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均工资涨幅达39%!这不是哪个科技“大厂”的数据,却出自一个青藏高原上的农业企业——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
嘎玛农业的前身是米林农场,曾有光荣的历史,是西藏自治区4家国有农垦企业之一。让老国企焕发新生机,是珠海对口援藏的重要使命。

过去3年,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米林市(珠海)工作组在嘎玛农业推动产业转型、提高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援藏干部和本地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企业面貌和效益都得到提升。2024年,嘎玛农业实现营业收入1029.37万元,较2021年增长79%,营收实现了从百万到千万的跨越,职工工资也大幅提升。
调整产业结构:效益增加带动职工收入增长
援藏干部们就要回珠海了,嘎玛农业的干部职工舍不得他们。为何不舍?“援藏老师在这里,我们越来越好了。”这是本地职工的回答。
2022年,来自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米林市(珠海)工作组的林浩生、康晓丹、骆明飞3位援藏干部正式开始在嘎玛农业任职。经过5个月的调研,他们确定了改革方向。
“效益是企业生存之本,上一批援藏干部成功帮助农场扭亏为盈,我们这一批就要让农场效益上个新台阶。”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林浩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公司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
嘎玛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过去,为了找到能够适应高原环境的品种,种植果蔬品种过多,无法形成规模,也难有品牌效应。为此,援藏干部和本地职工通过充分论证,砍掉了饲料玉米、牧草、葡萄、花卉、桃树等投入高产出低的项目,把精力聚焦在种植面积较大、种植历史较长的苹果和附加值高的樱桃、草莓这三个品种上。

结构调整后,水果质量、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最重要的是品牌打响了,“嘎玛苹果”“嘎玛樱桃”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2021年至2024年,嘎玛农业的水果销售额分别为128万元、127万元、168万元和310万元,年均增长34.3%。


与果蔬品种结构调整同时进行的,还有养殖业的发展。
2023年,经过时间长达1年的论证,嘎玛农业正式开始渔业项目,从冷水鱼养殖,到广温性鱼类和虾类养殖,“蒙古包”保温棚、“锅底型”高位池一个个建起。水产养殖正高级工程师骆明飞和国企经营管理能手康晓丹,一个钻技术,一个跑市场,建立起一条雏形初现的产业链。

“大力发展高原渔业是林芝市委、市政府为满足林芝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做出的重大部署。我们做成了这件事,实现了西藏高原渔业产业化‘0’的突破。”林浩生说。
如今,走进嘎玛农业的渔业基地,高位池和保温棚已成规模,鱼虾已经达到了量产的水平,定期供应给拉萨、山南和林芝等地市场,2024年底实现水产销售近80万元。

效益上来了,本地职工的钱包也鼓了起来。2024年,嘎玛农业核定工资总额407万元,较2021年增加184.37万元,2023年首次发放了10万元绩效奖,2024年再次发放51.49万元绩效奖,职工人均工资较2021年增长39%。
改变管理思路:抛弃“大锅饭” 人人为农场
“不希望老师走,老师回珠海一定要养好膝盖。”2025年4月的一天,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尼玛旺堆坐在鱼塘边说。一个月后,他的老师骆明飞就要完成3年期援藏,尼玛旺堆放心不下老师曾抽出100CC积水的膝盖,但他要留下来,守护刚刚养起来的鱼苗。
3年时间,这对师徒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这,只是嘎玛农业种植部和水产部许多对师徒的一个缩影。
过去对于职工来说,嘎玛农业的水果“种好种坏一个样”,大家积极性并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援藏干部实行“一线工作法”,干部冲在前带头干。只要没有会议,林浩生就天天到生产建设一线监督项目进展;樱桃销售季,康晓丹带头攻坚,连续两个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高原养殖最怕低温,骆明飞冒着十二月的严寒跳到雅鲁藏布江里捞水泵,之后膝盖肿得像个馒头;而在每一个采摘季、销售季,柔性人才叶庆、陈钟、张成浩、张明辉都是一周七天连轴转……
事实证明,“跟我上”永远比“给我上”有力量。
在援藏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农场职工的作风得到很大提升。与此同时,嘎玛农业勇于打破“大锅饭”,建立以“大学生+一线职工”为主体的生产责任分工体系,推动生产环节定片区、定人员、定目标、定标准、定流程,压实生产责任,彻底解决“种好种坏一个样”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农场年轻大学生职工培养被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由援藏干部、柔性人才和在林芝的珠海国企员工当师傅,11名年轻职工当徒弟,举行“结对子、传帮带、促交融”活动,一人一策培养。2年多来,先后有6名年轻职工被选拔担任中层干部,生产技术部副部长格桑群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极大激发了年轻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
干事创业有激情,培育高原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更有干劲。珠海援藏干部带领本地干部职工梳理、制定了养殖企业标准6项,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0篇,申请20项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其中8项专利已获授权。目前嘎玛农业专利申请、授权量居林芝9家市属国企之首。
“人才支援和技术支援工作任重道远。未来,水果种植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还需要长时间巩固,水产养殖形成实质性持续性收入还面临技术、市场双重考验,我们要做好轮换交接工作和本地人才培养。我们相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林浩生说。
人均工资涨幅达39%!这不是哪个科技“大厂”的数据,却出自一个青藏高原上的农业企业——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
嘎玛农业的前身是米林农场,曾有光荣的历史,是西藏自治区4家国有农垦企业之一。让老国企焕发新生机,是珠海对口援藏的重要使命。

过去3年,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米林市(珠海)工作组在嘎玛农业推动产业转型、提高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援藏干部和本地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企业面貌和效益都得到提升。2024年,嘎玛农业实现营业收入1029.37万元,较2021年增长79%,营收实现了从百万到千万的跨越,职工工资也大幅提升。
调整产业结构:效益增加带动职工收入增长
援藏干部们就要回珠海了,嘎玛农业的干部职工舍不得他们。为何不舍?“援藏老师在这里,我们越来越好了。”这是本地职工的回答。
2022年,来自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米林市(珠海)工作组的林浩生、康晓丹、骆明飞3位援藏干部正式开始在嘎玛农业任职。经过5个月的调研,他们确定了改革方向。
“效益是企业生存之本,上一批援藏干部成功帮助农场扭亏为盈,我们这一批就要让农场效益上个新台阶。”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林浩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公司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
嘎玛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过去,为了找到能够适应高原环境的品种,种植果蔬品种过多,无法形成规模,也难有品牌效应。为此,援藏干部和本地职工通过充分论证,砍掉了饲料玉米、牧草、葡萄、花卉、桃树等投入高产出低的项目,把精力聚焦在种植面积较大、种植历史较长的苹果和附加值高的樱桃、草莓这三个品种上。

结构调整后,水果质量、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最重要的是品牌打响了,“嘎玛苹果”“嘎玛樱桃”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2021年至2024年,嘎玛农业的水果销售额分别为128万元、127万元、168万元和310万元,年均增长34.3%。


与果蔬品种结构调整同时进行的,还有养殖业的发展。
2023年,经过时间长达1年的论证,嘎玛农业正式开始渔业项目,从冷水鱼养殖,到广温性鱼类和虾类养殖,“蒙古包”保温棚、“锅底型”高位池一个个建起。水产养殖正高级工程师骆明飞和国企经营管理能手康晓丹,一个钻技术,一个跑市场,建立起一条雏形初现的产业链。

“大力发展高原渔业是林芝市委、市政府为满足林芝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做出的重大部署。我们做成了这件事,实现了西藏高原渔业产业化‘0’的突破。”林浩生说。
如今,走进嘎玛农业的渔业基地,高位池和保温棚已成规模,鱼虾已经达到了量产的水平,定期供应给拉萨、山南和林芝等地市场,2024年底实现水产销售近80万元。

效益上来了,本地职工的钱包也鼓了起来。2024年,嘎玛农业核定工资总额407万元,较2021年增加184.37万元,2023年首次发放了10万元绩效奖,2024年再次发放51.49万元绩效奖,职工人均工资较2021年增长39%。
改变管理思路:抛弃“大锅饭” 人人为农场
“不希望老师走,老师回珠海一定要养好膝盖。”2025年4月的一天,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尼玛旺堆坐在鱼塘边说。一个月后,他的老师骆明飞就要完成3年期援藏,尼玛旺堆放心不下老师曾抽出100CC积水的膝盖,但他要留下来,守护刚刚养起来的鱼苗。
3年时间,这对师徒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这,只是嘎玛农业种植部和水产部许多对师徒的一个缩影。
过去对于职工来说,嘎玛农业的水果“种好种坏一个样”,大家积极性并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援藏干部实行“一线工作法”,干部冲在前带头干。只要没有会议,林浩生就天天到生产建设一线监督项目进展;樱桃销售季,康晓丹带头攻坚,连续两个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高原养殖最怕低温,骆明飞冒着十二月的严寒跳到雅鲁藏布江里捞水泵,之后膝盖肿得像个馒头;而在每一个采摘季、销售季,柔性人才叶庆、陈钟、张成浩、张明辉都是一周七天连轴转……
事实证明,“跟我上”永远比“给我上”有力量。
在援藏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农场职工的作风得到很大提升。与此同时,嘎玛农业勇于打破“大锅饭”,建立以“大学生+一线职工”为主体的生产责任分工体系,推动生产环节定片区、定人员、定目标、定标准、定流程,压实生产责任,彻底解决“种好种坏一个样”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农场年轻大学生职工培养被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由援藏干部、柔性人才和在林芝的珠海国企员工当师傅,11名年轻职工当徒弟,举行“结对子、传帮带、促交融”活动,一人一策培养。2年多来,先后有6名年轻职工被选拔担任中层干部,生产技术部副部长格桑群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极大激发了年轻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
干事创业有激情,培育高原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更有干劲。珠海援藏干部带领本地干部职工梳理、制定了养殖企业标准6项,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0篇,申请20项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其中8项专利已获授权。目前嘎玛农业专利申请、授权量居林芝9家市属国企之首。
“人才支援和技术支援工作任重道远。未来,水果种植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还需要长时间巩固,水产养殖形成实质性持续性收入还面临技术、市场双重考验,我们要做好轮换交接工作和本地人才培养。我们相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林浩生说。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