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探索珠海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发展新路径
黄昏时分的前山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为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康养服务作为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推动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破解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难题提供新路径。

近年来,珠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引导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为全国智慧康养服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PART.01
珠海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发展实践

近年来,珠海在技术赋能康养服务的基础上,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打造智慧适老化场景,帮助老年人“智享”老年生活。

一是完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珠海高度重视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智慧康养服务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有力保障。2019年,《珠海市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率先提出创新“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智慧康养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2020年,《珠海市推进健康珠海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实施智慧健康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发展智慧健康服务新业态,为智慧康养服务注入新动能。2021年,《珠海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将智慧康养纳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布局,提出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动智慧康养服务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2023年,《“十四五”珠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聚焦数据支撑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为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政策指引。上述系列政策的出台,既体现了珠海在智慧康养服务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也彰显了政策体系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为珠海智慧康养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搭建多层级数智化服务平台。珠海在智慧康养服务平台建设进程中,目前已基本建成市、区两级互联互通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其中市级智慧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供给系统、服务选择系统、服务监管系统共同构成“一中心三系统”,成为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的核心。这一创新模式有效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持续优化整合智慧康养服务内容。截至2024年,已有983家养老服务组织入驻,能够为长者提供一键呼救、长者饭堂用餐“刷脸”等在内的8大类37小类养老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养老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三是构建多元化服务应用场景。在智慧康养服务应用场景建设方面,珠海已构建起以“家庭养老床位”为基础的居家智慧康养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养老护理;以信息技术与社区资源整合为特点的社区智慧康养服务,有效盘活社区养老资源;医养资源深度融合的机构智慧康养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通过这三种模式,智慧康养服务已在珠海不同养老服务场景实现深度应用,有力推进老年人提升生活品质。

PART.02
珠海智慧康养服务体系“整合式”发展路径

为进一步推动珠海智慧康养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与分析,从顶层设计、服务融合、产业扶持、普及推广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第一,高位谋划,强化智慧康养事业发展顶层设计。一是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智慧康养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阶段性任务。进一步细化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应用政策,打通基础数据库与人社、民政、财政、卫健、医保、公安等部门的对接,完善数据共享规则,确保数据隐私与安全。推进“市-区-街道-社区”四位一体的智慧康养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接入政务服务系统,实现“技术+社会”的互联。二是加大政企合作的数据收集与挖掘,制定智慧康养平台建设标准,包括数据端口、智能产品、体能评估、硬件设施、人员配置和服务流程等标准。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大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采用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并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结果,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趋势预测能力。三是加快智慧康养示范街道社区创建。以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为抓手,打造智慧康养示范街道和社区。完善信息化设施、医疗设施、健身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鼓励智能健康养老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第二,多点联动,推进医、养、康、护服务的深度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并推广“互联网医疗”。依托微信小程序服务平台整合医疗机构预约挂号信息,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优化慢性病管理线上复诊和用药指导功能。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远程护理咨询和上门服务,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二是大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鼓励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加快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应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水平。三是持续开展远程监测和健康预警管理。通过智能手表、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安装智能摄像头和紧急呼叫设备,生成健康数据和警示信息,帮助家人或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减少就医和住院次数。

第三,多维支撑,扶持智慧康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构建智慧康养产业发展的多元支持体系。出台工商、税务、金融等优惠政策,设立智慧养老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联动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康养企业,建设康养产教融合联合体,形成产学合作模式。二是提高智慧康养产品的易用性与安全性。基于对老年用户的调查研究,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偏好和能力情况,提升功能设计的可定制化和个性化程度。强化产品测试和评估,定期更新产品固件和软件版本,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和效率。三是引导智慧养老产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鼓励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和营销方式创新,打造本土智慧康养品牌。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在社区内开展智慧康养体验活动和知识讲座,提高公众认知度。

第四,全面普及,加强智慧康养服务的宣传与推广。一是建立智慧康养服务需求动态监测。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动态变化,针对高、中、低龄老年群体需求特点和消费观念开发个性化智慧康养产品,完善自下而上的服务反馈机制。二是继续加大力度推广家庭养老床位。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改造补贴,优化申请流程,探索与社区医院、康复中心和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监督管理。三是增强社会对智慧康养的认知。通过广告、宣传片和社交媒体传递智慧康养理念,介绍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定期开展为老服务志愿活动,帮助老人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智能产品。开展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培训,在社区内提供智能产品展示和使用指导,缩小老年人使用智慧康养服务过程中的数字鸿沟。

(作者系珠海科技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文字:韦兵 图片:梁冠贤 通讯员 何逸飞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
理论周刊|探索珠海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发展新路径
珠海特区报 2025-02-18 01:48
黄昏时分的前山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为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康养服务作为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推动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破解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难题提供新路径。

近年来,珠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引导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为全国智慧康养服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PART.01
珠海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发展实践

近年来,珠海在技术赋能康养服务的基础上,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打造智慧适老化场景,帮助老年人“智享”老年生活。

一是完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珠海高度重视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智慧康养服务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有力保障。2019年,《珠海市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率先提出创新“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智慧康养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2020年,《珠海市推进健康珠海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实施智慧健康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发展智慧健康服务新业态,为智慧康养服务注入新动能。2021年,《珠海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将智慧康养纳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布局,提出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动智慧康养服务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2023年,《“十四五”珠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聚焦数据支撑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为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政策指引。上述系列政策的出台,既体现了珠海在智慧康养服务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也彰显了政策体系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为珠海智慧康养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搭建多层级数智化服务平台。珠海在智慧康养服务平台建设进程中,目前已基本建成市、区两级互联互通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其中市级智慧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供给系统、服务选择系统、服务监管系统共同构成“一中心三系统”,成为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的核心。这一创新模式有效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持续优化整合智慧康养服务内容。截至2024年,已有983家养老服务组织入驻,能够为长者提供一键呼救、长者饭堂用餐“刷脸”等在内的8大类37小类养老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养老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三是构建多元化服务应用场景。在智慧康养服务应用场景建设方面,珠海已构建起以“家庭养老床位”为基础的居家智慧康养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养老护理;以信息技术与社区资源整合为特点的社区智慧康养服务,有效盘活社区养老资源;医养资源深度融合的机构智慧康养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通过这三种模式,智慧康养服务已在珠海不同养老服务场景实现深度应用,有力推进老年人提升生活品质。

PART.02
珠海智慧康养服务体系“整合式”发展路径

为进一步推动珠海智慧康养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与分析,从顶层设计、服务融合、产业扶持、普及推广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第一,高位谋划,强化智慧康养事业发展顶层设计。一是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智慧康养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阶段性任务。进一步细化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应用政策,打通基础数据库与人社、民政、财政、卫健、医保、公安等部门的对接,完善数据共享规则,确保数据隐私与安全。推进“市-区-街道-社区”四位一体的智慧康养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接入政务服务系统,实现“技术+社会”的互联。二是加大政企合作的数据收集与挖掘,制定智慧康养平台建设标准,包括数据端口、智能产品、体能评估、硬件设施、人员配置和服务流程等标准。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大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采用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并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结果,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趋势预测能力。三是加快智慧康养示范街道社区创建。以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为抓手,打造智慧康养示范街道和社区。完善信息化设施、医疗设施、健身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鼓励智能健康养老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第二,多点联动,推进医、养、康、护服务的深度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并推广“互联网医疗”。依托微信小程序服务平台整合医疗机构预约挂号信息,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优化慢性病管理线上复诊和用药指导功能。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远程护理咨询和上门服务,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二是大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鼓励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加快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应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水平。三是持续开展远程监测和健康预警管理。通过智能手表、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安装智能摄像头和紧急呼叫设备,生成健康数据和警示信息,帮助家人或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减少就医和住院次数。

第三,多维支撑,扶持智慧康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构建智慧康养产业发展的多元支持体系。出台工商、税务、金融等优惠政策,设立智慧养老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联动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康养企业,建设康养产教融合联合体,形成产学合作模式。二是提高智慧康养产品的易用性与安全性。基于对老年用户的调查研究,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偏好和能力情况,提升功能设计的可定制化和个性化程度。强化产品测试和评估,定期更新产品固件和软件版本,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和效率。三是引导智慧养老产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鼓励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和营销方式创新,打造本土智慧康养品牌。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在社区内开展智慧康养体验活动和知识讲座,提高公众认知度。

第四,全面普及,加强智慧康养服务的宣传与推广。一是建立智慧康养服务需求动态监测。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动态变化,针对高、中、低龄老年群体需求特点和消费观念开发个性化智慧康养产品,完善自下而上的服务反馈机制。二是继续加大力度推广家庭养老床位。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改造补贴,优化申请流程,探索与社区医院、康复中心和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监督管理。三是增强社会对智慧康养的认知。通过广告、宣传片和社交媒体传递智慧康养理念,介绍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定期开展为老服务志愿活动,帮助老人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智能产品。开展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培训,在社区内提供智能产品展示和使用指导,缩小老年人使用智慧康养服务过程中的数字鸿沟。

(作者系珠海科技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文字:韦兵 图片:梁冠贤 通讯员 何逸飞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