展跳岛游。打造桂山岛“红色人文岛”和帆船游艇自由行基地,发展东澳岛“浪漫风情岛”,推进大万山岛“渔乐休闲岛”建设,加快外伶仃岛“悠闲活力岛”潜水、皮划艇水上运动项目落地,谋划发展庙湾岛潜水及水上活动项目,塑造担杆岛“野趣生态岛”,开展野生动植物观察活动,打造荷包岛“南中国智慧休闲特色岛”。
优化提升海岛基础设施。加快珠海海岛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海岛港池码头网络体系。规划建设低空飞行的地面基础设施,引进水上飞机、直升机等低空旅游项目,完善外伶仃岛和庙湾岛潜水运动基础设施建设。
四、打造河口经济综合服务新样板
加强河口经济规划引领。编制珠海河口经济空间规划和水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面向2049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新途径,完善涉海基础设施,探索科技赋能河口经济快速发展,建设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的“四通”陆海联动产业园,壮大河口经济新质生产力,打造我市河口新兴产业蓝色增长极。
打造河口科技创新中心。充分挖掘珠海河口科技人才优势,联合珠江委、西江流域管理局等单位,建设河口治理博物馆,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河口科技研发团队,合作组建国家级河口实验室与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建河口科教共同体,为河口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