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影里的沱江
□ 肖功勋
“为了你的到来,凤凰等了千年。”不知是沱江孕育了凤凰古城,还是凤凰激活了沱江,就像《边城》里,老船夫离不开翠翠一样,凤凰和沱江谁也离不开谁。
平心而论,沱江真是一道好水,堪称凤凰古城的情愫。清清浅浅的江水,从城边擦过,不紧不慢地流着,就像小城街道上的行人不紧不慢的脚步。这水,是有灵气的。只一眼,便使小城灵动起来;再一眼,记忆鲜活起来;第三眼,一段故事在心里洇漫开来。波光云影中,一只只竹篷小船由远而近悄然驶来,好似青云出岫,仿佛走入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
傍晚,沱江两边阁楼上的灯火,一点一点亮了起来,倒映在宽宽的沱江水里,像洒落了一江的夜明珠,熠熠生辉,把整个沱江照得金碧辉煌。只见沱江两岸的吊脚楼外,已挂起了一串串红红的灯笼,照得沱江一如昨日的秦淮,江面灯影摇曳。沿岸的笑语感受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与旧时秦淮人家的柔情夜色。江水从小城的脚踝缓缓流过,流向远方的茶峒。茶峒里,那个美丽而率真的翠翠,也许正坐在沿江某座吊脚楼的窗棂边,望着静默的江水,想着她小小的心事,幸福且忧伤着。
沱江边上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包裹着深沉岁月立于百年千年而不倒的吊脚楼,是凤凰古城美丽的灵魂。泛舟沱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吊脚楼,近距离领略她的美丽。一幢幢细脚伶仃悬挂在沱江之上的吊脚楼,挂满了一只只红灯笼,宛若一个个戴着红花的少女,依次坐落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她们婉约地立在沱江边上尽情戏水,那风情很让人迷恋。沱江和吊脚楼就这样历经了百年千年,它们一起编写了一段歌谣,它们一起演绎了一段史诗,它们记载着凤凰城下风雨飘摇的历史。
沱江、吊脚楼,或许都属于彼此,如果没有沱江,吊脚楼是否依然多娇;如果没有吊脚楼,沱江能否如此妖娆……
山川神秀,必出奇人。来凤凰,必去拜谒大名鼎鼎的沈从文故居。
岁月悠悠,生命有限。那戴着宽边眼镜,总是含笑的慈祥老人却远远地去了。走过一条青石巷,进入一座四合院。老屋已斑驳,但清幽典雅,书香四溢。故居里摆放着先生用过的物品,陈列着珍贵的手稿。先生当年写作《边城》时用过的大理石贴面的木桌,放在西屋一雕花窗下,睹物思人,依稀看到先生桌前凝思挥笔的身影。天井里,一口装满水的大缸,被细细的春雨点滴着,绿枝斜逸,仿佛把人带到了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
当年,只读过小学的沈从文先生,就是从这里出走,北漂京城,以隽秀清新之笔,挥洒凤凰沱江之灵气,写下了像家乡山水一样灵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开创中国乡土文学先河的一代宗师。沈从文先生虽小学毕业却被著名大学聘为教授,又在那个年代,自信地向大家闺秀、一方才女张兆和求婚示爱,那生花妙笔、纯情至爱的情书,为中国现代文坛留下才子佳人的美谈,而那边城中永远的“翠翠”,也便永远鲜活在人们的想象中。
万寿宫的展厅里,有一些黄永玉先生的书画与雕塑作品。有一幅写意荷花,笔致恣意泼辣,色彩运用十分大胆,一片浓墨重彩,绚烂斑斓,那是种说不明、道不尽的美。有人说他的荷,没有给人一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绚丽、灿烂的气质。黄永玉开玩笑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掺了水的那个叫作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斯人的洒脱和不羁,可见一斑。
凤凰古城,水乡的清秀和山寨的苍莽交融,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汉文化互相碰撞、渗透,形成了一种极其瑰丽、丰富的文化。她真像一只集众香木涅槃重生的凤凰,静栖在古老而神秘的湘西。

上草诗情(二章)
□ 唐德亮
巍巍鹰扬关
巍巍鹰扬关,屹立在一脚踏三省的山隘。
雄鹰展翅,翱翔于千山万岭之间。
站在鹰扬关的故垒之上,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那些埋藏的武器,那些激战的痕迹,都成了这片土地的记忆。三十六坟遗址,见证了那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故事。太平军的英魂,红七军的足迹,都在这里交织,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传说,留下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上草鹰扬关,一个承载着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地方。
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过去与未来相连,成为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璀璨符号。
金色灯笼
大地上的金色灯笼,一盏盏,照亮乡野、山坡、道路。
是果农的明眸在眨动。
是果农闪亮的心在跳跃。
是大地奖给白石果农的一枚枚金色勋章。
香甜的汁液,将歌声浸染,于是梦也是甜甜的,歌声也是甜甜的,笑意也是甜甜的,飘入心田,沁入肺腑,甜得醉人。
香甜的风,将香甜的歌传得远远的。
金黄靓丽的白石沃柑,丰硕了果农的季节,香甜了果农的一个个日子……
营造明朗洁净的文字空间
——读张步根散文集《海棠春深》
□ 张 琳
春节前,张步根先生赠我他新出的散文集《海棠春深》(安徽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我饶有兴味地一篇一篇读下来。这几十篇散文,在展现张步根散文创作不俗功力的同时,也凸显了他著文时所追求的作品明朗的格调。
张步根这本散文集,主要是对个人生活、工作的记录与感悟,过去和现在,家乡与他乡,没有了时空的界限,皆被折叠得方方正正,有序地安置在一本书册里。家乡旧事,特别是孩提时代的天真无忧,在张步根笔下是那样地鲜活,虽贫瘠,永难忘;当下的家乡日新月异,和美富足,叫张步根怎能不满怀豪情去歌唱?菊花、蝴蝶兰、海棠、菖蒲,小区优美的绿地,甚至一缕草香,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总能触动张步根热爱生活的心绪;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遵义、延安、大别山鹞落坪、和县西梁山以及家乡无为市红庙镇这些红色地域,令张步根流连忘返,昔往矣今来思;当夜深人静,张步根独坐于灯下,生活、工作中的体会与感悟,清泉一般汩汩流淌于笔端……
如此内容广泛的散文集于一册,却显得井然有序,没有散乱之感,除了作者将收录散文合理地分为“闲情”“行走”“灯下”三辑之外,我认为,这得益于《海棠春深》收录散文所呈现的共性:所有作品节奏明快,格调明朗,收放自如,很多篇章在紧要处,思想总能适当其时升华。在张步根笔下,山里少年桂昌在寂寞长夜眺望满天星辰,陷入美好的遐想与憧憬之中,当他思绪回到现实,家乡的人间烟火气息环绕着他,令他心底纳闷,“都说神仙们住的地方好,好什么呢?冷飕飕、空荡荡,啥也没有,怎比得上我们大茶山……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家乡更美好!”(《大茶山的秋天》)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草随处可见,司空见惯,很难得到路人的关注,即便有人关注,也多从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去解读,而张步根从“生命的品质”出发,抒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种生命的品质,无关乎贫贱高贵,冷热得失……”他用质朴却饱蘸浓情的四个字,喊出了“这草真香”。(《品味草香》)集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步根在散文创作中一贯注重思想性,《海棠春深》对此作了完美的诠释。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望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同一种事物,不同的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不同的作家,描摹某一事物时,因个人对该事物的理解不一样,也会写出不同走向的文学作品。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散发出明朗洁净的光辉?这跟作家的修为有关。张步根是安师大老中文本科出身,多年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他眼观明媚,鼻嗅芬芳,胸怀正气,心纳阳光,因此,他眼中的事物,就有了明朗与洁净的神韵。
张步根不仅仅沉湎于对家乡旧事、孩提时代、花卉草木的书写,他的笔触也探入新时代的家乡,挖掘家乡的红色人文底蕴,讴歌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远山近岭,种上了品种繁多的苗木花卉,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氧吧……”(《家乡有条三水涧》)“那些留守老人、妇女和返乡务工人员或在田地里采摘菊花、管理作物,或在车间里加工产品、穿梭忙碌……他们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空余时间都用来务工挣钱……”(《行走在红色的故乡》)家乡正在发生的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家乡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令张步根欣喜,他怎能不用自己手中的笔,满怀豪情地记录并歌咏家乡巨变的伟大时代?
作为一位多年的文学编辑,我眼中一篇文学作品的优劣,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去衡量。再优美的文学作品,缺乏洁净的思想根基,也不能称其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反之亦然。张步根的散文无疑做到了“三性”统一,《海棠春深》是值得阅读的一本集子。
爱之歌(组诗)
□ 王爱民
柔软颂
我的江山
掉进一朵玉兰花的池里
一只蝴蝶,落在一块石头上
她摸到了大地的心跳
遇到了蓝天白云,感谢
你的影子,扶起我的肉身
庭院
正门,对着
两座山的中缝
水池养着莲花,甬道斜出
像一个长腿的偏旁
星星,穿过
菜叶上的圆形虫眼
一棵杏树,离另一棵杏树
四辈子
鸟巢是不落的太阳
我的院子
养世界上最大的蚂蚁
爱之歌
草,草地。水,水波
春天的小学校放学了
像一群甩开课本的小逗号
我们走在欢快的歌声里
走在山间小路上
后面跟着夕阳
一抹晚霞
把挨得最近的两颗青杏照亮
两棵树,根须在地下紧握
两颗草籽交换花粉,平分春色
远方不远,在你的眼波里靠岸
屋檐上炊烟升起,天空有了深意
那时,还不会把圆圆的脸比喻成月亮
这一再重复的美,不可模拟
半生中,踏青草的黄昏
空气中都会飘着一缕杏仁香
去陪另一只眼落泪
一场雨,挨着另一场雨
万山静止不动
一只眼睛,捂住另一只眼睛
搬运满世界的花朵,为你所用
你看到的阳光,与众不同
带着泪光,叮当作响
推开窗,挣脱一面荡漾的镜子
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赴而来
一粒沙,一粒盐的星辰
淹死在,不死之海
一个星球,向另一个星球
不停地舀水
人迹罕至的山谷
花开花的,果子吐出腹语
鞋子埋头酣睡,好像有谁来过
一只蜜蜂,刺破了巨大的宁静
松涛阵阵,汇入山下流水
风坦荡,吹过我
再吹向你,一会就消失不见了
敲一敲胸口,如敲木鱼
传出宇宙的回声
他醒于飘过房顶的歌声
向日葵扭头细听的花冠
是一棵草最高的屋顶
山坡回来的人,先走到低处
拎着湿漉漉的手电和蛙鸣
身后跟着一个个影子
像一首歌里摆尾巴的蝌蚪
劝退蝉的皮囊,候鸟能否原路返回
被纸飞机巨大的轰鸣叫醒
我提着鞋子在天空牧云,深入无人区
学会了亮翅、盘旋和俯冲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一杯水尚温,等我回到地上
已是一脸波浪,满头秋霜
碎月光
透过树叶,地面斑驳
是母亲筛出的面粉
父亲向菜园放出的井水
月光天天在人间缝补
只有虫鸣不停
哄睡大地摇篮
草木涌向天边
我挨着你,低矮
像一片更小的月光
分给露珠一滴
风景
白描,比玻璃安静
鸟鸣的方言里,有潮水升起
清扫梧桐树叶子的五瓣丁香
她的幸福,银杏最懂
槐花的香,比留白更有余味
石头枯坐
小径,从绿茵深处冒出
躬身低头,迈上一个缓坡
拐过一个柔和的弯儿
就不见了
第一缕阳光,爬上脚面
一池水,在眼睛里
绕池的人,又被清洗一遍
春日碎笔
□ 余 庆
三月,我错过了北国的初雪,在大城里享受乍暖还寒之风吹来的醉语浮华,我像屎壳郎一样,吭哧吭哧地慢行……方知,逆境破局,闻者不听,言者沉默。
那天,为了文学的苦难意识,我想找个托词,缓解一下饯行酒半酣?时的窘态,不料语义淤塞,导致低血糖了。自此,既非奢求他人附和,也无需委身同情。
而我在疗愈过程中,创口裂变于晚宴的关心,需要一碗笑声作料的“回魂酒”。细想,我与文坛前辈已然如此相伴,那老一套的口若悬河,就被减弱了,变松弛了……
我从小就不喜欢川剧,皆因剧作家魏明伦三十年前的一句话:“你不出去不知你的官小,我不到京城不知我的名大。”其实,把不可言说的底层逻辑当至理来把玩,还真挺佩服他敢说。
戏剧里的鼓槌起起落落,在顾盼自雄中偷换了梦幻的钥匙。一个人可以用尘世的得失,触及拆解常识的荒诞与隔膜……这一切,就行为而言,我是不相信的!于是问题来了:固执的我,翅膀颓然垂落,毋须深究其中,就此蜷缩了。
在饥肠辘辘的年月,与我不期而遇的一家晚报也停刊了……也许在此谜底上,劫数即自由。有的人放弃了穷则思变的机遇,可我是幸运的!那一部分原始经历,唤醒了沉睡的记忆:芙蓉夜放,锦水铺笺。
我很难忘却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我要说,骆玉笙的京韵大鼓,慷慨激昂,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风,带着历史的韵味。旨在构造一个想象的“神话”,大道敞开,不过是一种行走的姿态。
我谙熟此道,差一点去“韩美林工作室”当助手,算是无助,也未必在世事磋磨里碎成清醒的残渣。说了半天,不过是悲忧的一种物质性存在,岂能畏缩不前而甘居人后。
势所必至,在?深耕这一方天地之后,谁也甭说谁,就当我睡过头了,疏忽其他有趣的联想,顿觉浑身轻松舒畅。
如今,我为理想托梦而为文,一时成为周遭的笑柄。我不时发出唏嘘惊叹之声,遮掩写作自有匕首投枪之功,于文字的嚼劲儿不免有互相迁就之处。悄然间,不知从何说起……于我“跨界”的惊叹始终如新,反倒织就一个丰富的认知图谱。
我读书较少,偶尔窥见神性微光。纵然,那些过往的贪、嗔、痴,经过深思冥想,反而演绎出一种壕堑的战略。我咬紧牙关,一改意粗性躁的毛病,怯生生地指向一种沉默……
日复一日,老来开窍的我,多么索然无味啊!
我带着小城文人的滤镜,过着“文学发烧友”的日常,如苦行僧一般被挡在高门之外,有了几缕清风的悠然和无解的谜题。
时隔多年,我在大城根下洗尽浮华,蓦然间似乎领受了人间福报,终难抽身。巧了,蛇精附体的我,嗤笑一声未争春,点化淤泥作宝珍。于是乎,醉卧长安街,心魂有了疯癫的曾经。

灯影里的沱江
□ 肖功勋
“为了你的到来,凤凰等了千年。”不知是沱江孕育了凤凰古城,还是凤凰激活了沱江,就像《边城》里,老船夫离不开翠翠一样,凤凰和沱江谁也离不开谁。
平心而论,沱江真是一道好水,堪称凤凰古城的情愫。清清浅浅的江水,从城边擦过,不紧不慢地流着,就像小城街道上的行人不紧不慢的脚步。这水,是有灵气的。只一眼,便使小城灵动起来;再一眼,记忆鲜活起来;第三眼,一段故事在心里洇漫开来。波光云影中,一只只竹篷小船由远而近悄然驶来,好似青云出岫,仿佛走入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
傍晚,沱江两边阁楼上的灯火,一点一点亮了起来,倒映在宽宽的沱江水里,像洒落了一江的夜明珠,熠熠生辉,把整个沱江照得金碧辉煌。只见沱江两岸的吊脚楼外,已挂起了一串串红红的灯笼,照得沱江一如昨日的秦淮,江面灯影摇曳。沿岸的笑语感受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与旧时秦淮人家的柔情夜色。江水从小城的脚踝缓缓流过,流向远方的茶峒。茶峒里,那个美丽而率真的翠翠,也许正坐在沿江某座吊脚楼的窗棂边,望着静默的江水,想着她小小的心事,幸福且忧伤着。
沱江边上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包裹着深沉岁月立于百年千年而不倒的吊脚楼,是凤凰古城美丽的灵魂。泛舟沱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吊脚楼,近距离领略她的美丽。一幢幢细脚伶仃悬挂在沱江之上的吊脚楼,挂满了一只只红灯笼,宛若一个个戴着红花的少女,依次坐落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她们婉约地立在沱江边上尽情戏水,那风情很让人迷恋。沱江和吊脚楼就这样历经了百年千年,它们一起编写了一段歌谣,它们一起演绎了一段史诗,它们记载着凤凰城下风雨飘摇的历史。
沱江、吊脚楼,或许都属于彼此,如果没有沱江,吊脚楼是否依然多娇;如果没有吊脚楼,沱江能否如此妖娆……
山川神秀,必出奇人。来凤凰,必去拜谒大名鼎鼎的沈从文故居。
岁月悠悠,生命有限。那戴着宽边眼镜,总是含笑的慈祥老人却远远地去了。走过一条青石巷,进入一座四合院。老屋已斑驳,但清幽典雅,书香四溢。故居里摆放着先生用过的物品,陈列着珍贵的手稿。先生当年写作《边城》时用过的大理石贴面的木桌,放在西屋一雕花窗下,睹物思人,依稀看到先生桌前凝思挥笔的身影。天井里,一口装满水的大缸,被细细的春雨点滴着,绿枝斜逸,仿佛把人带到了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
当年,只读过小学的沈从文先生,就是从这里出走,北漂京城,以隽秀清新之笔,挥洒凤凰沱江之灵气,写下了像家乡山水一样灵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开创中国乡土文学先河的一代宗师。沈从文先生虽小学毕业却被著名大学聘为教授,又在那个年代,自信地向大家闺秀、一方才女张兆和求婚示爱,那生花妙笔、纯情至爱的情书,为中国现代文坛留下才子佳人的美谈,而那边城中永远的“翠翠”,也便永远鲜活在人们的想象中。
万寿宫的展厅里,有一些黄永玉先生的书画与雕塑作品。有一幅写意荷花,笔致恣意泼辣,色彩运用十分大胆,一片浓墨重彩,绚烂斑斓,那是种说不明、道不尽的美。有人说他的荷,没有给人一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绚丽、灿烂的气质。黄永玉开玩笑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掺了水的那个叫作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斯人的洒脱和不羁,可见一斑。
凤凰古城,水乡的清秀和山寨的苍莽交融,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汉文化互相碰撞、渗透,形成了一种极其瑰丽、丰富的文化。她真像一只集众香木涅槃重生的凤凰,静栖在古老而神秘的湘西。

上草诗情(二章)
□ 唐德亮
巍巍鹰扬关
巍巍鹰扬关,屹立在一脚踏三省的山隘。
雄鹰展翅,翱翔于千山万岭之间。
站在鹰扬关的故垒之上,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那些埋藏的武器,那些激战的痕迹,都成了这片土地的记忆。三十六坟遗址,见证了那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故事。太平军的英魂,红七军的足迹,都在这里交织,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传说,留下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上草鹰扬关,一个承载着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地方。
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过去与未来相连,成为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璀璨符号。
金色灯笼
大地上的金色灯笼,一盏盏,照亮乡野、山坡、道路。
是果农的明眸在眨动。
是果农闪亮的心在跳跃。
是大地奖给白石果农的一枚枚金色勋章。
香甜的汁液,将歌声浸染,于是梦也是甜甜的,歌声也是甜甜的,笑意也是甜甜的,飘入心田,沁入肺腑,甜得醉人。
香甜的风,将香甜的歌传得远远的。
金黄靓丽的白石沃柑,丰硕了果农的季节,香甜了果农的一个个日子……
营造明朗洁净的文字空间
——读张步根散文集《海棠春深》
□ 张 琳
春节前,张步根先生赠我他新出的散文集《海棠春深》(安徽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我饶有兴味地一篇一篇读下来。这几十篇散文,在展现张步根散文创作不俗功力的同时,也凸显了他著文时所追求的作品明朗的格调。
张步根这本散文集,主要是对个人生活、工作的记录与感悟,过去和现在,家乡与他乡,没有了时空的界限,皆被折叠得方方正正,有序地安置在一本书册里。家乡旧事,特别是孩提时代的天真无忧,在张步根笔下是那样地鲜活,虽贫瘠,永难忘;当下的家乡日新月异,和美富足,叫张步根怎能不满怀豪情去歌唱?菊花、蝴蝶兰、海棠、菖蒲,小区优美的绿地,甚至一缕草香,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总能触动张步根热爱生活的心绪;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遵义、延安、大别山鹞落坪、和县西梁山以及家乡无为市红庙镇这些红色地域,令张步根流连忘返,昔往矣今来思;当夜深人静,张步根独坐于灯下,生活、工作中的体会与感悟,清泉一般汩汩流淌于笔端……
如此内容广泛的散文集于一册,却显得井然有序,没有散乱之感,除了作者将收录散文合理地分为“闲情”“行走”“灯下”三辑之外,我认为,这得益于《海棠春深》收录散文所呈现的共性:所有作品节奏明快,格调明朗,收放自如,很多篇章在紧要处,思想总能适当其时升华。在张步根笔下,山里少年桂昌在寂寞长夜眺望满天星辰,陷入美好的遐想与憧憬之中,当他思绪回到现实,家乡的人间烟火气息环绕着他,令他心底纳闷,“都说神仙们住的地方好,好什么呢?冷飕飕、空荡荡,啥也没有,怎比得上我们大茶山……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家乡更美好!”(《大茶山的秋天》)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草随处可见,司空见惯,很难得到路人的关注,即便有人关注,也多从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去解读,而张步根从“生命的品质”出发,抒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种生命的品质,无关乎贫贱高贵,冷热得失……”他用质朴却饱蘸浓情的四个字,喊出了“这草真香”。(《品味草香》)集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步根在散文创作中一贯注重思想性,《海棠春深》对此作了完美的诠释。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望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同一种事物,不同的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不同的作家,描摹某一事物时,因个人对该事物的理解不一样,也会写出不同走向的文学作品。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散发出明朗洁净的光辉?这跟作家的修为有关。张步根是安师大老中文本科出身,多年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他眼观明媚,鼻嗅芬芳,胸怀正气,心纳阳光,因此,他眼中的事物,就有了明朗与洁净的神韵。
张步根不仅仅沉湎于对家乡旧事、孩提时代、花卉草木的书写,他的笔触也探入新时代的家乡,挖掘家乡的红色人文底蕴,讴歌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远山近岭,种上了品种繁多的苗木花卉,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氧吧……”(《家乡有条三水涧》)“那些留守老人、妇女和返乡务工人员或在田地里采摘菊花、管理作物,或在车间里加工产品、穿梭忙碌……他们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空余时间都用来务工挣钱……”(《行走在红色的故乡》)家乡正在发生的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家乡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令张步根欣喜,他怎能不用自己手中的笔,满怀豪情地记录并歌咏家乡巨变的伟大时代?
作为一位多年的文学编辑,我眼中一篇文学作品的优劣,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去衡量。再优美的文学作品,缺乏洁净的思想根基,也不能称其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反之亦然。张步根的散文无疑做到了“三性”统一,《海棠春深》是值得阅读的一本集子。
爱之歌(组诗)
□ 王爱民
柔软颂
我的江山
掉进一朵玉兰花的池里
一只蝴蝶,落在一块石头上
她摸到了大地的心跳
遇到了蓝天白云,感谢
你的影子,扶起我的肉身
庭院
正门,对着
两座山的中缝
水池养着莲花,甬道斜出
像一个长腿的偏旁
星星,穿过
菜叶上的圆形虫眼
一棵杏树,离另一棵杏树
四辈子
鸟巢是不落的太阳
我的院子
养世界上最大的蚂蚁
爱之歌
草,草地。水,水波
春天的小学校放学了
像一群甩开课本的小逗号
我们走在欢快的歌声里
走在山间小路上
后面跟着夕阳
一抹晚霞
把挨得最近的两颗青杏照亮
两棵树,根须在地下紧握
两颗草籽交换花粉,平分春色
远方不远,在你的眼波里靠岸
屋檐上炊烟升起,天空有了深意
那时,还不会把圆圆的脸比喻成月亮
这一再重复的美,不可模拟
半生中,踏青草的黄昏
空气中都会飘着一缕杏仁香
去陪另一只眼落泪
一场雨,挨着另一场雨
万山静止不动
一只眼睛,捂住另一只眼睛
搬运满世界的花朵,为你所用
你看到的阳光,与众不同
带着泪光,叮当作响
推开窗,挣脱一面荡漾的镜子
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赴而来
一粒沙,一粒盐的星辰
淹死在,不死之海
一个星球,向另一个星球
不停地舀水
人迹罕至的山谷
花开花的,果子吐出腹语
鞋子埋头酣睡,好像有谁来过
一只蜜蜂,刺破了巨大的宁静
松涛阵阵,汇入山下流水
风坦荡,吹过我
再吹向你,一会就消失不见了
敲一敲胸口,如敲木鱼
传出宇宙的回声
他醒于飘过房顶的歌声
向日葵扭头细听的花冠
是一棵草最高的屋顶
山坡回来的人,先走到低处
拎着湿漉漉的手电和蛙鸣
身后跟着一个个影子
像一首歌里摆尾巴的蝌蚪
劝退蝉的皮囊,候鸟能否原路返回
被纸飞机巨大的轰鸣叫醒
我提着鞋子在天空牧云,深入无人区
学会了亮翅、盘旋和俯冲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一杯水尚温,等我回到地上
已是一脸波浪,满头秋霜
碎月光
透过树叶,地面斑驳
是母亲筛出的面粉
父亲向菜园放出的井水
月光天天在人间缝补
只有虫鸣不停
哄睡大地摇篮
草木涌向天边
我挨着你,低矮
像一片更小的月光
分给露珠一滴
风景
白描,比玻璃安静
鸟鸣的方言里,有潮水升起
清扫梧桐树叶子的五瓣丁香
她的幸福,银杏最懂
槐花的香,比留白更有余味
石头枯坐
小径,从绿茵深处冒出
躬身低头,迈上一个缓坡
拐过一个柔和的弯儿
就不见了
第一缕阳光,爬上脚面
一池水,在眼睛里
绕池的人,又被清洗一遍
春日碎笔
□ 余 庆
三月,我错过了北国的初雪,在大城里享受乍暖还寒之风吹来的醉语浮华,我像屎壳郎一样,吭哧吭哧地慢行……方知,逆境破局,闻者不听,言者沉默。
那天,为了文学的苦难意识,我想找个托词,缓解一下饯行酒半酣?时的窘态,不料语义淤塞,导致低血糖了。自此,既非奢求他人附和,也无需委身同情。
而我在疗愈过程中,创口裂变于晚宴的关心,需要一碗笑声作料的“回魂酒”。细想,我与文坛前辈已然如此相伴,那老一套的口若悬河,就被减弱了,变松弛了……
我从小就不喜欢川剧,皆因剧作家魏明伦三十年前的一句话:“你不出去不知你的官小,我不到京城不知我的名大。”其实,把不可言说的底层逻辑当至理来把玩,还真挺佩服他敢说。
戏剧里的鼓槌起起落落,在顾盼自雄中偷换了梦幻的钥匙。一个人可以用尘世的得失,触及拆解常识的荒诞与隔膜……这一切,就行为而言,我是不相信的!于是问题来了:固执的我,翅膀颓然垂落,毋须深究其中,就此蜷缩了。
在饥肠辘辘的年月,与我不期而遇的一家晚报也停刊了……也许在此谜底上,劫数即自由。有的人放弃了穷则思变的机遇,可我是幸运的!那一部分原始经历,唤醒了沉睡的记忆:芙蓉夜放,锦水铺笺。
我很难忘却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我要说,骆玉笙的京韵大鼓,慷慨激昂,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风,带着历史的韵味。旨在构造一个想象的“神话”,大道敞开,不过是一种行走的姿态。
我谙熟此道,差一点去“韩美林工作室”当助手,算是无助,也未必在世事磋磨里碎成清醒的残渣。说了半天,不过是悲忧的一种物质性存在,岂能畏缩不前而甘居人后。
势所必至,在?深耕这一方天地之后,谁也甭说谁,就当我睡过头了,疏忽其他有趣的联想,顿觉浑身轻松舒畅。
如今,我为理想托梦而为文,一时成为周遭的笑柄。我不时发出唏嘘惊叹之声,遮掩写作自有匕首投枪之功,于文字的嚼劲儿不免有互相迁就之处。悄然间,不知从何说起……于我“跨界”的惊叹始终如新,反倒织就一个丰富的认知图谱。
我读书较少,偶尔窥见神性微光。纵然,那些过往的贪、嗔、痴,经过深思冥想,反而演绎出一种壕堑的战略。我咬紧牙关,一改意粗性躁的毛病,怯生生地指向一种沉默……
日复一日,老来开窍的我,多么索然无味啊!
我带着小城文人的滤镜,过着“文学发烧友”的日常,如苦行僧一般被挡在高门之外,有了几缕清风的悠然和无解的谜题。
时隔多年,我在大城根下洗尽浮华,蓦然间似乎领受了人间福报,终难抽身。巧了,蛇精附体的我,嗤笑一声未争春,点化淤泥作宝珍。于是乎,醉卧长安街,心魂有了疯癫的曾经。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