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推进多元治理模式,走出“琴澳融合、民事民决”特色之路

横琴,与澳门一水之隔,目前在横琴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超过1.6万人,另有一批跨境学生和工作者,多元群体混居,带来了文化习惯、治理诉求的差异。如何让不同背景的居民“共商共管”?横琴创新推出澳门籍社区议事员、“琴澳议事厅”等多元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琴澳融合、民事民决”的特色之路。

澳门籍社区议事员架起沟通桥梁

在微信群里建“办公室”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籍社区议事员陈玉麟每晚查看手机微信,都会收到几十条消息——有居民反映小区快递点设置不合理,有家长咨询亲子活动进展,也有商家询问目前横琴政策。作为莲花社区首批澳门籍议事员之一,陈玉麟的日常,是澳门居民积极融入横琴生活的写照,也是合作区探索社区“多元共治”的生动缩影。

2015年,陈玉麟来到横琴工作;2019年,他正式成为在横琴置业的澳门居民。作为常住横琴的“先行者”,陈玉麟深知两地治理思维的差异——澳门人习惯直接找议员或社团解决问题,而内地居民更依赖社区居委会,他表示:“澳门没有‘社区居委会’这个概念,所以一开始在横琴生活许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找谁处理,信息获取也比较困难。”

莲花社区常住人口约2万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超9千人,是横琴澳门居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24年,社区党委发现传统网格员难以精准对接澳门居民需求,于是试点聘请5名澳门籍社区议事员,在每个网格中配备一位,以便更好地服务澳门居民。陈玉麟成为了其中一员。

微信是议事员的“移动办公室”。某天,金融岛一处未设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成了社区焦点。居民群内每天都有新消息:“又出事故了!”“必须装红绿灯!”作为议事员,陈玉麟收集居民反馈的意见,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与交警协商,最终促成环岛改造方案落地。

80%的问题可以在群内即时解决,但有些难题需要跨界联动。2024年国庆假期,横琴口岸排起长队。一位澳门家长在群内抱怨:“我女儿不到10岁,每天穿着校服跨境上学,为什么不能走‘常旅客通道’?”当晚,陈玉麟亲自到口岸“实测”,发现自己这样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居民也无法使用该通道,他向社区反馈,之后社区联动澳门议员、澳门社团、口岸管理部门等一同协商,共同推动“常旅客通道”放宽标准,澳门居民过关便利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澳门籍社区议事员的加入,对社区治理帮助太大了!”莲花社区工作人员沈明优感慨道,虽然一江之隔,但两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差异明显,议事员就是两种思维的“润滑剂”。沈明优举了一个例子:假如内地居民发现邻居乱扔垃圾,会上门劝导,而澳门籍居民得知后,会坚持要求“按条例处理”,他们法治意识会更强。澳门籍议事员的加入,为双方架起了沟通“桥梁”。

“议事员会向澳门居民解释内地社区的治理逻辑,同时向社区反馈澳门居民建议。双方各进一步,问题解决得更快。”沈明优说。目前,合作区积极探索建立澳门居民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社情观察员、社区议事员)机制,已累计聘请19名澳门籍社区议事员,协助解决澳门居民的矛盾纠纷和诉求,服务澳门居民更好地融入合作区生活。

社情观察员与随迁长者共建社区

在议事厅里聊出“民生方案”

钟志平(右二)参加“琴澳协商议事会”

在小横琴社区下村“琴澳议事厅”,一张茶桌、几把椅子,便成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小横琴社区党委副书记罗晓琪回忆,下村的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有空就会坐在那里和居民喝茶聊天。去年一次喝茶闲聊中,多位居民反映电动车“飞线充电”隐患大,这场“吐槽大会”迅速转化为正式议事议题。社区联合物业、消防部门实地勘察,最终增设的两处电动车充电桩,大大减少了飞线充电的情况,减少下村的消防安全隐患。

罗晓琪介绍,社区一直设有协商议事制度,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后,小横琴社区将其更名为“琴澳议事协商会”,进行协商的场地称为“琴澳议事厅”。

在小横琴社区“琴澳议事协商会”上,澳门社情观察员钟志平是这里的常客,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澳门人,见证着议事厅里“聊”出大大小小的治理措施,解决着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

小横琴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社区。常住人口中,本土户籍居民占比不足6%,另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随迁长者”,主要是为了帮子女照顾孩子而来到横琴,他们中有很多属于退休教师、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群体,文化程度高,精力旺盛,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很多长者处于“带娃-买菜-回家”的单调生活中,缺乏社交渠道。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钟志平和同事们通过议事协商机制,逐步培育发展了多个“艺术社”,热爱跳舞的阿姨、有才艺的社区能人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进来,“怎么建立?规章制度怎么设置?如何定位自组织队伍?”他们在“琴澳议事协商会”上热烈讨论,最终成立了小横琴社区居民众乐艺术联合会、小横琴社区退役军人志愿者协会、琴系街坊志愿服务队等16支居民自组织队伍。

“长者们想通过舞台去表现自己,但是社区表演场地有限,于是在协商会议上,我们还提出了建设社区表演舞台的议题。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下村篮球场作为改造场地,并为这个舞台配备了专业雨棚、音响系统和基础灯光设备。”钟志平说。过去活动靠社区“喂饭”,现在居民自己“掌勺”,改造后的舞台不仅解决了艺术联合会排练演出的场地问题,更成为居民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

据省委横琴工委、省横琴办社会事务局统计,目前合作区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已设立“琴澳议事厅”15个,累计组织琴澳居民召开议事协商会议超150次,有力推动了业委会成立、商铺外立面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

以包容与创新书写融合故事

在探索中找到“新理解”

横琴的多元治理实践,其核心在于“包容”与“创新”。

“包容”体现在尊重两地居民习惯,以积极态度化解矛盾,通过议事协商、社团活动等形式,让不同背景的居民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形成共识;“创新”则在于不停探索,通过创新设置澳门籍社区议事员、“琴澳议事厅”等,打破传统治理局限,并经过资源整合,链接政府、社团、居民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横琴多元治理的故事不止于此。在新家园社区,一项“楼顶护栏更换”工程通过议事协商,由小区公共收益出资4.2万元,结合“民生微实事”解决了该安全隐患;荷塘社区石山居民小组通过链接社会资源,解决村内112个光纤四分箱更换工程大、费用高的难题。

另外,合作区还支持爱国爱澳社团进驻横琴设立办事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将澳门特色社会服务引入横琴,澳门工会联合总会与社区一同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居民发展中心,设置公益培训输送专业人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跨境学童的便利通关,到社区舞台上居民尽展风采,横琴的每一天都在书写新的故事。这里没有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以包容与创新,让不同背景的居民找到归属感——正如那杯议事厅里的热茶,凝聚了共识,也暖了人心。

文字:陈子怡 图片:曾遥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吴颖琼
微信
朋友圈
横琴推进多元治理模式,走出“琴澳融合、民事民决”特色之路
珠海特区报 2025-05-09 01:39

横琴,与澳门一水之隔,目前在横琴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超过1.6万人,另有一批跨境学生和工作者,多元群体混居,带来了文化习惯、治理诉求的差异。如何让不同背景的居民“共商共管”?横琴创新推出澳门籍社区议事员、“琴澳议事厅”等多元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琴澳融合、民事民决”的特色之路。

澳门籍社区议事员架起沟通桥梁

在微信群里建“办公室”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籍社区议事员陈玉麟每晚查看手机微信,都会收到几十条消息——有居民反映小区快递点设置不合理,有家长咨询亲子活动进展,也有商家询问目前横琴政策。作为莲花社区首批澳门籍议事员之一,陈玉麟的日常,是澳门居民积极融入横琴生活的写照,也是合作区探索社区“多元共治”的生动缩影。

2015年,陈玉麟来到横琴工作;2019年,他正式成为在横琴置业的澳门居民。作为常住横琴的“先行者”,陈玉麟深知两地治理思维的差异——澳门人习惯直接找议员或社团解决问题,而内地居民更依赖社区居委会,他表示:“澳门没有‘社区居委会’这个概念,所以一开始在横琴生活许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找谁处理,信息获取也比较困难。”

莲花社区常住人口约2万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超9千人,是横琴澳门居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24年,社区党委发现传统网格员难以精准对接澳门居民需求,于是试点聘请5名澳门籍社区议事员,在每个网格中配备一位,以便更好地服务澳门居民。陈玉麟成为了其中一员。

微信是议事员的“移动办公室”。某天,金融岛一处未设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成了社区焦点。居民群内每天都有新消息:“又出事故了!”“必须装红绿灯!”作为议事员,陈玉麟收集居民反馈的意见,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与交警协商,最终促成环岛改造方案落地。

80%的问题可以在群内即时解决,但有些难题需要跨界联动。2024年国庆假期,横琴口岸排起长队。一位澳门家长在群内抱怨:“我女儿不到10岁,每天穿着校服跨境上学,为什么不能走‘常旅客通道’?”当晚,陈玉麟亲自到口岸“实测”,发现自己这样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居民也无法使用该通道,他向社区反馈,之后社区联动澳门议员、澳门社团、口岸管理部门等一同协商,共同推动“常旅客通道”放宽标准,澳门居民过关便利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澳门籍社区议事员的加入,对社区治理帮助太大了!”莲花社区工作人员沈明优感慨道,虽然一江之隔,但两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差异明显,议事员就是两种思维的“润滑剂”。沈明优举了一个例子:假如内地居民发现邻居乱扔垃圾,会上门劝导,而澳门籍居民得知后,会坚持要求“按条例处理”,他们法治意识会更强。澳门籍议事员的加入,为双方架起了沟通“桥梁”。

“议事员会向澳门居民解释内地社区的治理逻辑,同时向社区反馈澳门居民建议。双方各进一步,问题解决得更快。”沈明优说。目前,合作区积极探索建立澳门居民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社情观察员、社区议事员)机制,已累计聘请19名澳门籍社区议事员,协助解决澳门居民的矛盾纠纷和诉求,服务澳门居民更好地融入合作区生活。

社情观察员与随迁长者共建社区

在议事厅里聊出“民生方案”

钟志平(右二)参加“琴澳协商议事会”

在小横琴社区下村“琴澳议事厅”,一张茶桌、几把椅子,便成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小横琴社区党委副书记罗晓琪回忆,下村的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有空就会坐在那里和居民喝茶聊天。去年一次喝茶闲聊中,多位居民反映电动车“飞线充电”隐患大,这场“吐槽大会”迅速转化为正式议事议题。社区联合物业、消防部门实地勘察,最终增设的两处电动车充电桩,大大减少了飞线充电的情况,减少下村的消防安全隐患。

罗晓琪介绍,社区一直设有协商议事制度,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后,小横琴社区将其更名为“琴澳议事协商会”,进行协商的场地称为“琴澳议事厅”。

在小横琴社区“琴澳议事协商会”上,澳门社情观察员钟志平是这里的常客,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澳门人,见证着议事厅里“聊”出大大小小的治理措施,解决着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

小横琴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社区。常住人口中,本土户籍居民占比不足6%,另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随迁长者”,主要是为了帮子女照顾孩子而来到横琴,他们中有很多属于退休教师、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群体,文化程度高,精力旺盛,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很多长者处于“带娃-买菜-回家”的单调生活中,缺乏社交渠道。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钟志平和同事们通过议事协商机制,逐步培育发展了多个“艺术社”,热爱跳舞的阿姨、有才艺的社区能人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进来,“怎么建立?规章制度怎么设置?如何定位自组织队伍?”他们在“琴澳议事协商会”上热烈讨论,最终成立了小横琴社区居民众乐艺术联合会、小横琴社区退役军人志愿者协会、琴系街坊志愿服务队等16支居民自组织队伍。

“长者们想通过舞台去表现自己,但是社区表演场地有限,于是在协商会议上,我们还提出了建设社区表演舞台的议题。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下村篮球场作为改造场地,并为这个舞台配备了专业雨棚、音响系统和基础灯光设备。”钟志平说。过去活动靠社区“喂饭”,现在居民自己“掌勺”,改造后的舞台不仅解决了艺术联合会排练演出的场地问题,更成为居民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

据省委横琴工委、省横琴办社会事务局统计,目前合作区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已设立“琴澳议事厅”15个,累计组织琴澳居民召开议事协商会议超150次,有力推动了业委会成立、商铺外立面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

以包容与创新书写融合故事

在探索中找到“新理解”

横琴的多元治理实践,其核心在于“包容”与“创新”。

“包容”体现在尊重两地居民习惯,以积极态度化解矛盾,通过议事协商、社团活动等形式,让不同背景的居民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形成共识;“创新”则在于不停探索,通过创新设置澳门籍社区议事员、“琴澳议事厅”等,打破传统治理局限,并经过资源整合,链接政府、社团、居民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横琴多元治理的故事不止于此。在新家园社区,一项“楼顶护栏更换”工程通过议事协商,由小区公共收益出资4.2万元,结合“民生微实事”解决了该安全隐患;荷塘社区石山居民小组通过链接社会资源,解决村内112个光纤四分箱更换工程大、费用高的难题。

另外,合作区还支持爱国爱澳社团进驻横琴设立办事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将澳门特色社会服务引入横琴,澳门工会联合总会与社区一同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居民发展中心,设置公益培训输送专业人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跨境学童的便利通关,到社区舞台上居民尽展风采,横琴的每一天都在书写新的故事。这里没有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以包容与创新,让不同背景的居民找到归属感——正如那杯议事厅里的热茶,凝聚了共识,也暖了人心。

文字:陈子怡 图片:曾遥 编辑:陶哲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