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镇:系统活化三类资源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闲置已久的工业厂区化身文旅地标,河畔庭院飘出缕缕茶香,青年创客让闲置农房重焕生机……近年来,红旗镇通过精准盘活空间、生态、人才三类资源,蹚出了一条资源活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空间资源活化:工业遗存蝶变文旅地标

始建于1970年的红旗糖厂,曾以“珠花牌”白砂糖远销海外。历经二十年沉寂后,这座承载着几代红旗人“甜蜜记忆”的老厂房正以“红旗1970艺术区”的新姿态涅槃重生。

红旗1970艺术区

走进园区,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修旧如旧的红砖厂房内,1:1复刻的“红旗号”运糖船模型旁的投影讲述着甜蜜往事;故事馆内陈列的船票、粮票等200余件老物件,串联起完整的时代记忆。曾经荒废的厂区已变身集创新、孵化、共享、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我们以运营前置思维锁定多元业态。”项目运营方介绍,艺术区在建设阶段便锁定文化体验、创意消费等多元业态,成功吸引多家文娱、文创企业入驻,初步形成“糖文化”主题产业链。自2024年12月运营以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活化模式,不仅让老糖厂重焕生机,更入选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典型案例,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提供新范式。

生态资源活化:一院一景激活水乡价值

如果说工业遗存的活化重塑了红旗镇的“骨架”,让沉睡的厂房重获新生,那么对乡村生态资源的精雕细琢,则为其注入了充满烟火气的“血肉”。

沙脊村“一家一品”庭院经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泛舟沙脊河,两岸景色倒映在水中。微风拂过,“创美庭院”竖起的小旗帜轻轻摇曳,游客循炊烟停靠码头,踩着湿润的青石板步入“河鲜小火锅”,见证刚出水的新鲜河虾入锅蒸腾——这是如今沙脊村“一家一品”庭院经济的鲜活一幕。

依托岭南水乡资源,沙脊村整合零散空间、盘活村民闲置庭院,按照“一家一品”的发展思路,以村企共建模式引入商家运营培训和文化特色挖掘,成功打造了“河鲜小火锅”“水乡茶点”“菜园餐厅”等9个高质量庭院经济项目,让方寸院落逐渐成为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过去守着美景愁销路,现在游客追着美味上门来!”村民沛叔的庭院里,柴火灶炖着自养走地鸡,檐下摆放的有机果蔬成了游客争购的手信。据统计,该村庭院经济户均年收入已突破3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益的双增长,昔日静寞的岭南水乡正蜕变为“船行碧波上,客醉烟火中”的生态体验带。

人才资源活化:青春力量激活乡村基因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从闲置庭院到产业聚宝盆,红旗的“形”已初具轮廓。而青年人才的回归,则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创新灵魂。

三板村95后村民吴泳康返乡创业,将自家宅基地改造成民宿

在三板村幸福河畔的返屋民宿,95后主理人吴泳康正为住客介绍最佳日落观赏点位。这位放弃都市高薪返乡的青年,将自家宅基地改造成“水乡会客厅”:落地窗将三板河的粼粼波光尽收眼底,藤编灯罩在墙面摇曳出鱼篓状的光影,床头悬挂的绢本工笔花图与窗外掠过的鹭鸟群相映成趣。今年4月,他的创业故事登上央视新闻,成为展现红旗返乡青年群体的生动缩影。

吴泳康的故事并非孤例。通过乡情感召、创新农房盘活、设计资源对接等举措,红旗镇已吸引多名青年加入这场“洄游潮”。他们引入新媒体营销、场景化体验等新理念,将传统皮划艇活动开发为企业团建课程,在红旗1970艺术区打造音乐清吧、时尚茶馆等年轻消费场景,带动村民参与民宿保洁、农产供应等配套服务。

在成功吸引青年人才回流、激活乡村业态的基础上,红旗镇正乘势而上,通过制度化保障将“洄游潮”转化为可持续振兴动能。“我们即将出台专项政策,通过构建‘服务赋能、产业培育、人才支撑’三大体系,建立返乡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项目孵化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红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红旗镇文化旅游办公室王丽娜 图片:红旗镇文化旅游办公室冯才俊 编辑:王丽娜 曾翠琼 责任编辑:罗淦元 杨文俊
微信
朋友圈
红旗镇:系统活化三类资源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红旗镇 2025-05-13 16:54

闲置已久的工业厂区化身文旅地标,河畔庭院飘出缕缕茶香,青年创客让闲置农房重焕生机……近年来,红旗镇通过精准盘活空间、生态、人才三类资源,蹚出了一条资源活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空间资源活化:工业遗存蝶变文旅地标

始建于1970年的红旗糖厂,曾以“珠花牌”白砂糖远销海外。历经二十年沉寂后,这座承载着几代红旗人“甜蜜记忆”的老厂房正以“红旗1970艺术区”的新姿态涅槃重生。

红旗1970艺术区

走进园区,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修旧如旧的红砖厂房内,1:1复刻的“红旗号”运糖船模型旁的投影讲述着甜蜜往事;故事馆内陈列的船票、粮票等200余件老物件,串联起完整的时代记忆。曾经荒废的厂区已变身集创新、孵化、共享、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我们以运营前置思维锁定多元业态。”项目运营方介绍,艺术区在建设阶段便锁定文化体验、创意消费等多元业态,成功吸引多家文娱、文创企业入驻,初步形成“糖文化”主题产业链。自2024年12月运营以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活化模式,不仅让老糖厂重焕生机,更入选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典型案例,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提供新范式。

生态资源活化:一院一景激活水乡价值

如果说工业遗存的活化重塑了红旗镇的“骨架”,让沉睡的厂房重获新生,那么对乡村生态资源的精雕细琢,则为其注入了充满烟火气的“血肉”。

沙脊村“一家一品”庭院经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泛舟沙脊河,两岸景色倒映在水中。微风拂过,“创美庭院”竖起的小旗帜轻轻摇曳,游客循炊烟停靠码头,踩着湿润的青石板步入“河鲜小火锅”,见证刚出水的新鲜河虾入锅蒸腾——这是如今沙脊村“一家一品”庭院经济的鲜活一幕。

依托岭南水乡资源,沙脊村整合零散空间、盘活村民闲置庭院,按照“一家一品”的发展思路,以村企共建模式引入商家运营培训和文化特色挖掘,成功打造了“河鲜小火锅”“水乡茶点”“菜园餐厅”等9个高质量庭院经济项目,让方寸院落逐渐成为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过去守着美景愁销路,现在游客追着美味上门来!”村民沛叔的庭院里,柴火灶炖着自养走地鸡,檐下摆放的有机果蔬成了游客争购的手信。据统计,该村庭院经济户均年收入已突破3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益的双增长,昔日静寞的岭南水乡正蜕变为“船行碧波上,客醉烟火中”的生态体验带。

人才资源活化:青春力量激活乡村基因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从闲置庭院到产业聚宝盆,红旗的“形”已初具轮廓。而青年人才的回归,则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创新灵魂。

三板村95后村民吴泳康返乡创业,将自家宅基地改造成民宿

在三板村幸福河畔的返屋民宿,95后主理人吴泳康正为住客介绍最佳日落观赏点位。这位放弃都市高薪返乡的青年,将自家宅基地改造成“水乡会客厅”:落地窗将三板河的粼粼波光尽收眼底,藤编灯罩在墙面摇曳出鱼篓状的光影,床头悬挂的绢本工笔花图与窗外掠过的鹭鸟群相映成趣。今年4月,他的创业故事登上央视新闻,成为展现红旗返乡青年群体的生动缩影。

吴泳康的故事并非孤例。通过乡情感召、创新农房盘活、设计资源对接等举措,红旗镇已吸引多名青年加入这场“洄游潮”。他们引入新媒体营销、场景化体验等新理念,将传统皮划艇活动开发为企业团建课程,在红旗1970艺术区打造音乐清吧、时尚茶馆等年轻消费场景,带动村民参与民宿保洁、农产供应等配套服务。

在成功吸引青年人才回流、激活乡村业态的基础上,红旗镇正乘势而上,通过制度化保障将“洄游潮”转化为可持续振兴动能。“我们即将出台专项政策,通过构建‘服务赋能、产业培育、人才支撑’三大体系,建立返乡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项目孵化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红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红旗镇文化旅游办公室王丽娜 图片:红旗镇文化旅游办公室冯才俊 编辑:王丽娜 曾翠琼 责任编辑:罗淦元 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