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礼斌表示,帕金森病是一种脑部神经逐渐退化的疾病,主要因为脑内控制运动的细胞(多巴胺神经元)减少,导致身体动作变得迟缓、僵硬或不受控制。“它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让患者的身体逐渐变得僵硬、迟缓且不受控制,日常活动越来越困难。”刘礼斌说。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类。非运动症状可先于运动症状早出现5-10年。”刘礼斌科普道。运动症状一般容易被看到,主要表现为手抖、走路或转身动作慢、四肢僵硬等,晚期可能出现平衡能力差的问题,容易摔倒甚至突然“冻住”无法迈步。
非运动症状则更隐蔽且常被忽视。“像闻不到饭菜香这种嗅觉失灵的状态,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信号,”刘礼斌指出,“还有像长期便秘(菌群失调)、睡眠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情绪低落等症状,也常伴随疾病发展。”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或“亚健康”,实则是大脑退化的警报。
相关研究证明,帕金森病的发作往往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老化因素相关。“不过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是病理性蛋白即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中脑黑质-纹状体区的异常聚集,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刘礼斌介绍。
据了解,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这种病理过程不仅局限于脑部,而是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包括胃窦部、结肠、下颌下腺、周围神经等,从而导致全身性的病变。“以菌群失调为例,像α-突触核蛋白可能最早在肠道异常聚集,那会导致肠道有害菌增多、益生菌减少,并损伤肠神经系统,再经‘脑-肠轴’上行通路迷走神经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便会加速脑部病变。目前,据研究统计,70-80%的帕金森病患者患有便秘等胃肠功能障碍。”刘礼斌表示。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或汽车尾气,会加速神经元死亡;衰老则是最大的风险,人类往往在30岁后由于抗氧化能力下降、自由基累积,多巴胺能神经元自然退化,60岁后帕金森病患病率显著升高。
目前帕金森病无法治愈,但可通过“药物-手术-康复-心理”四位一体控制症状。帕金森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用药反应及辅助检查来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必备运动迟缓,并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中的一项,此外医生还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脑中风、服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要做的检查包括头部MRI/CT、嗅觉测试、血液检测、基因检测等。
此外,帕金森病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其他治疗等4种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中,例如左旋多巴制剂(如美多芭、息宁)能直接补充脑内多巴胺,显著改善一些典型的运动症状。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效果减退的患者,如脑深部电刺激术通过植入电极调控异常脑电活动,显著改善症状。此外,康复治疗以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为主,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支持等。
尽管帕金森病无法完全预防,但科学的生活方式能大幅降低风险。刘礼斌建议,市民应避免接触神经毒性物质,需远离农药、油漆、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接触相关职业者应做好防护;饮食上多摄入深色蔬菜、坚果、绿茶等抗氧化食物,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每周坚持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老年人可进行散步、广场舞等低强度活动,增强大脑多巴胺系统功能。
同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需防范头部外伤,骑行时佩戴头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与平和心态。嗅觉减退、长期便秘或异常睡眠行为可能是早期信号,及时筛查至关重要。
“帕金森病虽不能逆转,但早发现、早干预能让患者保有尊严与生活质量。”刘礼斌总结说。
封面图来源:新华社文字:陶斯祎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李梅容


刘礼斌表示,帕金森病是一种脑部神经逐渐退化的疾病,主要因为脑内控制运动的细胞(多巴胺神经元)减少,导致身体动作变得迟缓、僵硬或不受控制。“它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让患者的身体逐渐变得僵硬、迟缓且不受控制,日常活动越来越困难。”刘礼斌说。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类。非运动症状可先于运动症状早出现5-10年。”刘礼斌科普道。运动症状一般容易被看到,主要表现为手抖、走路或转身动作慢、四肢僵硬等,晚期可能出现平衡能力差的问题,容易摔倒甚至突然“冻住”无法迈步。
非运动症状则更隐蔽且常被忽视。“像闻不到饭菜香这种嗅觉失灵的状态,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信号,”刘礼斌指出,“还有像长期便秘(菌群失调)、睡眠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情绪低落等症状,也常伴随疾病发展。”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或“亚健康”,实则是大脑退化的警报。
相关研究证明,帕金森病的发作往往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老化因素相关。“不过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是病理性蛋白即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中脑黑质-纹状体区的异常聚集,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刘礼斌介绍。
据了解,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这种病理过程不仅局限于脑部,而是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包括胃窦部、结肠、下颌下腺、周围神经等,从而导致全身性的病变。“以菌群失调为例,像α-突触核蛋白可能最早在肠道异常聚集,那会导致肠道有害菌增多、益生菌减少,并损伤肠神经系统,再经‘脑-肠轴’上行通路迷走神经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便会加速脑部病变。目前,据研究统计,70-80%的帕金森病患者患有便秘等胃肠功能障碍。”刘礼斌表示。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或汽车尾气,会加速神经元死亡;衰老则是最大的风险,人类往往在30岁后由于抗氧化能力下降、自由基累积,多巴胺能神经元自然退化,60岁后帕金森病患病率显著升高。
目前帕金森病无法治愈,但可通过“药物-手术-康复-心理”四位一体控制症状。帕金森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用药反应及辅助检查来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必备运动迟缓,并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中的一项,此外医生还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脑中风、服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要做的检查包括头部MRI/CT、嗅觉测试、血液检测、基因检测等。
此外,帕金森病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其他治疗等4种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中,例如左旋多巴制剂(如美多芭、息宁)能直接补充脑内多巴胺,显著改善一些典型的运动症状。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效果减退的患者,如脑深部电刺激术通过植入电极调控异常脑电活动,显著改善症状。此外,康复治疗以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为主,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支持等。
尽管帕金森病无法完全预防,但科学的生活方式能大幅降低风险。刘礼斌建议,市民应避免接触神经毒性物质,需远离农药、油漆、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接触相关职业者应做好防护;饮食上多摄入深色蔬菜、坚果、绿茶等抗氧化食物,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每周坚持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老年人可进行散步、广场舞等低强度活动,增强大脑多巴胺系统功能。
同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需防范头部外伤,骑行时佩戴头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与平和心态。嗅觉减退、长期便秘或异常睡眠行为可能是早期信号,及时筛查至关重要。
“帕金森病虽不能逆转,但早发现、早干预能让患者保有尊严与生活质量。”刘礼斌总结说。
封面图来源:新华社文字:陶斯祎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李梅容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