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丨改革创新,加快释放港珠澳大桥综合效能

■作者简介

徐曼,中共珠海市委党校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获第五届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粤港澳三地携手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已开通六年有余。珠海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大桥开通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设施联通”“运输畅通”“标准互通”“信息流通”,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今年第一季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6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创下开通以来同期最高纪录;截至4月27日,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8.9%,刷新口岸自开通以来一年内客流破千万人次的最快纪录,比2024年提前25天。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旅客接受通关查验。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桥开通仪式上指出,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越三地,既是港珠澳大桥和大湾区建设的独特性、创新性所在,又是复杂性、艰巨性所在。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桥相连的城市,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举措

积极推动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

1.围绕“设施联通”,搭建物流节点平台。以大桥首站珠海为核心,串珠成链布局建设了一批定位不同、联动发展的重要物流节点平台。抢抓区位优势,在距大桥13公里处规划建设粤港澳物流园,货物经园区走大桥出口,30分钟可抵达澳门国际机场,50分钟可抵达香港国际机场。锚定航空物流,在距大桥45公里、机场核心区域规划建设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通过构建“内地—珠海机场—大桥—港澳机场—全球”的空路联运模式,以航空物流作为发展重点,打造内地连接港澳机场的航空货物集散中心。聚焦重点业态,在距大桥60公里处规划建设高栏港综合保税区,依靠毗邻港口(高栏港)和铁路(广珠铁路)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维修和跨境电商等业态。

跨境电商货物经粤港澳物流园出口前往香港(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程霖 通讯员 林悦 摄

2.围绕“运输畅通”,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从运输格局、联运体系、通行模式三个维度发力,全方位提升交通运输层级、能级、量级。以桥为媒,推动构建“西进西出”运输格局。大桥开通后,货物经大桥通往香港运输成本较传统海运降低25%,时效提升80%,叠加大桥24小时通关的便利性优势,“西进西出”物流运输格局正在形成。向桥借力,积极打造“海陆空铁”联运体系。以港珠澳大桥发展带为主轴,通过推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鹤港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加快珠海机场改扩建、珠肇高铁建设等,全方位推动陆空、海铁、江海多式联运。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大桥逐渐成为港澳旅客“北上”出行的热门通道。

港珠澳大桥渐成港澳旅客“北上”热门通道(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程霖 通讯员 黎钊德 摄

3.围绕“标准互通”,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在加强基础设施和运输体系“硬联通”的同时,不断通过模式优化、政策创新和制度突破强化三地之间“软联通”。以模式优化推动通关畅通。客货车通关率先实行“一站式”查验,实施“跨境一锁”“预约通关”等便利化措施,持续提升通关效率。积极谋划“粤车南下”,“经珠港飞”客运服务、“港珠飞”货运模式接连落地,截至2025年1月,“经珠港飞”服务旅客已近4.6万人次。大桥旅游试运营开通,“走大桥、游大桥”成为新风尚,截至去年10月已查验“大桥游”旅行团超6000个,游客逾23万人次。推动口岸增加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四类产品综合性查验功能。配合香港“空陆鲜活食品专属快线”计划落地实施,促进鲜活产品往来海外及大湾区。

旅客在口岸人工岛机场柜台预办登机手续。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4.围绕“信息流通”,深化多方沟通合作。通过强沟通、广推介、出政策,促进大桥多维效能叠加释放。强化三地沟通协调。成立港珠澳大桥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建立“共建共管”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大桥运营管理、旅游开发、政策优化等事项。加强对外宣传推介。联合港澳及周边省市多次举办“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招商推介大会,促进珠西、粤西及内地西南地区与港澳经贸合作。推动扶持政策出台。一方面对跨境物流业务发展和园区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定向支持跨境物流、物流园区建设、城乡网络建设、冷链物流发展、智慧物流发展等关键领域。

成果

“三驾马车”拉动效应持续显现

自通车以来,港珠澳大桥已成为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特别是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相继落地,极大促进了人员和货物往来,大桥呈现人车货“三流齐增”良好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1.投资驱动效应。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长迅猛,截至去年,我市在营状态外商投资企业约1.9万家,六年增长超8000家,年均增速9.7%。

2.消费带动效应。据相关部门统计分析,截至去年9月,港澳游客通过大桥口岸入境珠海月均36.2万人次,在我市月均消费4.54亿元,全年带来约55亿元消费增量。据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流与车流分别超过2700万人次和555万辆次,同比增长均超过70%。今年以来,大桥出入境客流进一步快速增长。截至4月27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9%,刷新口岸自开通以来客流破千万人次的最快纪录,比2024年又提前了25天。

今年4月20日,不少港澳居民趁公众假期入境珠海,到山姆会员商店购物(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钟凡 摄

3.进出口拉动效应。大桥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全球的重要外贸通道,拉动效应持续加速,带动我市相关指标增长显著。据海关统计,2024年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11.3%,纳统到珠海外贸统计货值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比重为27.1%。同时,大桥开通以来,我市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40%。去年全年经大桥珠海口岸跨境电商进出口值578.02亿元,大桥珠海口岸已经成为全国跨境电商9610模式出口(主要用于小包裹、多品名、高频次发货的B2C订单)第三大口岸。菜鸟、希音等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利用港珠澳大桥开展常态化进出口业务。

建议

优化通关政策

进一步激发消费物流潜力

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障碍,推动大桥综合效能加快释放。

优化通行政策,集聚人流物流,抢抓入选第三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示范城市机遇,继续探索扩大“两车北上”政策适用对象、覆盖范围和配额指标,加快推动“粤车南下”政策落地实施,加速形成大桥“双向互通”的良好局面。

联合港澳方及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构建港珠澳大桥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机制,扩大通行货物种类,细化重点产品的安全运输标准,探索“豁免危险货物清单”管理模式,允许“三地”统一认可的香水、蓄电池、电子元器件等低等级危险品全天或分时段经大桥运输。

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货运通关现场。本报记者 程霖 通讯员 游雨亮 摄

优化查验政策,便捷高效运转,与港澳有关部门推动在珠港口岸之间探索实施“联合一站式”通关模式,将粤港澳物流园打造成为大桥口岸功能延伸的海关查验场所,同时加快“智慧海关”“智慧边检”建设,探索运用虹膜校验、智能查车、提前预报和智能核验等综合技术手段,推动分级分类查验方式和白名单管理,进一步简化口岸车辆查验流程,便捷通关程序。

优化集成政策,提升服务质效,开展政策集成化改革,形成结构清晰、统分合理的政策体系,避免“政出多门”。打造政策服务集成窗口,在港澳重点政务平台开设“珠海港澳政策公开栏”,并设立“港澳同胞办事”专门窗口或办事点。针对产业转移、跨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港澳从业、教育、医疗等政策跨城同享受。

以量质齐升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大桥“客流量”转化为“客留量”。

以消费场景建设为重点,丰富升级消费业态,总结提炼珠海山姆会员店经验,引入大型商超Costco等。面向港澳游客打造一批红色游、乡村游、海岛游、中医药康养游、示范性游学等精品旅游路线,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形成通票和联票机制,打造“一程多站”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精品线路。

珠海中医药一条街吸引不少港澳游客前来体验中医理疗服务(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程霖 摄

依托医疗资源盈余,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尽快纳入香港“长者医疗券”试点,打造中医特色疗法体验消费全产业链。以消费配套建设为重点,创新升级消费形态,对标港澳标准,结合消费场景优化布局一批交通、停车、缴费、充电等配套服务,打造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珠海韵味、岭南风格乡村酒店、特色小吃等集群。

以优势互补实现组团发展,构建“西进西出、协同发展”格局。

加强与粤西城市联合,适度错位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做强专供港澳食品、预制菜产业,带动更多货源向我市集聚。

加强与港澳联合发展,梳理港澳现有产业导入目标清单,定向开展招商和资源配套,重点探索建设“珠澳+”“珠港+”合作产业园区,推动“研在珠港、珠澳,产在珠西、粤西”。

与港澳机场合作构建港珠澳“空-陆-空”联运模式,推动跨境空地联运、国际中转、航空打板等项目在我市落地,促进国际旅客、进出口货物通过大桥连接珠海和港澳机场双向流通,打造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航空物流枢纽。

加强与深莞联合发展,联动“黄金内湾”东侧共同发挥好海洋资源优势,联袂打造“港澳深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协同联动完善合作机制,构建政府、企业、法规三方联动平台。以政府为主导搭建跨区、跨境合作机制,建立定期会晤和重点难点问题协商机制,以交流任职、同堂培训等方式,加强三地政府层面人员深层次交流往来。对照三地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进行机构、职责优化和衔接。

以企业为重点搭建研发、生产、销售合作机制,梳理我市与港澳企业产业协同目录清单,打造一批高端、常态举办的对接洽谈会、展会、产销对接会等优质平台,特别面向低空经济、云上智城、AI智能等搭建上下游、跨国境的合作机制。以法规为根本搭建管理、运行合作机制,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以涉外法治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三地司法规则对接,多层次、多领域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高标准合作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增强企业“走出去”“走进来”的信心决心。

港珠澳大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本文系珠海市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进一步释放港珠澳大桥效能研究”(2024YB001)的阶段性成果

图片:程霖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伶仃新语丨改革创新,加快释放港珠澳大桥综合效能
观海融媒 2025-04-29 03:00

■作者简介

徐曼,中共珠海市委党校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获第五届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粤港澳三地携手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已开通六年有余。珠海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大桥开通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设施联通”“运输畅通”“标准互通”“信息流通”,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今年第一季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6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创下开通以来同期最高纪录;截至4月27日,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8.9%,刷新口岸自开通以来一年内客流破千万人次的最快纪录,比2024年提前25天。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旅客接受通关查验。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桥开通仪式上指出,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越三地,既是港珠澳大桥和大湾区建设的独特性、创新性所在,又是复杂性、艰巨性所在。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桥相连的城市,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举措

积极推动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

1.围绕“设施联通”,搭建物流节点平台。以大桥首站珠海为核心,串珠成链布局建设了一批定位不同、联动发展的重要物流节点平台。抢抓区位优势,在距大桥13公里处规划建设粤港澳物流园,货物经园区走大桥出口,30分钟可抵达澳门国际机场,50分钟可抵达香港国际机场。锚定航空物流,在距大桥45公里、机场核心区域规划建设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通过构建“内地—珠海机场—大桥—港澳机场—全球”的空路联运模式,以航空物流作为发展重点,打造内地连接港澳机场的航空货物集散中心。聚焦重点业态,在距大桥60公里处规划建设高栏港综合保税区,依靠毗邻港口(高栏港)和铁路(广珠铁路)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维修和跨境电商等业态。

跨境电商货物经粤港澳物流园出口前往香港(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程霖 通讯员 林悦 摄

2.围绕“运输畅通”,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从运输格局、联运体系、通行模式三个维度发力,全方位提升交通运输层级、能级、量级。以桥为媒,推动构建“西进西出”运输格局。大桥开通后,货物经大桥通往香港运输成本较传统海运降低25%,时效提升80%,叠加大桥24小时通关的便利性优势,“西进西出”物流运输格局正在形成。向桥借力,积极打造“海陆空铁”联运体系。以港珠澳大桥发展带为主轴,通过推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鹤港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加快珠海机场改扩建、珠肇高铁建设等,全方位推动陆空、海铁、江海多式联运。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大桥逐渐成为港澳旅客“北上”出行的热门通道。

港珠澳大桥渐成港澳旅客“北上”热门通道(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程霖 通讯员 黎钊德 摄

3.围绕“标准互通”,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在加强基础设施和运输体系“硬联通”的同时,不断通过模式优化、政策创新和制度突破强化三地之间“软联通”。以模式优化推动通关畅通。客货车通关率先实行“一站式”查验,实施“跨境一锁”“预约通关”等便利化措施,持续提升通关效率。积极谋划“粤车南下”,“经珠港飞”客运服务、“港珠飞”货运模式接连落地,截至2025年1月,“经珠港飞”服务旅客已近4.6万人次。大桥旅游试运营开通,“走大桥、游大桥”成为新风尚,截至去年10月已查验“大桥游”旅行团超6000个,游客逾23万人次。推动口岸增加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四类产品综合性查验功能。配合香港“空陆鲜活食品专属快线”计划落地实施,促进鲜活产品往来海外及大湾区。

旅客在口岸人工岛机场柜台预办登机手续。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

4.围绕“信息流通”,深化多方沟通合作。通过强沟通、广推介、出政策,促进大桥多维效能叠加释放。强化三地沟通协调。成立港珠澳大桥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建立“共建共管”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大桥运营管理、旅游开发、政策优化等事项。加强对外宣传推介。联合港澳及周边省市多次举办“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招商推介大会,促进珠西、粤西及内地西南地区与港澳经贸合作。推动扶持政策出台。一方面对跨境物流业务发展和园区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定向支持跨境物流、物流园区建设、城乡网络建设、冷链物流发展、智慧物流发展等关键领域。

成果

“三驾马车”拉动效应持续显现

自通车以来,港珠澳大桥已成为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特别是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相继落地,极大促进了人员和货物往来,大桥呈现人车货“三流齐增”良好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1.投资驱动效应。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长迅猛,截至去年,我市在营状态外商投资企业约1.9万家,六年增长超8000家,年均增速9.7%。

2.消费带动效应。据相关部门统计分析,截至去年9月,港澳游客通过大桥口岸入境珠海月均36.2万人次,在我市月均消费4.54亿元,全年带来约55亿元消费增量。据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流与车流分别超过2700万人次和555万辆次,同比增长均超过70%。今年以来,大桥出入境客流进一步快速增长。截至4月27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9%,刷新口岸自开通以来客流破千万人次的最快纪录,比2024年又提前了25天。

今年4月20日,不少港澳居民趁公众假期入境珠海,到山姆会员商店购物(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钟凡 摄

3.进出口拉动效应。大桥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全球的重要外贸通道,拉动效应持续加速,带动我市相关指标增长显著。据海关统计,2024年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11.3%,纳统到珠海外贸统计货值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比重为27.1%。同时,大桥开通以来,我市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40%。去年全年经大桥珠海口岸跨境电商进出口值578.02亿元,大桥珠海口岸已经成为全国跨境电商9610模式出口(主要用于小包裹、多品名、高频次发货的B2C订单)第三大口岸。菜鸟、希音等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利用港珠澳大桥开展常态化进出口业务。

建议

优化通关政策

进一步激发消费物流潜力

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障碍,推动大桥综合效能加快释放。

优化通行政策,集聚人流物流,抢抓入选第三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示范城市机遇,继续探索扩大“两车北上”政策适用对象、覆盖范围和配额指标,加快推动“粤车南下”政策落地实施,加速形成大桥“双向互通”的良好局面。

联合港澳方及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构建港珠澳大桥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机制,扩大通行货物种类,细化重点产品的安全运输标准,探索“豁免危险货物清单”管理模式,允许“三地”统一认可的香水、蓄电池、电子元器件等低等级危险品全天或分时段经大桥运输。

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货运通关现场。本报记者 程霖 通讯员 游雨亮 摄

优化查验政策,便捷高效运转,与港澳有关部门推动在珠港口岸之间探索实施“联合一站式”通关模式,将粤港澳物流园打造成为大桥口岸功能延伸的海关查验场所,同时加快“智慧海关”“智慧边检”建设,探索运用虹膜校验、智能查车、提前预报和智能核验等综合技术手段,推动分级分类查验方式和白名单管理,进一步简化口岸车辆查验流程,便捷通关程序。

优化集成政策,提升服务质效,开展政策集成化改革,形成结构清晰、统分合理的政策体系,避免“政出多门”。打造政策服务集成窗口,在港澳重点政务平台开设“珠海港澳政策公开栏”,并设立“港澳同胞办事”专门窗口或办事点。针对产业转移、跨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港澳从业、教育、医疗等政策跨城同享受。

以量质齐升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大桥“客流量”转化为“客留量”。

以消费场景建设为重点,丰富升级消费业态,总结提炼珠海山姆会员店经验,引入大型商超Costco等。面向港澳游客打造一批红色游、乡村游、海岛游、中医药康养游、示范性游学等精品旅游路线,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形成通票和联票机制,打造“一程多站”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精品线路。

珠海中医药一条街吸引不少港澳游客前来体验中医理疗服务(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程霖 摄

依托医疗资源盈余,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尽快纳入香港“长者医疗券”试点,打造中医特色疗法体验消费全产业链。以消费配套建设为重点,创新升级消费形态,对标港澳标准,结合消费场景优化布局一批交通、停车、缴费、充电等配套服务,打造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珠海韵味、岭南风格乡村酒店、特色小吃等集群。

以优势互补实现组团发展,构建“西进西出、协同发展”格局。

加强与粤西城市联合,适度错位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做强专供港澳食品、预制菜产业,带动更多货源向我市集聚。

加强与港澳联合发展,梳理港澳现有产业导入目标清单,定向开展招商和资源配套,重点探索建设“珠澳+”“珠港+”合作产业园区,推动“研在珠港、珠澳,产在珠西、粤西”。

与港澳机场合作构建港珠澳“空-陆-空”联运模式,推动跨境空地联运、国际中转、航空打板等项目在我市落地,促进国际旅客、进出口货物通过大桥连接珠海和港澳机场双向流通,打造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航空物流枢纽。

加强与深莞联合发展,联动“黄金内湾”东侧共同发挥好海洋资源优势,联袂打造“港澳深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协同联动完善合作机制,构建政府、企业、法规三方联动平台。以政府为主导搭建跨区、跨境合作机制,建立定期会晤和重点难点问题协商机制,以交流任职、同堂培训等方式,加强三地政府层面人员深层次交流往来。对照三地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进行机构、职责优化和衔接。

以企业为重点搭建研发、生产、销售合作机制,梳理我市与港澳企业产业协同目录清单,打造一批高端、常态举办的对接洽谈会、展会、产销对接会等优质平台,特别面向低空经济、云上智城、AI智能等搭建上下游、跨国境的合作机制。以法规为根本搭建管理、运行合作机制,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以涉外法治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三地司法规则对接,多层次、多领域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高标准合作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增强企业“走出去”“走进来”的信心决心。

港珠澳大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吴长赋 摄

本文系珠海市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进一步释放港珠澳大桥效能研究”(2024YB001)的阶段性成果

图片:程霖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