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相伴 童成长”,珠海困境儿童沉浸式观看儿童剧

为丰富珠海市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珠海市民政局深耕“共相伴 童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链接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助力未成年人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月26日,珠海市民政局、珠海市华发公益基金会,联合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社会福利中心、华发中演大剧院,分批次组织了35名机构孤儿及社工老师,100名社会上的困境、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香山文化艺术中心观看史前文博创意儿童剧《寻找人面鱼》,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构建“物质帮扶+精神关爱”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模式。

儿童正在观剧。

《寻找人面鱼》以半坡遗址“人面鱼纹盆”为文化符号,通过小女孩小雨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串联起原始村落与未来都市的文明对话。演员们通过光影技术还原的半坡遗址场景、动态呈现的“人面鱼纹”符号,以及融入秦腔元素的原创音乐,引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思考,让孩子们在欢笑与惊叹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人面鱼纹,今天看到它‘活’在舞台上,像在和我们说话一样!”12岁的困境儿童小明(化名)在观剧后激动地说。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周社工介绍,通过组织孩子观看儿童剧,丰富了困境儿童等群体的课余生活,引导孩子们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困境儿童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意义。

市民政局积极链接华发公益基金会、华发中演大剧院等社会资源,共同促成此次观剧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文化体验+社会关爱”的复合型服务,是珠海民政“共相伴 童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项目的延伸。2023年以来,该品牌项目已通过开拓圆梦“微心愿”、社会实践研学、普法教育“进社区”“进校园”等服务模块,累计服务困境儿童1500余人次。

接下来,市民政局将持续链接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桥梁,不断丰富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精神文化生活,让孩子们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文字:温泳珊 图片:温泳珊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帅云
微信
朋友圈
“共相伴 童成长”,珠海困境儿童沉浸式观看儿童剧
观海融媒 2025-04-28 21:03

为丰富珠海市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珠海市民政局深耕“共相伴 童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链接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助力未成年人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月26日,珠海市民政局、珠海市华发公益基金会,联合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社会福利中心、华发中演大剧院,分批次组织了35名机构孤儿及社工老师,100名社会上的困境、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香山文化艺术中心观看史前文博创意儿童剧《寻找人面鱼》,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构建“物质帮扶+精神关爱”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模式。

儿童正在观剧。

《寻找人面鱼》以半坡遗址“人面鱼纹盆”为文化符号,通过小女孩小雨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串联起原始村落与未来都市的文明对话。演员们通过光影技术还原的半坡遗址场景、动态呈现的“人面鱼纹”符号,以及融入秦腔元素的原创音乐,引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思考,让孩子们在欢笑与惊叹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人面鱼纹,今天看到它‘活’在舞台上,像在和我们说话一样!”12岁的困境儿童小明(化名)在观剧后激动地说。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周社工介绍,通过组织孩子观看儿童剧,丰富了困境儿童等群体的课余生活,引导孩子们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困境儿童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意义。

市民政局积极链接华发公益基金会、华发中演大剧院等社会资源,共同促成此次观剧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文化体验+社会关爱”的复合型服务,是珠海民政“共相伴 童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项目的延伸。2023年以来,该品牌项目已通过开拓圆梦“微心愿”、社会实践研学、普法教育“进社区”“进校园”等服务模块,累计服务困境儿童1500余人次。

接下来,市民政局将持续链接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桥梁,不断丰富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精神文化生活,让孩子们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文字:温泳珊 图片:温泳珊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