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专家们聚焦我国多个高发癌症,解读日常防癌抗癌要点,向公众传播科学防癌理念,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剩饭剩菜能致癌?这些食物当心会伤胃
不少人为了不浪费,常常选择吃剩饭剩菜,却不知其中隐藏着健康风险。剩饭剩菜存放不当易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会在体内生成致癌物亚硝胺,大幅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腹盆部肿瘤科主任张红雨科普,剩饭剩菜不太干净或者不新鲜时,会滋生大量细菌,在细菌的作用下,食物中的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强,但进入人体后,在特定条件下可与体内的胺类物质结合,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Ⅰ级致癌物,长期食用含大量亚硝酸盐的剩饭剩菜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除了剩饭剩菜,腌制食品和烧烤也有致癌风险,”张红雨表示,腌制食品里面含有高量的亚硝胺,高温烤制则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这些食品不是说吃一口就会致癌,它有个积累的过程,我们说要少吃,不是说不能吃。”
如何科学处理剩饭剩菜?张红雨提醒,室温下剩饭剩菜存放别超4小时,若气温偏高,2小时内就得处理。尚有余热时就应装盒放进冰箱,同时做好密封与分类,生熟食物分开储存,再次使用时要充分加热。
张红雨强调,幼儿、老人、孕产妇,以及慢性胃病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胃癌家族遗传史者应尽量不食用剩饭剩菜。若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不想肝炎变成癌?关键从两步阻断
肝癌是我国主要高发癌症。其中,肝炎是肝癌的重要诱因。数据显示,90%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乙肝演化而来,有乙肝病史的患者比其他患者的危险性增高10.7倍。此外,丙肝感染者、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病)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也是高危人群。那么,哪些信号提示肝癌来袭?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肝移植专科主任李坚表示,“有乙肝病史或者是有其他基础性肝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乏力、消瘦、腹部疼痛等不适的症状,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就诊,观察肝炎会不会导致肝硬化,已经由肝炎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患者,发展为肝癌的可能性就更大。”
如何阻断肝炎发展成癌症?李坚提醒,一方面,患者应定期体检,规范治疗,“有肝炎病史、肝癌家族史、以及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者,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重点查肝炎病毒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或增强CT等,并遵医嘱服药。”另一方面,应戒烟戒酒,少吃烟熏腌制食物和煎炸油腻的食物,少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大限度减少致癌风险。
肺结节离肺癌有多远?理性应对莫焦虑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检查技术的进步,许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后陷入恐慌。那么肺结节是什么?它与肺癌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曹庆东介绍,肺结节是指肺中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的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根据密度,肺结节可分为三类: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磨玻璃结节。“从胸部CT上看,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影像表现类似表面粗糙的磨玻璃,它只是影像学上一种客观描述,不代表疾病本身或者预示着病情走向。”
曹庆东科普,由于肺是和外界相通的器管,很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的侵蚀。”肺部受到损伤之后,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形成结节,但是95%的肺结节是良性,只有5%的概率是恶性的,因此大家也不必太担心结节会发展成肺癌。”据了解,混合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一般大于混合磨玻璃结节,临床诊断时,医生会综合结节大小、生长速度及影像学特征制定个性化方案。“像实性结节,医生也要根据它有没有分叶或毛刺等特征,来进行下一步治疗。”
曹庆东表示,治疗结节不能盲目选择手术切除,只要定期复查即可。“像磨玻璃结节的患者,一年做一次复查即可,不用过于频繁,若发现结节增大或密度变化,医生会根据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手术。”目前肺结节微创手术较成熟,单孔胸腔镜即可完成多数简单结节切除,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胸腔镜手术则用于复杂病例。
如何防治鼻咽癌?早筛早诊是关键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我国华南地区,珠江支流西江流域尤为突出。鼻咽癌具体有哪些症状?又应该如何防治?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副院长、鼻咽癌防治中心首席专家陈明远教授进行相关科普。
陈明远介绍,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有些人可能鼻涕中出现血丝,或出现鼻塞、头痛、看到重影、耳鸣等症状,大多数鼻咽癌患者常伴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耳部和颈部症状。提及如何区分鼻炎和鼻咽癌症状,陈明远表示,“时好时坏的鼻塞、或者鼻涕中的血丝过一段时间没有,这些都是炎症诱发的,但如果类似症状越来越重,或者缓解下来又更加重了,那是肿瘤的可能性极高。”此外,40岁-50岁的壮年男性是鼻咽癌的高发人群,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需格外注意。
“其实这些症状很明显的时候,一般都是到了鼻咽癌中晚期,因此,早筛早诊很关键。”陈明远表示,常规体检往往有准确率低、不够灵敏的特点,但特定的鼻咽癌筛查将针对无症状的健康人群,通过血液检测结合更专业的EBVDNA测定技术,能精准捕捉早期病变。“通过筛查确诊的鼻咽癌患者中,80%处于早期;但有了症状才去医院就诊,鼻咽癌晚期的可能性有80%。”
据了解,2024年6月,由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发起的“鼻咽癌整合防筛西江计划”在中山五院启动。该计划旨在深入研究和实施高发区防筛策略,推动区域鼻咽癌的早诊早治,提高公众预防与自查意识。2025年1月,该计划纳入珠海市附加补充医疗保险“大爱无疆”项目,鼻咽癌筛查的服务费用由该项目100%支付。
“在政府主导的防控宣传推动下,我们今年将以斗门区为重点,计划开展5万至8万人次的鼻咽癌筛查工作。通过建立常态化筛查机制,逐步推动筛查工作覆盖全市,力争在明后两年实现珠海市全人群覆盖,构建‘群防群治’的珠海模式,为完善鼻咽癌‘筛、防、诊、治、康’全链条防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陈明远表示。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专家们聚焦我国多个高发癌症,解读日常防癌抗癌要点,向公众传播科学防癌理念,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剩饭剩菜能致癌?这些食物当心会伤胃
不少人为了不浪费,常常选择吃剩饭剩菜,却不知其中隐藏着健康风险。剩饭剩菜存放不当易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会在体内生成致癌物亚硝胺,大幅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腹盆部肿瘤科主任张红雨科普,剩饭剩菜不太干净或者不新鲜时,会滋生大量细菌,在细菌的作用下,食物中的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强,但进入人体后,在特定条件下可与体内的胺类物质结合,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Ⅰ级致癌物,长期食用含大量亚硝酸盐的剩饭剩菜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除了剩饭剩菜,腌制食品和烧烤也有致癌风险,”张红雨表示,腌制食品里面含有高量的亚硝胺,高温烤制则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这些食品不是说吃一口就会致癌,它有个积累的过程,我们说要少吃,不是说不能吃。”
如何科学处理剩饭剩菜?张红雨提醒,室温下剩饭剩菜存放别超4小时,若气温偏高,2小时内就得处理。尚有余热时就应装盒放进冰箱,同时做好密封与分类,生熟食物分开储存,再次使用时要充分加热。
张红雨强调,幼儿、老人、孕产妇,以及慢性胃病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胃癌家族遗传史者应尽量不食用剩饭剩菜。若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不想肝炎变成癌?关键从两步阻断
肝癌是我国主要高发癌症。其中,肝炎是肝癌的重要诱因。数据显示,90%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乙肝演化而来,有乙肝病史的患者比其他患者的危险性增高10.7倍。此外,丙肝感染者、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病)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也是高危人群。那么,哪些信号提示肝癌来袭?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肝移植专科主任李坚表示,“有乙肝病史或者是有其他基础性肝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乏力、消瘦、腹部疼痛等不适的症状,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就诊,观察肝炎会不会导致肝硬化,已经由肝炎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患者,发展为肝癌的可能性就更大。”
如何阻断肝炎发展成癌症?李坚提醒,一方面,患者应定期体检,规范治疗,“有肝炎病史、肝癌家族史、以及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者,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重点查肝炎病毒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或增强CT等,并遵医嘱服药。”另一方面,应戒烟戒酒,少吃烟熏腌制食物和煎炸油腻的食物,少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大限度减少致癌风险。
肺结节离肺癌有多远?理性应对莫焦虑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检查技术的进步,许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后陷入恐慌。那么肺结节是什么?它与肺癌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曹庆东介绍,肺结节是指肺中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的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根据密度,肺结节可分为三类: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磨玻璃结节。“从胸部CT上看,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影像表现类似表面粗糙的磨玻璃,它只是影像学上一种客观描述,不代表疾病本身或者预示着病情走向。”
曹庆东科普,由于肺是和外界相通的器管,很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的侵蚀。”肺部受到损伤之后,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形成结节,但是95%的肺结节是良性,只有5%的概率是恶性的,因此大家也不必太担心结节会发展成肺癌。”据了解,混合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一般大于混合磨玻璃结节,临床诊断时,医生会综合结节大小、生长速度及影像学特征制定个性化方案。“像实性结节,医生也要根据它有没有分叶或毛刺等特征,来进行下一步治疗。”
曹庆东表示,治疗结节不能盲目选择手术切除,只要定期复查即可。“像磨玻璃结节的患者,一年做一次复查即可,不用过于频繁,若发现结节增大或密度变化,医生会根据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手术。”目前肺结节微创手术较成熟,单孔胸腔镜即可完成多数简单结节切除,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胸腔镜手术则用于复杂病例。
如何防治鼻咽癌?早筛早诊是关键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我国华南地区,珠江支流西江流域尤为突出。鼻咽癌具体有哪些症状?又应该如何防治?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副院长、鼻咽癌防治中心首席专家陈明远教授进行相关科普。
陈明远介绍,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有些人可能鼻涕中出现血丝,或出现鼻塞、头痛、看到重影、耳鸣等症状,大多数鼻咽癌患者常伴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耳部和颈部症状。提及如何区分鼻炎和鼻咽癌症状,陈明远表示,“时好时坏的鼻塞、或者鼻涕中的血丝过一段时间没有,这些都是炎症诱发的,但如果类似症状越来越重,或者缓解下来又更加重了,那是肿瘤的可能性极高。”此外,40岁-50岁的壮年男性是鼻咽癌的高发人群,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需格外注意。
“其实这些症状很明显的时候,一般都是到了鼻咽癌中晚期,因此,早筛早诊很关键。”陈明远表示,常规体检往往有准确率低、不够灵敏的特点,但特定的鼻咽癌筛查将针对无症状的健康人群,通过血液检测结合更专业的EBVDNA测定技术,能精准捕捉早期病变。“通过筛查确诊的鼻咽癌患者中,80%处于早期;但有了症状才去医院就诊,鼻咽癌晚期的可能性有80%。”
据了解,2024年6月,由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发起的“鼻咽癌整合防筛西江计划”在中山五院启动。该计划旨在深入研究和实施高发区防筛策略,推动区域鼻咽癌的早诊早治,提高公众预防与自查意识。2025年1月,该计划纳入珠海市附加补充医疗保险“大爱无疆”项目,鼻咽癌筛查的服务费用由该项目100%支付。
“在政府主导的防控宣传推动下,我们今年将以斗门区为重点,计划开展5万至8万人次的鼻咽癌筛查工作。通过建立常态化筛查机制,逐步推动筛查工作覆盖全市,力争在明后两年实现珠海市全人群覆盖,构建‘群防群治’的珠海模式,为完善鼻咽癌‘筛、防、诊、治、康’全链条防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陈明远表示。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