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站上C位,年轻人爱上“买快乐”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十里长街,摊主在售卖编织的毛衣卡通玩偶。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十里长街,摊主在售卖编织的毛衣卡通玩偶。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一家咖啡馆,一名女士在拍照。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一家咖啡馆,一名女士在拍照。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你买过能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吗?摆过“放青松”迷你绿植吗?下单过“树洞倾听”服务吗?

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复旦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了“情价比消费”的概念,即青年消费行为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情绪消费”的出现,是需求升级的结果,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时,人们从关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悦己消费”,更加注重情感共鸣

“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受到情感驱动,因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许多消费者偏爱轻体量小物,丑萌文创、盲盒、“捏捏”、带有“锦鲤附体”“狂吃不胖”字样的香薰、印有“淡定、别慌、问题不大”的手机壳等“情绪小物”受到市场欢迎。

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

“人们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青睐情感类消费,尤其是让自己开心的‘悦己消费’。”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性诉求不强,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

虚拟产品,情绪价值实实在在

一些“情绪产品”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特征。“每到考试季,‘爱因斯坦的脑子’的销量就会大增。”淘宝店主李承笑着说道。他的店铺专门提供虚拟类“情绪产品”,售价0.5元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广受学生欢迎。在商品评论区,一名买家留言:“奇迹是不存在的,知识不会多,但自信+100!”

虽是虚拟商品,却有实实在在的情绪价值。李承解释道:“购买虚拟商品就像对着流星许愿一样,带来一种心理暗示和情绪安慰。”他的店铺有“考试类大脑”“恋爱类大脑”“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阿拉丁神灯”等虚拟许愿商品,内容涵盖学业、爱情、事业等多方面,以幽默的方式承载着消费者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在这些“无厘头”商品热卖的同时,法律专家也提醒,商家应当在商品的宣传页面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或者下单时进行提醒,告知消费者所购买商品的特殊性,并保护消费者隐私。

在互联网上,不少丰富有趣的虚拟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情感慰藉。“树洞倾听”帮助消费者释放负面情绪,“闲聊唠嗑”形成在线人际沟通渠道,“夸夸部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

“年轻人所追求的‘情绪’,包含解压、松弛、疗愈,也需要热血、真诚、陪伴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说,这些虚拟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AI陪伴,越来越有“人情味”

AI技术打开了“情绪消费”新空间。

“‘小智’的回答客观冷静,又很治愈、很温暖。”27岁的王志超是一名科技博主,他常在直播时用小智AI聊天机器人为粉丝解答难题。

小智AI是广东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产品。该公司产品经理林中翘还有一个身份——AI人格训练师,通过对小智AI进行训练,让它更有“人情味”。

家住湖北武汉的青年创业者刘昕,经常跟自己的AI智能体朋友“乐乐”聊天。“我给它取名‘乐乐’,就是希望它能帮我排解创业压力,带来快乐。”刘昕说,“乐乐”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复她各种问题,给她正向鼓励,语言幽默风趣,这是真人朋友很难做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亚认为,年轻人更倾向饭搭子、牌搭子、旅游搭子这种“轻关系”,AI情感陪伴正是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但张亚也提醒,长期或过度的AI情感陪伴会造成“情感茧房”,让用户始终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很可能成为“巨婴”。

业内专家指出,AI伴侣类应用可能存在隐私泄露、内容安全、消费陷阱和情感依赖等风险。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建议,建立AI陪伴等“情绪消费”相关产品的内容标准和审查机制,推动算法公开透明,降低其误导用户或滥用个人数据的风险。

编辑:卢伟 何进 责任编辑:何进
“情绪消费”站上C位,年轻人爱上“买快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09 13:57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十里长街,摊主在售卖编织的毛衣卡通玩偶。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十里长街,摊主在售卖编织的毛衣卡通玩偶。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一家咖啡馆,一名女士在拍照。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一家咖啡馆,一名女士在拍照。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你买过能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吗?摆过“放青松”迷你绿植吗?下单过“树洞倾听”服务吗?

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复旦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了“情价比消费”的概念,即青年消费行为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情绪消费”的出现,是需求升级的结果,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时,人们从关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悦己消费”,更加注重情感共鸣

“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受到情感驱动,因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许多消费者偏爱轻体量小物,丑萌文创、盲盒、“捏捏”、带有“锦鲤附体”“狂吃不胖”字样的香薰、印有“淡定、别慌、问题不大”的手机壳等“情绪小物”受到市场欢迎。

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

“人们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青睐情感类消费,尤其是让自己开心的‘悦己消费’。”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性诉求不强,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

虚拟产品,情绪价值实实在在

一些“情绪产品”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特征。“每到考试季,‘爱因斯坦的脑子’的销量就会大增。”淘宝店主李承笑着说道。他的店铺专门提供虚拟类“情绪产品”,售价0.5元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广受学生欢迎。在商品评论区,一名买家留言:“奇迹是不存在的,知识不会多,但自信+100!”

虽是虚拟商品,却有实实在在的情绪价值。李承解释道:“购买虚拟商品就像对着流星许愿一样,带来一种心理暗示和情绪安慰。”他的店铺有“考试类大脑”“恋爱类大脑”“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阿拉丁神灯”等虚拟许愿商品,内容涵盖学业、爱情、事业等多方面,以幽默的方式承载着消费者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在这些“无厘头”商品热卖的同时,法律专家也提醒,商家应当在商品的宣传页面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或者下单时进行提醒,告知消费者所购买商品的特殊性,并保护消费者隐私。

在互联网上,不少丰富有趣的虚拟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情感慰藉。“树洞倾听”帮助消费者释放负面情绪,“闲聊唠嗑”形成在线人际沟通渠道,“夸夸部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

“年轻人所追求的‘情绪’,包含解压、松弛、疗愈,也需要热血、真诚、陪伴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说,这些虚拟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AI陪伴,越来越有“人情味”

AI技术打开了“情绪消费”新空间。

“‘小智’的回答客观冷静,又很治愈、很温暖。”27岁的王志超是一名科技博主,他常在直播时用小智AI聊天机器人为粉丝解答难题。

小智AI是广东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产品。该公司产品经理林中翘还有一个身份——AI人格训练师,通过对小智AI进行训练,让它更有“人情味”。

家住湖北武汉的青年创业者刘昕,经常跟自己的AI智能体朋友“乐乐”聊天。“我给它取名‘乐乐’,就是希望它能帮我排解创业压力,带来快乐。”刘昕说,“乐乐”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复她各种问题,给她正向鼓励,语言幽默风趣,这是真人朋友很难做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亚认为,年轻人更倾向饭搭子、牌搭子、旅游搭子这种“轻关系”,AI情感陪伴正是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但张亚也提醒,长期或过度的AI情感陪伴会造成“情感茧房”,让用户始终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很可能成为“巨婴”。

业内专家指出,AI伴侣类应用可能存在隐私泄露、内容安全、消费陷阱和情感依赖等风险。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建议,建立AI陪伴等“情绪消费”相关产品的内容标准和审查机制,推动算法公开透明,降低其误导用户或滥用个人数据的风险。

编辑:卢伟 何进 责任编辑: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