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代表委员聚焦科技创新:把握人工智能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的珠海两会上,科技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围绕如何推动珠海科技创新,尤其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创新联合体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市政协委员、珠海市港口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刘伟东提出,珠海应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创新主体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体。他建议,通过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刘伟东强调,珠海应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等七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珠海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此外,珠海还应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跨区域转化,依托横琴深合区政策优势,加强粤港澳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转移机制的区域联动,促进三地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高效流动。

汇聚更多要素

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珠海无界方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晓东表示,珠海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具有地理位置和产业积累等优势。他建议,珠海应发挥新质生产力基金群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入更多耐心资本做长期投资。同时,珠海可以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接平台,关注“AI+生命科学”“AI+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吸引更多创业者和创业公司落户珠海。

曾晓东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算力的投入,珠海应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让珠海的创业“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教育资源赋能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刘权指出,珠海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北师大、北理工、中山大学等985高校,以及首所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北师港浸大。他建议,珠海应遴选一些产业教授在相关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打通产业与科创人才之间的链接,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刘权强调,珠海应发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引领作用,利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优势,引进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打造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实验室,推动科研资金和设备的跨境流动,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政策支持与知识产权保护并重

在今年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吴伟恩带来了关于推动香洲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提案。他提出,珠海应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研发资助等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推动产业链的完善与协同创新。他建议,政府应对引入具身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与加速折旧政策,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鼓励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吴伟恩还表示,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办理专利申请、技术维权等事务,确保企业创新成果不受侵犯,促进创新环境的健康发展。

统筹:张伟宁
文字:郑振华 张伟宁 罗汉章 佘映薇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 应立枫
珠海代表委员聚焦科技创新:把握人工智能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珠海特区报 2025-02-21 07:12

在今年的珠海两会上,科技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围绕如何推动珠海科技创新,尤其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为珠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创新联合体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市政协委员、珠海市港口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刘伟东提出,珠海应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创新主体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体。他建议,通过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刘伟东强调,珠海应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等七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珠海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此外,珠海还应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跨区域转化,依托横琴深合区政策优势,加强粤港澳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转移机制的区域联动,促进三地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高效流动。

汇聚更多要素

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珠海无界方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晓东表示,珠海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具有地理位置和产业积累等优势。他建议,珠海应发挥新质生产力基金群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入更多耐心资本做长期投资。同时,珠海可以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接平台,关注“AI+生命科学”“AI+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吸引更多创业者和创业公司落户珠海。

曾晓东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算力的投入,珠海应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让珠海的创业“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教育资源赋能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刘权指出,珠海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北师大、北理工、中山大学等985高校,以及首所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北师港浸大。他建议,珠海应遴选一些产业教授在相关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打通产业与科创人才之间的链接,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刘权强调,珠海应发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引领作用,利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优势,引进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打造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实验室,推动科研资金和设备的跨境流动,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政策支持与知识产权保护并重

在今年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吴伟恩带来了关于推动香洲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提案。他提出,珠海应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研发资助等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推动产业链的完善与协同创新。他建议,政府应对引入具身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与加速折旧政策,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鼓励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吴伟恩还表示,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办理专利申请、技术维权等事务,确保企业创新成果不受侵犯,促进创新环境的健康发展。

统筹:张伟宁
文字:郑振华 张伟宁 罗汉章 佘映薇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 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