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我看 | 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第2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启动

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近日,珠海市职业病防治院(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向市民科普多种职业病,提高市民对职业病的认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更健康地生活与工作。

市职业病防治院在企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你最近还好吗

随着职场压力加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职业健康的新焦点。2024年12月,国家将“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纳入法定职业病目录,目前明确限定为从事突发事件处置的警察、医护人员及消防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然而,普通职场中的慢性压力、人际冲突、职业倦怠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遇到这些心理危机:长期高强度绩效考核会引发情绪耗竭、兴趣丧失;在复杂项目攻关期会出现注意力涣散、决策困难;在重要工作截止日期临近时,出现头痛、心悸和睡眠障碍等躯体化反应;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让人产生价值感缺失……这些问题的累积不仅降低工作效率,更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全链条构建职场心理健康防线呢?个体应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或腹式呼吸法、正念冥想等即时减压技术,区分工作通讯账号与生活账号;用人单位应实施“压力熔断机制”,在劳动者连续高强度工作14天后强制休假,并定时定期开展职场心理急救培训。若劳动者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注意力障碍或躯体化症状,应及时就医,医院相关科室应及时开展心理评估与诊疗干预。

职业性噪声聋:来自“隐形杀手”的伤害

在现代工业环境中,噪声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职业健康隐患。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长期接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噪声强度,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进而引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种听力损伤具有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累积,直至听力明显下降才被察觉。

工业噪声是职业性噪声聋主要诱因,常见于煤炭开采、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凿岩机、鼓风机、轧钢机、压缩机、纺织机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均可能成为听力健康的“隐形杀手”。

职业性噪声聋的症状表现多样且易被忽视,例如听力下降、耳鸣、头痛头晕等。长期噪声暴露还可能引发心悸、血压升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根据《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49-2014),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连续3年以上噪声作业史、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即8h等效声级(A计权)≥85dB、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等症状。此外,还需要通过听力学检查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呢?噪声作业劳动者应每年进行纯音测听、耳科检查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若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痛等症状,应立即脱离噪声环境,及时就医。在工作中,劳动者应佩戴防噪耳塞、耳罩。用人单位需采取安装消声器、隔音罩,优化设备布局等工程措施,降低噪声强度,并向劳动者提供适宜的防护装备。此外,用人单位也应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劳动者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

职业性皮肤病:隐形的工作代价

皮肤是抵御外界伤害的第一道防线,但职业活动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等有害因素却可能击垮这道防线,引发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如毛发、指甲)的疾病。它并非普通皮肤病,而是与特定工作环境直接相关的“工伤”。

中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职健[2024]39号)将职业性皮肤病列为法定职业病,涵盖9大类:接触性皮炎、光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白斑以及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皮肤病的症状复杂多样,常见表现包括:皮肤局部或全身剧烈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色素沉着、角化过度和其他特殊症状。劳动者长期接触石油类物质会出现“油痤疮",接触三氯乙烯会出现全身性皮疹。因此,劳动者应熟悉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旦皮肤出现异常,立即脱离接触并就医。

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需要多管齐下。首先,个人应佩戴防腐蚀手套、化学防护服和全面罩防毒面具;电焊工要使用专用护目镜和紫外线防护服;医护人员应佩戴双层手套处理感染性标本。其次,用人单位需改善通风条件,定期进行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检测,使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减少有害物质浓度。此外,劳动者在工作后应立即清洁皮肤、换洗衣服,日常生活中注重增强免疫力,定期体检。

文字:陶斯祎 通讯员吴树菁 通讯员郭伟文 通讯员何金铜 图片:朱文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叶维佳
医我看 | 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第2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启动

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近日,珠海市职业病防治院(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向市民科普多种职业病,提高市民对职业病的认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更健康地生活与工作。

市职业病防治院在企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你最近还好吗

随着职场压力加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职业健康的新焦点。2024年12月,国家将“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纳入法定职业病目录,目前明确限定为从事突发事件处置的警察、医护人员及消防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然而,普通职场中的慢性压力、人际冲突、职业倦怠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遇到这些心理危机:长期高强度绩效考核会引发情绪耗竭、兴趣丧失;在复杂项目攻关期会出现注意力涣散、决策困难;在重要工作截止日期临近时,出现头痛、心悸和睡眠障碍等躯体化反应;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让人产生价值感缺失……这些问题的累积不仅降低工作效率,更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全链条构建职场心理健康防线呢?个体应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或腹式呼吸法、正念冥想等即时减压技术,区分工作通讯账号与生活账号;用人单位应实施“压力熔断机制”,在劳动者连续高强度工作14天后强制休假,并定时定期开展职场心理急救培训。若劳动者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注意力障碍或躯体化症状,应及时就医,医院相关科室应及时开展心理评估与诊疗干预。

职业性噪声聋:来自“隐形杀手”的伤害

在现代工业环境中,噪声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职业健康隐患。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长期接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噪声强度,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进而引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种听力损伤具有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累积,直至听力明显下降才被察觉。

工业噪声是职业性噪声聋主要诱因,常见于煤炭开采、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凿岩机、鼓风机、轧钢机、压缩机、纺织机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均可能成为听力健康的“隐形杀手”。

职业性噪声聋的症状表现多样且易被忽视,例如听力下降、耳鸣、头痛头晕等。长期噪声暴露还可能引发心悸、血压升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根据《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49-2014),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连续3年以上噪声作业史、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即8h等效声级(A计权)≥85dB、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等症状。此外,还需要通过听力学检查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呢?噪声作业劳动者应每年进行纯音测听、耳科检查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若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痛等症状,应立即脱离噪声环境,及时就医。在工作中,劳动者应佩戴防噪耳塞、耳罩。用人单位需采取安装消声器、隔音罩,优化设备布局等工程措施,降低噪声强度,并向劳动者提供适宜的防护装备。此外,用人单位也应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劳动者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

职业性皮肤病:隐形的工作代价

皮肤是抵御外界伤害的第一道防线,但职业活动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等有害因素却可能击垮这道防线,引发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如毛发、指甲)的疾病。它并非普通皮肤病,而是与特定工作环境直接相关的“工伤”。

中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职健[2024]39号)将职业性皮肤病列为法定职业病,涵盖9大类:接触性皮炎、光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白斑以及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皮肤病的症状复杂多样,常见表现包括:皮肤局部或全身剧烈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色素沉着、角化过度和其他特殊症状。劳动者长期接触石油类物质会出现“油痤疮",接触三氯乙烯会出现全身性皮疹。因此,劳动者应熟悉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旦皮肤出现异常,立即脱离接触并就医。

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需要多管齐下。首先,个人应佩戴防腐蚀手套、化学防护服和全面罩防毒面具;电焊工要使用专用护目镜和紫外线防护服;医护人员应佩戴双层手套处理感染性标本。其次,用人单位需改善通风条件,定期进行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检测,使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减少有害物质浓度。此外,劳动者在工作后应立即清洁皮肤、换洗衣服,日常生活中注重增强免疫力,定期体检。

文字:陶斯祎 通讯员吴树菁 通讯员郭伟文 通讯员何金铜 图片:朱文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