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近年来,珠海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2024年,珠海市海域养殖产量达4.21万吨,同比增长67%,深海养殖规模实现倍增,新增深海养殖水体约68万立方米。通过创新打造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与协同链,凝聚多方合力,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建设“蓝色粮仓”提供了“珠海经验”。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涉及海域使用、资金投入、科技研发等多种要素保障。如何凝聚各方力量,为打造“蓝色粮仓”提供坚实保障?珠海通过建立健全政策链,创新海洋强市统筹机制,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按下“快进键”。
珠海成立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省内地级市首家海洋发展集团,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属地、企业“三海联动”新格局。同时,编制《珠海市海洋经济产业现状及规划空间布局图册》《珠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将新型设施养殖用海的使用年限由5年延长至15年,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在用海审批方面,珠海在全省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探索“标准海”模式,梳理可用海域约18万公顷、可用岛基3座,助推项目“拿海即开工”。2024年,我市用海获批40宗,用海面积共3388公顷,其中养殖用海获批9宗,用海面积共1662公顷。
《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推进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明确,市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如何推动养殖挺进深蓝,打造“蓝色粮仓”?珠海通过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推动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延伸。
在养殖平台建设方面,珠海市瞄准大型、深水、智能方向,启动建设“格盛1号”“伶仃牧场”系列配套以及“湾区伶仃”号等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3月25日,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正式命名“湾区伶仃”号。这个超级养殖平台的建成标志着珠海新一代海洋牧场装备正在加速迈向深远海。

在海洋牧场装备研发方面,成立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海洋绿色能源与装备联合实验室等科研载体,加快形成海工型养殖装备设计、建造、施工和运维等全产业链条。2023年以来,我市海洋牧场装备已斩获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内外订单23份,订单水体总量相当于新开拓28.25万亩耕地,助力“珠海造”走向全国。
在渔业园区布局方面,珠海建成全国示范性现代化渔港——洪湾中心渔港,形成大港带小港“1+3”创新模式,上榜2024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同时,珠海远洋渔业企业东港兴公司捕捞作业拓展至西非毛里塔尼亚、南太平洋瓦努阿图等海域,进一步推动渔业“走出去”。
优质种苗是现代渔业的“芯片”。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珠海通过激活海洋科技创新链,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科技动能。
我市充分发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等载体作用,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珠海海鲈养殖基地海鲈鱼苗放苗现场,8台鱼类疫苗注射接种装备被布置在鱼塘边。南方海洋实验室工作人员说:“我们研制的鱼类疫苗自动接种装备三代机和海鲈疫苗的‘一体化’应用让接种速度达2000尾/小时,效率是传统人工注射法的3倍。”

截至目前,全市海洋领域创新平台达32家,其中省实验室1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在珠涉海985高校3所,在珠高校涉海研究平台(团队)57个。
我市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完成黄立鱼、拟穴青蟹等6个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测序,构建卵形鲳鲹(金鲳鱼)快速生长新品系“鲳丰1号”育种核心群体。
以海鲈种业示范园区、珠海蓝色种业创新园为载体,珠海市重点开展海鲈、金鮸、黄立鱼、石斑、章红鱼等品种繁育,目前已实现海鲈、黄立鱼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苗繁育技术突破。每年这里培育出近千亿尾种苗,源源不断的“珠海芯”,为我国渔业提供更多良种支撑。
如何推动陆海联动,实现三产融合?珠海通过强化陆海联动协同链,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游客搭乘游艇出海垂钓,钓上的渔获通过无人机送至海岛餐厅,厨师“接单”后迅速烹饪……短短20分钟,生猛海鲜从海上“飞”进厨房,这样的应用场景,去年国庆假期已经在东澳岛实现。

“低空经济+海钓”的全新体验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也打通了渔旅融合的“任督二脉”。当前,珠海推动南水镇獭洲——大岛、小青洲、荷包岛三大养殖区2.7万亩海域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海之舱”、九洲浮岛等一批渔旅融合、渔光互补项目,加快打造万山群岛海钓、潜水、非遗文化等文旅IP,进一步带动渔民转产转业、致富增收。
在水产品加工与交易方面,珠海瞄准预制菜产业赛道,以“地标产品+港澳特色+装备制造”三位一体推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目前我市预制菜核心产业链产值近345亿元,正推动更多企业进驻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随着洪湾渔港冷链仓储加工基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运营启用,一个集冰鲜、冻品、活鲜及高价值渔获交易功能的现代渔业枢纽正在珠海形成。借助港珠澳大桥的“鲜活产品大桥通道”,更多“珠海鱼”正在加速出海。
“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未来,珠海市将继续以“蓝色粮仓”之“大”、之“慧”、之“稳”,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擘画“海上牧歌”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近年来,珠海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2024年,珠海市海域养殖产量达4.21万吨,同比增长67%,深海养殖规模实现倍增,新增深海养殖水体约68万立方米。通过创新打造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与协同链,凝聚多方合力,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建设“蓝色粮仓”提供了“珠海经验”。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涉及海域使用、资金投入、科技研发等多种要素保障。如何凝聚各方力量,为打造“蓝色粮仓”提供坚实保障?珠海通过建立健全政策链,创新海洋强市统筹机制,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按下“快进键”。
珠海成立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省内地级市首家海洋发展集团,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属地、企业“三海联动”新格局。同时,编制《珠海市海洋经济产业现状及规划空间布局图册》《珠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将新型设施养殖用海的使用年限由5年延长至15年,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在用海审批方面,珠海在全省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探索“标准海”模式,梳理可用海域约18万公顷、可用岛基3座,助推项目“拿海即开工”。2024年,我市用海获批40宗,用海面积共3388公顷,其中养殖用海获批9宗,用海面积共1662公顷。
《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推进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明确,市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如何推动养殖挺进深蓝,打造“蓝色粮仓”?珠海通过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推动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延伸。
在养殖平台建设方面,珠海市瞄准大型、深水、智能方向,启动建设“格盛1号”“伶仃牧场”系列配套以及“湾区伶仃”号等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3月25日,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正式命名“湾区伶仃”号。这个超级养殖平台的建成标志着珠海新一代海洋牧场装备正在加速迈向深远海。

在海洋牧场装备研发方面,成立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海洋绿色能源与装备联合实验室等科研载体,加快形成海工型养殖装备设计、建造、施工和运维等全产业链条。2023年以来,我市海洋牧场装备已斩获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内外订单23份,订单水体总量相当于新开拓28.25万亩耕地,助力“珠海造”走向全国。
在渔业园区布局方面,珠海建成全国示范性现代化渔港——洪湾中心渔港,形成大港带小港“1+3”创新模式,上榜2024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同时,珠海远洋渔业企业东港兴公司捕捞作业拓展至西非毛里塔尼亚、南太平洋瓦努阿图等海域,进一步推动渔业“走出去”。
优质种苗是现代渔业的“芯片”。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珠海通过激活海洋科技创新链,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科技动能。
我市充分发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等载体作用,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珠海海鲈养殖基地海鲈鱼苗放苗现场,8台鱼类疫苗注射接种装备被布置在鱼塘边。南方海洋实验室工作人员说:“我们研制的鱼类疫苗自动接种装备三代机和海鲈疫苗的‘一体化’应用让接种速度达2000尾/小时,效率是传统人工注射法的3倍。”

截至目前,全市海洋领域创新平台达32家,其中省实验室1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在珠涉海985高校3所,在珠高校涉海研究平台(团队)57个。
我市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完成黄立鱼、拟穴青蟹等6个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测序,构建卵形鲳鲹(金鲳鱼)快速生长新品系“鲳丰1号”育种核心群体。
以海鲈种业示范园区、珠海蓝色种业创新园为载体,珠海市重点开展海鲈、金鮸、黄立鱼、石斑、章红鱼等品种繁育,目前已实现海鲈、黄立鱼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苗繁育技术突破。每年这里培育出近千亿尾种苗,源源不断的“珠海芯”,为我国渔业提供更多良种支撑。
如何推动陆海联动,实现三产融合?珠海通过强化陆海联动协同链,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游客搭乘游艇出海垂钓,钓上的渔获通过无人机送至海岛餐厅,厨师“接单”后迅速烹饪……短短20分钟,生猛海鲜从海上“飞”进厨房,这样的应用场景,去年国庆假期已经在东澳岛实现。

“低空经济+海钓”的全新体验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也打通了渔旅融合的“任督二脉”。当前,珠海推动南水镇獭洲——大岛、小青洲、荷包岛三大养殖区2.7万亩海域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海之舱”、九洲浮岛等一批渔旅融合、渔光互补项目,加快打造万山群岛海钓、潜水、非遗文化等文旅IP,进一步带动渔民转产转业、致富增收。
在水产品加工与交易方面,珠海瞄准预制菜产业赛道,以“地标产品+港澳特色+装备制造”三位一体推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目前我市预制菜核心产业链产值近345亿元,正推动更多企业进驻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随着洪湾渔港冷链仓储加工基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运营启用,一个集冰鲜、冻品、活鲜及高价值渔获交易功能的现代渔业枢纽正在珠海形成。借助港珠澳大桥的“鲜活产品大桥通道”,更多“珠海鱼”正在加速出海。
“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未来,珠海市将继续以“蓝色粮仓”之“大”、之“慧”、之“稳”,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擘画“海上牧歌”新图景!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