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言我语丨责任规划师“落地” 乡村振兴“扬升”
珠海特区报 2025-04-27 01:42

4月22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局正联合团市委探索建立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乡村责任规划师每月驻镇服务7天以上,服务期至少1年,让规划实践与乡村共成长,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珠海特区报》4月24日02版)

你言——

责任规划师“落地”乡村振兴“扬升”

乡村建设“起笔”,重中之重是要“规划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村庄在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规划不够科学甚至缺位的现象,由此导致村容村貌的混乱无序。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显然亟需一大批乡村规划师来做参谋。

珠海此次探索的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无疑为“百千万工程”的落地见效铺设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径。这项制度看似是为乡村配备专业规划力量,实则是在重构城乡要素流动的底层逻辑——让规划师从“图纸的执笔者”转变为“乡土的耕耘者”,让青年人才在田埂上播撒专业种子,最终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培育出“带不走的智慧根系”。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正是破解乡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关键密钥。

乡村规划的本质,不是用钢筋水泥重塑乡村,而是让专业智慧听懂土地的语言。长久以来,乡村规划常陷入“专家画图纸、村民看不懂、落地变样子”的怪圈。珠海推行的责任规划师每月驻镇7天以上、服务期至少1年的机制,打破了传统规划“空投式”“一次性”的弊端。这些规划师将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成为乡村建设的“合伙人”。他们深入农舍院落调研风土人情,与村民围坐共商农房风貌,在项目施工现场把控细节落地。这种“沉浸式”服务,让规划从冰冷的图纸转化为有温度的实践。比如在农房风貌指导中,规划师既能守住岭南建筑的镬耳墙、蚝壳窗等传统元素,又能融入现代宜居理念,让老村落焕发出新活力,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招募城乡规划领域专业人才及高校师生团队参与,是这一制度的另一亮点。青年规划师带着前沿理念与创新思维下乡,恰如给乡村发展装上“创新引擎”。他们将用数字化手段绘制“智慧乡村地图”,用生态设计理念打造“零碳农场”,用文旅融合思路开发“山海步道”等新业态。更值得关注的是“志愿驻镇+教研基地”模式,将下乡服务纳入教学环节,让高校课堂与乡村需求无缝对接。当学生们在田间地头测量宅基地、在古村巷陌调研非遗文化时,不仅完成了专业实践,更在心中种下了乡村振兴的种子。这种“规划+育人”的双效机制,既为乡村储备了“永久牌”人才,又让青年在服务基层中实现价值升华,堪称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

从“单向输入”到“双向互动”,从“短期帮扶”到“长效扎根”,珠海的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本质上是对乡村发展主体性的尊重与激活。它让规划师成为乡村故事的倾听者、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发展蓝图的共绘者,更让“百千万工程”有了可触摸的实践样本。期待这种“绣花笔”式的精细治理模式,能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书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答卷。

我语——

责任规划师“绘就”乡村建设专业“底色”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规划指导,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不显著等诸多问题。且规划一旦实施,势必要推倒重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给乡村发展带来一系列弊病。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责任规划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专业力量,使乡村发展更具科学性。

从制度设计来看,责任规划师将深度参与从规划编制、农房风貌指导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协助镇村落实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严格把控乡村风貌特色,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山海相融”的珠海美丽乡村样本。这意味着乡村责任规划师需要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每月驻镇服务7天以上,服务期至少1年,如此才能真正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而为乡村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规划师的专业能力。责任规划师的招募主要面向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及高校师生团队;另一方面,有利于乡村责任规划师自身的成长。通过建立年度考核评优机制,形成“能者上、优者奖”的良性循环,实现双赢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该制度的创新亮点在于探索“志愿驻镇+教研基地”模式。除要求责任规划师每月驻镇服务7天以上、服务期至少1年外,还鼓励高校建立乡村教研实践基地,将下乡服务纳入教学环节,形成“规划+育人”双效机制。随着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推进,还将逐步培育一批扎根乡村的“规划工匠”,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需要提醒的是,在选拔乡村责任规划师时,除考量专业能力外,还应注重选拔具有乡村情怀的人才。对乡村怀有深厚感情的人,往往更接地气,也更能推动乡村实现更好发展。

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期待在专业力量的引领下,乡村能够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字:张忠德 王军荣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