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丨烟囱上的那束月光

今年元宵节前夕,72岁的陈德海拄着拐杖,伫立在红旗糖厂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前。三年前,他亲手钉上的“安全生产”木牌早已不见,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崭新的霓虹灯牌,将“红旗1970艺术区”几个大字清晰地映照在斑驳的红砖墙上。

“爷爷,这里以前真的全是甘蔗田吗?”八岁的小孙子陈小满举着棉花糖,仰着脑袋望着爷爷。月光倾泻而下,给爷爷的脸上镀了一层银白的光辉。陈德海眯起双眼,喉结轻轻动了动,仿佛又咽下一口多年前那场台风中苦涩的海水。

回想起1970年,顺德伦教糖厂的榨糖机轰隆隆地被迁至珠海,那年,陈德海刚好18岁,朝气蓬勃、充满干劲。部队围海造田后留下的盐碱地,土质异常贫瘠。种下第一株甘蔗苗,第二天就耷拉下了脑袋。整整三年,知青们不辞辛劳,用竹篓一趟又一趟地挑着猪粪,在这片滩涂上艰难地筑起了层层梯田。

1972年,那场百年难遇的超强台风汹涌来袭,高达30米的海浪犹如一头凶猛无比的巨兽,奔腾咆哮着冲垮了大堤。

“那年,糖厂的白砂糖年产量达到1.2万吨,珠花牌的糖袋子把仓库塞得满满当当。”陈德海轻轻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已然褪色的粮票。这张粮票是1985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广交会时留存下来的。那时糖厂拥有四条生产线,酒精车间飘出的醇厚酒香,混合着蔗渣散发出的独特焦香,在空气中肆意弥漫,成为红旗镇最甜蜜、最令人难忘的味道。

然而,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猝然而至。2004年的一个清晨,最后一罐糖蜜缓缓倒入地沟,400多名职工静静地凝视着,没有一个人落下眼泪。陈德海清晰地记得,那天老伙计们默默地清扫着“抗台风暴潮殉职同志纪念碑”上的落叶,碑文中那36个名字,在晨光的映照下,透着一股清冷而肃穆的青灰色。

“爷爷,快看!”陈小满突然兴奋地指着烟囱顶端的探照灯。眼前这家20年前就已停产的糖厂,如今被千万盏暖光灯温柔地照亮。在红糖工坊里,身着汉服的姑娘们正用古老而传统的方法榨汁;在糖果屋里,来自130个国家的糖纸被精心拼成了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在故事馆的互动墙上,陈德海年轻时的影像,与孙子的影子奇妙地重叠在一起,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

月光轻柔地洒在改造后的糖库餐厅,陈德海缓缓翻开菜单,看到“古法糖醋排骨”“甘蔗拿铁”等新颖的菜名。三年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些被机器绞碎的甘蔗渣,如今能变成扎染布上独一无二的冰裂纹图案,原本废弃的糖蜜,经过蒸馏后,竟成了调酒师手中别具一格的基酒。

“糖厂改名为艺术区的那天,我把那台袋式过滤器捐了出去。”陈德海说着,从内衣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铜制物件,用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红旗糖厂1978”的刻字,眼神中满是深情与眷恋。小孙子好奇地舔了舔棉花糖,当甜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时,他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乐队激昂的歌声,那是乐谜livehouse的跨年演出。20年前,这里整夜回响着榨糖机的轰鸣声,现在正以全新的姿态奏起热烈而欢快的乐章。

如今的红旗糖厂已经华丽变身为1970艺术区,成了珠海文旅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完好地保留了老糖厂的历史风貌,更通过极具创新的文化业态,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游客,为珠海的文化旅游事业增添了全新的亮点。艺术区举办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创意展览、艺术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艺术区的蓬勃发展还有力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昌盛,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霓虹灯在烟囱上不停地闪烁着、跳跃着,把爷孙俩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陈德海心里明白:糖厂其实并未消失,那些用9000万块红砖砌成的厂房里,永远珍藏着几代人的汗水与泪水。如今的艺术区,正以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字:刘海金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家园丨烟囱上的那束月光
珠海特区报 2025-04-11 02:15

今年元宵节前夕,72岁的陈德海拄着拐杖,伫立在红旗糖厂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前。三年前,他亲手钉上的“安全生产”木牌早已不见,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崭新的霓虹灯牌,将“红旗1970艺术区”几个大字清晰地映照在斑驳的红砖墙上。

“爷爷,这里以前真的全是甘蔗田吗?”八岁的小孙子陈小满举着棉花糖,仰着脑袋望着爷爷。月光倾泻而下,给爷爷的脸上镀了一层银白的光辉。陈德海眯起双眼,喉结轻轻动了动,仿佛又咽下一口多年前那场台风中苦涩的海水。

回想起1970年,顺德伦教糖厂的榨糖机轰隆隆地被迁至珠海,那年,陈德海刚好18岁,朝气蓬勃、充满干劲。部队围海造田后留下的盐碱地,土质异常贫瘠。种下第一株甘蔗苗,第二天就耷拉下了脑袋。整整三年,知青们不辞辛劳,用竹篓一趟又一趟地挑着猪粪,在这片滩涂上艰难地筑起了层层梯田。

1972年,那场百年难遇的超强台风汹涌来袭,高达30米的海浪犹如一头凶猛无比的巨兽,奔腾咆哮着冲垮了大堤。

“那年,糖厂的白砂糖年产量达到1.2万吨,珠花牌的糖袋子把仓库塞得满满当当。”陈德海轻轻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已然褪色的粮票。这张粮票是1985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广交会时留存下来的。那时糖厂拥有四条生产线,酒精车间飘出的醇厚酒香,混合着蔗渣散发出的独特焦香,在空气中肆意弥漫,成为红旗镇最甜蜜、最令人难忘的味道。

然而,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猝然而至。2004年的一个清晨,最后一罐糖蜜缓缓倒入地沟,400多名职工静静地凝视着,没有一个人落下眼泪。陈德海清晰地记得,那天老伙计们默默地清扫着“抗台风暴潮殉职同志纪念碑”上的落叶,碑文中那36个名字,在晨光的映照下,透着一股清冷而肃穆的青灰色。

“爷爷,快看!”陈小满突然兴奋地指着烟囱顶端的探照灯。眼前这家20年前就已停产的糖厂,如今被千万盏暖光灯温柔地照亮。在红糖工坊里,身着汉服的姑娘们正用古老而传统的方法榨汁;在糖果屋里,来自130个国家的糖纸被精心拼成了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在故事馆的互动墙上,陈德海年轻时的影像,与孙子的影子奇妙地重叠在一起,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

月光轻柔地洒在改造后的糖库餐厅,陈德海缓缓翻开菜单,看到“古法糖醋排骨”“甘蔗拿铁”等新颖的菜名。三年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些被机器绞碎的甘蔗渣,如今能变成扎染布上独一无二的冰裂纹图案,原本废弃的糖蜜,经过蒸馏后,竟成了调酒师手中别具一格的基酒。

“糖厂改名为艺术区的那天,我把那台袋式过滤器捐了出去。”陈德海说着,从内衣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铜制物件,用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红旗糖厂1978”的刻字,眼神中满是深情与眷恋。小孙子好奇地舔了舔棉花糖,当甜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时,他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乐队激昂的歌声,那是乐谜livehouse的跨年演出。20年前,这里整夜回响着榨糖机的轰鸣声,现在正以全新的姿态奏起热烈而欢快的乐章。

如今的红旗糖厂已经华丽变身为1970艺术区,成了珠海文旅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完好地保留了老糖厂的历史风貌,更通过极具创新的文化业态,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游客,为珠海的文化旅游事业增添了全新的亮点。艺术区举办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创意展览、艺术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艺术区的蓬勃发展还有力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昌盛,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霓虹灯在烟囱上不停地闪烁着、跳跃着,把爷孙俩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陈德海心里明白:糖厂其实并未消失,那些用9000万块红砖砌成的厂房里,永远珍藏着几代人的汗水与泪水。如今的艺术区,正以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字:刘海金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