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野化”模式显成效!这场生物多样性日论坛在横琴举行

5月10日,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及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在横琴举行。

论坛现场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史忠峰在论坛上分享了区域生态修复的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合作区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大小横琴山山林修复250公顷,构筑起城市生态绿芯,创新实施红树林营造修复130公顷,织就滨海生态屏障。通过系统性生态巡护和栖息地修复工程,全区野生鸟类记录增加超过60种,其中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更重现“50+”的壮观景象。

论坛吸引了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1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师生参与,分享生物多样性科普、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经验。活动现场还展出了27幅由澳门中小学生及公开组精心创作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海报,展现了琴澳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刻理解。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生命科学系副系主任詹肇泰常年关注横琴的生态保育和湿地建设,他表示,横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科学野化”管理模式,精准调控人为干预程度,加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三年来,湿地鸟类与昆虫种群数量实现阶梯式增长,一期工程已构建多样化生境场景,为公众科普教育奠定基础。

对于未来发展,詹肇泰建议深化“自然教育+义工培养”双轨模式,依托修复后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面向中小学生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引入“全民科学家”理念,培训生态讲解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生态范式。

文字:陈秀岑 图片:曾遥 通讯员袁天晓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丹梅
微信
朋友圈
“科学野化”模式显成效!这场生物多样性日论坛在横琴举行
观海融媒 2025-05-10 20:40

5月10日,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及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在横琴举行。

论坛现场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史忠峰在论坛上分享了区域生态修复的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合作区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大小横琴山山林修复250公顷,构筑起城市生态绿芯,创新实施红树林营造修复130公顷,织就滨海生态屏障。通过系统性生态巡护和栖息地修复工程,全区野生鸟类记录增加超过60种,其中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更重现“50+”的壮观景象。

论坛吸引了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1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师生参与,分享生物多样性科普、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经验。活动现场还展出了27幅由澳门中小学生及公开组精心创作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海报,展现了琴澳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刻理解。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生命科学系副系主任詹肇泰常年关注横琴的生态保育和湿地建设,他表示,横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科学野化”管理模式,精准调控人为干预程度,加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三年来,湿地鸟类与昆虫种群数量实现阶梯式增长,一期工程已构建多样化生境场景,为公众科普教育奠定基础。

对于未来发展,詹肇泰建议深化“自然教育+义工培养”双轨模式,依托修复后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面向中小学生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引入“全民科学家”理念,培训生态讲解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生态范式。

文字:陈秀岑 图片:曾遥 通讯员袁天晓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