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丨小窗口见大世界——读方嘉雯《濠涌记忆》

认识方嘉雯老师,源于一次广东散文诗学会组织的采风活动。互加微信后,她说,原来你是我们的资深作者,知你的乡土散文写得很好。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对我来说,是鞭策和鼓励,也证明我们有缘。得知她出了新书,竟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掀开扉页,著名作家、书画家刘斯奋先生题写的自然大气、雍容遒健的“濠涌记忆”几字赫然在目。翻阅《濠涌记忆》(全名《濠涌记忆:六百年香山隆都古村的前尘往事》),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油然而生。不仅因它有16开328页(近26万字、200多幅插图)的分量,更因书中记叙的濠涌村有着六百多年历史,厚重悠长。全书分四篇十一章,以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濠涌村方氏家族六百多年历史为主要线索,从姓氏来源、人口迁徙、择地定居、群族关系、繁衍生息、文化遗存、乡音方言、海内名人等方面展开,勾勒出濠涌村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方老师出生在濠涌村,大学毕业后进入报社工作,多年媒体记者、报刊编辑的经历,使她对本地文化有了更多元的视觉。一次她采写的两篇本土文化报道获得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份报纸得到海外侨胞的珍藏。侨胞们对乡土历史的珍视,让她萌发了撰写族史的意愿。后来,机缘之下,与当时中山日报社社长方炳焯等人组成工作组,并确立了“跳出村子看村子”的写作定位——从历史的纵深挖掘村庄的故事。

以族氏为中心,把与方氏家族有关的人、事、物勾连起来,四散辐射,等于在窗口里叠加了望远镜,照相机有了广角镜头,视野便豁然开朗。于是,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厚重深远的人文历史,寂然无声的古建风物,喧腾热闹的街市景象,以及风味小食、方言俚语、异国风情……如滚滚波涛,奔涌笔端;从香山隆都走出去的方日英、方少穆、方人定、方作标、方宇文等海内外先贤俊彦的身影,一一浮现。

经过十年耕耘,丰富多元、图文并茂的《濠涌记忆》终于得以面世。一部具体而微的族史背后,是恢弘的香山地区甚至是半个岭南的地方史,堪称“以小见大”的典型。

为了呈现真实、客观、全面的族史,她不仅查阅了诸多史料文献,还和工作组成员到实地采访考察,足迹遍布中山市数个镇街、国内多个省市,甚至延伸到国外,那份执着,孜孜以求,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能做到。例如,她从族谱得知香山的方氏一世祖方道盛是宋度宗长女信安公主的驸马(崖山海战失败后,他带着妻儿逃到新会古冈,后来他的后代迁居沙溪濠涌)后,亲自到崖山海战的遗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深入采访和考察,搜集素材。

文采斐然是书的另一亮点。祠堂、庙宇、码头、炮台、古屋、街市、古树等等,成为方老师的精神原乡,她用灵动的笔触深情抒写。

写昔日竹林街景:“大街上一头体型硕大的公猪,一颤一颤地走过,发出‘哼哧哼哧’的喘气声。公猪被牵猪郎一手用绳子牵着,一手提着竹鞭,赶着去打种。”寥寥几笔,勾勒出牵猪郎赶猪去配种的精彩情形。

写故乡景物:“曾经一望无垠的山林,阡陌纵横的田畴沃野,鱼翔浅底的小溪,随风翻滚的稻浪,鸡犬相闻的街巷,蜿蜒曲折的石板街,历史悠久的古建……一帧帧画面,拼成了记忆中的故乡。”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像这样精妙的语句俯拾皆是,不一一罗列。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族史像村志一样,是村的灵魂之书,是乡愁的栖身之所,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通过它,可以感受乡村的脉动,聆听历史的回响,赓续文化的根脉,也为未来的发展汲取智慧和力量。

《濠涌记忆》是我所见到的内容丰富、厚重大气的族史村史杰作,诚如为此书写序的江冰老师所言:“读之亦成精神洗礼。”

文字:邓翠群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家园丨小窗口见大世界——读方嘉雯《濠涌记忆》
珠海特区报 2025-04-25 03:44

认识方嘉雯老师,源于一次广东散文诗学会组织的采风活动。互加微信后,她说,原来你是我们的资深作者,知你的乡土散文写得很好。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对我来说,是鞭策和鼓励,也证明我们有缘。得知她出了新书,竟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掀开扉页,著名作家、书画家刘斯奋先生题写的自然大气、雍容遒健的“濠涌记忆”几字赫然在目。翻阅《濠涌记忆》(全名《濠涌记忆:六百年香山隆都古村的前尘往事》),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油然而生。不仅因它有16开328页(近26万字、200多幅插图)的分量,更因书中记叙的濠涌村有着六百多年历史,厚重悠长。全书分四篇十一章,以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濠涌村方氏家族六百多年历史为主要线索,从姓氏来源、人口迁徙、择地定居、群族关系、繁衍生息、文化遗存、乡音方言、海内名人等方面展开,勾勒出濠涌村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方老师出生在濠涌村,大学毕业后进入报社工作,多年媒体记者、报刊编辑的经历,使她对本地文化有了更多元的视觉。一次她采写的两篇本土文化报道获得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份报纸得到海外侨胞的珍藏。侨胞们对乡土历史的珍视,让她萌发了撰写族史的意愿。后来,机缘之下,与当时中山日报社社长方炳焯等人组成工作组,并确立了“跳出村子看村子”的写作定位——从历史的纵深挖掘村庄的故事。

以族氏为中心,把与方氏家族有关的人、事、物勾连起来,四散辐射,等于在窗口里叠加了望远镜,照相机有了广角镜头,视野便豁然开朗。于是,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厚重深远的人文历史,寂然无声的古建风物,喧腾热闹的街市景象,以及风味小食、方言俚语、异国风情……如滚滚波涛,奔涌笔端;从香山隆都走出去的方日英、方少穆、方人定、方作标、方宇文等海内外先贤俊彦的身影,一一浮现。

经过十年耕耘,丰富多元、图文并茂的《濠涌记忆》终于得以面世。一部具体而微的族史背后,是恢弘的香山地区甚至是半个岭南的地方史,堪称“以小见大”的典型。

为了呈现真实、客观、全面的族史,她不仅查阅了诸多史料文献,还和工作组成员到实地采访考察,足迹遍布中山市数个镇街、国内多个省市,甚至延伸到国外,那份执着,孜孜以求,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能做到。例如,她从族谱得知香山的方氏一世祖方道盛是宋度宗长女信安公主的驸马(崖山海战失败后,他带着妻儿逃到新会古冈,后来他的后代迁居沙溪濠涌)后,亲自到崖山海战的遗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深入采访和考察,搜集素材。

文采斐然是书的另一亮点。祠堂、庙宇、码头、炮台、古屋、街市、古树等等,成为方老师的精神原乡,她用灵动的笔触深情抒写。

写昔日竹林街景:“大街上一头体型硕大的公猪,一颤一颤地走过,发出‘哼哧哼哧’的喘气声。公猪被牵猪郎一手用绳子牵着,一手提着竹鞭,赶着去打种。”寥寥几笔,勾勒出牵猪郎赶猪去配种的精彩情形。

写故乡景物:“曾经一望无垠的山林,阡陌纵横的田畴沃野,鱼翔浅底的小溪,随风翻滚的稻浪,鸡犬相闻的街巷,蜿蜒曲折的石板街,历史悠久的古建……一帧帧画面,拼成了记忆中的故乡。”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像这样精妙的语句俯拾皆是,不一一罗列。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族史像村志一样,是村的灵魂之书,是乡愁的栖身之所,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通过它,可以感受乡村的脉动,聆听历史的回响,赓续文化的根脉,也为未来的发展汲取智慧和力量。

《濠涌记忆》是我所见到的内容丰富、厚重大气的族史村史杰作,诚如为此书写序的江冰老师所言:“读之亦成精神洗礼。”

文字:邓翠群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